附錄 文獻資料之一
附錄:文獻資料之一
日本文獻記載的“張鼓峰事件”摘編
失敗的試探(摘自《天皇裕仁和他的時代》)
一九三八年七月(第一屆近衛內閣)上旬,蘇軍進入山嶺地帶。這時,正是日軍攻打漢口的前夕,爲了避免與蘇聯的衝突,朝鮮駐屯軍司令官小磯國昭採取不訴諸武力的方針。
關東軍從二月起就着手準備對蘇作戰,並提出所用戰費最好從中國事變費中支出。在此之前,他(時任關東軍司令官是植田謙吉?--作者注)還命令參謀政情等人前往現場視察,同時,將其強硬主張上報大本營和朝鮮駐屯軍。這是因爲關東軍在“幹岔子事件”中信心大增。
陸軍自中國事變以後,以戰線擴大爲藉口,要求支付龐大的臨時軍費,以建立裝備完善的五十一個師團。四年半期間,軍費已增加到六萬億日元以上,其中一半消耗於中國戰場,其餘用在以後的擴充軍備,包括對蘇作戰的費用。
大本營的外交談判方針是要求蘇聯撤軍。爲預防萬一,又命令靠近這一地區的朝鮮軍第十九師團(尾高中將)出動。該師團常駐朝鮮北部,其使命就是準備對付蘇聯,而不是對中國作戰。
但是,大本營突然改變方針,企圖試探蘇聯約態度,即打算耍弄危險把戲。
大本營認爲:“在這樣狹窄的地帶,無法出動大批軍隊,因而不會導致大規模的戰爭。即使整個師團覆滅也無關緊要,這正是向蘇聯顯示日本實力的大好時機。”
然而,倒黴的只有士兵及其家屬。
海軍反對陸軍的做法,認爲漢口登陸作戰需要大批軍艦護衛,以保證武器和兵員的運輸,因此要避免同對手玩弄危險的遊戲。
陸軍置之不理,執意打一場有限戰爭,即只動員一個師團,而又不向蘇聯境內追擊。
陸軍大臣板垣和參謀總長閒院官都表示贊同。
閒院宮對天皇說:“必須以武力奪取那個有爭議的地區。”
同時,他還提醒說:“陛下如不批難,當然不能行動。”
而宮內大臣湯淺卻對天皇說:“從大局來看,目前不應同蘇聯交戰。”
天皇問道:“即使我不同意,他們仍要獨斷專行,怎麼辦?”
湯淺回答;“這樣就無法控制陸軍。若引起戰爭,不知日本的命運將會如何,實在令人擔憂。”
天皇擺出一副旁觀者的姿態說:“大概不到這種地步,陸軍是不會醒悟的。”
天皇是陸軍大元帥,眼看着部下將國家拖入危險的境地,卻仍任其胡作非爲。作爲大元帥,應該說這是極不負責的。
*西園寺對秘書原田談道:“陛下的看法似乎很不對頭。對陛下來說,眼下需要的是堅決不予批准。萬一對蘇聯使用武力而引起戰爭的話,近衛(首相)最好辭職。”(《西園寺公和政局》第七卷第五十頁)
板垣和閒院宮爲獲取天皇批准而進宮。
宇佐美侍從武官長傳達天皇的旨意:“如爲奏請使用武力而來,我則毫無贊同之意。”
後經再三請求,天皇才接見了他們,並問道:“你們同有關的大臣協商得怎麼樣?”
板垣回答:“外務大臣(宇垣)和海軍大臣(米內)都贊成。”
實際上,在此之前天皇已得知外務大臣和海軍大臣是“反對使用武力”的。
因此,天皇大爲震怒,正言厲色地說:“陸軍的做法太不象話。滿洲事變時在柳條溝也好,後來在盧溝橋也好,完全不服從中央的命令,在當地獨斷專行。作爲朕的軍隊,竟然屢次採取不應有的卑劣手段。今後沒有聯的命令,不能動一兵一卒。”(《西園寺公和政局》第七卷第五十一頁)
據外務大臣字垣的記載,在他奏請和平處理這一事件的第二天,閒院宮上安天皇,請求批准向蘇聯邊境派兵。
天皇看到奏摺後扣壓下來。
沒有批覆閒院官。
奏摺的內容是:命令朝鮮軍一個師團和關東軍的兩、三個師團駐防於“滿洲國”東部邊境。在奏摺末尾的“備考”中奏明:“有關今後這些部隊的調動,請委任參謀總長負責。”
如果天皇就這樣批准奏摺,那麼,按照“備考”的要求,對蘇作戰等重要權限將交給參謀總長,統帥權也將由參謀本部掌握,從而剝奪了天皇的權限。
這樣重大的事情竟未寫入正文,而放在“備考”之中,顯然是想用障眼法騙取批准。
事後,宇垣感動地說:“陛下不予批准,真是英明。”
軍隊企圖奪取天皇的統帥權,策動大規模戰爭,而天皇處事謹鎮,沒有勿忙批准,這一點是引人注目的。
大本營命令日軍從衝突地區撤退,而師團長尾高率領部分士兵固守不動,打算依據《軍隊內務令》獨斷專行。
七月二十九日,十名蘇軍士兵到張鼓蜂以北兩公里處構築工事,尾高下令進攻,蘇軍坦克隨即出動。尾高不向大本營報告,擅自命令佐藤聯隊出擊,攻佔山嶺地帶,完全違背了天皇的旨意。
可是,天皇聽到參謀次長多田駿的報告後,一反常態地命令說:“事已至此,無可奈何。望前線將士堅守邊界,切忌越軌行動!”(參謀本部作戰課長稻田正純:《同蘇聯遠東軍的決戰》,見《昭和秘史》)
也就是說,天皇高興地承認事態的發展,向多田表示滿意日軍的行動。
“事巳至此,無可奈何”,這是天皇自滿洲事變以來的一貫態度,因爲事態的發展有利於日軍。天皇既然違背了自己的方針,那麼不管勝敗,都無意恢復原狀。如果事情進展順利。雖然各國反對,但只要不使用武力,天皇就心滿意足了。
這種態度助長了陸軍的氣焰,也養成不重視天皇的習慣。
由於上述原因,大本營承認了尾高的獨斷。
戰鬥進入第二階段,蘇軍開始炮擊,從八月二日起,又以坦克、重炮進行反擊。
日軍按照大本營的命令,未向蘇聯境內推進,全力堅守防線,傷亡慘重。
危險把戲的災難落到了士兵的頭上。
八月六日,蘇聯出動兩個師大舉反攻,日軍傷亡超過一千四百人。
這是戰敗後公佈的數字,陸軍發表的數字比這個少得多。
軍部慣用的伎倆是誇大敵方的損失,縮小自己的損失,以便矇騙國民.
大本營甚至預感到整個師團將要覆滅,決定調關東軍主力進駐“蘇滿邊境”,牽制蘇聯。可是,這時正在中國進行着大規模的戰爭,無力擴大對蘇作戰。大本營最終放棄原來的打算,並在莫斯科簽署了《停戰協定》。
在這一事件中,日軍對於蘇軍的方針即“如果國土遭到侵犯,將不斷投入大量兵力”有了切身的體會,而且還取得經驗,如果自己一方不投入大量兵力就會遭受重大損失,也就是說,若以兒戲般的兵力挑起戰爭,那就絕對不能取勝,而且損傷定會慘重。
但是,實際上日軍並沒有從中吸取教訓。
通過交戰地區的停戰談判,日軍將堅守過的山嶺地帶交還蘇聯,然後撤退。
早知如此,當初不打豈不更好。
應該說,爲死守這一地帶而白白死撐的士兵是最悲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