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何謂修道

無極老母曰∶

“道”的本身,是看不見的,聽不到的,也摸不着的,而確是先天地生,爲萬有的主宰。因道是最高的,無所不能的。“道”如同江河之水,源泉滾滾,日夜流動而不停止,宇宙一切變化,都是“道”的表現。宇宙的本體便是“道”。一切由“道”而生,道先天地生,沒有天地之先已有“道”。

道是宇宙萬有的母體。道成人身,人身又返於道,所以,人若修道,得“道”昇天,便是神,不會再像肉體的人。“道”是萬有的主宰,修道即信仰宇宙的主宰,人人能修道,則可返本還原而昇天。所以,人人當志於道,須要修道,因爲人,如果能進入天道,求什麼就能得到什麼,有罪也可以免了。進入天道,便是天人一體,也是天人合一,是故,“道”爲天下之貴,天下母也。

然則,“道”要怎樣修呢?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是不能片刻離開的,可離開便不是道。生活就是“道”,把日常生活做好,就是修道。生活很複雜,不完全是善的,也有很壞的地方,所以必須謹慎,必須在看不見,聽不到的地方下功夫,這是說罪惡之(由)來,都是從細微變來的,修道者,一定要對於許多細微處,加以小心,不要被魔鬼攢進來。

修道,須要實踐“道”。道有德,就是道德,怎樣講呢?“道”是看不見的,但是至公至正的。而“德”是“道”的表現於外的,所以說∶凡大德是出自道。道德本是一個,道不可見,而德可見,所以修道就是修德。

什麼叫德呢?禮義廉恥是德,孝悌忠信也是德。須要實踐,空口說話是不會修德的。要想求道,以期生命的長存,高升於天,必要實踐“道德”。持齋清口,減少殺孽,燒香唸經,多行善事,都是自修之道,但必須身體力行,多立功德,宣揚正道,纔是修道。修一分德,即進一分道,一定要有最大的德行,才能進於道,所以修德也就是修道也。

修道者,必須修“內聖”與“外王”。茲將內聖、外王,分別闡述於後,以悟諸子。

“內聖”在克己,將自己先剋制的很清潔,而無半點私慾,私是我執,欲是物執,則物我兩忘。而後纔可“見素抱樸”。當從致良知用功夫,良知本是人之原有,惜爲物慾所矇蔽,只要去掉私慾,則良知自然出現,即所謂“儘性”也。良知即性,復其本來的性,亦致良知也。所以,意誠、心正、身修、即內聖之道,亦即修內果也。

“外王”在救世,犧牲自己的利益,以幫助別人,則兼愛之精神也。外王進道,原因在“起良能”。良能爲宇宙的動能,此種動能,至大至剛,瀰漫於宇宙之間,即浩然之正氣也。凡是犧牲自己利益,而幫助他人,其良能必有所發揮。其犧牲愈大,良能的發揮亦必愈大。淺言之,亦即佈施濟困,樂助等之造功德,亦即造外功也。

良知良能,原是一體,靜曰良知,動曰良能,修道者須靜動雙修,即內聖外王兼顧也。

是故,窒慾爲修道第一步功夫,欲淨則可現出良知。欲之來,起於物,故修道者,必須無貪慾之心,即可遠物也。亦即內聖之工夫。行功了願,佈施財物,即外王之工夫也。

娘今特引述五千年前,黃帝訪道的一個例證,以開悟修道的諸兒子∶

例證∶“修道如種田”

昔時,軒轅黃帝,平定天下,舉行封禪大典。所謂封禪,就是封泰山以祭天,禪樑父山以祭地,就是祭天祭地的大典。有豐功偉業的皇帝,才能舉行封禪。

當時泰山有一位修道之士,不詳其姓名,但修道的境界,很是高深。他的修道方法,完全爲入世的,很合乎一般人的需要,黃帝早知其人。黃帝舉行封禪大典完畢後,即訪這位修道士,卻遍訪而不得,遂下山西歸。

在歸途中,一日的中午,黃帝在路旁的樹蔭下休息,隨從的軍馬很盛,一般民衆多不敢接近,惟獨有一白髮老者,田中除草如舊,頭也不擡,眼也不睜,彷佛不知有大隊軍馬經過,更不知黃帝駐蹕。

護衛的士兵,爲了保護黃帝的安全,在駐蹕的四圍,不免要清理閒雜人。黃帝戰榆罔、誅蚩尤,自有許多人心存仇恨,不能不防萬一。對於種田的老農,自須驅之遠去,老農毫不注意,漫爲不理,兵士多無禮貌,擬強迫他離開。

老農曰∶“各處訪我,今我在此地,反要驅我遠去,奇怪的很。”老農遂荷鋤,緩緩而去。士兵知黃帝訪道,立刻將這位老農的話,傳達給風后。風后馬上追趕老農,因走的不遠,很快的趕上。

“老先生,士兵失禮,多請原諒,我帝訪君很久,今已遇老先生,可否與我帝一晤?”

老農立住腳,笑一笑∶“我知道黃帝訪我,我不忍他失望而去,所以今天來此相迎。”

風后很感激老農的意思,遂相偕,至駐蹕的所在。斯時早已有人報告黃帝,黃帝正準備親迎,適風后偕老農已至,帝便親迎於帳

外。

“士兵無禮,多請原諒。”帝向老農道歉。

“榮辱無動於衷,一般之禮儀,何足介意。”老農也很客氣。

“寡人雖有天下,而好道,此次封禪,遍訪天下有道之士,藉開茅塞,願先生教之。”黃帝避席很恭敬的請教。

老農∶“我聽說帝前年,曾不遠千里,登嶝峒山,訪問廣成子,廣成子是得道之士。想廣成老仙,一定有寶貴的意見。本人(是)鄉野之人,日以種田爲生,實在不明什麼道?”

帝再拜曰∶“廣成老仙講養生,以抱神爲第一要義。先生乃東方得道之士,久聞大名,必有更高的指示。”

老農∶“修道不是專爲自己的得救,乃是在救世,帝居元首地位,既然濟人民於水火,如能再建立萬世的道統,功德更無量。本人鄉野的農夫,力弱德薄,且時代轉變,人心澆漓,更非一人之力,所可挽救的,願我帝發最大願心,救萬世的蒼生爲幸。”

帝曰∶“榆罔時天下荼毒,蚩尤爲虐更甚,賴天之助,得以平定,今天下無事,人民各安其生,我有志於道,願爲後世留一修道的規範,而久不得其妙要,請先生不吝珠璣,詳示修道的方法。”

老農避席一揖∶“修道如種田,本人是農夫,從種田而悟道,敢不奉告明王。”

帝亦避席再拜。(古人席地而坐,避席者,起立,表示恭敬之意。)

老農∶“種田須要分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整理土地’,先將選擇妥的土地加以整理、除草、翻土,使其整整齊齊,一根野草都沒有。修道第一步,也當如此。心田當是一塊肥沃地,不可淺薄,這是最重要的,把心裡的私慾除掉,有一點私慾,都是阻礙,私慾就是魔鬼,不可親近。要把舊日的一切不好的習慣洗掉,把新的精神振刷起來,纔有進益。”

帝問∶“何以知是肥沃的心田?爲什麼要肥田?”

老農∶“心田的根基要厚,厚則根可深入,不易拔脫。有的土中多沙礫,好比心多雜念,自然不會多有收穫。深厚乃可載大道,淺薄只能小成。”

帝曰∶“爲什麼一般人,不知注意深厚的心田?”

老農∶“一般人求速成,所見的很少。修道必用實功,不能存徼倖心理。世上外道甚多,其說,容易動人。大道平夷,一般人多不注意耳。”

帝曰∶“請問種田第二段功夫是什麼?”

老農∶“種田第二段功夫選種籽。選一粒最好的種籽,下在土裡,將來纔能有好的收穫。”

帝曰∶“修道的種籽是什麼?”

老農∶“所謂修道的種籽,就是信什甚麼道?世上道派很多,究意以什麼道爲正道,這是十分重要的。”

帝曰∶“今日流行很多道派,有出世者,有入世者,有習內功者,亦有習外功者,五光十彩,令人不知所從。”

老農∶“因大道之關閉,已數千年,法門不免複雜。但真道不二,要在從生活方面進修。生活的德行,即是人道的表現,故修德即修道,修道不能用什麼法術。凡是用法術的,最後不免走到旁門左道。”

帝曰∶“果如先生所言,則修道也很容易,是成神也不難了。”

老農∶“驟聽來,是很容易,但實際做到,亦非易事。譬如,以‘信’論之,想要做得好,又多麼困難。真信則堅定不移,信其爲山,則是山,信其爲水,則是水,信決定一切。只此一個字,即可得道,聖人教人均是從生活入手,生活即是道,離開生活,便無真道。”

帝曰∶“許多壞人,生活腐敗,也是道的表現嗎?”

老農∶“腐敗的生活,那是罪惡,也是魔鬼,已經不是生活。生活是養人的,罪惡是害人的,所以稱謂魔鬼。”

帝曰∶“宇宙萬有,既然同出於道,爲何又生出罪惡?”

老農∶“在後天的變化中,全憑陰陽的變化,陰則濁重,陽則清輕。濁重者則流爲罪惡,清輕者則升爲和善。宇宙的變化,不外消長盈虛,一起一伏。宇宙的本體,寂靜不動,無善無惡。後天的運行,見於陰陽,始有善惡之分。魔鬼是由後天的習染中產生的。好似榨豆油者,不能無豆粕,所以善惡是對立的。有善就有惡,善惡也是相隨的”

帝曰∶“魔鬼永遠也去不掉嗎?”

老農∶“陰陽世界,不免有對立現象,除非達於混元境界,否則,善惡是永不能分離的。如能增加善果,則魔鬼自可減少。”

帝曰∶“道既造生,又爲何造死?使人不免生離死別的悲哀?”

老農∶“生無所從來,死也無所從去,整個宇宙不生不滅。所謂生死者,只是消長的現象,死爲新生的轉變,非真有死,又何必悲哀。”

帝曰∶“選擇一粒種籽,也不容易,須有聖人出來引迷津,否則,又向何處選種籽?”

老農∶“只要把握住生活規範,不走入迷途,則離道不遠。”

帝曰∶“請問種田第三階段。”

老農∶“種田的第三階段是灌溉,不灌溉則種籽枯死了,修道必須要灌溉。”

帝曰∶“什麼是修道的灌溉?”

老農∶“每人都有向道的心,其向道的心,便是種籽的萌芽,惜不知灌溉,而多枯死土中。修道的灌溉,則是通靈,宗教多用祈禱方式,每早晚都應當有祈禱。祈禱好似甘露,一次祈禱,即一次甘露的降下。”

帝曰∶“敢問種田的第四段功夫?”

老農∶“種田的第四段在培土,修導也須要培土。如不培土,則根脫於外,易於動搖。讀經,聽道,反省,均是培養功夫。培養至爲重要,修道者多矣。而鮮有其成效,都是由於不知培養。時時培養之,才能滋長。許多修道之士一時興高彩烈,而轉瞬消沉下去,冷如冰霜,這樣子,又焉能有成。”

帝曰∶“開花結果是最後的希望,修道在昇天,不從生活上修養,又焉能昇天?”

老農∶“所謂昇天者,即升化,升化分多種。

〈一〉隨緣升化。

〈二〉脫體升化。

〈三〉本相升化。

〈四〉幻化升化。

這四種升化道理是∶

“隨緣升化”,修道者明白生死之道理,知道我從何來,將來歸到何處。並且把握住自己的心靈,死生不過是變化中的一個階段而已。到如此的境界,便可隨緣升化。

“脫體升化”,如秋蟬脫殼,說死即死,其來去自如,所謂無疾而終。

“本相升化”,是帶肉體而去。即白日飛昇。這是比較困難的,但其成功,飛昇亦易事也。

“幻化升化”,是變另外一種形相而升化,如變爲鳥或變龍虎。也即是升化的一種妙法。

帝曰∶“如何能做到升化?其方法如何?”

老農∶“升化無方法,如有方法便是方術。離正道遠矣。人從虛無中來,自然再返於虛無,萬相均是幻化,世人認假成真,以致走入迷途。”

帝曰∶“怎樣才能跳出迷途?”

老農∶“知其爲迷途,則不迷矣,世人受肉體的影響很大,一時不能自拔耳,肉體不可缺,但人不可過份愛惜,如過份愛惜,則必墜落於愛情中,一落愛情,便有執着,不克(能)升化了。”

帝曰∶“寡人聞道很多,從人道而進入天道,當以先生爲第一次指示。寡人因有國事牽累,不能久留於外,今日聽先生的話,頓開茅塞。先生誠爲東方的聖人,封先生爲東華君。”

■按,老農受封爲東華君,即東華帝君木公也。修道如種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只要耕耘,自有收穫。開花結果,乃自然的變化,不可強其所爲。

■東華君,古仙也,其說教,從平淡入手,誠有高見。願世之修道者,應詳爲研味之。

第十章→生命

御林軍護駕主帥嶽武穆王。降

歲次辛酉年六月初五日。公元一九八一年七月六日

律詩∶

護駕瑤池責不輕。著書奧義到三更。

綱常丕振不遺力。維德宣揚發正聲。■不遺本作遺餘

滿望黎民皆信奉。尚祈庶子盡虔誠。

堂名明正香菸繞。天道鸞章博好評。

聖示∶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降

絕詩∶

天道文章豈俗流。闡明奧義泛慈舟。

世人拱璧修陰騭。定必論功願可酬。

又詩∶

虔誠一念要純真。人死魂飛魄尚珍。

地獄幽門雖可破。修成有望列神仙。

懿示∶

諸賢卿及諸兒子免禮。

又示∶

娘在三更半夜,迢迢雲路,披星戴月,不遠千里而來,無非爲諸迷子,一落凡塵,受酒色財氣所迷,而忘記迴歸極樂之天,致使爲娘日夜倚門閭,望眼欲穿。這次,不得不,躬親再下凡,揮筆著作“天道奧義”一書,以喚醒迷兒,早修善德,邁向康莊大道,齊歸天堂,以期母子團圓之樂也。

又示∶

幸諸兒女之中,尚有善覺者,助印“天道奧義”,協助代天宣化,娘也甚喜慰,所有叩求事項之文疏,娘皆已悉,當可酌情照準。可,繼續揮鸞著書。

第66章至71章第九章:執慧歸真第七章:萬法歸宗第十七章:修天道的路線第002章:大道康莊之謂仁第八章:解脫生死第二章:道第十八章:人身難得第002章:大道康莊之謂仁前言第六章:修天道第八章:解脫生死第005章:大道康莊之謂智第005章:大道康莊之謂智序章第004章:大道康莊之謂禮第十六章:修天道應修靈第003章:大道康莊之謂義第十四章:天道之進修第二十四章:總論第01章至第10章第十章:生命第四章:修道心法之概論第九章:何謂修道第十七章:修天道的路線第008章:大道康莊之謂廉第八章:解脫生死第四章:良知良能第006章:大道康莊之謂忠第十四章:天道之進修第005章:大道康莊之謂智第007章:大道康莊之謂孝第八章:解脫生死序章第三章:道心範圍,包羅萬象第五章:道與人第006章:大道康莊之謂忠前言第五章:道與人第八章:四質合成以修道第十一章:通玄之道第十五章:見素抱撲以卻魔序章第二十四章:總論第十八章:人身難得第二十一章:生前與死後的關係第二十二章:天道有五德第005章:大道康莊之謂智第01章至第10章第005章:大道康莊之謂智第66章至71章第11章至第21章序章第四章:良知良能第十四章:天道之進修第十五章:見素抱撲以卻魔第四章:良知良能第七章:道之天秩第004章:大道康莊之謂禮第007章:大道康莊之謂孝第01章至第10章第九章:執慧歸真第006章:大道康莊之謂忠第九章:何謂修道第七章:道之天秩第六章:修天道第009章:大道康莊之謂節第二十二章:天道有五德第005章:大道康莊之謂智第七章:萬法歸宗第十四章:天道之進修第十章:生命第005章:大道康莊之謂智第十六章:修天道應修靈第六章:修天道第一章:道心惟微,人心惟危序章第十二章:心性前言第008章:大道康莊之謂廉第五章:天人合一第二十三章:天道之七善道序章第01章至第10章第五章:道與人第66章至71章前言第008章:大道康莊之謂廉序章第九章:執慧歸真第002章:大道康莊之謂仁第六章:修天道前言第11章至第21章序章第六章:修天道第11章至第21章第十七章:修天道的路線第十九章:魔道
第66章至71章第九章:執慧歸真第七章:萬法歸宗第十七章:修天道的路線第002章:大道康莊之謂仁第八章:解脫生死第二章:道第十八章:人身難得第002章:大道康莊之謂仁前言第六章:修天道第八章:解脫生死第005章:大道康莊之謂智第005章:大道康莊之謂智序章第004章:大道康莊之謂禮第十六章:修天道應修靈第003章:大道康莊之謂義第十四章:天道之進修第二十四章:總論第01章至第10章第十章:生命第四章:修道心法之概論第九章:何謂修道第十七章:修天道的路線第008章:大道康莊之謂廉第八章:解脫生死第四章:良知良能第006章:大道康莊之謂忠第十四章:天道之進修第005章:大道康莊之謂智第007章:大道康莊之謂孝第八章:解脫生死序章第三章:道心範圍,包羅萬象第五章:道與人第006章:大道康莊之謂忠前言第五章:道與人第八章:四質合成以修道第十一章:通玄之道第十五章:見素抱撲以卻魔序章第二十四章:總論第十八章:人身難得第二十一章:生前與死後的關係第二十二章:天道有五德第005章:大道康莊之謂智第01章至第10章第005章:大道康莊之謂智第66章至71章第11章至第21章序章第四章:良知良能第十四章:天道之進修第十五章:見素抱撲以卻魔第四章:良知良能第七章:道之天秩第004章:大道康莊之謂禮第007章:大道康莊之謂孝第01章至第10章第九章:執慧歸真第006章:大道康莊之謂忠第九章:何謂修道第七章:道之天秩第六章:修天道第009章:大道康莊之謂節第二十二章:天道有五德第005章:大道康莊之謂智第七章:萬法歸宗第十四章:天道之進修第十章:生命第005章:大道康莊之謂智第十六章:修天道應修靈第六章:修天道第一章:道心惟微,人心惟危序章第十二章:心性前言第008章:大道康莊之謂廉第五章:天人合一第二十三章:天道之七善道序章第01章至第10章第五章:道與人第66章至71章前言第008章:大道康莊之謂廉序章第九章:執慧歸真第002章:大道康莊之謂仁第六章:修天道前言第11章至第21章序章第六章:修天道第11章至第21章第十七章:修天道的路線第十九章: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