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節 戰爭財纔開始

伍崇曜在英國並沒有完成朱敬倫交給他的任務,朱敬倫來的時候告訴他,如果能夠見到英王的話,就送一座茶園給英王。獵文網尤雖然有茶園,但那是阿薩姆茶葉公司的商業茶園,如果能有一座中國茶園成爲英國王室的皇家茶園的話,那對中國茶的廣告效應就太大了。

朱敬倫眼裡只有經濟效應,根本就沒其他想法,倒是伍崇曜這個商賈眼中,還有一些尊嚴問題,把本國的茶園送給夷人的酋長,如此討好夷人,在他看來太丟上國的臉了。

幸虧英王根本沒有接見他們,這倒是省的他丟醜了,轉而去關注投機美國戰爭的事情,雖然這次在英國的操作規模比在美國時候更大,但是伍崇曜卻比在美國輕鬆多了,因爲在英國有一個完整的團隊在幫他。

先是怡和洋行,怡和洋行在被朱敬倫敲走了三成股份之後,倒也一直很老實,之後又合作了匯豐銀行,業務展相當迅猛,因爲朱敬倫讓釐局跟匯豐銀行簽訂了協議,釐局經受的現金全都通過匯豐銀行來處理,這給這個剛成立的銀行不但注入了一筆龐大的現金流,更重要的是,加強了他的信用,這纔是無價的,讓他們瞬間就打開了在洋人和中國人貿易的金融服務市場。

大批在新安有交易的洋人和中國商人,都願意通過匯豐銀行來完成轉賬,這可是一筆高達上千萬兩的一個交易額,讓匯豐受益匪淺。

這樣的合作,讓怡和洋行認爲,付出的股份是值得的,因此他們十分樂意跟新安釐局及新安官府繼續合作,甚至在九龍司一事上,怡和洋行是堅決反對額爾金等人貿然進入九龍,以免引起戰爭,影響到了他們的聲音,甚至糾結了一大幫子洋行商人去給額爾金施壓。

有這樣的關係,讓怡和洋行幫朱敬倫在美國做點事就太容易了,怡和洋行代表的可不是一個商行那麼簡單,他們背後站着一羣倫敦的金融家。

當年的東尤公司其實就是倫敦銀行家們的提款機,東尤公司被政府拆除了,但是在東尤公司時代成長起來的三大洋行,英國怡和洋行、寶順洋行和美國旗昌洋行,卻等於繼承了東尤公司的地位,繼承的同行還有東尤公司作爲倫敦銀行家提款機的職能。

有大批銀行家在分享怡和洋行的成功,比如巴林銀行家族壟斷了怡和洋行的金融業務,負責爲他們在倫敦融資,幫他們週轉資金。

所以怡和洋行在倫敦根本就不缺人脈,有一張龐大的關係網可以爲他們所用。

伍崇曜通過怡和洋行往倫敦匯了兩百萬兩銀子,這幾乎是他手裡能夠動用的所有現金,伍家在這麼多年的沒落之後,已經遠沒有傳說之中強大了。

伍秉鑑生前,伍家就進行了分家,將伍秉鑑之前,祖父伍國瑩一生積攢的財富劃入伍家祠堂,購買土地,租息除了用來祭祀之用,其餘平分給各房,產業也由各房輪流打理,永不分割。

伍秉鑑時代怡和行積攢的財富,則平均分爲四份,由伍家各房抓鬮分家。包括商鋪,房產,土地以及投資美國的債券和一些賬務,都平均分配。

分家之後,伍秉鑑曾經告訴別人他的家產有26oo萬銀元,而他的朋友說他有6ooo萬銀元,伍秉鑑恐怕是想用這26oo萬銀元引誘政府官員,因爲他早就表示,願意交出八成的家產,換人出洋行業,事實上這些錢,不過是他分家後的資產。

當年確實是豪富,可畢竟是當年了,伍秉鑑已經死了快2o年了,掌握在伍崇曜手裡的資本也就是當年的四分之一,然後這些年他又諸事不順,賠了不少錢,家族卻人端旺,幾百口子人過着豪奢的生活,他是家長,可是他能不給哪一個弟弟銀子,少給都不行,大宅門都得要,僕役下人都得要,一個都不能少。

伍家的豪宅,洋人說能茁一個軍,比歐洲任何一個國王的宮殿都要奢華,可是還只是伍家一個分支的。

這樣的豪奢,就是在富貴,也經不住連續2o年的消耗。破產倒還不至於,但卻已經有些捉襟見肘,尤其是心理上的壓力極大。

伍崇曜又不是伍秉鑑,他本來就沒有什麼天分,完全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沒有辦法才繼承了家業,看着家族日益窘促,這份壓力都讓他難以承受了。

如果沒有新的機遇,再過2o年,伍家大概要泯然衆人了。

但這一趟到歐美開了眼界後,伍崇曜卻有些蠢蠢欲動了,他看到了一種新的生意模式,看到洋人在用完全不一樣的方法在做生意,讓他猶如日漸乾涸的湖中巨魚突然看到了一片新的海洋一般。

他看到了銀行,交易所,保險公司,這些完全是用錢玩錢的賺錢方式,他覺得異常的有感覺,儘管他還不知道自己怎麼做這些生意,但已經產生了興致。

在倫敦他接觸了許多銀行家,其中不少人都對他的財產感興趣,向他提出了各種理財的建議,從購買年金到購買股票,到投資英國國債,到投資保險業。

當然就是這些人幫他完成了一系列任務,或者說只是交賬而已,這些人能在英國把中國的生意都做了,就是因爲他們的商業文化和道德已經到了可以採擾用委託的程度,他們會收仍己用收取的那一份佣金,卻不會動不該得的一分錢,他們是貪婪的,但他們也是誠信的。

他們用怡和洋行轉過來的兩百萬兩銀子,在英國囤積了一百萬兩的藥品,又用剩餘的一百萬兩銀子,支付娥,向英國所有能生產武器的工廠,訂購了大量的步槍、火炮等武器。

打仗打的就是武器,伍崇曜知道朱敬倫的判斷是美國要打仗,他問過原因,朱敬倫說一國怎能兩制,勢不長久,又說林肯新黨上臺,必然要有所動作,僅憑這些就讓人相信美國人要打仗,本來就不太讓人信服,但是當時伍崇曜並不瞭解國際政治,懵懵懂懂連懷疑的理由都找不到。

當他問美國人要打多久,打多大,以確定他是不是該跟着投入的時候,朱敬倫說怎麼也得打三五年,他又問原因,朱敬倫說那麼大的國家,那麼野蠻的人民,當然要打打仗,打久仗了。是啊,大國要打仗,而且是南北混一的大戰,當然要打打仗,打久仗了,伍崇曜現他竟然找不到理由反駁。

所以伍崇曜瘍了跟投,朱敬倫只借了他家一百萬,他卻拿出了兩百萬,總計三百萬,一起賭一把。

可是打仗買武器他能理解,買藥品也能接受,但是朱敬倫還要買棉花期貨他就納悶了,美國人打仗跟尤人有什麼關係,還有那個期貨到底是什麼玩意,他到了美國問了福布斯才知道,期貨就是先交錢後拿貨。

跟福布斯一番溝通後他才知道,這裡邊是有關係的,美國一打仗,棉花肯定漲價,朱敬倫先交錢,就等於在低價的時候訂了貨。

伍崇曜把期貨理解爲訂貨也對,因爲訂貨只給娥,期貨也只給一部分保證金,尤到英國的路途大概在兩個月,朱敬倫把三十萬兩壓在了棉花上,三十萬兩作爲保證金,讓他可以採購三百萬兩的棉花,當伍崇曜來到英國的時候,美國戰爭爆的消息已經傳開,可是那批棉花還在海上飄着呢,結果瞬間價格暴漲一倍,貨還沒有到岸,朱敬倫竟然就已經賺了三百萬兩銀子了。

其實伍崇曜不知道的是,如果這些棉花沒有在海上,朱敬倫會賺的更多,因爲那些急於平倉的空倉需要補倉,會把價格擡到一個天價去。

僅僅是這個結果,也讓伍崇曜頗爲後悔,後悔沒跟着朱敬倫一起做棉花生意,而把自己的資金主要投在了武器上,甚至他還創造性的囤積了一批糧食,他的認識是,打仗肯定得有有糧,有槍,投資這兩項生意絕對不會賠,誰能想到棉花纔是最好的生意呢。

棉花期貨的運作方式,一下子讓伍崇曜產生了強烈的參與衝動,這種一兩銀子可以當十兩的制度,簡直太不可思議了,相比要緩慢囤積和真實訂貨的武器市場,簡直就不是一個時代的。

當然戰爭一爆,武器和藥品市巢跟着飛漲,漲幅倒也沒有太誇張,因爲美國軍隊就那麼點規模,北方16ooo名士兵,南方還不如北方,連美國人都不相信他們會爆大戰,歐洲人就更不相信了,決定市場的,除了供需關係之外,有時候人的心理預期也是重要因素,因爲大家都不覺得美國爆戰爭的可能性大,即便有可能爆戰爭,也不可能是大規模戰爭,所以哪怕美國真的爆了戰爭,武器和糧食價格一時漲幅也不算大。

1861年4月15日,林肯布宣言,宣佈南部各州叛亂,號召人民爲恢復聯邦的統一而戰。同一天,距華盛頓大約25英里的地方,弗吉尼亞州馬納薩斯的布爾河畔南部聯盟博雷加德將軍率領的25oo人的軍隊狂呼着“向華盛頓進軍”的口號,氣焰十分囂張。

就這種25oo人就敢衝擊都的戰爭,指望他能拉動武器價格暴漲,實在是不現實。

因此伍崇曜在倫敦這一個月,市場上的武器價格也就上揚了三成,他以3兩銀子單價預訂的大量槍支兵工廠不斷的交貨,而美國人也沒有急着在市場上搜集現貨,也只是給英國的工廠送去了大量訂單而已。

這讓伍崇曜有些擔心,這些武器將來脫不了手,砸在手裡,可是朱敬倫卻十分堅持,最少也要以五倍價格出手。

第七百五十二節 在墨西哥外交戰第二十節 取信(4)第一百零四節 朱敬倫的千金馬骨第六百五十六節 戰爭財第八百一十六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2第四百節 貿易談判 2第七百九十五節 璀璨的手工藝品第四百零八節 宰相找事第七百四十八節 大明的盟友第七百二十二節 瓜分南洋會議第五十六節 惹一身騷第七十九節 短兵相接第四節 如何處置第七百五十四節 史上最大殲滅戰第六百一十五節 大移民潮第一百六十八節 昭常一樣的忠臣第七百一十五節 屠殺藍衣軍事件第六百零七節 代價並不高第一百零八節 軍事大欺詐第三百二十五節 太平軍來人第六百零九節 制衡第四百一十節 繼續擴大茶葉優勢第六百六十八節 唐郝合作第三十節 願與你結拜第三百六十三節 常捷軍的末日第六百四十三節 琉球人的態度第六百七十一節 環太平洋華人圈第一百三十九節 謠言升級了第二十一節 取信(5)第六百一十六節 沙俄在南下第七百五十七節 德克薩斯大會戰第六百五十八節 東亞霸權第三百二十四節 控制軍權第四百二十節 收穫來了第五百四十九節 統一教育第六百七十節 私有墾殖地第七百零一節 戰爭間歇第七百四十一節 美國華人大起義第六百五十九節 工業革命的衝擊第六百一十九節 新的土地第六百五十三節 等於愚蠢第三百七十節 基於道義的談話第六百八十八節 軍事準備第七百七十五節 休斯敦大會戰 5第七百四十一節 美國華人大起義第一百六十三 爲了中國茶的未來第六百四十九節 日本的態度上架第六百五十一節 留給日本的時間不多了第七百三十三節 大明的應對第一百零二節 方山借款第七十二節 廣東是個好地方第三百五十九節 危機第六百三十六節 明法全面合作關係第四百四十節 修鐵路要快第三百一十五節 站在哪一邊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1第六十一節 十萬百姓十萬兵第三百二十六節 美軍顧問第一百九十五節 橫掃千軍第七百七十一節 休斯敦大會戰 1第43節 實話第一百二十九節 瞞天過海第六百九十三節 越南流亡政府第一百九十六節 大調兵第二百零三節 整編第一百一十四節 與清廷劃清界限第六百四十二節 琉球國還是沖繩縣第五百七十三節 打斷日本伸出的爪子第四百二十六節 建設特色商業社會第二十九節 想分一杯羹第八十七節 咸豐閱信第六百二十四節 雲南他們守不住第六百三十一節 深化改革 2第七百一十一節 北極熊的衝擊第六百八十八節 軍事準備第三百零二節 奕欣的應對第七百五十一節 打造前敵基地第三百九十二節 藏污納垢之所第一百一十八節 鉅額訂單第三百七十三節 湘軍撤圍第六百四十八節 整裝待發第二節 意識上傳第四百二十八節 錦綸堂第十四節 行動(2)第七十四節 想要改變種姓嗎第六十節 中間人第三百八十七節 婚姻介紹所第三百六十節 浮出水面第八百一十一節 國際局勢複雜化第三百三十節 發行債券第二百九十九節 珠江之王第六百四十八節 整裝待發第七百零八節 順化會戰 3第四百零九節 變化第七百三十二節 巨人的落幕第六百四十節 天王必須死第十三節 行動(1)第三百八十三節 工業革命種子 1第六百五十五節 佔領長崎
第七百五十二節 在墨西哥外交戰第二十節 取信(4)第一百零四節 朱敬倫的千金馬骨第六百五十六節 戰爭財第八百一十六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2第四百節 貿易談判 2第七百九十五節 璀璨的手工藝品第四百零八節 宰相找事第七百四十八節 大明的盟友第七百二十二節 瓜分南洋會議第五十六節 惹一身騷第七十九節 短兵相接第四節 如何處置第七百五十四節 史上最大殲滅戰第六百一十五節 大移民潮第一百六十八節 昭常一樣的忠臣第七百一十五節 屠殺藍衣軍事件第六百零七節 代價並不高第一百零八節 軍事大欺詐第三百二十五節 太平軍來人第六百零九節 制衡第四百一十節 繼續擴大茶葉優勢第六百六十八節 唐郝合作第三十節 願與你結拜第三百六十三節 常捷軍的末日第六百四十三節 琉球人的態度第六百七十一節 環太平洋華人圈第一百三十九節 謠言升級了第二十一節 取信(5)第六百一十六節 沙俄在南下第七百五十七節 德克薩斯大會戰第六百五十八節 東亞霸權第三百二十四節 控制軍權第四百二十節 收穫來了第五百四十九節 統一教育第六百七十節 私有墾殖地第七百零一節 戰爭間歇第七百四十一節 美國華人大起義第六百五十九節 工業革命的衝擊第六百一十九節 新的土地第六百五十三節 等於愚蠢第三百七十節 基於道義的談話第六百八十八節 軍事準備第七百七十五節 休斯敦大會戰 5第七百四十一節 美國華人大起義第一百六十三 爲了中國茶的未來第六百四十九節 日本的態度上架第六百五十一節 留給日本的時間不多了第七百三十三節 大明的應對第一百零二節 方山借款第七十二節 廣東是個好地方第三百五十九節 危機第六百三十六節 明法全面合作關係第四百四十節 修鐵路要快第三百一十五節 站在哪一邊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1第六十一節 十萬百姓十萬兵第三百二十六節 美軍顧問第一百九十五節 橫掃千軍第七百七十一節 休斯敦大會戰 1第43節 實話第一百二十九節 瞞天過海第六百九十三節 越南流亡政府第一百九十六節 大調兵第二百零三節 整編第一百一十四節 與清廷劃清界限第六百四十二節 琉球國還是沖繩縣第五百七十三節 打斷日本伸出的爪子第四百二十六節 建設特色商業社會第二十九節 想分一杯羹第八十七節 咸豐閱信第六百二十四節 雲南他們守不住第六百三十一節 深化改革 2第七百一十一節 北極熊的衝擊第六百八十八節 軍事準備第三百零二節 奕欣的應對第七百五十一節 打造前敵基地第三百九十二節 藏污納垢之所第一百一十八節 鉅額訂單第三百七十三節 湘軍撤圍第六百四十八節 整裝待發第二節 意識上傳第四百二十八節 錦綸堂第十四節 行動(2)第七十四節 想要改變種姓嗎第六十節 中間人第三百八十七節 婚姻介紹所第三百六十節 浮出水面第八百一十一節 國際局勢複雜化第三百三十節 發行債券第二百九十九節 珠江之王第六百四十八節 整裝待發第七百零八節 順化會戰 3第四百零九節 變化第七百三十二節 巨人的落幕第六百四十節 天王必須死第十三節 行動(1)第三百八十三節 工業革命種子 1第六百五十五節 佔領長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