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七節 英國的小動作

在雙方都很積極的情況下,一項內容龐大的《明法擴大貿易協定》,很快就出臺了。

協定規定,大明和法國之間全力合作推動大明生絲向法國出口,大明放棄對出口法國的生絲徵收出口關稅,甚至保留減免在生產和流通過程中的流轉稅的權力和義務,法國則放棄對大明進口生絲徵收任何關稅,同時保留減免在生產和流通過程中的流轉稅的權力和義務。

所謂保留義務和權力,指的是,一旦對方採取了所有手段後,依然無法達到擴大貿易規模的目標值,則另一方保留的權力即刻轉變爲義務馬上執行,如果達到目標,則視爲權力,對方可以選擇執行和不執行。

也就是說,五年內,如果大明出口法國的生絲出口額無法翻一番的話,大明將會率先減免流通過程的流轉稅,也就是相當於退稅補貼了,如果依然無法達到目標,則法國也將相應的給予進口以補貼。

除了明顯對大明有利的生絲貿易之外,還有明顯傾向於法國的產業,比如鋼鐵工業。

普法戰爭後,法國開始重視重工業,大力建設重工業幾乎成了國策,連諾貝爾都迎來了春天,儘管他不生產軍用火藥,可是因爲他的火藥,在戰爭中被普魯士軍隊用做爆破工具,戰後法國終於給諾貝爾發了許可,允許他在法國開辦工廠,不但一改往日禁止私人生產火藥的態度,給諾貝爾提供貸款讓他辦廠。

法國開始極爲重視重工業,尤其是跟軍工生產最爲息息相關的鋼鐵工業,而大明是一個欣欣向榮的鋼鐵進口大國,開啓的鐵路建設熱潮,對鋼鐵的需求與日俱增,之前是被免稅的英國鋼鐵製品壟斷,現在法國不但得到了免稅的待遇,甚至有可能享受到兩國同時的補貼,這對法國鋼鐵業是一個巨大的利好。

相關的其他產品的詳細規定,多達三十多種,有法國的成衣、香水、紅酒、鐘錶等等,大明的紙扇、繡品、草編、陶瓷等等。

шшш▪ Tтká n▪ c○

雙方几乎同時免除了對方的各種手工藝品的關稅。

因爲法國相信他們的各種時髦奢侈品能夠征服大明中產階級的芳心,而大明也對自己本國門類龐大的傳統手工藝品充滿信心。

朱敬倫到沒有那麼強烈的信心,他相信藉助文化話語權優勢,法國的奢侈品很快就會佔領大明日益成長的富豪們的腰包,但是他相信,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也必將大舉進入法國市場,並在法國這個世界奢侈品市場上經受考驗後度上一層金,開始熱銷其他國家。

經過一個月的友好談判後,在1879年1月22日前,也就是中國丁酉年、清光緒五年,日本明治十二年,大明十三年(1866年北亰登基算起)農曆新年之前,明法雙方簽訂了內容龐大的條約,並且規定在中國新年之後即刻執行,昭示兩國同樣急迫之心。

此時英國的深度經濟危機日益嚴重,英國棉紡織工業在經濟危機期間,依然在擴大生產規模,結果此時一下子全部爆發出來,導致英國危機深重。

其實這跟西方國家的工業發展有很大的關係,英國推行自由貿易政策,可是德國等國,卻採取貿易保護政策,結果各國都相繼開啓了本國的工業革命,都在本國開戰了紡織工業,連俄國都有規模龐大的紡織工業,以美國棉花、英國棉紗爲原料生產布料。

這些國家的工業發展,大大抵制了英國產品的輸入,結果世界上最富裕的歐洲,對英國來說,卻只是一個小市場,英國棉紡織品最大的客戶,竟然是貧瘠的,過去世界第一大棉紡織品生產國印度,因爲英國無法左右歐洲各國的關稅,反倒能夠在印度推行高額的棉紡織品稅率,對英國手工作坊徵收遠遠高於英國本國機器工廠的重稅,還大大降低英國棉紡織品的關稅,用政策,將印度打造成了一個出口棉花原料,進口棉紗和棉布的殖民地經濟。

可即便印度進口了英國出口棉布的七成,印度龐大的人口每年消費英國15萬噸棉布,佔總消費量的百分之五十四,英國棉布無法佔領的市場是精美的印度手工棉布,但印度手工品也隨着印度人的越來越貧困,銷路越來越狹小了,受此影響,印度的紡織工人從萬紡織工人,下降到只有250萬人。

印度棉紗工業因爲引進了英式棉紗機器,結果飛速發展,紡錘從00個增至00個,印度本土對棉花的需求量翻了幾番。印度紡織企業不僅能滿足本土市場,也有了出口能力。但此時印度紡織業的規模與英國相比仍十分弱小,印度紡織廠每年消耗的棉花數量僅是英國紡織廠的7%,但英國人已經坐不住了,通過一個法案,規定印度對英國進口紗線免徵關稅。

印度對英國棉紗免稅,英國對印度棉紗徵稅,殖民政府還在印度推行沉重的生產稅,結果印度的棉紗工業化就此中斷了。

可英國管不住大明政府,儘管跟英國的關稅協定還有兩年纔到期,還無法對英國的紡織品課稅,但1879年新年後,大明馬上宣佈了對紡織品的補貼案。

來自法國的貸款,讓大明的財政稍微寬鬆,就馬上宣佈,五年內開設棉紗、棉布工廠,不但完全免稅,而且在進口棉紗、機器設備時,還能享受到退稅待遇,在資金融通方面,則給予一定比例的貸款。

結果1879年前幾個月,大明的棉紗、棉布工廠繼續大規模投建。

《工報》開闢大篇幅,向工商界宣傳政府的政策,表示政府將會盡全力保護紡織工業,號召大明業界努力開辦現代化紡紗、紡織廠,促進大明的工業發展,給更多人工作,繳更多稅賦。

大明紡織工業的發展,以及大明跟法國之間合作的加深,讓英國產生一種正在被排擠出東亞市場的焦慮,在國內經濟危機影響下的不滿輿論,讓英國政府認爲自己在遠東外交上,遭遇了一次失敗。

可是英國在這一帶蠻橫慣了,他們不是以低姿態來遷就大明,反而開始採取對抗姿態,開始找大明麻煩。

他們正式介入了大明和滿清正在進行的領土交換談判。

去年大明就跟清廷達成了用雲南換江南的共識,之後又因爲上海問題糾纏了許久,最後上海問題成爲懸案,留待以後解決。

但是協議還沒有簽訂,因爲滿清還沒有打下天京,還沒有辦法完全履行協議。

清廷在打下天京之前,他們也沒有餘力,從天京撤軍,控制明軍現在控制的徽州等地。

對於這個協議,英國之前是知道的,但是他們沒有介入,採取了默認態度。

因爲英國幫助清廷,最大的目的就是修建一條從印度的加爾各答通往上海的大亞細亞鐵路,這條鐵路在中國境內,經過上海、杭州、南昌、長沙、貴陽到昆明,其中要經過浙江、江西兩個大明領土,加上雲南境內爆發了長期的回人叛亂,英國也認爲大明控制這裡,更能保證這個地區的穩定,所以纔沒有反對。

但現在突然跳出來反對,那就是明顯的找茬了。

或者是出於制衡大明,或者就是純粹爲了找一張可以做讓步的外交底牌。

因此英國表示,雲南江南領土交換案,影響到了英國在雲南的利益,不希望滿清跟大明進行領土交換。

同時暗中鼓動清廷,對大明採取強硬態度,英國將全力支持清廷的訴求。

顯然英國人已經開始擔心大明的發展速度過快,影響他們在中國地區的利益了,歷史上,他們爲了防止經濟落後的俄國向長江滲透,不惜跟小小的日本結盟,現在大明已經將領土擴張到上海近郊了,英國如果不擔心,那就不正常了。

但英國沒有親自上陣的習慣,所以就打算採取歐洲大陸上那一套,聯合大陸國家制衡大陸國家,而在東亞大陸上,唯一能夠起到這種制衡作用的,就只有滿清了。

但現在清廷的軍隊第一目標是攻入天京,將太平天國這個最後的巢穴,徹底剷除。

眼見大功告成,曾國藩反而越發的穩健,他在天京的行動,甚至已經不能用穩健來形容了,而是顯出了一種膽小的假象。

湘軍在跟太平軍的會戰中,勝率越來越高,大勝關一戰殲滅太平軍數萬,然後進兵至天京城下,可是天京外城上百公里,城裡甚至能種糧種菜,外城城牆大多數也只是一些土牆,還是明朝留下的朽壞不堪的土牆。

圍這種城沒有意義,只有真正推進到內城城牆,纔有可能徹底包圍天京。

因此像佔領雨花臺、獅子山這樣的戰略要地纔有意義,上次包圍天京,也是曾國荃強行佔領這些要地,然後用一萬士兵,拼死阻擋住了李秀成組織的幾十萬大軍的進攻。

可是這次,曾國藩麾下猛將明明已經推進到了雨花臺,只因爲陷入李秀成軍隊的夾擊,曾國藩就果斷命令後撤,而且軍事行動上極其保守,推進緩慢,已經引起滿朝文武的猜忌,可曾國藩依然我行我素。

在這種情況下,讓清廷跟大明翻臉,英國人就是付出再多的代價,恐怕清廷也沒有這個膽子。

但清廷沒有膽量,大明得知英國在背後慫恿滿清之後,卻決定向滿清動手了。

大明艦隊幾乎全部出動,生火起錨,目的是趕往尚在戰區的天京!

第七十五節 僱傭兵第六百三十一節 深化改革 2第五百六十八節 子嗣問題第七百二十節 頭痛的鐵路問題第五百六十五節 教育改革 2第五百五十二節 怡和絲廠第五百六十五節 教育改革 2第七百四十五節 已無退路之人與已無退路之局第六百二十九節 求新自強圖存衛道第一百六十九節 思維定勢第五十九節 收縮防守第六十節 中間人第八十四節 撤退第三百四十六節 告捷第五百五十二節 怡和絲廠第六百一十節 曾國藩出擊第六百七十九節 越南亂局第六百五十九節 工業革命的衝擊第七百六十七節 尤卡坦海戰第十四節 行動(2)第一百四十二節 把人民組織起來第四百三十一節 牌坊第四百二十六節 建設特色商業社會第四百二十五節 傳統和現代第七百五十六節 悄然興起的教派第五百四十七節 登高必跌重第四百三十五節 兵工廠的大生意第七百七十三節 休斯敦大會戰 3第三百一十四 矛盾大爆發第五百九十六節 流氓合夥人第三百二十七節 抓住這個人才第四百二十九節 一起承擔第一百一十三節 釐局弊病第一戰第三百三十八節 肇慶會戰 2第九節 翻譯官第一百二十五節 造謠第一百二十一節 美國人的野望第六百三十節 深化改革 1第六百一十九節 新的土地第七百四十一節 美國華人大起義第五百五十九節 普法戰爭紅利第七百零一節 戰爭間歇第一百七十四節 背信棄義第四百二十五節 傳統和現代第一百八十六節 鬧餉第一百零九節 把洋人留在新安第四百二十一節 大魚上鉤第一百零二節 方山借款第一百五十九節 城下之盟第五百九十二節 重工業的春天第五百九十五節 太平洋鐵路的命運第六百二十八節 終於可以大張旗鼓了第二百九十七節 控制廣東 2第四百二十三節 北歐之行第六百九十七節 明越兄弟同盟條約第三百零九節 一個標杆第六百四十三節 琉球人的態度第一百六十二節 回報友誼的方式第一百五十四節 夜讀管子第三百一十九節 新顧問第五百六十節 富則變第八十四節 撤退第五百八十六節 爭奪雲南大鐵路第二百九十五節 控制財政第六百四十八節 整裝待發第一百二十三節 瑞典顧問團第七百九十四節 讓電老虎去撕咬第42節 大計劃(二)第七十四節 想要改變種姓嗎第四百零九節 變化第六百三十七節 英國的小動作第六百六十九節 度過蠶瘟危機第五百四十八節 精神偶像的坍塌第三百三十二節 科舉是一把鑰匙第一百二十二節 新安交易所第六百八十節 備戰第八百一十八節 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第六百九十三節 越南流亡政府第二十六節 方山第五百五十四節 闖入農田的野豬第六百四十八節 整裝待發第六十二節 炮聲就是信號第六百九十六節 明法戰爭爆發第三百五十三節 信仰崩塌第三百八十六節 搬遷工作第八百零九節 中國的世界政策第六百五十一節 留給日本的時間不多了第三百七十一節 勞務輸出及移民公司第三百六十四節 楚軍撤退第四百五十二節 李秀成三打上海第六十八節 援兵來了第七百七十三節 休斯敦大會戰 3第九十四節 全靠演技 1第七百一十一節 北極熊的衝擊第五百五十八節 三大鐵路第八百二十五節 大戰一觸即發第六百六十四節 特許股份公司第三百五十二節 洪天王復生
第七十五節 僱傭兵第六百三十一節 深化改革 2第五百六十八節 子嗣問題第七百二十節 頭痛的鐵路問題第五百六十五節 教育改革 2第五百五十二節 怡和絲廠第五百六十五節 教育改革 2第七百四十五節 已無退路之人與已無退路之局第六百二十九節 求新自強圖存衛道第一百六十九節 思維定勢第五十九節 收縮防守第六十節 中間人第八十四節 撤退第三百四十六節 告捷第五百五十二節 怡和絲廠第六百一十節 曾國藩出擊第六百七十九節 越南亂局第六百五十九節 工業革命的衝擊第七百六十七節 尤卡坦海戰第十四節 行動(2)第一百四十二節 把人民組織起來第四百三十一節 牌坊第四百二十六節 建設特色商業社會第四百二十五節 傳統和現代第七百五十六節 悄然興起的教派第五百四十七節 登高必跌重第四百三十五節 兵工廠的大生意第七百七十三節 休斯敦大會戰 3第三百一十四 矛盾大爆發第五百九十六節 流氓合夥人第三百二十七節 抓住這個人才第四百二十九節 一起承擔第一百一十三節 釐局弊病第一戰第三百三十八節 肇慶會戰 2第九節 翻譯官第一百二十五節 造謠第一百二十一節 美國人的野望第六百三十節 深化改革 1第六百一十九節 新的土地第七百四十一節 美國華人大起義第五百五十九節 普法戰爭紅利第七百零一節 戰爭間歇第一百七十四節 背信棄義第四百二十五節 傳統和現代第一百八十六節 鬧餉第一百零九節 把洋人留在新安第四百二十一節 大魚上鉤第一百零二節 方山借款第一百五十九節 城下之盟第五百九十二節 重工業的春天第五百九十五節 太平洋鐵路的命運第六百二十八節 終於可以大張旗鼓了第二百九十七節 控制廣東 2第四百二十三節 北歐之行第六百九十七節 明越兄弟同盟條約第三百零九節 一個標杆第六百四十三節 琉球人的態度第一百六十二節 回報友誼的方式第一百五十四節 夜讀管子第三百一十九節 新顧問第五百六十節 富則變第八十四節 撤退第五百八十六節 爭奪雲南大鐵路第二百九十五節 控制財政第六百四十八節 整裝待發第一百二十三節 瑞典顧問團第七百九十四節 讓電老虎去撕咬第42節 大計劃(二)第七十四節 想要改變種姓嗎第四百零九節 變化第六百三十七節 英國的小動作第六百六十九節 度過蠶瘟危機第五百四十八節 精神偶像的坍塌第三百三十二節 科舉是一把鑰匙第一百二十二節 新安交易所第六百八十節 備戰第八百一十八節 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第六百九十三節 越南流亡政府第二十六節 方山第五百五十四節 闖入農田的野豬第六百四十八節 整裝待發第六十二節 炮聲就是信號第六百九十六節 明法戰爭爆發第三百五十三節 信仰崩塌第三百八十六節 搬遷工作第八百零九節 中國的世界政策第六百五十一節 留給日本的時間不多了第三百七十一節 勞務輸出及移民公司第三百六十四節 楚軍撤退第四百五十二節 李秀成三打上海第六十八節 援兵來了第七百七十三節 休斯敦大會戰 3第九十四節 全靠演技 1第七百一十一節 北極熊的衝擊第五百五十八節 三大鐵路第八百二十五節 大戰一觸即發第六百六十四節 特許股份公司第三百五十二節 洪天王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