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節 新顧問

十一月亞歷山德拉就走了,帶走了一份地契,證明她對一片荒山擁有了產權。

他們走是因爲完成了換約,丹麥和瑞典分別跟清政府簽訂的北京條約完成了換約,沒發生任何變故,他們取得了跟英法兩國同樣的待遇,不知道打了四五年,死了上千人(主要是病死)的英法兩國心裡得是什麼滋味。

丹麥人帶走了一些東西,瑞典人留下了一些東西。

瑞典的新顧問。

有技術顧問,還有軍事顧問。

技術顧問數量依然很多,五十人,其中往兵工廠派送二十人,這二十人可不是過去以技術工人爲主的技術顧問,而是以工程師、設計師爲主的高級人才,他們是來幫忙升級兵工廠的。

歐洲的新技術日新月異,兵工廠是三年前建立的,就已經跟不上歐洲主流技術了,還只是主流並不算先進技術,比如這次他們來,就帶來了瑞典新投產的線膛炮技術,英法兩國最先進的大炮都開始換成線膛炮了,朱敬倫的兵工廠還只能生產滑膛拿破崙炮,已經落後了一個級別了。

倒不是過去的技術人員不夠優秀,而是新的設備,新的製造工藝等等,歐洲早就出現了線膛炮,甚至後膛炮,但幾年前就轉移到中國來,朱敬倫手裡技術力量也無法接受,現在培養出了大量技術工人後,那就可以在線膛炮上發展一下了。

剩下三十個技術顧問,則都是造船技術顧問,朱敬倫將建立一座正規的海軍造船廠,位置就選在新開的蛇口,之前利用兵工廠的技術力量,仿造過蒸汽輪船,也僱傭了一大批中國造船工匠。

對造船此時的廣東人其實並不陌生,一口通商時代,對洋人的限制是很大的,洋人的船到了廣州,哪怕是要修理,也必須找中國工匠來修理,長達八十年的壟斷之下,很多工匠都對西方人的造船技術相當瞭解,直到西方蒸汽船出現之後,這些工匠的知識才有些跟不上,但他們建造木質船身還是沒有問題的,兵工廠負責打造鐵肋,他們否則建造船殼,經過摸索連接到一起,就是一艘蒸汽船。

但朱敬倫發現,還是有些想當然了,這些人仿製出來的輪船,蒸汽機是沒有問題的,船殼也是沒有問題的,鐵肋也是沒有問題的,但裝在一起就問題不斷,耐用性太差,畢竟不是專業的造船工匠,肯定有一些訣竅他們不瞭解。

瑞典人既然主動提出願意在這方面幫忙,朱敬倫倒也樂得接受,有這些人幫忙,朱敬倫直接訂購一艘千噸級輪船,用來作爲旗艦。

其實問題倒是不大,主要就是一些小訣竅,鐵肋木船應該說是比過去純粹的木船要先進一些,使用鋼鐵作爲龍骨和肋骨之後,大大降低過去的木船對龍骨的依賴,過去是能找到多大的木頭做龍骨,才能建造多大的船,現在理論上講,想造多大的船都沒問題,因此英法才先後能建造出五千噸級的軍艦,如果放在過去,全世界都找不到這麼大的龍骨,明朝人造寶船的時候,使用的拼接技術,到時能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對於軍艦來講,堅固性就不夠了。

瑞典顧問看過兵工廠仿製的軍艦後認爲,主要問題出在兩個方面,一個是鋼鐵和木材的收縮膨脹係數不同,因此在溫差變化的時候,鐵肋和木殼之間就會因收縮不一樣產生應力,長久下去就會造成開裂。解決辦法是預留一定的空間作爲收縮膨脹的餘量。

另一個原因是,連接鐵肋和木殼的鐵釘跟木材接觸,如果木材的含水率不達標的話,鐵釘等容易生鏽,木材也會被腐蝕,早期的美國鐵肋木殼飛剪船,都是定期更換外層木殼的,瑞典人表示只要嚴控木材水份在18%以下,就能極大的提高船隻的使用壽命。

這三十個瑞典技術顧問,都是從哥德堡最大的三家造船廠中請來的專家,各塔維爾根、林斯霍爾姆和塔裡克斯貝里,這三家至少都有三十年造船經驗的船廠,目前都是瑞典方興未艾的造船工業的骨幹工廠,技術水平直追英國人。

除了這些技術顧問外,軍事顧問也是五十人。

之前的軍事顧問走了五十人,但這五十人絕不是同位置更替,而是全新的位置。

之前的軍事顧問,主要的共組是幫助朱敬倫負責訓練士兵的軍事技能,包括從步伐到操作武器,再到戰場作戰方式,現在這五十個人則主要是文職人員。

他們是來幫助朱敬倫完善軍事管理制度的。

主要管理的主要內容是,軍官的選拔、培養、考覈、軍銜、晉升、任免、調配、獎懲、工資、退役等軍官從進到出的整個管理過程。

首先要建立一座西方軍校,對軍官進行培養等工作。

同時還要在軍中建立人事部門,加上之前的後勤部門,財務部門,建立一套完整的文職管理部門,這纔是真正的以文御武,而不是宋明時代的文官拼命壓制武將,防範武將制度,只要把軍官的人事升遷、後勤補給以及軍餉發放掌握在手裡,文職人員完全可以控制軍隊。

剩下就是一個指揮權了,大部分國家的指揮權都在軍官手裡,由司令官決定,但現任德國總參謀長在德國建立了參謀總部制度,將指揮權搶到了參謀總部手中,這樣整個軍隊的戰略層面的指揮權已經收歸一個集體指揮班子,也就是參謀部,而不再是過去的將軍管理一切。

朱敬倫覺得這種方式很好,軍隊中已經培養出了一些參謀人員,調最優秀的進入總參謀部,總參謀部直接向他負責,有助於他掌控整隻部隊,這樣指揮權、人事權和財務權都抓在了自己手裡,軍隊就真正成了手裡的刀,不需要思考,只需要執行命令了。

建立一套軍事管理制度是十分複雜的,朱敬倫並不心急,他有耐心,他已經用了三年時間,打造出了兩萬能夠按照西式作戰操典作戰的軍隊,他不介意在用三年時間,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

當然由於這些制度是新創的制度,朱敬倫目前對軍隊的控制力還很強大,因此建立這套制度事實上肯定不會需要三年,一年時間足夠建好,但要軍隊習慣這套制度,恐怕至少還得運行兩年。

此時的美國南北戰爭已經打了兩年。

南軍統帥羅伯特李將軍幾乎打贏了每一次戰役,而且總是他向華盛頓發起進攻,多次逼近華盛頓,多次造成華盛頓的恐慌,逼得林肯不止一次的撤免前線總司令。

諷刺的是,羅伯特李本人並不是一個擁護奴隸制的軍官,此人地位顯赫,戰前他在美國唯一的西點軍校任職,他的職位是校長,好吧南北兩軍的軍官大多數都是西點軍校畢業的,可以說幾乎所有跟他打仗的將軍都是他的學生,他能打贏一點都不奇怪。

戰爭爆發後,羅伯特還在軍校中,於是向林肯總統辭職,因爲他的家鄉弗吉尼亞加入了南方,他需要回去給家鄉效力,這要是放在中國王朝肯定是不行的,但是西方這種講究紳士風度的國家,他就真的回去了,應召入伍,成爲了南軍總司令。

鴉片戰爭中的英軍司令義律也不是一個支持走私鴉片的軍官,可是他卻爲他的國家跟清王朝打了異常鴉片戰爭,西方人能夠強大起來不是沒有道理的,他們做的事情明明跟自己的理念不符合,但卻無調節的爲國家服務,這種犧牲風險的精神,是一個強國之人必備的素質。

戰爭爆發第二個月,也就是1861年5月,林肯宣佈對南方所有港口進行封鎖,事實上當時北方還沒有完全封鎖南方的實力,知道這年年底,才完成了對南方所有港口的封鎖,但依然無法切斷南方所有的物資供應,否則南北戰爭也不會打四年之久了。

南方反封鎖的策略是走私,而且是由英國人走私,英國人建造了無數小型快速的走私船從古巴及巴哈馬運來軍火及奢侈品交換高價的棉花及菸草。哪怕被擄獲時,走私船及貨物被北方政府出售,收入歸聯邦水手,英國船員則獲釋。

此時美國人還真的不敢得罪英國人,這等同於默認了這種走私,林肯最擔心的還是歐洲國家的干涉,具體就是英法兩大流氓的干涉,所以哪怕明明抓到了走私的英國船,他也不敢對英國商人判刑,哪像林則徐那麼有膽子,直接就把鴉片商人抓到牢房裡去了。

但北方的封鎖到底產生了效果,南方的糧食及其他用品的短缺,甚至在難返更引起了暴動,各種物價瘋狂飆升。

後世,美國政府利用自己掌控的文化話語權,拼命的將這場戰爭宣傳爲爲了解放黑人奴隸二戰,但就在去年7月結束的第一次牛奔河之役後,爲防止更多奴隸州脫離聯邦,美國國會通過一份聲明,聲稱戰爭是爲保存聯邦而不是終止奴隸制度。

而美國南方,則始終堅持這是一場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他們戰敗了被吞併了,南方邦聯的國旗,有的州甚至懸掛到了2000年以後。

關於這場戰役的起因、結果和正義性,爭論的專家學者如過江之鯽,出版的專業論述汗牛充棟,朱敬倫並不關心這些,他只知道,隨着南方軍一直表現出來的強勢,他賺到的錢是越來越多了。

第一百零六節 與東印度公司對賭第一戰第一百五十節 反入城到反割地第五百八十一節 臺灣問題後續第六百四十五節 琉球流亡政府第三百零九節 一個標杆第七百零九節 新加坡談判第一百六十六節 正反割地呢,沒空!第六百八十五節 大明政變第三百二十二節 廣府銀行第四百零八節 宰相找事第一百二十六節 施工天分第七百一十九節 十年保護期第一百三十九節 謠言升級了第三百一十八節 荒山茶園第三百八十二節 既得利益者第六百零六節 付出的代價第六百七十四節 凜冬將至第二百九十九節 珠江之王第三百一十一節 教育體系第一百八十八節 兵變第三百九十八節 場外遊說 2第七百九十九節 新都城和新國名第三百三十節 發行債券第六十七節 發大財了第六百九十三節 越南流亡政府請假幾天第七百零三節 順化戰役 2第五百九十節 大明棉紡業困境第四百三十七節 等香餌的金鰲第五百六十三節 軍事改革 3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2第九十一節 疲敵戰術第五百九十四節 加州桑蠶業和移民第一百三十九節 謠言升級了第一百一十二節 商業大轉移第八百零五節 不可避免的戰爭第五百九十五節 太平洋鐵路的命運第五百四十五節 交貨的麻煩第八百零二節 東亞火藥桶第四節 如何處置第七百一十一節 北極熊的衝擊第六百六十節 大明財閥第十六節 行動(4)第三百八十四節 工業革命種子 2第一百五十四節 夜讀管子第六百七十八節 法越戰爭第一百八十六節 鬧餉第一百二十九節 瞞天過海第六百一十節 曾國藩出擊第七百四十三節 華人爆發的力量第三百一十五節 站在哪一邊第七百四十九節 新生派力量第五百六十四節 教育改革 1第七百八十七節 赫德威脅英國人第六百四十三節 琉球人的態度第三百七十一節 勞務輸出及移民公司第一百二十節 瑞典人的意外收穫第七百五十七節 挺進聖安東尼奧第五百九十六節 流氓合夥人第44節 逃亡(一)第九十八節 虛張聲勢第二十三節 墨琴第五百六十節 富則變第40節 真假巴夏禮第七百三十七節 戰前的外交準備 1第一百一十三節 釐局弊病第六百八十三節 阜康財團第二十節 取信(4)第八百二十八節 德國需要保證第三百七十二節 美國要調停第三百六十三節 常捷軍的末日第六百三十二節 肥皂是新產業第十五節 行動(3)第四節 如何處置第三百六十六節 徐榮村的大買賣第七十一節 敵國外患者第三百九十七節 場外遊說 1第一百六十九節 思維定勢第六百三十節 深化改革 1第四百四十四節 大明的威勢第五百九十四節 加州桑蠶業和移民第六百八十五節 大明政變第一百一十八節 鉅額訂單第七百四十五節 已無退路之人與已無退路之局第五百八十三節 改革的實質第七百九十七節 戰列艦時代到來第一百零五節 種子已經種下第四百零二節 皇帝的鴨子第八百一十二節 列強分贓會議第二十八節 意外第一百四十三節 初識諾貝爾第六節 還得進城第一百五十四節 夜讀管子第三百四十五節 楔形衝擊第二百零四節 招募八旗軍第一百九十七節 他們還在觀望第四百零八節 宰相找事第五百六十九節 商戰第一百二十節 瑞典人的意外收穫
第一百零六節 與東印度公司對賭第一戰第一百五十節 反入城到反割地第五百八十一節 臺灣問題後續第六百四十五節 琉球流亡政府第三百零九節 一個標杆第七百零九節 新加坡談判第一百六十六節 正反割地呢,沒空!第六百八十五節 大明政變第三百二十二節 廣府銀行第四百零八節 宰相找事第一百二十六節 施工天分第七百一十九節 十年保護期第一百三十九節 謠言升級了第三百一十八節 荒山茶園第三百八十二節 既得利益者第六百零六節 付出的代價第六百七十四節 凜冬將至第二百九十九節 珠江之王第三百一十一節 教育體系第一百八十八節 兵變第三百九十八節 場外遊說 2第七百九十九節 新都城和新國名第三百三十節 發行債券第六十七節 發大財了第六百九十三節 越南流亡政府請假幾天第七百零三節 順化戰役 2第五百九十節 大明棉紡業困境第四百三十七節 等香餌的金鰲第五百六十三節 軍事改革 3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2第九十一節 疲敵戰術第五百九十四節 加州桑蠶業和移民第一百三十九節 謠言升級了第一百一十二節 商業大轉移第八百零五節 不可避免的戰爭第五百九十五節 太平洋鐵路的命運第五百四十五節 交貨的麻煩第八百零二節 東亞火藥桶第四節 如何處置第七百一十一節 北極熊的衝擊第六百六十節 大明財閥第十六節 行動(4)第三百八十四節 工業革命種子 2第一百五十四節 夜讀管子第六百七十八節 法越戰爭第一百八十六節 鬧餉第一百二十九節 瞞天過海第六百一十節 曾國藩出擊第七百四十三節 華人爆發的力量第三百一十五節 站在哪一邊第七百四十九節 新生派力量第五百六十四節 教育改革 1第七百八十七節 赫德威脅英國人第六百四十三節 琉球人的態度第三百七十一節 勞務輸出及移民公司第一百二十節 瑞典人的意外收穫第七百五十七節 挺進聖安東尼奧第五百九十六節 流氓合夥人第44節 逃亡(一)第九十八節 虛張聲勢第二十三節 墨琴第五百六十節 富則變第40節 真假巴夏禮第七百三十七節 戰前的外交準備 1第一百一十三節 釐局弊病第六百八十三節 阜康財團第二十節 取信(4)第八百二十八節 德國需要保證第三百七十二節 美國要調停第三百六十三節 常捷軍的末日第六百三十二節 肥皂是新產業第十五節 行動(3)第四節 如何處置第三百六十六節 徐榮村的大買賣第七十一節 敵國外患者第三百九十七節 場外遊說 1第一百六十九節 思維定勢第六百三十節 深化改革 1第四百四十四節 大明的威勢第五百九十四節 加州桑蠶業和移民第六百八十五節 大明政變第一百一十八節 鉅額訂單第七百四十五節 已無退路之人與已無退路之局第五百八十三節 改革的實質第七百九十七節 戰列艦時代到來第一百零五節 種子已經種下第四百零二節 皇帝的鴨子第八百一十二節 列強分贓會議第二十八節 意外第一百四十三節 初識諾貝爾第六節 還得進城第一百五十四節 夜讀管子第三百四十五節 楔形衝擊第二百零四節 招募八旗軍第一百九十七節 他們還在觀望第四百零八節 宰相找事第五百六十九節 商戰第一百二十節 瑞典人的意外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