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節 肇慶會戰 2

方山待在山區已經待得想要吐了,他這兩年幾乎都在山區待着,原因是這裡離不開他。

鶴山等縣的土客械鬥被平息了,但是土客之間的仇恨無法平息,一旦沒人監督,打起來是遲早的事情。

他就是來幹這個事的,械鬥是出於仇恨和土地,土地糾紛通過立約,儘管不能讓人滿意,但總有一個依據,可仇恨這種東西,是發自內心的,沒有足夠靈巧的應對,這種問題根本就難以解決。

方山恰好就是一個善於揣摩人心的高手,不會揣摩人心怎麼給人算卦?

他今天給自己算了一掛,大吉大利。

事情也像他想象中那麼順利,鶴山一帶的軍隊在集結,一百一百的集結,集結成一千一千的大部隊,匯聚成上萬人的大軍,而中間沒有出現一丁點意外,這確實是大吉大利。

最後總計兩萬軍隊集結在新會後,裝船開往肇慶。

兩萬大軍,這是方山兩年多的成果,而且是沒花一分錢的成果,對此他很自豪,除了他誰能做到?是侯進能做到呢,還是黑狗能做到?

而且方山認定,他招募來的這些兵,上了戰場,就能打仗,壓根都不需要在進行整訓,這全部都是老兵。

方山這兩年多確實很成功,他的成功也就是鶴山等地土客兩家的失敗,很悲哀的失敗,整整被人玩弄了兩年,陷入了一個恐慌的怪圈之中兩年。

當時,朱敬倫最後一次平息土客械鬥,將黃茅壁一帶的鶴山客家人送出了深山,回到他們的土地上,當時鶴山人是不滿意的,因爲這一次他們打贏了,可是朱敬倫拒絕他們佔領土人的土地,依然堅持按照鄉約規定,將他們的土地拿回來爲止,但問題是,鶴山客家人認定,當初簽約的時候,高官仙等鄉紳做出了巨大的讓步,把所有有爭議的土地都送給了土人,當時土人把恩平一帶的客家人趕盡殺絕,讓他們恐懼之下才不得不就範,但現在他們強大了,還有官兵支持,爲什麼不把那些土地搶過來。

朱敬倫壓制了客家人奪取土地,哪怕只是爭議土地的慾望,客家人當然對他不滿意。

但不滿意又能如何,朱敬倫派去幫客家人的軍隊是新安軍,客家人的五坑軍當時反而被留在廣州,他們自身都剩下一些老弱病殘,哪裡有兵力跟土人較量,只能忍氣吞聲見好就收了。

客家人是既不能滿又無奈。

土人的情緒也好不到哪去,他們好容易把客家人趕進了深山,朱敬倫突然派兵來幫土人把他們打跑,他們如果高興那就是騙人的。

但他們也沒有辦法,朱敬倫派出了上萬大軍,還帶有許多大炮,他們根本就打不過,還有數以萬計的對他們仇深似海的客家人幫忙,他們只能心不甘情不願的將奪佔的土地又還了回去。

廣府土人對朱敬倫,則是既恨又怕。

可無論是不滿的客人,還是怨恨的土人,他們都接受這一點,那就是朱敬倫是講信用的,當初立下的規約,朱敬倫是堅持遵守的,所以他們都不滿朱敬倫,甚至怨恨朱敬倫,但他們都相信朱敬倫。

朱敬倫早就告訴過方山,說他吃定土客兩家了,因爲這兩家都是笨蛋。

方山現在知道了結果,朱敬倫確實吃死了兩家,而且是通過他方山吃死兩家的。

這兩年多來,方山坐鎮新會,輻射六家土客雜居的縣,他採取了讓兩家都痛苦和恐懼的方式來吃死兩家,在一個個客家人和廣府人雜居的邊界鄉村,駐守爲數不等的軍隊,多數軍隊數量不過十人,根本就無法震懾人數都以萬計的兩家,但卻是以一種中立的身份存在,這些軍隊起名保鄉團。

每當小規模械鬥發生,雙方都想拉攏保鄉團,主要目的更是希望通過拉攏保鄉團而獲得官府的支持。

但是沒人能得到支持,保鄉團只支持鄉約,只支持規矩,不管是誰先發起械鬥,保鄉團立刻選擇幫助弱勢一方練兵,招募弱勢一方的青壯入伍,械鬥結束之後,保鄉團組織兩家鄉紳重申鄉約,並且還會追究挑起械鬥一方的責任,不管是誰先挑起械鬥,照着當年刻下的石碑找人不會錯,有名的鄉紳都在鄉約石碑上留下過名字,這些人現在罪責大了,只要有死人發生,立刻拉過來挑事的一方,在鄉約碑前直接槍斃。

慢慢的保鄉團的規模越來越大,但土客兩家卻沒人在打了,不管是土人還是客人,首先從鄉紳這個層級就不想打,如果是他們發起的械鬥,最後打敗了他們肯定沒命,哪怕不是他們發起的,只要是他們鄉里或者族人的械鬥,他們也要倍處罰,處罰相當沉重,得給損失的一方包賠損失,死人一個一百兩,這足以讓一般的鄉紳破產。

在這種嚴苛的管制之下,鄉紳們不但不再是械鬥的鼓動者,反倒成了械鬥的滅火器,每當兩家人有衝突,有人呼朋喚友要去打架的似乎後,他們第一個跳出來就會阻止,眼見着大家誰都不敢在打誰的時候,方山不但不偃旗息鼓,反倒是從中挑撥起來。

不斷的告訴客家人說廣府人在集結鄉勇,不知道他們要幹什麼,客家人害怕了,就會送子弟進入保鄉團接受訓練,方便對付土人的進攻。招募到足夠的客家人後,又在土人中間造謠說客家人很可能要打他們。這時候在土人村子裡的保鄉團也能招募到足夠的青壯,這些可都不用給錢的,是當地鄉紳共同出資。

土客兩家零散的青壯,就這樣持續不斷的加入保鄉團,方山爲了刺激兩邊,還分別給不同的保鄉團起名保土團和保客團,好像是專門組建來保護當地人的,那麼讓當地人出錢,也就合情合理了。

不但是方山,就是朱敬倫都很認同讓當地鄉紳出錢組建保鄉團,他就是要榨乾這些鄉紳階層,讓他們窮的在沒有能力編練團練,讓他們窮的再也不會認爲械鬥是發財的機會,這樣纔是打擊械鬥發生的基礎,至於仇恨反倒不重要了,他們就是再恨,沒錢打,也就只有恨,恨是恨不死人的。

就這樣方山拉起了總計兩萬人的軍隊,土客六縣各縣招來的青壯人數差不多,多的比如新寧有三千人,少的比如鶴山,也有一千多人,總計就達到了兩萬人,全都是青壯,全都是參加過械鬥的青壯,沒有一個老弱,都是好漢子。

可這樣的好漢子,竟然上不了戰場,集結到新會後,方山得知朱敬倫要送他們去廣州,而不是直接去肇慶,這讓方山一場懊惱,這些人是他拉起來的,這些人立功就等於他立功,可這些人上不了戰場,怎麼立功?

他決定找朱敬倫好好說說這個理。

第一百九十二節 拉攏穆克德訥第六十六節 單騎降夷第一百七十一節 建議第七百一十三節 湄公河三角洲之謀第七百三十八節 不是已經開戰了第八百一十四節 夾縫中的國家第六百四十七節 開始撤僑第六百八十九節 外交準備第三百九十三節 最後的罪惡之城第五百七十一節 法國人生事第七百五十三節 佩科斯戰役第四百零二節 皇帝的鴨子第三十四節 蛇無頭第十三節 行動(1)第七十九節 短兵相接第一百五十一節 萬民書和打官司第七百六十節 飲馬墨西哥灣第八百節 擴大公局法案第一百八十三節 拿破崙的想法第三百一十七節 司法改革第七百九十八節 東亞大陸協定第六百四十一節 琉球滅亡第三百四十節 肇慶會戰 4第三百八十四節 工業革命種子 2第一百二十節 瑞典人的意外收穫第三百三十四節 候補官選拔制度 2第七百五十九節 阿拉斯加的總督第46節 營救第一百五十八節 神經病一樣第三百四十七節 好一個天王第五十二節 回城第一百二十五節 造謠第三百八十節 蓄髮易服第一百二十二節 新安交易所第一節 廣州陷落第三百五十八節 大任務第七百三十九節 此時打成本最低第六百八十一節 整頓上海經濟第六百三十四節 大明的以夷制夷第六百七十六節 新明英商約第六百七十五節 成熟的官僚政治第七百二十六節 複雜的南洋問題 1第三百一十二節 諾貝爾的事業心第六百五十八節 東亞霸權第六百二十二節 柏貴懷舊第七百七十三節 休斯敦大會戰 3第六百九十節 曾左之死第六百二十節 湘軍下江南第五百四十九節 統一教育第四百一十三節 出訪第三百八十七節 婚姻介紹所第七百六十六節 煎熬請假幾天第六百零八節 大明軍國主義第六百五十三節 等於愚蠢第一百七十七節 使團第九十一節 疲敵戰術第一百七十六節 只要活不下去的那些人第二百零四節 招募八旗軍第四百二十九節 一起承擔第八百二十七節 馬德里陰雲第七百四十六節 夏威夷海戰第三百八十三節 工業革命種子 1第一百零七節 經濟大收穫第六百三十五節 法國的困境第三百三十五節 開科舉第六百節 大明的措施第三百九十八節 場外遊說 2第41節 大計劃(一)第六百五十五節 佔領長崎第四十八節 捨身第八百一十四節 夾縫中的國家第三百四十五節 楔形衝擊第六十八節 援兵來了第六百二十節 湘軍下江南第三百二十七節 抓住這個人才第一百一十七節 茶葉危機第七百九十六節 後發國家的工業化路徑第五百六十九節 商戰第七百四十二節 洪天王借屍還魂第六百七十七節 經商別學胡雪巖第40節 真假巴夏禮第一百二十九節 瞞天過海第三百九十八節 場外遊說 2第六百零二節 蜜月期結束了第37節 不得不扯進來第兩百零一節 主心骨第42節 大計劃(二)第五百六十二節 軍事改革 2第五百七十五節 赫德的改變第一百零一節 金融操作第三百三十六節 柏貴離粵第三百四十二節 誰來準備黃袍第七百九十三節 工業巨頭的春天第三百三十節 發行債券第六百二十九節 求新自強圖存衛道第一百四十七節 美國顧問團第一百四十五節 名揚三縣第三百一十六節 九龍開港第39節 嫌疑人
第一百九十二節 拉攏穆克德訥第六十六節 單騎降夷第一百七十一節 建議第七百一十三節 湄公河三角洲之謀第七百三十八節 不是已經開戰了第八百一十四節 夾縫中的國家第六百四十七節 開始撤僑第六百八十九節 外交準備第三百九十三節 最後的罪惡之城第五百七十一節 法國人生事第七百五十三節 佩科斯戰役第四百零二節 皇帝的鴨子第三十四節 蛇無頭第十三節 行動(1)第七十九節 短兵相接第一百五十一節 萬民書和打官司第七百六十節 飲馬墨西哥灣第八百節 擴大公局法案第一百八十三節 拿破崙的想法第三百一十七節 司法改革第七百九十八節 東亞大陸協定第六百四十一節 琉球滅亡第三百四十節 肇慶會戰 4第三百八十四節 工業革命種子 2第一百二十節 瑞典人的意外收穫第三百三十四節 候補官選拔制度 2第七百五十九節 阿拉斯加的總督第46節 營救第一百五十八節 神經病一樣第三百四十七節 好一個天王第五十二節 回城第一百二十五節 造謠第三百八十節 蓄髮易服第一百二十二節 新安交易所第一節 廣州陷落第三百五十八節 大任務第七百三十九節 此時打成本最低第六百八十一節 整頓上海經濟第六百三十四節 大明的以夷制夷第六百七十六節 新明英商約第六百七十五節 成熟的官僚政治第七百二十六節 複雜的南洋問題 1第三百一十二節 諾貝爾的事業心第六百五十八節 東亞霸權第六百二十二節 柏貴懷舊第七百七十三節 休斯敦大會戰 3第六百九十節 曾左之死第六百二十節 湘軍下江南第五百四十九節 統一教育第四百一十三節 出訪第三百八十七節 婚姻介紹所第七百六十六節 煎熬請假幾天第六百零八節 大明軍國主義第六百五十三節 等於愚蠢第一百七十七節 使團第九十一節 疲敵戰術第一百七十六節 只要活不下去的那些人第二百零四節 招募八旗軍第四百二十九節 一起承擔第八百二十七節 馬德里陰雲第七百四十六節 夏威夷海戰第三百八十三節 工業革命種子 1第一百零七節 經濟大收穫第六百三十五節 法國的困境第三百三十五節 開科舉第六百節 大明的措施第三百九十八節 場外遊說 2第41節 大計劃(一)第六百五十五節 佔領長崎第四十八節 捨身第八百一十四節 夾縫中的國家第三百四十五節 楔形衝擊第六十八節 援兵來了第六百二十節 湘軍下江南第三百二十七節 抓住這個人才第一百一十七節 茶葉危機第七百九十六節 後發國家的工業化路徑第五百六十九節 商戰第七百四十二節 洪天王借屍還魂第六百七十七節 經商別學胡雪巖第40節 真假巴夏禮第一百二十九節 瞞天過海第三百九十八節 場外遊說 2第六百零二節 蜜月期結束了第37節 不得不扯進來第兩百零一節 主心骨第42節 大計劃(二)第五百六十二節 軍事改革 2第五百七十五節 赫德的改變第一百零一節 金融操作第三百三十六節 柏貴離粵第三百四十二節 誰來準備黃袍第七百九十三節 工業巨頭的春天第三百三十節 發行債券第六百二十九節 求新自強圖存衛道第一百四十七節 美國顧問團第一百四十五節 名揚三縣第三百一十六節 九龍開港第39節 嫌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