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假幾天

美國植物學家約翰,跟着朱敬倫的軍隊,可謂是將鶴山、新寧、高要等茶區走了一遍,他採集到了大量的標本,繪製了當地茶區的分佈圖。

在考察過程中,他多次跟朱敬倫交流。

他告訴朱敬倫,說茶葉這種經濟植物,最適合以大種植園方式經營,並且開辦現代工廠加工。

約翰說這些,也不是無的放矢。

原來他在考察中國之前,在印度也做過詳細的考察,考察了印度的阿薩姆紅茶公司下設的種植園和茶廠,他發現英國人在印度已經設計出了幾種加工產業的機器,只是由於培育茶種和工人技術的原因,還比不上中國最好的茶葉,但是機器產品的那種品質保障,已經出現了。

約翰之所以能在談判結束後,立馬就來到中國進行調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早就被聘請來了,只是因爲一直談不攏,他纔去了印度調查了一下,回來後當時的華若翰才加快速度完成了談判,他得以以最快的速度出發。

約翰在印度的調查讓朱敬倫很受啓發,大種植園種植,工廠化加工,這可不就是印度和錫蘭茶葉後來超過中國茶葉的根本原因嗎。

他一直最擔心的就是着中國茶葉的未來地位問題,出於現實考慮,朱敬倫認爲,茶葉出口肯定是將來中國工業化最大的外匯來源,出於感情考慮,朱敬倫始終覺得,中國失去對瓷器、絲綢和茶葉的壟斷地位,不但是經濟損失,更是一種恥辱。

現在瓷器和絲綢技術,早就在全世界擴散了,也就一個茶葉因爲西方人接觸的晚,還能保持壟斷地位,如果有辦法,朱敬倫是會不遺餘力的將這種壟斷地位持續下去的。

因此約翰在印度的考察見聞,讓朱敬倫很受啓發和刺激。

但約翰說這話的原因,是有他自己的目的的,他當時就建議,希望朱敬倫能允許美國商人在中國經營茶園,因爲他發現中國還有很多荒山沒有開墾,根據他的調查,那些荒山的地利位置高度、空氣溼度、溫度,以及土地的狀況,都跟當地一些品質優良茶園沒有區別,因此他認爲那些荒山也是可以開發成茶園的,只可惜當地人沒有財力去開發。

這樣的荒山在鶴山等縣確實還有很多,客家人用了一百多年時間,纔將鶴山山區的茶園面積開拓到八萬畝,但是一個山多地少的縣,不可能就只有八萬畝山地,只是茶葉開發的成本很高,因爲一顆茶樹從種下到出產茶葉,至少得三四年時間,沒有積蓄的人根本承擔不起這個機會成本,所以客家人一百年時間才慢慢積累了幾萬畝茶園。

而英國人採用股份制公司的形式,直接在倫敦股市上籌集資金,根本就不存在成本問題,因此他們可以大規模的開發印度的山地,一次幾萬畝甚至幾十萬畝的開發茶園,在這種現代經營速度面前,如果中國人不改變,被超越只是時間問題,歷史上1890年之後,不但被印度超越,連錫蘭的茶葉生產都比中國還多。

所以當時朱敬倫就有些心動,這世界上玩資本運作的,除了英國人可不就是美國人嗎。

但是對於引入美國人的資本,朱敬倫還有很深的顧慮,因爲土地,作爲一個經歷過共和國中期各種運動的人,他的思想其實並不開放,對土地依然有一種中國人傳統的感情,讓他將中國的土地交給美國人經營,哪怕只是荒山,感情上還是很難過關。

因此明知道引入美國人,肯定會極大的提高中國茶園的種植面積,以及種植效率,在跟英國人的競爭中起碼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可他還是沒有答應。

真正讓他改主意的,還是平息土客械鬥最後的時候,當恩平最後僅剩的十萬客家人,攜家帶口的躲進五坑山區的時候,他前去立約,發現十萬客家人,絕大多數都是老弱婦孺,青壯竟不足兩萬,大部分青壯都戰死了。

這些人怎麼活?

這個問題立刻戳的朱敬倫的心很痛。

這些嚴重缺乏勞動力的殘餘客家人,被人趕到山區,他們將很難活下去,因爲無論是開發茶園,還是開墾荒地,他們都沒有本錢。土客械鬥中,客家人爲什麼比廣府人更玩命,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廣府人被趕出自己的土地後還能夠去投親靠友,而客家人卻將陷入絕境。就朱敬倫看到的情況來說,械鬥之中,廣府人的傷亡,大多數都是直接被殺,而客家人的傷亡,很多都是因爲失去土地之後的飢餓,械鬥四五年,雙方互相攻守,不知道已經餓死了多少這樣的人。

朱敬倫是經歷過饑荒的,他不但認爲饑荒是一種悲劇,更認爲那是一種罪惡。

正是這種罪惡,讓朱敬倫改變了初衷,對要餓死的人來說,土地交給誰能讓他們活,纔是最重要的問題,而不是什麼狗屁感情問題。

所以他當即決定,允許美國人在當地承包荒山,開發種植園,但是美國人必須僱傭那些客家婦孺,客家婦孺不纏足,善於走山路,體格普遍更健壯,平時就是主要勞動力,僱傭這些人開發茶園,一點問題都沒有,甚至技術上,她們中的大多數本身就掌握種植茶葉技術。

美國人沒有道理拒絕,於是朱敬倫就跟一個美國人達成協議,巧合的是,這個美國人正是偷盜茶葉被殺的托馬斯的表弟,還是唯一的親人。

至於爲什麼要美國人,而不是招引伍家、潘家這樣同樣有實力的中國大商人。

一來,是伍家和潘家讀大種植園經濟模式也不熟悉,他們自家大多都是直接去茶區採購,還是從茶販子中採購,很少直接去茶園收茶,他們只要等在武夷山下的小鎮上,自然有人翻山越嶺幫他們運來他們想要的東西,伍家雖然有茶園,但卻都是分散的小茶園,是過去從一個個欠債的茶戶手裡收上來的,跟大種植園那種集約經營模式相去甚遠。

二來,朱敬倫還在考慮一個品牌和渠道的問題。做品牌跟做產品不同,做品牌屬於商業範疇,就他了解,最品牌還是英國佬和美國佬做的最好,後世全世界許多知名的品牌,雖然分數各國,但背後站的都是英美大財團的身影。

還有渠道問題,這個時代,美國人可是中國第二大產業進口國,僅次於英國,去年英國人在廣州進口了四十萬擔茶葉,美國差不多進口了二十萬擔。這個時代,受到宗主國大英帝國文化的影響,美國人更熱衷於喝茶。後來因爲他們自己掌握不了茶葉的控制權,國內政客們轉而支持美國人喝咖啡,因爲南美很多咖啡種植園都是美國人經營的。

當二戰之後,美國文化開始強勢起來,他們反過來將咖啡館建的英國滿大街都是,導致英國人每年消費的茶葉量持續下降。

所以讓美國人擁有一個茶葉渠道,這很重要,這很可能影響到將來美國人的飲料選擇,從大角度來看,這將讓茶葉跟咖啡兩大飲用作物的較量中,在美國這個世界經濟高地,佔據一個有利的位置。如果這個時代美國人依然要走向霸主,那麼還會隨着美國文化的輸出,將茶葉帶向更大範圍。

這不僅僅意味着中國將從茶葉中獲取更大的利益,還意味着飲茶文化更大範圍的傳播。

三來,朱敬倫其實也是給中國引入一種生產模式,由目前世界上最懂得搞大種植園經濟的是美國人,將這種經營模式帶入中國,朱敬倫相信,只要看到這種模式的效率,伍崇曜這種鉅商們,肯定會開始模仿的,朱敬倫毫不懷疑他們的模仿能力。因此引入一家美國種植園,還算是引進一個大資本農業的種子。

也因爲是種子,所以朱敬倫暫時只給一個美國人頒發了特許。

爲此一開始華若翰還通過約翰表達過,希望能讓所有美國人得到這種許可,朱敬倫對美國公使的解釋是說,如果以條約的形勢將這種特權賦予美國人,那麼英國人、法國人等歐洲國家會根據片面最惠國待遇,同時獲得這種權力,那麼美國人的特權也就沒有意義了。

朱敬倫提醒美國人,如果跟英國正面競爭的話,美國未必能夠勝出,因爲英國人不但可以在中國跟美國競爭開辦種植園,同時他們還獨佔在印度的種植園。

同時朱敬倫還告訴華若翰,如果美國人一定要通過條約來取得這種權力的話,那麼朱敬倫將沒有參與的資格,他必須去bj跟朝廷談,而跟朝廷談的話,美國公使也覺得,不是那麼容易的。

所以他最後也接受了這種私下的許可,放棄了對程序正義的追求。

引入一家美國種植園,把資本農業制度帶入中國,把美國品牌經營方法帶入中國,給中國茶在美國尋找到堅定的地位,等等方法都完成了,但對於中國茶葉的未來來說,起碼朱敬倫還能做更多。

但這要他派出的使團到歐洲後才能進行了。

第四百一十二節 曾國藩南下事件第七百五十六節 悄然興起的教派第五百七十節 大危機和北伐第五百七十二節 多事之秋第六百五十一節 留給日本的時間不多了第三百九十五節 收回香港之謀第四十九節 勝利第五百五十五節 絕望之中的燈火第四百四十一節 轅門終於徙木第一百六十九節 思維定勢第一百三十三節 借美國說事第二百九十九節 珠江之王第六十三節 跟法國人做朋友第一百四十二節 把人民組織起來第二十二節 月香樓第六百二十八節 終於可以大張旗鼓了第一百八十四節 後臺倒了第三百一十六節 九龍開港第一百二十九節 瞞天過海第六十一節 十萬百姓十萬兵第七百六十八節 海軍上刺刀第三百二十八節 大造軍艦第八百一十七節 讓城裡人回農村第七百八十一節 拒和遷都再戰第七百二十二節 瓜分南洋會議第六百零九節 制衡第二十五節 大紅包第四百三十二節 敕建絲廠第四百一十二節 曾國藩南下事件第三百八十四節 工業革命種子 2第七百三十九節 此時打成本最低第七百一十一節 北極熊的衝擊第三百九十九節 貿易談判 1第四百五十二節 李秀成三打上海第五百八十一節 臺灣問題後續第四百四十五節 日本的事情咱也管第三百三十四節 候補官選拔制度 2第一百四十六節 誰不服我打誰第四十八節 捨身第八百三十節 參觀日本繅絲廠第四十八節 捨身第七百八十九節 一統天下的準備第七百四十五節 已無退路之人與已無退路之局第三百五十四節 忠王九千歲第一百二十七節 迷惑英國人第八節 面試第九十節 探訪新安第三百二十二節 廣府銀行第六百四十三節 琉球人的態度第四百一十四節 航程第三百二十八節 大造軍艦第六百三十四節 大明的以夷制夷第一百八十三節 拿破崙的想法第一百六十五節 張千山的麻煩第三百一十節 引入競爭第七百九十節 給滿遺找個去處第一百三十三節 借美國說事第三百四十六節 告捷第一百五十九節 城下之盟第四百二十七節 搗毀機器運動第三百九十五節 收回香港之謀第六百二十四節 雲南他們守不住第六百零九節 制衡第四百四十三節 巨頭之間的戰爭第六百六十六節 官僚集團與皇權第六十四節 發動總攻第七百六十節 飲馬墨西哥灣第七百四十五節 已無退路之人與已無退路之局第一百二十七節 迷惑英國人第七百四十四節 得意時要知進退第三百九十一節 中國種族的悲哀第五百八十節 議割臺灣第三百八十一節 北伐第一百九十二節 拉攏穆克德訥第六百一十四節 負擔和收益第一百三十七節 丁憂制度第一百九十節 朱敬倫出山第七百節 海防戰役 3第六十節 中間人第八百二十五節 大戰一觸即發第三百六十五節 長江戰役第六節 還得進城第四百一十五節 巴黎世博會第五百六十五節 教育改革 2第六百八十二節 拉胡雪巖一把第七百七十節 越來越像政客第兩百節 瞎眼石人第五百七十三節 打斷日本伸出的爪子第五百五十五節 絕望之中的燈火第四百二十四節 股份制的遐想第三百零五節 海關的情弊第八百二十四節 關於加州的戰和第六百七十三節 移民談判第七百九十四節 讓電老虎去撕咬第三百六十三節 常捷軍的末日第七十八節 登陸第六百九十二節 赫德需要這場戰爭第五百八十四節 大不列顛之橋第五百六十三節 軍事改革 3第八百二十四節 關於加州的戰和
第四百一十二節 曾國藩南下事件第七百五十六節 悄然興起的教派第五百七十節 大危機和北伐第五百七十二節 多事之秋第六百五十一節 留給日本的時間不多了第三百九十五節 收回香港之謀第四十九節 勝利第五百五十五節 絕望之中的燈火第四百四十一節 轅門終於徙木第一百六十九節 思維定勢第一百三十三節 借美國說事第二百九十九節 珠江之王第六十三節 跟法國人做朋友第一百四十二節 把人民組織起來第二十二節 月香樓第六百二十八節 終於可以大張旗鼓了第一百八十四節 後臺倒了第三百一十六節 九龍開港第一百二十九節 瞞天過海第六十一節 十萬百姓十萬兵第七百六十八節 海軍上刺刀第三百二十八節 大造軍艦第八百一十七節 讓城裡人回農村第七百八十一節 拒和遷都再戰第七百二十二節 瓜分南洋會議第六百零九節 制衡第二十五節 大紅包第四百三十二節 敕建絲廠第四百一十二節 曾國藩南下事件第三百八十四節 工業革命種子 2第七百三十九節 此時打成本最低第七百一十一節 北極熊的衝擊第三百九十九節 貿易談判 1第四百五十二節 李秀成三打上海第五百八十一節 臺灣問題後續第四百四十五節 日本的事情咱也管第三百三十四節 候補官選拔制度 2第一百四十六節 誰不服我打誰第四十八節 捨身第八百三十節 參觀日本繅絲廠第四十八節 捨身第七百八十九節 一統天下的準備第七百四十五節 已無退路之人與已無退路之局第三百五十四節 忠王九千歲第一百二十七節 迷惑英國人第八節 面試第九十節 探訪新安第三百二十二節 廣府銀行第六百四十三節 琉球人的態度第四百一十四節 航程第三百二十八節 大造軍艦第六百三十四節 大明的以夷制夷第一百八十三節 拿破崙的想法第一百六十五節 張千山的麻煩第三百一十節 引入競爭第七百九十節 給滿遺找個去處第一百三十三節 借美國說事第三百四十六節 告捷第一百五十九節 城下之盟第四百二十七節 搗毀機器運動第三百九十五節 收回香港之謀第六百二十四節 雲南他們守不住第六百零九節 制衡第四百四十三節 巨頭之間的戰爭第六百六十六節 官僚集團與皇權第六十四節 發動總攻第七百六十節 飲馬墨西哥灣第七百四十五節 已無退路之人與已無退路之局第一百二十七節 迷惑英國人第七百四十四節 得意時要知進退第三百九十一節 中國種族的悲哀第五百八十節 議割臺灣第三百八十一節 北伐第一百九十二節 拉攏穆克德訥第六百一十四節 負擔和收益第一百三十七節 丁憂制度第一百九十節 朱敬倫出山第七百節 海防戰役 3第六十節 中間人第八百二十五節 大戰一觸即發第三百六十五節 長江戰役第六節 還得進城第四百一十五節 巴黎世博會第五百六十五節 教育改革 2第六百八十二節 拉胡雪巖一把第七百七十節 越來越像政客第兩百節 瞎眼石人第五百七十三節 打斷日本伸出的爪子第五百五十五節 絕望之中的燈火第四百二十四節 股份制的遐想第三百零五節 海關的情弊第八百二十四節 關於加州的戰和第六百七十三節 移民談判第七百九十四節 讓電老虎去撕咬第三百六十三節 常捷軍的末日第七十八節 登陸第六百九十二節 赫德需要這場戰爭第五百八十四節 大不列顛之橋第五百六十三節 軍事改革 3第八百二十四節 關於加州的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