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節 萬民書和打官司

讓陳芝廷出面,從沙井開始,每一個鄉紳都簽名畫押,寫血書。

血從哪裡來的,朱敬倫殺了一頭豬,洋洋灑灑寫了一萬多言。

文章是陳芝廷這個舉人寫的,朱敬倫可寫不了這種駢六儷四的文章,什麼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之類的危言聳聽都加進去,文采都快趕上過秦論了,十足是發自文人悲憤所言。

至於簽名的血字,那到真的是每一個鄉紳割破自己的手指寫下的大名,沙井很順利,九龍也很順利,其他地方雖然不算順利,得一個一個鄉紳去勸,但是也沒太大的困難,這些鄉紳也就是怕給皇帝上萬民折這種東西,會惹來麻煩,但看到籤的人越多,也就越放心了。

所有有功名的人,哪怕只是一個秀才都得簽名,不籤就發動你的同窗,師長來勸說,用各種大義旗號給你施壓,不籤就是對不起祖宗,不籤就是不忠於大清,皇帝現在受到奸人矇蔽,割地喪師,咱這是給皇上進獻忠言啊。

有田地超過一百畝的地主要簽字,這回可是爲了保咱大傢伙的土地,你不籤就讓洋人割你家的,你同意不,同意到時候大家都跟洋人商量,就你家不要地,連哄騙帶威脅的,地主其實更願意簽字,因爲他們明白大道理上確實如此,加上那些舉人老爺都簽字了,咱一個平頭百姓也不用怕,天塌下來有大個頂着。

當然如果真是平頭百姓,他們想籤,還沒這個資格呢。

陳芝廷帶着縣吏,反正是一家家的走訪,他沙井陳家,自稱宋朝駙馬之後的陳家第一個籤,然後還有自詡張良後代的張家,自詡文天祥後代的文家,瞧瞧咱這一個個大戶都簽了,誰敢不籤就是跟大傢伙過意不去。於是大宗族也跟着簽字,包括客家人也要簽字,他們也是宗族體系,弄不好五百年前還是一家人呢。

就這樣以地方上的士大夫階層,地主階層和宗族勢力,全都完成了這份血書的簽字,這是大家的意思,這是民心,這是民意啊,皇上看到了會有什麼感想。

這還沒完呢,新安簽字了,東莞籤不籤,香山籤不籤,順德籤不籤,番禺籤不籤,南海籤不籤,總之慢慢往下串聯吧,什麼時候要用了拿出來用,拿去送給皇帝看。

但最終是給英國人施壓的,皇帝承受再大的壓力,他一撂挑子跑承德去了,英國人非要割地,皇帝估計也只能“不順”民心了。

所以朱敬倫給英國人也準備了一份禮物,這真的是一份禮物。

這是一篇英文起草的告英王書,送愛爾蘭和大不列顛聯合王國女王陛下御覽。主要內容是以整個廣東鄉紳名義敬告英王:

你們英國人來我們中華做貿易,我們並不反對,但是你們英國商人在我們這裡無惡不作,肆意妄爲,所以之前我們對你們很不滿意,不想跟你們做生意,可沒想到發展到兩家交兵,生靈塗炭的地步,退一步講,只要你國商人能夠遵紀守法,能夠入鄉隨俗,我們兩家還是可以保持和睦的。

在此我們鄭重承諾,在通商口岸,我們允許你們的商人來做生意,居住,以及信仰你們的教派,我們保證絕不加以傷害。但若敢傷害我良善百姓,盜竊、走私,尤其是肆意銬擄我國良善百姓販賣於東西二洋與人爲奴萬萬不許,犯之即當絞刑以儆效尤!

至於洋人進內地經商往來,若我們看到你們的誠意,看到你們的商人遵紀守法,將來也未爲不可。朝廷雖有條約,但我鄉民也有民俗,你等不可依持朝廷條約欺壓百姓。

如果你們一意孤行,尤其要割我土地,佔我良田,我等紳民立約起誓,破家爲國,定與你國大軍周旋到底,倘若不幸兵敗,也絕不與你等有任何瓜葛,寧可遷徙他方,避入深山,也不與你等爲伍。決不讓你等從中國買到一寸絲,一葉茶,也絕不買你等一片煙,一縷棉。

差不多就是這樣,一方面威脅洋人不要割地,否則讓他們買不到任何商品,也賣不出任何貨物。另一方面何嘗不是用洋人割地威脅鄉紳,如果洋人不割地,讓他們承諾洋人可以自由在通商口岸行走,居住和經商,保證不傷害他們。

這樣的約定算是給洋人一個威脅,也是給洋人一件禮物,其實還是朱敬倫想方設法的希望提高貿易,算是三贏。老百姓保守,這畢竟不是什麼好事,但像英國人這樣不服就打,朱敬倫可不能接受,沒有解決不來的問題,只有錯誤的辦法。

至於英國人收到這封書信,是感受到威脅多,還是覺得是禮物多,朱敬倫根本不在乎,反正他覺得如果英國政府沒有瘋掉,就絕對不會選擇跟幾千萬他們的生意對象爲敵。

給英國人的信是用的香港洋人之間的文件紙,赫德在赤灣也用這種公文紙,因此得來也算方便。寫內容只用了一頁,可是後面的簽名,就準備了上百頁,一個個鄉紳用小楷簽字,有印章的還要加蓋他們的印章。

內容是用英文寫的,鄉紳們根本看不懂,但是他們連給皇帝的萬民折血書都簽字了,也不怕給不知道在什麼鬼地方的洋人女王寫信。

但他們看不懂,朱敬倫還專門翻譯了出來,讓陳芝廷帶人一定要讓大家知道他們是在什麼東西上籤的字,讓他們知道,簽了字他們自己就也有義務遵守約定,如果洋人沒割地的話,大家以後就不要再殺洋人了,儘管阻止洋人進城很威風,維護了我上國百姓的尊崇,但是畢竟惹來戰敗賠款割地就不好了。

愛好和平的鄉紳們明白這個道理。

這邊簽着字,另一邊朱敬倫卻授權伍家在香港跟怡和洋行打起了官司,因爲怡和洋行果然沒有按時將大炮送來,英國政府去年就扣押了他們的大炮。

朱敬倫當初籤合同的時候,貨款是100萬兩,這其中有巨大的利潤,因爲成本恐怕不會高過30萬兩,這種利潤下的怡和洋行是會不顧任何法律的,所以對於朱敬倫提出的附加條款,他們也表示認可了,儘管這種條款有些霸道,比如規定不管任何情況下,怡和洋行都要按期交貨,沒有任何不可抗力條款,哪怕是海上起風暴了,哪怕英國所有兵工廠都爆炸了,怡和洋行也必須如期送貨。爲了超額利潤,怡和洋行答應了,做生意嗎,畢竟高風險才意味着高利潤,不然憑什麼中國人會出這麼高昂的價格。

其實怡和洋行也有他們自己的自信,第一哪怕海上風暴沉船,就是在來回一趟,也來得及,一年時間呢,英國的飛剪快船三個月就能從英國到中國,半年往返兩趟足夠,至於大炮貨源問題,緊急情況下,怡和洋行能說動英國海軍從他們的軍艦上拆卸一批大炮來應急。

在怡和洋行看來,這是萬無一失的買賣,可沒想到他們的大炮竟讓英國政府給扣押了,這就要了明瞭,怡和洋行不是沒動用他們的政治影響力,創始人老麥迪遜剛好退休在英國,天天找各路議員請願,給英國政府施壓。

雖然香港政府本來想裝作疏忽,讓怡和洋行在戰爭期間,悄悄的把大炮運到中國來,但是大沽口一戰之後,英法兩國民間氣勢洶洶,任何事情都經不起深挖,好死不死的報紙把這件事給挖了出來,引起了輿論的憤怒,怎麼兩國還在交戰,你們還賣大炮給中國,難怪中國人剛剛用大炮轟沉了四艘英軍炮艇,感情這都是怡和洋行賣給中國的,你怡和洋行到底是英國的洋行,還是中國的洋行?

老百姓是不講理的,民憤之下,英國政府不敢不管了,立刻調查情況,發現果然怡和洋行在英國的各大軍工廠,訂購了一批火炮,馬上扣押,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任由老麥迪遜跑斷了腿都不好使。

但怡和洋行真的承受不起這個損失啊,雖然他們號稱是東印度公司的接班人,可實際上他們的貿易額跟當初的東印度公司根本就不在一個量級上,雖然他們在鴉爿貿易中擁有相當大的份額,可還遠遠稱不上壟斷,他們的規模別說東印度公司了,比之當初顛峰時期廣州十三行任何一個洋行都不如。

一百萬資本他們倒是有,可很多都是固定資產,是倉庫,是碼頭,是船務,是一艘艘的飛剪船,而不是現銀啊,他們曾經賺取的利潤也很多,多達數百萬兩,但那可是老麥迪遜幾十年的努力成果,那些利潤早就給股東分紅了,想從股東手裡摳出來,那簡直難如登天,所以僅以現在的怡和洋行的資本,就是賣了他們也賠不起這筆高昂的違約金,因爲朱敬倫當初令人髮指的要求把違約金定到了商品額的三倍,也就是三百萬兩,加上退賠的三十萬兩,怡和洋行要一次性支出三百三十萬兩銀子。

這對怡和洋行是一場災難,一場海上颳起的十級颶風,會頃刻間掀翻怡和這艘巨輪。

所以他們想盡辦法應對,多次跟朱敬倫派去催貨的伍崇曜磋商,朱敬倫接連給他延期,但是他們始終無法打通英國政府,這就沒辦法了,已經延期了三個月,朱敬倫讓伍崇曜給他們下最後通牒,立馬繳納違約金,否則就起訴怡和。

第五百六十八節 子嗣問題第九十六節 騙來的城池第一百六十五節 張千山的麻煩第九十五節 全靠演技 2第七百三十三節 大明的應對第三百五十四節 忠王九千歲第三百七十三節 湘軍撤圍第七百四十八節 大明的盟友第八百一十八節 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第一百三十八節 奪情第一百八十八節 兵變第八百一十六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2第七百二十九節 新一波工業擴張第七百零一節 戰爭間歇第七百二十九節 新一波工業擴張第一百零七節 經濟大收穫第三百二十七節 抓住這個人才楔子第三百零三節 一封信第一客卿第五百七十六節 決定未來的那些大事第一百一十八節 鉅額訂單第一百一十八節 鉅額訂單第六百零三節 生命之路第五十三節 必有重賞第七百六十二節 朝鮮東學道起義第三百六十九節 全球解讀第七百六十二節 朝鮮東學道起義第六百七十四節 凜冬將至第十六節 行動(4)第兩百零一節 主心骨第四百二十二節 訪英第三百七十三節 湘軍撤圍第一百九十五節 橫掃千軍第七百八十七節 赫德威脅英國人上架第七百七十四節 休斯敦大會戰 4第一百三十四節 赫德要權第八百一十節 中英太平洋協定第八十八節 新安失陷第六百三十九節 希望還是噩夢第六百四十六節 借師復國第三百六十二節 廣西還是福健第五百七十節 大危機和北伐第七百八十六節 大明的傀儡政權第三百一十四 矛盾大爆發第六百五十五節 佔領長崎第三百六十九節 全球解讀第一百二十八節 互相指責第六十七節 發大財了第一百六十五節 張千山的麻煩第八百一十七節 士大夫的救民策第七百六十節 飲馬墨西哥灣第一百四十六節 誰不服我打誰第七十六節 英軍襲來第一百三十三節 借美國說事第五百六十節 富則變第三百一十一節 教育體系第三百九十五節 收回香港之謀第八十節 練兵第一百六十三 爲了中國茶的未來第三十四節 蛇無頭第三百八十九節 登基第七百九十九節 新都城和新國名第五百七十一節 法國人生事第一百四十二節 把人民組織起來第一百一十七節 茶葉危機第三百七十五節 控制大局第十七節 取信(1)第六百四十四節 把麻煩交給大明第四百一十六節 克虜伯大炮第三百二十節 發美國人的戰爭財第六百二十八節 終於可以大張旗鼓了第四十七節 請纓第七百八十二節 李鴻章的後路第十三節 行動(1)第七十節 幫辦團練第一百一十九節 十三行巨鱷第一百一十二節 商業大轉移第七百三十節 商業內戰第六百零六節 付出的代價第一百二十三節 瑞典顧問團第九十五節 全靠演技 2第一百五十九節 城下之盟第三百八十八節 明清和談第六百四十一節 琉球滅亡第七百零三節 順化戰役 2第三百六十二節 廣西還是福健第六百五十五節 佔領長崎第三百一十六節 九龍開港第三百九十節 新的時代第三百零三節 一封信第七百三十五節 請洪秀全幫個忙第七百六十八節 海軍上刺刀第五百九十五節 太平洋鐵路的命運第六十節 中間人第五十節 被挖出來了第四百零四節 迎娶第三百五十一節 給天王施洗第十六節 行動(4)
第五百六十八節 子嗣問題第九十六節 騙來的城池第一百六十五節 張千山的麻煩第九十五節 全靠演技 2第七百三十三節 大明的應對第三百五十四節 忠王九千歲第三百七十三節 湘軍撤圍第七百四十八節 大明的盟友第八百一十八節 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第一百三十八節 奪情第一百八十八節 兵變第八百一十六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2第七百二十九節 新一波工業擴張第七百零一節 戰爭間歇第七百二十九節 新一波工業擴張第一百零七節 經濟大收穫第三百二十七節 抓住這個人才楔子第三百零三節 一封信第一客卿第五百七十六節 決定未來的那些大事第一百一十八節 鉅額訂單第一百一十八節 鉅額訂單第六百零三節 生命之路第五十三節 必有重賞第七百六十二節 朝鮮東學道起義第三百六十九節 全球解讀第七百六十二節 朝鮮東學道起義第六百七十四節 凜冬將至第十六節 行動(4)第兩百零一節 主心骨第四百二十二節 訪英第三百七十三節 湘軍撤圍第一百九十五節 橫掃千軍第七百八十七節 赫德威脅英國人上架第七百七十四節 休斯敦大會戰 4第一百三十四節 赫德要權第八百一十節 中英太平洋協定第八十八節 新安失陷第六百三十九節 希望還是噩夢第六百四十六節 借師復國第三百六十二節 廣西還是福健第五百七十節 大危機和北伐第七百八十六節 大明的傀儡政權第三百一十四 矛盾大爆發第六百五十五節 佔領長崎第三百六十九節 全球解讀第一百二十八節 互相指責第六十七節 發大財了第一百六十五節 張千山的麻煩第八百一十七節 士大夫的救民策第七百六十節 飲馬墨西哥灣第一百四十六節 誰不服我打誰第七十六節 英軍襲來第一百三十三節 借美國說事第五百六十節 富則變第三百一十一節 教育體系第三百九十五節 收回香港之謀第八十節 練兵第一百六十三 爲了中國茶的未來第三十四節 蛇無頭第三百八十九節 登基第七百九十九節 新都城和新國名第五百七十一節 法國人生事第一百四十二節 把人民組織起來第一百一十七節 茶葉危機第三百七十五節 控制大局第十七節 取信(1)第六百四十四節 把麻煩交給大明第四百一十六節 克虜伯大炮第三百二十節 發美國人的戰爭財第六百二十八節 終於可以大張旗鼓了第四十七節 請纓第七百八十二節 李鴻章的後路第十三節 行動(1)第七十節 幫辦團練第一百一十九節 十三行巨鱷第一百一十二節 商業大轉移第七百三十節 商業內戰第六百零六節 付出的代價第一百二十三節 瑞典顧問團第九十五節 全靠演技 2第一百五十九節 城下之盟第三百八十八節 明清和談第六百四十一節 琉球滅亡第七百零三節 順化戰役 2第三百六十二節 廣西還是福健第六百五十五節 佔領長崎第三百一十六節 九龍開港第三百九十節 新的時代第三百零三節 一封信第七百三十五節 請洪秀全幫個忙第七百六十八節 海軍上刺刀第五百九十五節 太平洋鐵路的命運第六十節 中間人第五十節 被挖出來了第四百零四節 迎娶第三百五十一節 給天王施洗第十六節 行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