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節 只要活不下去的那些人

跟着朱敬倫這麼些年,方山已經得到了朱敬倫的信任,但方山依然不知道朱敬倫到底要做什麼,可他深信朱敬倫不會久居人下,這次讓他來招兵買馬還不讓人知道,他就明白朱敬倫要行動了。

方山不但不因此而害怕,反而有一陣陣的激動,亂世出英雄,洪秀全造反後,兩廣地區就沒有平靜過,到現在廣西哪裡還整天打仗,什麼天地會,三合會,紛紛割地自雄,聽說石達開又跑回了廣西。

廣西亂,廣東也從來沒太平過,廣西到廣東之間的洪匪流竄就沒停過,土客械鬥不止,誰知道里面藏匿了多少洪兵。至今依然有打着旗號跟官府做對的洪兵在粵西一帶,官府根本就無力鎮壓。

方山不怕造反,只是他不明白他家大人在等什麼,爲什麼等了這麼久,在他看來,朱敬倫練出一萬火槍兵的時候,就有能力造反了,一夜之間席捲廣州城易如反掌,可是竟然一直隱忍不發。

朱敬倫這麼小心謹慎,讓方山更看好他,可心裡卻也慢慢着急起來,要是給人識破了,豈不是要糟。

但一想到朱敬倫每次的佈置,比他這個算命先生算的都精,他也就不瞎操心了。

鶴城現在人滿爲患,很多打散的客家人都逃到了城裡,當初這座城就是他們幫官府打下的,衙門裡對他們有好感的人也不少,因此官府收留了他們,盡力救助。

鶴山縣令比新會縣令的姿態要低,新會縣令聶爾康當初可是連朱敬倫都不迎接的,鶴山縣令沈樑親自迎接他,這也是給逼急了,當年他剛剛到任的時候,甚至只能在城外就任,帶着客家團勇收復縣城後,才住進了衙門,當官當了六年,因爲英法聯軍跟朝廷打仗,他一直沒有調動,今年就是大計之年,像現在這樣子,他的考評肯定完蛋,這官也就當到頭了。

新安的縣勇在鶴山等五邑地區名頭極響,因爲這裡的土客兩家他都打過,打客家人的時候土人幫忙,打土人的時候客家人幫忙,兩家都揍過之後,雙方纔安生了下來,都知道打不過新安勇兵,因此沈樑對來支援的新安縣勇寄予厚望,可沒想到只有一百多人,不由得有些失望,他無比希望新安縣發大兵以犁庭掃穴之勢,鎮壓土勇,之後他在去省城運作運作,沒準還能得一箇中等的考評,還能在當三年縣官,可新安縣只派來了一百來個人,這能幹什麼啊。

失望歸失望,他還是客氣的跟方山商議平息械鬥一事,應方山的要求,他很快出面去請土客兩家的鄉紳來縣衙會談。

兩家人倒是來了,但根本談不攏,因爲土人此時不想把到手的土地放手,就跟當年客家人不肯放手一樣。整個鶴山縣,除了黃茅壁一帶的山地,包括雙橋都、附城都和宅梧都,都已經被土勇佔據了,客家幾十萬人只能躲進黃茅壁苟延殘喘,用不了多久自己就餓死了,那時候土地還不都是土人的。

客家鄉紳從黃茅壁下來的時候,是衙役保護他們進縣城的,出去的時候,方山帶兵保護他們回去,一路上打着朱敬倫的大旗,也已經知會過土人鄉紳,倒也平安無事就到了客家山寨。

現在客家主事的鄉紳叫李亞男,他是高官仙的好友,當初官仙要組建團勇,就是在他家裡與各家鄉紳議事的,這次帶人躲避在黃茅壁,也是他跟官仙一起決定的,可沒想到,官仙離開黃茅壁說去搬救兵,結果竟一去不回,生死兩隔了。

方山跟李亞男同樣打過交道,跟這裡領頭的大多數鄉紳都打過招呼,比如另一個首領,類似軍事身份的客籍秀才張寶銘,跟這些人一一打過招呼,在這些人陪着看了下黃茅壁一帶客家人的慘狀。

這裡是險要的大山,因爲有客家人開闢出的十幾個村子,才讓他們能躲避在這裡,否則真正的荒山野嶺,十幾萬人躲進去,能活着出來的絕不會超過一半,永遠不要輕視,大自然的兇險,驢友們野營一次兩次的很舒服,可是野營個十天半月的,沒有帶足食物和藥品,除非是特種兵,否則不可能不生病。

就算有一些客家人村子做基礎,這裡依然有大批人生病,方山嘆息連連,並且向這些人表達了朱敬倫的關心,拉攏人心。

最後表示會幫他們找一些藥,但是糧食怕是運不進來,除非他們能打出去,土人是不會會許有任何糧車經過他們的地盤的。

李亞男等人表示,只要有糧食,他們有辦法運進來,否則他們這些人早就餓死了。

土人只是封了山口,但是客家人常年在大山中生存,黃茅壁這裡山連着山,他們有的是渠道跟外界溝通,不然上回高官仙他們也走不出去。

方山一口答應會支援給他們糧食,然後又詳細了了解了情況,發現他們竟然能夠跟五坑地區的客家人都聯繫起來,他們這裡就有一些五坑那邊趕來的客家團勇助戰呢。

五坑地區的客家人,除了一些當地開山的外,大多數都是從恩平敗退過去的,情形極爲悽慘,二十多萬人裡只有七八萬青壯,在大山裡坐吃山空,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方山瞭解到這個情況之後,立刻請李亞男給他找幾個五坑客勇,帶他去五坑哪裡看看。

方山知道,只有到了絕境的人,纔會賣命,因爲到了那個時候,命就不是命了。

李亞男又詢問朱敬倫的態度,他說當初朱大人可是答應保護他們的,方山先是說了一些朱敬倫的難處,之後又表示,他們就是朱大人派來幫助客家人的,朱大人決不食言。

雖然人少了一些,可都是精銳,方山跟李亞男表示,這些人可以幫李亞男訓練軍隊,裝備上火槍之後,打土勇如同殺雞屠狗一般容易。

李亞男說他們手裡沒有多少火槍,方山說容易,朱大人手裡有的是槍,只要能跟外面聯繫上,很快就會有兩千杆火槍送來。

李亞男極爲滿意。

但是方山表示,爲了掩人耳目,他需要將人帶到五坑去訓練,否則讓山下的土勇聽到動靜,有了準備,對他們就不利了,甚至對方很可能會不等火槍兵練好,就提前攻山。

李亞男等覺得十分有道理,就同意揀選團勇,交給方山帶去五坑訓練。

方山提前去了五坑,在以將軍嶺、崖嶺等連在一起的山區中,此時聚集了二十多萬恩平的客家人,他們多少得到了高明縣一些救濟,但也只限於發給種子和農具,讓他們開荒,真要養活他們這麼多人,高明縣也力有不逮。

現在他們就靠着吃一些積蓄,以及其他一些客家族羣的接濟爲生,方山去的時候發現,已經死了很多人了,都是餓死的,而且大多是老人,他們剩下一口飯給小崽子們吃,想讓崽子活下去,寧願自己去死。

這裡充滿了絕望的氣氛。

方山要的就是這種氣氛。

他立刻召集一起過來的黑狗,讓所有士兵分去各處選兵,告訴他們,只要那些一家子都快活不下去的男丁,瘦一些不要緊,小一些也不要緊,要緊的真的快活不下去了。

客家人雖然在這裡聚集,雖然互相之間也有一些照應,但他們依然是由一個個宗族,一個個家庭組成的,他們依然有各自的小團體,沒人會將自己所有的財產拿出來跟其他人平分的,因此當所有人都在捱餓的時候,就有一些人已經要餓死了。

這樣的人不少,可以說一小半都是這樣的人,如果沒有外界的幫助,他們要麼被迫拿起武器造反,要麼熬不過這個冬天,廣東氣候溫和,但山裡的冬天絕對不好受。

一百二十個士兵派下去,這些人跑遍了五坑,每人都招回來二三十個最窮的客家男丁,小的只有十二三歲,大的也不超過十七八歲,一個個骨瘦嶙峋,有的家裡就只有他們自己,有的家裡人也快要死了。

方山又讓黑狗帶人將其中有家屬的分出來,單獨組成一軍,其他的單身漢組成一軍,讓軍官們告訴他們,之所以招他們這些人,是因爲朱大人看他們快活不下去了,想給他們找口飯吃,給朱大人當兵每月五兩銀子,一分都不會剋扣,先發一個月,讓他們去給妻兒老小買口吃的。

看着一個個激動的淚流滿面的漢子,方山知道,當他們手裡接過朱敬倫的銀子的時候,他們的命就已經賣給了朱敬倫,尤其是那些家裡還有人活着又快餓死的人,這些銀子可不止是他們的命,還是他們一家老小的命。

朱敬倫向着政變的道路大踏步邁進的時候,遠在北平的奕欣卻在爲廣東的形勢憂心忡忡吃不下飯。

就像朱敬倫說的那樣,奕欣現在惱恨廣東人不識大體,不懂得爲朝廷分憂,在這個多事之秋沒完沒了的生事,讓英國留在北平的公使普魯斯不斷的找他麻煩。

可是他發到承德,希望皇帝下旨讓廣東彈壓鄉勇的摺子,皇帝卻留中不發,聽皇帝身邊的安插的小太監密告的情況,皇帝大讚廣東百姓公忠體國,希望廣東人多殺一些洋人呢。

奕欣覺得他這個哥哥已經瘋了!

第三百七十四節 歸國楔子第八百一十五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1第四百三十四節 兵工廠大掌櫃第一百九十一節 大兵圍城第七百零六節 峴港會戰 1第九十六節 騙來的城池第一百一十四節 與清廷劃清界限第六百一十節 曾國藩出擊第一百八十五節 機會來了第九十三節 僞軍守的碉堡更好打第五百九十節 大明棉紡業困境第十七節 取信(1)第一百六十六節 正反割地呢,沒空!第八百一十七節 讓城裡人回農村第十九節 取信(3)第八十二節 雙槍隊第三百七十五節 控制大局第二百九十七節 控制廣東 2第八百零九節 中國的世界政策第六百四十八節 整裝待發第七百五十六節 悄然興起的教派第六百一十八節 太平洋鐵路第二十三節 墨琴第一百一十七節 茶葉危機第七百六十八節 海軍上刺刀第三百六十三節 常捷軍的末日第七百一十八節 富商和國王第一百九十五節 橫掃千軍第五百五十九節 普法戰爭紅利第42節 大計劃(二)第六百二十三節 太平天國有奸商第三百零七節 西方使團第七百六十一節 打斷美國社會的支柱第三百三十五節 開科舉第五百四十九節 統一教育第七百四十六節 夏威夷海戰第六百二十二節 柏貴懷舊第一百八十三節 拿破崙的想法第二百九十五節 控制財政第五百六十二節 軍事改革 2第八百二十七節 馬德里陰雲第九十四節 全靠演技 1第六百五十五節 佔領長崎第一百五十七節 立約毀約第37節 不得不扯進來第四十九節 勝利第一百七十五節 升官發財的黑狗第一百八十一節 倫敦宣言第四百四十四節 大明的威勢第六百四十節 天王必須死第六百節 大明的措施第一百四十二節 把人民組織起來第四百四十三節 巨頭之間的戰爭第七百七十六節 倫敦和談 1第三百三十二節 科舉是一把鑰匙第八百三十一節 日本人的小算盤第一百二十一節 美國人的野望第六百六十九節 度過蠶瘟危機第一客卿第四百二十四節 股份制的遐想第六百三十一節 深化改革 2第三百九十節 新的時代第六百零一節 攪屎棍子第三百六十八節 林肯遇刺第三百八十五節 進京城第一百九十五節 橫掃千軍第三百六十六節 徐榮村的大買賣第四百二十六節 建設特色商業社會第八百二十八節 德國需要保證第三百七十六節 整肅軍紀第五百六十一節 軍事改革 1第六百四十一節 琉球滅亡上架第一百零二節 方山借款第三百七十四節 歸國第六百九十四節 百團大戰第一百九十一節 大兵圍城第八百一十七節 讓城裡人回農村第八十六節 英軍也喜歡鴉爿第七百六十一節 打斷美國社會的支柱第六百八十節 備戰第八百一十八節 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第七百五十四節 史上最大殲滅戰第三百七十三節 湘軍撤圍第七百三十八節 不是已經開戰了第五十九節 收縮防守第一百五十六節 英法援軍第三百一十一節 教育體系第七百八十五節 唯有巧手來捏合第一百五十五節 水口公約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2第十六節 行動(4)第四百五十一節 克虜伯大炮與鐵甲艦第七百三十節 商業內戰第四百三十節 認罪第九十一節 疲敵戰術第三百一十三節 改革進行時第一百五十一節 萬民書和打官司第六百七十節 私有墾殖地
第三百七十四節 歸國楔子第八百一十五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1第四百三十四節 兵工廠大掌櫃第一百九十一節 大兵圍城第七百零六節 峴港會戰 1第九十六節 騙來的城池第一百一十四節 與清廷劃清界限第六百一十節 曾國藩出擊第一百八十五節 機會來了第九十三節 僞軍守的碉堡更好打第五百九十節 大明棉紡業困境第十七節 取信(1)第一百六十六節 正反割地呢,沒空!第八百一十七節 讓城裡人回農村第十九節 取信(3)第八十二節 雙槍隊第三百七十五節 控制大局第二百九十七節 控制廣東 2第八百零九節 中國的世界政策第六百四十八節 整裝待發第七百五十六節 悄然興起的教派第六百一十八節 太平洋鐵路第二十三節 墨琴第一百一十七節 茶葉危機第七百六十八節 海軍上刺刀第三百六十三節 常捷軍的末日第七百一十八節 富商和國王第一百九十五節 橫掃千軍第五百五十九節 普法戰爭紅利第42節 大計劃(二)第六百二十三節 太平天國有奸商第三百零七節 西方使團第七百六十一節 打斷美國社會的支柱第三百三十五節 開科舉第五百四十九節 統一教育第七百四十六節 夏威夷海戰第六百二十二節 柏貴懷舊第一百八十三節 拿破崙的想法第二百九十五節 控制財政第五百六十二節 軍事改革 2第八百二十七節 馬德里陰雲第九十四節 全靠演技 1第六百五十五節 佔領長崎第一百五十七節 立約毀約第37節 不得不扯進來第四十九節 勝利第一百七十五節 升官發財的黑狗第一百八十一節 倫敦宣言第四百四十四節 大明的威勢第六百四十節 天王必須死第六百節 大明的措施第一百四十二節 把人民組織起來第四百四十三節 巨頭之間的戰爭第七百七十六節 倫敦和談 1第三百三十二節 科舉是一把鑰匙第八百三十一節 日本人的小算盤第一百二十一節 美國人的野望第六百六十九節 度過蠶瘟危機第一客卿第四百二十四節 股份制的遐想第六百三十一節 深化改革 2第三百九十節 新的時代第六百零一節 攪屎棍子第三百六十八節 林肯遇刺第三百八十五節 進京城第一百九十五節 橫掃千軍第三百六十六節 徐榮村的大買賣第四百二十六節 建設特色商業社會第八百二十八節 德國需要保證第三百七十六節 整肅軍紀第五百六十一節 軍事改革 1第六百四十一節 琉球滅亡上架第一百零二節 方山借款第三百七十四節 歸國第六百九十四節 百團大戰第一百九十一節 大兵圍城第八百一十七節 讓城裡人回農村第八十六節 英軍也喜歡鴉爿第七百六十一節 打斷美國社會的支柱第六百八十節 備戰第八百一十八節 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第七百五十四節 史上最大殲滅戰第三百七十三節 湘軍撤圍第七百三十八節 不是已經開戰了第五十九節 收縮防守第一百五十六節 英法援軍第三百一十一節 教育體系第七百八十五節 唯有巧手來捏合第一百五十五節 水口公約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2第十六節 行動(4)第四百五十一節 克虜伯大炮與鐵甲艦第七百三十節 商業內戰第四百三十節 認罪第九十一節 疲敵戰術第三百一十三節 改革進行時第一百五十一節 萬民書和打官司第六百七十節 私有墾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