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四節

楊彪哭了,老淚縱橫,乾瘦的身軀激動地顫抖着。

突然,他高高昂起頭顱,聲嘶力竭地叫了起來,“跪……”

蒼老、嘶啞、顫抖的聲音迴盪在空蕩蕩的大殿上,一下又一下,猛烈撞擊着大漢君臣們的心。這一刻,十四年的痛苦,十四年的奮戰,十四年的血汗,十四年的淚水,終於化作了一聲穿雲裂石般的嘶喊,大漢的天威終於在這聲蒼涼而喜悅的嘶喊中悍然雄起。

長公主痛哭失聲,拉着小天子跪了下來。

楊彪跪伏在地,淚如雨下,悲慟的嗚咽聲讓人肝腸寸斷,黯然魂傷。

“轟……”一聲響,朝堂上近百位大臣撩衣跪倒,匍匐在地。

大將軍手舉遺詔,站在朝堂中央,望着跪倒在地的君臣,一時間心神震顫,淚水情不自禁噴涌而出。

先帝遺詔,大漢最大的權柄,孝靈皇帝賦予大將軍的最大權力,十四年後,終於重歸大漢天子。

匡扶社稷,這個讓大將軍承載了十四年的重任,終於卸下了。從此後,匡扶社稷的重任就由年幼的天子承載;從此後,中興大業將由當今天子去完成。

十四年來,大將軍奉先帝遺詔拱衛社稷,重振社稷,先帝授予了他無上的權力。

當年,他曾率十萬大軍南下威脅洛陽;當年,他曾率北疆悍卒攻殺河北,收復冀州;當年,他曾揮軍北上重創公孫瓚,穩定邊疆;當年,他曾兩次攻殺長安,失志勤王。他的憑仗是什麼?他的大義是什麼?誰給予他這個爲所欲爲的生殺大權?就是孝靈皇帝,就是孝靈皇帝的遺詔。

憑藉孝靈皇帝的遺詔,憑藉孝靈皇帝賦予他的權力,他可以主政天下,他可以任意廢黜天子,重建皇統,他可以任意征伐州郡塗炭生靈,可以任意誅殺他所認定的叛逆。他可以做任何事,只要他認爲自己所做的事是爲了“匡扶社稷”,是爲了“中興大漢”,是爲了“拯救天下蒼生”就行了,他甚至不需要任何理由。

當然,要想把先帝遺詔轉化爲權柄,首先需要強悍的實力,需要無堅不摧的力量。但大將軍有,他可以利用自己的武力把先帝遺詔所賦予的權力發揮到極致。

孝靈皇帝駕崩之前,這道遺詔曾在嘉德殿出現,當時沒有宣讀,只是說急送於塞外徵北大將軍李弘。不過所有大臣都明白,那不是一道遺詔,而是一把血淋淋的戰刀。

這把戰刀曾發出了凌厲一擊,其威力之大,讓洛陽爲之戰慄。從此天下人都知道,李弘不再是一把戰刀,他憑藉着孝靈皇帝授予的特權,迅速變成了一位威脅到社稷安全的權臣。

袁紹聲討董卓的時候,拿出來的是“三公檄文”,後來組建討董聯盟的時候,拿出來的是被廢少帝的“承製”聖旨。憑着這份所謂的“承製”聖旨,袁紹得到了大義,指揮討董大軍攻打洛陽。

當時,李弘手裡的這份遺詔如果在皇甫嵩手上,或者在朱儁手上,情況會完全不一樣。但可惜的是,這份遺詔在李弘手上,李弘雖然功勳顯赫,但資歷和聲望不足,無法承載遺詔所賦予的權力。最後,天下形勢徹底失控。董卓挾持皇帝,堅守於關洛。袁紹拿着承製詔書,發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討董大戰。李弘則把遺詔放在懷裡,困守於北疆,躊躇不前,一籌莫展。

長公主千里迢迢趕到北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李弘的困境。張溫等七位老大臣趕到晉陽,幫助長公主豎起了“重振社稷”的大旗後,這份遺詔纔算發揮作用,這份遺詔所蘊含的權柄才和李弘所擁有的武力開始逐步結合。

十四年過去了,李弘功勳更加顯赫,而李弘的資歷和聲望也達到了頂點。他不但可以承載這份遺詔所賦予的權力,而且還能把它的威力發揮到極致。如今,李弘擁有遺詔所賦予的全部權柄,而且這個權柄和他手中的兵權完全結合,權勢傾天。

李弘擁有這份權柄的前提是承載中興社稷的重任,在這個大前提下,就算他竭盡全力扶持長公主和當今天子,不惜一切代價重建皇權威儀,也不過是他中興社稷的重任之一。因此,只要李弘說社稷沒有中興,他就可以繼續執掌國政,而長公主和天子也就無法在真正意義上擁有權柄。

現在回頭去看看,這些年,李弘在朝堂上屢屢退讓,但他的權勢不但沒有減損,反而越來越強大了。究其原因,就是因爲隨着他在朝堂上的退讓,他的聲望也在增加,他的聲望越大,威信越大,號召力越大,隨之而來的是這份遺詔所給予他的權力也越大。

試想一下,憑李弘現在的聲望,憑皇權淪落的今天,憑天下動盪不安的形勢,他即使沒有官職,沒有軍隊,對他的實力又有多大損失?他只要拿出這份遺詔,只要打出中興社稷的旗號,只要登高一呼,還不是響者雲集?

如何制約李弘的這個權柄?沒有辦法制約。社稷存亡,都在李弘的一念之間。

如何解除李弘的這個權柄?李弘死了,這個權柄就沒了。或者李弘主動交還遺詔,把這個權柄還給天子。或者皇權強大,天子依靠強大的皇權強行剝奪李弘這個權柄。

李弘對大漢忠心耿耿,對權柄也不貪婪,他在朝堂上步步退讓,把他強大的權柄巧妙地掩藏在兵權之下,這讓很多文武大臣遺忘了這道遺詔,甚至直接忽略了這道遺詔所賦予他的權力。人們直覺地以爲大將軍的權柄都來自於他強悍的武力,來自於他的兵權,來自於他對軍隊的控制。

但有人卻把目光一直牢牢盯在這道遺詔上,一直試圖奪回李弘的權柄。

在這些人看來,袁紹矯詔承製,成爲大漢最大的叛逆,曹操、劉備、田楷重建皇統,負隅頑抗,這些都是血淋淋的教訓。相比董卓挾持天子,這種假借皇權禍亂天下的叛逆才真正的可怕。

於是,朝堂上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大將軍總是退讓,總是設法維護朝廷的威信,皇權的威信,而皇權則步步緊逼。朝廷更是上下齊心一致與其對抗,即使在大將軍表示願意交出兵權後,皇權和相權還是誓不罷休,繼續進逼。其真正的原因就在於大將軍即使交出了兵權,他還是繼續擁有當今朝堂上最大的特權,也可以說是最大的權力。雖然這個權力看不見,摸不着,但它對社稷,對朝廷,對天子的的確確存在着巨大的威脅。

李弘願意交出這道遺詔,願意交出先帝賦予他的權力嗎?他不願意,非常不願意。

當十四年前,他憑藉着這道遺詔,帶着十萬大軍南下威脅洛陽的時候,他已深切感受到了這道遺詔的威力。這是他最犀利的武器,是他安身立命的武器,是他保證天下穩定的武器,他需要這個武器。他和這個武器已經融爲一體,不分彼此,誰都不能離開對方。

十四年來,他征伐天下,高舉着“奉先帝遺詔匡扶社稷”的大旗,戰無不勝。他可以任意選擇皇統,任意調動軍隊,任意誅殺叛逆,任意處置官吏。即使違背了律法,他也可以憑藉這道遺詔,憑藉自己承載的使命,把律法踩在自己的腳下。

如果失去了這道遺詔,失去了無上的權柄,不再承載先帝賦予的重任,他就是朝堂上一名普通的公卿大員。

征伐天下的時候,他是“奉天子旨”,是天子授予他統帥大軍的權力。他不能任意調動軍隊,否則形同謀逆,要誅殺九族。他無權任意處置叛逆,更無權任意處置官吏,他的所作所爲要受到大漢律法的束縛,不能有絲毫的逾越。

擁有這道遺詔,和失去這道遺詔,大將軍所擁有的權柄有天壤之別。

兵權再大,相權再膨脹,最後都要受制於皇權,而這道遺詔所賦予的權力和李弘所擁有的武力相結合後,等於擁有了超越皇權的權力,大將軍怎麼可能會放棄?

只要擁有這道遺詔,只要擁有這個權柄,只要大漢的皇權沒有強大到足夠鎮制李弘,只要天下還沒有徹底穩定,李弘隨時都可以高舉“奉先帝遺詔匡扶社稷”的大旗爲所欲爲。他可以重建皇統和朝廷,可以重建大漢律法,可以重新開創中興大業,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

所以,在中興大業沒有成功之前,李弘寧願交出兵權,也絕不願意交出這道效力尚存的先帝遺詔,交出手裡最大的權力。

但現在他被逼得沒有退路了。

新官制已經拿出了方案,皇權和相權嚴重失衡,皇權被打擊的體無完膚。如果置之不理,任由發展,中興大業將岌岌可危,十四年的努力很可能毀於旦夕之間。

這份新官制本身沒有錯誤,權力之所以失衡,皇權之所以不堪一擊,關鍵在於現在的皇權裡缺少了最強悍的兵權。天子不掌兵,腰桿哪裡直得起來?腰桿直不起來,說話沒有份量,當然處於絕對弱勢。

大將軍其實已經交出了兵權,但長公主敢接嗎?長公主還在考慮如何穩妥地收回大將軍的兵權,繼而增強皇權的時候,長安已經爆發兵變了。朝廷在招撫策略上的錯誤不過是兵變發動者的藉口而已,其實他們真正的目的還在於維護大將軍的絕對權威,凌駕於皇權之上的權威。

張燕爲什麼敢發動兵變?何風爲什麼敢出兵櫟陽?李瑋爲什麼敢肆無忌憚地脅迫長公主?歸根究底,是因爲大將軍是他們的後盾,大將軍手握凌駕於皇權之上的權柄。只要大將軍還在,他們無論做錯了還是做對了,都不會有太大的危險。

中興大漢,重中之重是重振皇權的威儀。皇權淪喪了,一蹶不振,臣強君弱,這社稷還能維持幾天?就算天下平定了,沒有一個強悍的無堅不摧的皇權,叛逆還是層出不窮,社稷永遠都不會平定下來,百姓永遠都不會過上安寧的日子。

兵權交不出去,皇權搖搖欲墜,李弘唯獨能力挽狂瀾的辦法就是交出手中的先帝遺詔和這道遺詔所賦予的無上權柄,從而讓皇權驟然強大,成爲朝堂上唯一的主宰和核心。

李弘猶豫了很久。他很恐懼,現在天下還沒有完全收復,南方的叛逆還在陳兵以待,西北兩疆憂患重重,一旦自己在外征伐的時候,朝堂上再起波瀾,他就沒辦法挽救了。但讓他產生放棄最大權柄的念頭,卻是因爲北疆武人的大量入朝和北疆人基本上控制了朝政。如果此刻長公主能和自己齊心協力,朝堂上的穩定完全可以得到保證,這樣朝廷上下只要再努力幾年,等到小天子主政的時候,中興大業的基石也就差不多夯實了,剩下的事就讓小天子去幹了。

但長公主能信任自己嗎?憑什麼保證將來長公主不會乘機報復北疆人,殺戮北疆人?長公主拿到了全部皇權後,她如果貪戀權柄,拒絕還政於小天子怎麼辦?

就在李弘彷徨無計的時候,長公主的書信到了。皁囊裡沒有竹簡,只有一個錦盒,錦盒裡有一個精緻的紅色香包,香包上繡着一隻黑色的豹子,香氣濃郁。李弘握着這隻香包,在書房裡徘徊了一夜,最後終於做出了決定。

大漢的中興是天下人的事,不是我一個人的事,我無法包攬一切。如果我突然戰死沙場,丟下的這個爛攤子誰能收拾?

我一直把北疆人護在自己的羽翼下,但一旦我死了,他們還能對抗狂風暴雨,還能堅韌不拔,還能繼續推動中興大業飛速前進嗎?

北疆人已控制了朝政,北疆武人也正在大量涌入朝堂,我想做的事都做到了,剩下的事應該由他們做了。我不可能永遠保護他們,就象我不可能永遠保護大漢一樣,他們應該和天子一起,迅速成長爲主宰大漢的力量。

大漢失去了我的庇護,或許中興的速度更快;天子和北疆人失去了我的庇護,或許能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中興大業。

現在,我和我手中的權柄,已經成爲中興大業的阻礙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逆天而行,必遭天譴,還是放棄吧。

該放棄的終究要放棄,不該放棄的,要緊緊抓住,不能再失去了。

李弘手捧遺詔,緩緩走到了小天子面前。

長公主淚眼婆娑,難以置信地望着李弘,櫻紅的嘴脣顫抖着,想說什麼卻說不出來。

李弘神情肅穆,高高舉起了遺詔。

楊彪高舉雙臂,縱聲狂呼:“陛下,接過遺詔,接過振興社稷的重任,大漢將在陛下的奮戰下再振雄威……”楊彪喊到後來,已經是泣不成聲了,“大漢天威……大漢……天威……”

小天子左右看看,有些驚慌失措,沒敢伸手去接。

李弘衝着他微微一笑,把遺詔遞到了他手上,“陛下,從這一刻起,中興大業就交給你了。”

小天子忐忑不安,非常緊張。

“站到案几上去,把遺詔舉起來,閉上眼睛,用盡全身的力氣吼出來。”李弘輕聲鼓勵道。

“說什麼?”

“大漢天威。”

小天子轉身爬上案几,高舉遺詔,緊緊閉着眼晴,漲紅着小臉,聲嘶力竭地吼了起來,“大漢……天威……”

“大漢……天威……”

大臣們齊聲呼應,巨大的吼聲震撼了宣德殿,直衝雲霄。

大將軍這一招突如其來,事先沒有任何徵兆,所有人都陷入了強烈的恐慌。所有人都在震驚之餘重新考慮朝堂局勢,急速尋找對策。

長公主宣佈休朝,她拉着天子匆匆退下。

大臣們站在原地都沒動,目光密切注視着大將軍,人人神情震駭。

大將軍長長地吁了一口氣,彷彿卸下了千斤重擔一般,感到渾身上下無比輕鬆。十四年了,十四年的殫精竭慮,十四年的寢食不安,今天,總算結束了。這一瞬間,李弘想起了孝靈皇帝,想起了趙岐,想起了劉虞,想起了張溫、馬日……想起了無數逝去的戰友,想起了他們對大漢深深的眷戀,對大漢刻骨銘心的愛。一股錐心的痛楚驀然侵蝕了他的全身,淚水霎時間模糊了他的雙眼。

“先帝,臣終不負所托,終不負所托啊……”

楊彪走到了大將軍身邊,輕輕撫摸着他厚實的肩膀,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良久,他才嘶啞着聲音說了兩個字,“謝謝……”

楊彪退後一步,深深行了一禮,突然間,他情緒完全失控,“撲通”跪倒在李弘面前,失聲痛哭,“十四年……十四年啊……死了多少人,死了多少人啊……”

李弘木然而立,潸然淚下。

荀攸連連搖頭。他很難相信這是事實,他呆呆地望着痛哭流涕的楊彪猛然吼了一嗓子,“跪……”

吼聲在朝堂上回蕩,驚醒了遊離在現實和夢幻之中的大臣們。

荀攸撩衣跪下。

李瑋苦笑,跪下。徐榮嘆了口氣,跪下。張燕瞠目結舌,他無法接受這個現實,他咬了咬牙,跪下。鮮于輔欽佩地衝着李弘拱拱手,跪下。

“轟……”朝堂上近百位大臣全部跪下。

李弘駭然心驚。

荀攸瞪大了眼睛,扯着嗓子叫起來,“大將軍救了大漢,他救了大漢,磕……”

“磕……”呂布張開雙臂,仰首向天,縱聲狂吼,好象要把鬱積在心中十幾年的痛苦在這一吼間全部傾瀉。

李弘跪倒,還拜。

十九年前,自己踏足這片故土,從盧龍塞開始征戰,一直打到現在,整整十九年。十九年裡,無數的將士倒在了戰場上化作了累累白骨。所有人都是爲了今天,爲了重建一個強盛的大漢,爲了大漢千秋萬代的安寧。爲了今天,我就算粉身碎骨,也是心甘情願。

大將軍走進了偏殿。

長公主盈盈拜下,“我代父皇謝謝你,也代陛下謝謝你。大將軍對社稷之恩……”

李弘笑笑,搖搖頭,打斷了長公主的話,“殿下,這是臣給你的禮物。臣曾答應過你,每次出征歸來,必給殿下帶一件禮物。”

長公主眼圈一紅,泫然淚下,“都是我不好,每次都錯怪你。我……”

李弘淡然一笑,剛想說話,長公主忽然靠近他身邊,低聲說道:“如果我去龍泉,你真的會去嗎?”

李弘非常肯定地點了點頭,“這是臣對殿下的承諾。”

“你……”長公主臉顯羞色,猶豫了一下,小聲問道,“爲了我,你願意捨棄一切?”

李弘沉吟了片刻,“十四年前,先帝給了臣兩道遺詔。一道送到塞外,一道留在你身上,直到一年後你到北疆,臣才接到。第一道遺詔,臣不負先帝所託,完成了。第二道遺詔……”李弘停了一下,在長公主若有所悟的目光中,輕輕說道,“雖然那道遺詔送到我手上的時候,遺詔的效力已經過了,但先帝讓殿下親自送遺詔到北疆,顯然是想把殿下託付給臣,讓臣護衛殿下。臣不願負先帝之託,所以……”

長公主臉色頓時就變了,“你到龍泉,僅僅就是爲了完成先帝之託……”接着她從懷裡拿出了那抉白絹,“你出征在外的時候,讓別人來保護我,這也叫不負先帝之託?”

李弘搖搖頭,一把抓住了那塊白絹,同時也把長公主的手抓住了。長公主又羞又惱,奮力掙脫,淚水撲簌簌地滾了下來。

“你聽話一點好不好……”李弘聲音低得幾乎聽不見,“陛下就在外面,大臣們還在殿堂上,我們兩個在這裡鬧個沒完成何體統?”

“我不管,你把話說清楚,否則我不讓你走。”長公主還是頭一次看見大將軍如此低聲下氣,心裡一陣竊喜。

“爲了我,你願意捨棄一切?”李弘放開了長公主手,鄭重地說道。

“我願意。”長公主毫不猶豫地說道。

李弘感激地看了她一眼,然後拿起她的手,在她手掌心上寫了兩個字。長公主又驚又喜,含情脈脈地盯着李弘,嬌羞不已,“豹子大哥,你不會騙我吧?”

李弘搖搖頭,躬身告退。

小天子手棒詔書,左看右看,一臉的疑惑,“姑姑,這份遺詔什麼意思?朕怎麼看不懂?”

長公主正在低頭沉思,沒有說話。

小天子伸手推了推長公主,“姑姑,你在想什麼?”

“哦……”長公主心不在焉地答應了一聲,“你說,大將軍爲什麼……突然送給我禮物?”

小天子笑起來,“大將軍不是經常送給你禮物嘛,這有什麼奇怪的。”

“你知道這禮物意味着什麼嗎?”長公主嗔怒地瞪了他一眼。

“漢?”小天子在詔書上比劃了幾下,搖搖頭,“我不知道。不過,大將軍這次太小氣了。朕把姑姑最貴重的一件東西送給他,他也應該還給姑姑一件最貴重的禮物。”

長公主吃驚地望着小天子。小天子沒有發現,他還在搖頭晃腦地一個人說着話。“大將軍送給姑姑很多禮物,但這件禮物最差。”

“你把我的香包送給大將軍了?”長公主雙頰緋紅,又羞又急。

“啊?”小天子猛地擡頭,睜大了一雙無辜的眼睛,“沒有啊。”

“你剛纔說什麼了?”

“剛纔?”小天子的眼珠子快速轉動了兩下,“剛纔朕啥也沒說。”

長公主氣得乾瞪眼,她指指遺詔,“你知道這是什麼嗎?”

“遺詔。”

“這上面的字呢?”

“漢。”

“大將軍把大漢送給你了,你知道嗎?”

小天子茫然不解。

“再過幾年,等你長大了,你就懂了。”長公主把小天子摟進了懷裡,“過幾年,你長大了,姑姑就要走了,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

“姑姑一個人嗎?”小天子以爲長公主要出一趟遠門,不以爲意。

“不,不是姑姑一個人。”長公主貼着小天子的臉,親暱地捏了幾下小天子的臉蛋,“這次謝謝你了。”

下午,長公主召集太傅楊彪、大司馬徐榮、大將軍李弘、丞相李瑋、太尉張燕、御史大夫荀攸六位大臣議事。

長公主同意官制修改方案。

天子和尚書檯遷到長安的未央宮。自己和中書監居於櫟陽城的櫟陽宮。

太傅楊彪、大司馬徐榮、大將軍李弘、丞相李瑋、太尉張燕、御史大夫荀攸等六位大臣參隸尚書事,同理國事,輔弼天子。

不過,她建議由大將軍李弘督領尚書檯,主持尚書檯的日常事務,爲六位輔弼大臣之首。

李弘婉言請辭。臣常年率軍征伐在外,尚書檯日常事務還是由大司馬督領爲好。徐榮極力推辭,認爲尚書檯還是由德高望重的太傅大人督領爲好。

這個時候,誰還願意和李弘爭首輔的位置?

楊彪立即勸道,我年紀大了,腿腳不便,身體也不好,督領尚書檯不合適。丞相大人太忙了,沒時間兼顧。大司馬和太尉大人各領兵事大權,日常事務繁忙,也無暇顧及。御史大人不但要主持御史臺的日常工作,還要頻繁來往於外朝諸府、未央宮和櫟陽宮傳遞奏章,太辛苦了。目前看來,只有大將軍最閒啊,還是大將軍爲首輔吧。大將軍如果征伐在外,這首輔的位置就暫時由大司馬代替,如何?

李弘還想推辭,但看到長公主臉色不善,隨即作罷。

大將軍李弘交還了孝靈皇帶的遺詔,又交還了兵權,皇權驟然膨脹,按道理皇權和相權應該可以實現制衡了。但長公主強行讓大將軍督領尚書檯,並且把中書監的權力全部移到了尚書檯,無形當中把中書監閒置了,尚書檯再次權重。

大將軍督領尚書檯,尚書檯權重無可非議,但相權卻因此受到了削弱。長公主這麼做,顯然是爲了讓小天子在主政後能牢牢掌控權柄,並且有報復外朝的意思。

外朝大臣們有苦難言。誰能料到,大將軍在這個關鍵時刻使出驚天一招,把外朝大臣們精心策劃的奪權大計打了個粉碎。

有得必有失,朝廷能夠讓皇權重建無上威儀,卻是驚天之喜。

九月初九,長公主和六位輔弼大臣連續商議三天,終於下旨宣佈最新的官吏任免情況,涉及各級官員一百一十多人。

拜郭策爲太常卿、崔琰爲太僕卿、張範爲宗正卿。

拜鮮于輔爲光祿勳卿、楊鳳爲衛尉卿、陳羣爲廷尉卿。

拜鍾繇爲大司農卿、賈詡爲少府卿、袁耀爲大鴻臚卿。

其餘將作大匠爲趙戩。執金吾爲玉石。司隸校尉爲張遼。京兆尹爲餘鵬。河南尹爲令狐邵。

拜田疇爲尚書令。

拜司馬朗、王凌爲尚書左右僕射。

拜牽招、宋文、鄭演、孫禮、王昶、趙行爲六曹尚書。

免除樊籬將軍職,出任幽州刺史。免去張白騎將軍職,出任幷州刺史。免去高覽將軍職,出任兗州刺史。免去張將軍職,出任青州刺史。

免除紀靈將軍職,出任陳留太守。免除徐晃將軍職,出任弘農太守。免除孫親將軍職,出任河東太守。免除吳葉將軍職,出任魏郡太守。免去昌將軍職,出任北海國相。

九月十二,大將軍李弘上奏。

爲了穩定州郡,建議馬上審結謀刺天子案。前將作大匠董昭等大臣牽連此案的可能很小,應予以釋放,重新任用。

建議赦免襄陽特使,並善加安撫,儘可能招撫南方叛逆。

謀刺天子案量刑過重,殺戮太多,不利於社稷穩定,建議赦免已經入宮爲奴婢的叛逆妻女,遣送原籍。

建議做好西征準備,力爭明年開春後,西進平羌。

長公主准奏,下旨諸府遵照執行。

九月二十三,天子和文武大臣返回長安城,入居未央宮。

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三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六節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四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一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三節中國古代軍隊的指揮與調遣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二節第14章 壯士斷腕計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七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三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五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八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七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八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七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七節湖湘蠻夷書友提供的營法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五十節(上)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五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三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七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七節(下)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二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九節論諸葛亮的法家思想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九節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一作者錢穆之人物傳記諸生傳四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四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三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四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六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三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五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九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二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三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八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二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二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九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六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六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五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八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十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上)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三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節-第四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一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八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八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八節三國人物介紹蜀下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六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三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下)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八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四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二十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四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三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九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五節-第二十七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四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七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九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七節三國人物介紹蜀上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六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七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八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九節姚國華百年中國的思想腦震盪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六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八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三十節
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三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六節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四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一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三節中國古代軍隊的指揮與調遣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二節第14章 壯士斷腕計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七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三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五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八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七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八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七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七節湖湘蠻夷書友提供的營法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五十節(上)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五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三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七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七節(下)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二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九節論諸葛亮的法家思想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九節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一作者錢穆之人物傳記諸生傳四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四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三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四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六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三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五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九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二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三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八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二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二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九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六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六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五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八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十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上)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三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節-第四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一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八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八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八節三國人物介紹蜀下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六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三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下)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八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四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二十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四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三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九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五節-第二十七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四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七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九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七節三國人物介紹蜀上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六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七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八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九節姚國華百年中國的思想腦震盪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六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八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三十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