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段石壁上的木牆被重炮摧毀,就連石壁都因爲因爲火炮產生了裂痕。
重火炮營的重炮轟鳴不斷,從清晨一直轟擊到正午才停歇,十二門重炮還有步兵旅攜帶而來的野戰炮接連向黑川城出丸的石壁城牆炮擊,發射出去了數百枚炮彈。
雖說滑膛火炮的命中率與後世的火炮相比不足,然而面對的是不會移動的城牆,仍然有大量的炮彈擊中城牆。
正午的時候,因爲雙方要停戰搭竈做飯,令武士集團膽戰心驚的重型火炮終於暫時停息。
保科正之的臉上都是塵土,有因爲炮彈飛濺掀起的沙塵,也有爲了躲避炮彈而灰頭土面。
“令人敬畏的火炮……”保科正之心有餘悸地拍落甲冑上的沙塵,確認對方重火炮真的停止發射之後,才鬆了一口氣。
“趕快修復缺口,不要給他們有機會闖進來!”防守出丸的大名在密集的炮擊過後,指揮武士修補木牆的缺口。
武士們搬運石塊和木板堵在缺口,他們看到缺口處木牆破碎的痕跡,不由感到心寒。
“以對方火炮的猛烈,我們出丸是無法堅守下去的啊!”有一個被碎木劃破臉頰的武士滿臉鮮血,幾乎是帶着哭腔向自己的家主哭訴。
出丸的上千個守軍經過火炮的洗禮,氣氛都有些凝重。他們在重型火炮的打擊下,就連抵抗的信心都被摧毀了。出丸的石壁和木牆破破爛爛,還有部分坍塌。原本預計至少要堅守幾日時間的出丸似乎岌岌可危,隨時有可能淪陷的可能,就要看九州軍什麼時候發動強攻。
“各位不必擔心,我們出丸淪陷之後還有二丸、三丸、天守閣,就是戰敗,也要讓他們頭破血流!我們都是身經百戰的武士,爲了維護我們的地位和尊嚴,我們必須要背水一戰!”黑川城城主加藤明成聽聞出丸地方響起火炮聲,便立即帶人前來激勵士氣,鼓舞衆人奮力作戰。
“擊敗可惡的華夏人!他們無權廢除我們武士之地位,西國大名對華夏人助紂爲虐,他們是叛徒,我們要堅守我們武士最後的淨土!”
“打到江戶城,奪回屬於我們的一切!”
加藤明成身邊一些主張反抗新官府的家臣和武士也在前線呼籲。
但是他們的激勵並沒有讓出丸的一千守軍好受多少,守軍已經被重炮嚇破了膽子。他們只能夠徒勞地待在石壁和木牆後面捱到火炮的炮擊而毫無還手之力。
“我看衆人勇氣喪失,如果不盡快想出還擊之策,估計很快軍心就會潰散。你看他們重型火炮引發的動靜,我都要躲入出丸的坑道里面躲避炮彈。”保科正之夾着頭盔走過來,頭髮上都是土塵。
“把我們能夠收集到的火炮全部調過來加強對出丸的防守吧。可惜幕府購買的新式火炮還有仿製的火炮大都集中在江戶城。江戶城被新官府奪取之後便成爲了他們的據點,我們這邊的火炮數量着實有限啊……”加藤明成無奈地說道。
不是他不想要調動大量的火炮對新官府軍進行還擊,而是根本就集中不了和新官府軍一樣衆多的火炮!東瀛的新式炮主要在兩個地方,島津家和德川家,兩個都是一邊購買海外的火炮,另外一邊自己暗地裡仿造。其他地方還在使用戰國時候的小型火炮,有些火炮的威力僅僅只比火繩槍要大而已,對人有一定的殺傷力,卻沒有重炮的威懾力!
加藤明成、保科正之等武士集團的代表人物頭疼於如何應付重炮對出丸的威脅,而他們對面的新官府軍正在搭竈進食。
前來增援的重火炮營的士兵少有地被分到了帶有味噌的飯糰。這些飯糰是清晨開戰前伙頭兵揉成的,以防止突然發生連續的戰鬥而無法搭竈煮飯,到了這個時候便由每一個士卒領取自己的份量。
除了這種飯糰之外,一個個鐵鍋被架起來,菜葉、大豆、馬鈴薯、紅棗,甚至還有少許臘肉、野味被倒入沸騰的水中。
伙頭兵又將一小塊鹽巴扔入熱水之中,頓時香味向四處瀰漫開來,讓幾乎所有投靠在新官府軍這一邊的武士們食指大動。
這種大亂燉在軍中並不罕見,但用料如此之豐富就令這些武士都要覺得驚奇了。這不是供給小羣體的貴族,而是給將近一萬士兵的燉菜啊,還有比較豐富的蔬菜和澱粉,對於一早上只在看戲而沒有參與作戰的江戶底層武士來說,此時軍中的燉菜比他們平時一頓飯菜還要豐盛。
“這些伙食除了軍費供給外,還有不少是由我們在這邊做生意的華夏商人資助軍隊提供的馬鈴薯、大米、臘肉。不過我們士兵的伙食本來就不錯,每個月還能吃上幾次肉。”知道爲什麼伙食標準會提升的伙頭兵說道。
“伙食比之與我們好很多了,運糧隊竟然帶來了這麼多種樣式的糧食,平常進軍要是能夠吃到熱騰騰的穀物就是一件令人覺得幸福的事情。”新官府軍中的中上層武士還好,下層武士對於九州軍士兵的伙食則倍加羨慕不已。
他們端着木碗,迫不及待地守在燉鍋前面,待鐵鍋中的蔬菜熟後漂浮在沸水的水面,他們催促伙頭兵在菜湯之中舀多些肉塊給他們。
特別是很多江戶武士被華夏會當做是苦力清理江戶城大火波及的地區,讓他們有一段時間沒有吃飽飯,突然見到伙食豐富之後,大喜過望。
“吃飽了肚子等下就要賣命向前了,前面就是黑川城,待我們的火炮將城牆轟塌之後我們便會發動衝鋒,到時候你們提供火力掩護,戴罪立功。”步兵旅的人讓江戶武士佈置在火力突破口的兩側。
按照進攻的設想,將由紀律更加嚴明的九州軍士兵帶頭突破缺口,兩側的江戶武士負責使用火槍壓制其他城牆段的守軍士兵。
“交給我們吧!”江戶武士急於從戰敗者的身份變爲僕從軍,紛紛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