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有兩個幹船塢在同時修建鐵甲艦。其中北部船塢中的鐵甲艦建造速度更快,已經初現雛形,而南部船塢中的鐵甲艦才堪堪開始建造。
海軍部長納爾遜親自過來巡查兩艘姊妹艦的建造進度。
這兩艘鐵甲艦可是海軍部有史以來最大的訂單——兩艘9000噸級的蒸汽鐵甲艦,同屬於第一代主力鐵甲艦“大秦級”。
儘管還沒有建造出來,但是各個艦隊的司令官和船長已經申請想要走其中的一艘主力鐵甲艦。
這可是真正的主力鐵甲艦,和實驗性質的伏波將軍號鐵甲艦不在一個級別。
“小心一點,這可是九噸重的艦炮,不要落下來了!”
碼頭上好幾十個人小心翼翼地用絞盤和鐵索將沉重的艦炮從貨船上吊下來。
位於天津衛的帝國兵工廠研發的203毫米口徑前裝艦炮,是九州軍所研發的最大的火炮,九噸重的火炮從船上運下來都是一件難事。
“這種火炮還需要經過我們造船廠對其後坐力的測試後再安裝到船隻上,然後再看甲板是否能夠承受後坐力。要爲火炮而設計專門的彈藥庫和供彈體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還要防止火炮有炸膛的威脅,實際能夠達到的水平和設想中的水平又有不小的差距。”
主持建造的是帝國第一造船廠的一個船舶工程師,他帶領的是一個擁有豐富經驗的船舶設計師團隊,他們先後建造了永昌號、東方號、伏波將軍號幾艘有名氣的蒸汽船,之後他們又爲海軍部建造了幾艘小型的蒸汽鐵甲船。
這一次他們爲海軍部建造兩艘9000噸的蒸汽鐵甲艦,壓力卻不可謂不大。
在這個時代建造9000噸的蒸汽鐵甲艦,用掉的鋼鐵就是一筆天文數字。而且這艘鐵甲艦必須要承受住重達7噸的178毫米口徑火炮、9噸的203毫米口徑火炮的帶來的巨大後坐力。僅僅是7噸重的火炮就有20門!
“第一艘大秦級主力鐵甲艦的進度達到什麼階段了?”納爾遜看到北部船塢中的鐵甲艦有了雛形,兩條舭龍骨也都鋪設好,據帝國第一造船廠的估計,大秦級主力鐵甲艦完成後全長在128米左右。
128米,這是如何可怕的船隻!它是大型風帆戰列艦長度的兩倍,足以所向披靡!
“蒸汽引擎、蒸汽鍋爐都已經從工廠運了過來,我們很快就會爲這一艘鐵甲艦安裝動力系統。火炮實驗完後坐力後就會安裝到戰船上,同時爲火炮層鋪設鍛鐵內襯柚木的裝甲。最遲不會超過一年的時間,第一艘大秦級主力蒸汽鐵甲艦就能夠下水試航。如果到時候已經有了一批熟練操作蒸汽船的水手,這艘鐵甲艦甚至可以在下水後立即投入使用。”船舶工程師自信地說道。
他這番話就相當於認爲自己一行人設計的船隻只要下水就絕對沒有問題。
“熟練的水手不是問題,我們正在使用教練蒸汽船在不斷培養合格的水手,他們將會同時掌握操作風帆和蒸汽船的方法。”納爾遜說道。
“可惜我們還沒有在前往西洋的途中建立足夠多的煤炭補給站。大秦級的蒸汽鐵甲艦儲存的燃煤預計在11節下航行大約2100海里。所以很多時候不得不依賴風帆來進行航行,儘可能地減少燃煤的消耗。不然的話,我們甚至可以考慮去掉所有的風帆,完全使用蒸汽作爲動力來驅動主力鐵甲艦。11節的速度就可以媲美大多數的風帆戰列艦了。
“在廣州府、會安港、馬六甲,甚至是孟加拉建立煤炭補給站可能不存在問題,但要是在霍爾木茲海峽、非洲等地方建立煤炭補給站困難度極大,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負擔,倒還不如暫時保留風帆。”
納爾遜和帝國造船一廠的船舶工程師在討論其中的一些細節。
建造大船不一定是技術問題,還要考慮到經濟問題和其他的顧慮。
完全使用純蒸汽動力來驅動鐵甲艦並沒有任何技術上的困難,此時仍然爲鐵甲艦保留着看上去畫蛇添足一般的風帆桅杆,是爲了進行遠洋的航行,東西方之間的距離可遠不止2000海里,單純靠燃煤無法持續航行到西洋。
如果能夠建立起遍佈全球的煤炭補給站,那麼鐵甲艦艦隊就能夠真正地縱橫四海。
“第二艘姊妹艦的進展似乎比第一艘姊妹艦要慢上許多。”
納爾遜又在工程師的帶領下來到南部的船塢,與北部的船塢相比,南部船塢裡面的鐵甲艦連雛形都沒有完成,讓納爾遜不禁擔心第二艘鐵甲艦能否順利及時交付。
“對,我們爲了儘可能地讓第二艘姊妹艦擁有更加卓越的性能,我們特意讓第二艘姊妹艦的進度落後於第一艘姊妹艦不少,對第一艘姊妹艦實際建造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改進,然後在建造第二艘姊妹艦時避免這些問題或者跳過一些陷阱。但是當第一艘姊妹艦建造完畢後,第二艘姊妹艦可以很快就加速完工。這是改進鐵甲艦性能和節約成本的小技巧。”船舶工程師說道。
“能夠準時完成兩艘姊妹艦的建造就好了。我們不少船長和水手已經迫不及待想要見到兩頭龐然大物加入我們海軍部。”納爾遜見到第二艘蒸汽鐵甲艦纔剛剛開始建造,眼神中卻充滿了狂熱。
大炮和鉅艦對於男人來說就是浪漫!
“你們造船廠因爲承接我們海軍部的訂單,現在都改名成爲了帝國第一造船廠,兩艘主力鐵甲艦建造出來以後更是實至名歸。”納爾遜說道。
現在海軍部的主要訂單幾乎都是交給了大連灣的帝國第一造船廠!
“木秀於林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我們第一造船廠專注建造蒸汽船,培養出來一批擁有製造蒸汽船技術的人才,其他的造船廠甚至不惜重金來挖掘我們的人來爲他們拓展蒸汽船業務,像是江南造船廠、福州造船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