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 無事

寧錦之戰,天啓確實認真過問過幾回,不過也是和別的事一樣,放在心裡是放在心裡,也感覺要緊,但既然有魏忠賢操持,皇帝也沒有太把事情放在心上。

但魏忠賢這麼一說,天啓記得自己曾經叮囑和再三強調過遼西的事要緊,而袁崇煥的依城而戰,兩城互爲犄角的戰略也是天啓皇帝親自定下來的大略方針,這麼一想的話,說是聖心裁決也並不爲過。

皇帝高興起來了,這是難得的好消息,遼西的戰局牽扯很大,很多人都相當的關注和懸心。因爲儘管有袁崇煥的坐鎮,誰也不知道事情的走向到底會發展成什麼樣子。

要是明軍也如瀋陽和遼陽之役那樣慘敗,六萬大軍全滅,錦州和寧遠失陷,那可就是天崩地裂的大禍!

一念及此,皇帝也很高興,隨口道:“左右無事,今日去遊西苑,吾要乘船看景。”

皇帝在西苑的海子裡有御舟,都是較大的船隻,如放大版的畫舫,海子水面平靜,波瀾不興,夏秋兩季,皇帝經常御駕至西苑,遊歷觀光,有時候也會召見內監或大臣,賜下酒宴……崇禎就很喜歡在平臺見大臣說事,偶爾也會放大臣進西苑遊玩,也就在平臺一帶賜酒宴。

平臺就是後世的紫光閣,崇禎年間景緻猶爲上佳,閣甚高敞,樹陰池影,蔥翠萬狀,是難得的盛景,也是消夏避暑的好去處。

聽說皇帝要駕臨西苑,很可能要宴請羣臣,在場的太監們都擺出了湊趣的神情,一個司禮太監當場表示,如果皇帝要宴客,所有的費用都由他來報銷。

天啓笑罵道:“宣大那邊缺銀子,你給報銷了吧。”

衆人都笑着低下頭去,事涉幾十萬兩,可不是說着玩笑的小事。

魏忠賢懷裡其實還藏着另一份奏疏,是三邊總督楊鶴送過來叫苦的請餉請錢糧的奏疏,三邊那裡已經不受重視,套部完了,土默特也完了,和記的主力在科爾沁到薊鎮和宣大一帶展開,哪還有三邊什麼事?

三邊總督麾下千里防線,二十多萬將士,能緊急動員出動的只有幾千人,這並非奪張,要知道甘肅一些地方的駐軍,朝廷已經三十多個月沒發過一文錢的折色銀,其困窘若此,沒有軍餉,這些士兵根本就不可能上陣打仗!

楊鶴東拼西湊,也不敢太耽擱時間,誰知道白水河岸邊流賊會不會越聚越多,會不會再打下更多的縣城乃至州府?邊軍的力量多半是放在沿邊的要緊地方,比如榆林城和甘州,肅州,象陝北的一些縣城根本沒有守兵,幾千上萬的流賊一來,就算是有幾百守兵又能怎樣?一聲呼嘯怕就是要嚇跑一多半,這仗根本沒有辦法打。

萬一流賊嘯聚成團,弄成幾萬人的規模,這事情就大了,要是再打破延安府一類的府城,楊鶴就非得請辭,甚至很可能被朝廷重重的懲處!

懷着擔憂和各種複雜的心思,楊鶴督促着一個參將和兩個遊擊將軍,帶着他們人數不多的內丁和營兵,湊起了四五千人規模的隊伍,開始往着白水縣王二等人聚集的地方殺過去。

而此戰猶爲不順,戰事之初官兵打的還算順,派出哨騎和架樑馬在四周剿殺那些零散的流賊,後來大軍在白水河畔列陣,雙方人數差不多,邊軍的幾個將領以爲必勝,放鬆大意了些,就在他們列陣時,一羣流賊從中間猛向前衝,開始時也就幾百人的規模,後來人越衝越多,其異常悍勇,武器也好,如快刀切肉般的將官兵混亂的前陣衝開,這一下所有的流賊都嗷嗷叫着往官兵隊裡衝,營兵們哪裡經的住這般衝擊,幾千人大潰,前隊後卷,把自己的中軍兩翼都衝散了,連將領的內丁都沒有辦法壓住逃散的陣列……這一下就全毀了,王二帶着部下追了二十多裡地,一路上全是跪下請降的邊軍將士,死的人也不少,所謂屍伏十餘里,最少死了過千人。地上全是丟棄的軍旗和武器,不少穿着綿甲的內丁和營兵中的刀牌手丟掉盾牌,解掉鎧甲丟在地上,就算這樣也逃不脫臨頭一刀……雙方都是步兵,只有將領和少量的內丁騎馬,這一仗打完之後,官兵損折了三分之二,還死了一個都司,一個守備,千、把總或死或俘,損失了十來個。

只有幾個最高層的將領在亂兵中逃了出來,這當然得力於他們都有強悍的內丁保護。不過人回來了,罪責可逃不過,楊鶴已經將他們免官關押,並且請朝廷處置。其實三邊總督也有尚方劍,這幾個傢伙要是楊鶴心狠,直接斬了朝廷也不會說二話,只是老楊鶴絕不會動用這樣的權力,反正人已經關了,朝廷肯定也饒不過這幾個傢伙。

現在可是天啓年間,朝廷法度猶存,網羅甚密。除非能到張瀚這樣能夠自立的程度,否則誰能過逃的過這一張大網?

魏忠賢不關民這幾個將領的下場……就算全宰了也和他沒有關係,這幾個窮鬼也沒有銀子到他魏公公手裡來買一條活路。他關心的就是這樣的消息絕對不能在這個時候報給皇帝知道……除了王二打敗官兵,開始流竄之外,在陝北又起來了兩股流民起兵的消息,一個叫不沾泥,一個叫王嘉胤,都是各自嘯聚了好幾千人。

這是一個相當危險的信號,說明陝北已經成了一個大火藥桶!

連年的天災和人禍迭加,陝北的百姓已經到了無可容忍的地步。中國的農民就是這樣,能承受很多苦難,不管是常年的不得溫飽,還是妻離子散般的災害,只要多數人能忍下來,大家就都願意忍受。

苦難是一把鈍刀,慢慢的磨去人們的尊嚴和自信,也磨掉了他們的血性。

但當這把刀無休無止,一直要將所有人都磨死的時候,當人們失掉了最後的一絲希望的時候,中國的農民又能在瞬間轉化過來,他們將不再忍受,哪怕一絲一毫的苦難都不願再承受。他們會斬木爲兵,揭竿而起,針對的就是高高在上的皇權,是天子!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放眼整個世界,喊出這樣話語的也就是華夏的漢人!在歐洲,貴族哪怕十惡不赦,封地的領民也沒有辦法反抗,只能忍受。而日本的農民能承受比中國農民高几倍的賦稅,還得跟在武士屁股後頭當炮灰。他們能整年的不吃肉,不吃精糧,只吃雜糧,把有限的好東西貢獻給貴族。一個成年的日本男子,從出生到死去,沒吃過一口豬肉的大有人在。

他們如綿羊般的溫馴,絕不會的反抗的意志和決心,因爲他們的文明傳承中就沒有反抗這種基因,士農工商,能左右國家發展和改變的,只有士,還有那些大商人,普通的工匠和農民,就是最下等的階層,哪怕被欺凌到死,也絕對不能反抗。

下克上,也是武士的差事,和最底層的農民無關。

而華夏則自古不同,春秋時就有很多巨盜,其實也就是反抗暴、政的農民起義。到秦漢之際,先是陳勝吳廣,再就是赤眉黃巾,農民起義在華夏就沒有斷絕過。

這種反抗帶來一次次的王朝更迭,緩解人口增長而帶來的土地兼併和壓力,就象是閥門,到了一定時間就得打開一次。

明末時的情形和以前的王朝更迭沒有太大的區別,不同之處在於大明不是純粹的內部原因,還有相當部份的外來因素左右着歷史的發展。

魏忠賢懷裡的奏疏就象是一塊熱炭團,原本天就熱,他感覺胸口都在發燙。

這事兒叫皇帝知道了,定然是嚴厲的斥責,甚至皇帝會大爲憤怒。

有寧錦大捷的功勞兜底,魏忠賢倒是不擔心皇帝會對他失去信任,可是近來有好幾件事情魏忠賢沒有辦好,在皇帝心裡已經失了分,若是將陝北的事也報上去,怕是皇帝的心思真會有變化……

現在各處的督撫只要有了好事,定然都是要把魏忠賢帶上。什麼廠臣運籌帷幄,智算千里,廠臣督促嚴厲,臣下效命……反正有了功勞全部都要算在廠臣頭上。哪怕是袁崇煥也是一樣,剛打贏了寧錦之役,不就是把廟算大功算到了廠臣魏忠賢頭上嗎?

功勞全是魏忠賢的,有了過失,皇帝會怎麼想呢?

懷着異樣的心思,魏忠賢心裡相當的彆扭,他也要考慮怎麼對付陝北的流賊,幾股流賊已經有好幾萬人,甘肅鎮和榆林鎮,還有陝西鎮,都要動員起來,分別出動官兵去追剿。

此時的魏忠賢雖然對流賊重視,但還沒有完全從懵懂中醒過來,他當然還不知道,這幫子不起眼的流賊帶出了更多有野心和有能耐的強人,大明王朝的掘墓人已經在路上,並且很快會彙集在一起。

魏忠賢此時此刻是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諾大的明朝就是被這麼一羣不起眼的流賊給推翻,而不僅僅是他藏在懷裡的“麻煩”。是終結於眼前不怎麼起眼,只是被他視爲麻煩的農民起義之上。

由於藏着心事,魏忠賢只得向皇帝告辭,天啓也不以爲意,說道:“魏大伴就去忙國事去吧,諸般事情都要你操持,還是太辛苦了些。”

皇帝指指眼前一盤冰鎮過的葡萄,笑道:“這個賜給大伴。”

東西平常,難得的是情意,魏忠賢滿頭大汗的接過銀盤,誠心正意的道:“皇爺放心,奴婢在外一定好生辦差事,終要叫大明恢復成清平世界。”

“能得清平最好啊。”天啓感念於魏忠賢的誠心,由衷的感慨道:“祖宗年間吾還年少,不過天下無事,每日奏章都少,各處都海晏河清,祖宗無事,每日在宮中看雜戲,聽評書,夏天遊西苑,冬日看滑冰,到了元宵時,宮中的燈山快要比皇極殿還要高,唉呀,當時吾還年少,和信王一起觀燈,那個場面,再難看到了。”

第七章 決絕第八十七章 玄扈公第九百二十五章 擠兌第八十九章 遼東事第五百九十四章 欺人第一百七十九章 首級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 騎戰第九百章 後退第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總督第十一章 交易第一千七百一十九章 下船第二百一十九章 婉拒第五十七章 死局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異心第一千五百四十章 號角第四百九十二章 痛恨第一千六百零三章 對峙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驚覺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 強大第九百四十章 登船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 軍情第八百一十一章 雞鳴第六百九十九 俯首第八百八十八章 趨勢第一千四百零三章 套索第一百二十五章 漢商第二百四十四章 口令第五百五十三章 耳光第三十七章 銀光第四百五十三章 教士第四百二十七章 朋友第四百六十五章 破爛第四百五十二章 吃夢第九百三十五章 簡報第六百三十五章 破產第五百六十章 出列第一千六百九十二章 尖刀第十一章 交易第二百八十三章 下山第五百七十二章 利好第八百七十二章 守成第六百二十三章 調任第一千二十章 羣狼第四百五十八章 潛伏第七百七十三章 鹽池第八百七十五章 趁夜第一千五百一十一章 送匾第一千三百二十五章 怒潮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路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 臥榻第三百八十四章 相會第一千三十六 多謝第一千六十一章 夜候第一千五百九十九章 緊迫第一千五百八十四章 出營第九十八章 醉裡挑燈看劍第五百七十三章 接送第一千二百三十章 退步第五百三十二章 糧儲第八百一十八章 上師第一千零七章 密談第二百七十六章 拒絕第二百二十三章 議定第二百九十六章 合作第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俘船第五百七十二章 利好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雪野第三百六十六章 示好第四十三章 叔侄第二十五章 過關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傳授第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攻城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建議第六百六十一章 槍術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看法第四百八十九章 時機第五百四十六章 盟主第六百九十八章 農田第七百零七章 荒蕪第一千三百五十九章 搶甲第五百七十三章 接送第五百一十四章 配合第七百六十五章 殿閣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 白糖發段感言第一百九十三章 約見第七百九十八章 商討第一千五十一章 遺蹟第六百八十三章 鴨子第二百五十一章 治療第三百零七章 對峙第一千四百一十七章 不安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 塘報第八百七十九章 野人第一百三十七章 行行復行行第一千零八章 海事第一千六百三十一章 賦詩第一千二百一十八章 臺北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 憋屈第一千二百三十五章 提點
第七章 決絕第八十七章 玄扈公第九百二十五章 擠兌第八十九章 遼東事第五百九十四章 欺人第一百七十九章 首級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 騎戰第九百章 後退第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總督第十一章 交易第一千七百一十九章 下船第二百一十九章 婉拒第五十七章 死局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異心第一千五百四十章 號角第四百九十二章 痛恨第一千六百零三章 對峙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驚覺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 強大第九百四十章 登船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 軍情第八百一十一章 雞鳴第六百九十九 俯首第八百八十八章 趨勢第一千四百零三章 套索第一百二十五章 漢商第二百四十四章 口令第五百五十三章 耳光第三十七章 銀光第四百五十三章 教士第四百二十七章 朋友第四百六十五章 破爛第四百五十二章 吃夢第九百三十五章 簡報第六百三十五章 破產第五百六十章 出列第一千六百九十二章 尖刀第十一章 交易第二百八十三章 下山第五百七十二章 利好第八百七十二章 守成第六百二十三章 調任第一千二十章 羣狼第四百五十八章 潛伏第七百七十三章 鹽池第八百七十五章 趁夜第一千五百一十一章 送匾第一千三百二十五章 怒潮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路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 臥榻第三百八十四章 相會第一千三十六 多謝第一千六十一章 夜候第一千五百九十九章 緊迫第一千五百八十四章 出營第九十八章 醉裡挑燈看劍第五百七十三章 接送第一千二百三十章 退步第五百三十二章 糧儲第八百一十八章 上師第一千零七章 密談第二百七十六章 拒絕第二百二十三章 議定第二百九十六章 合作第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俘船第五百七十二章 利好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雪野第三百六十六章 示好第四十三章 叔侄第二十五章 過關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傳授第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攻城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建議第六百六十一章 槍術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看法第四百八十九章 時機第五百四十六章 盟主第六百九十八章 農田第七百零七章 荒蕪第一千三百五十九章 搶甲第五百七十三章 接送第五百一十四章 配合第七百六十五章 殿閣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 白糖發段感言第一百九十三章 約見第七百九十八章 商討第一千五十一章 遺蹟第六百八十三章 鴨子第二百五十一章 治療第三百零七章 對峙第一千四百一十七章 不安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 塘報第八百七十九章 野人第一百三十七章 行行復行行第一千零八章 海事第一千六百三十一章 賦詩第一千二百一十八章 臺北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 憋屈第一千二百三十五章 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