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3章 恭迎和飲宴

“國主何罪之有?是我叨擾了國主纔對。”太子一邊嘴上謙恭,一邊忍住鼻中心中的不適感鬆開了李琿的手,“國主畢竟年事已高,不必親臨迎接的,我自會在進城之後來景福宮拜會國主,何苦勞頓至此。”

“臣是藩國邦主,殿下是****太子,哪裡有太子去拜會臣的道理。”李琿苦笑了起來,“還請太子不要折殺臣了。”

高麗一國平常在自己的三千里河山裡面自成一統,雖然要尊奉中原天子,但是有明一代,大明基本上沒有干涉過高麗的內政,只是偶爾在高麗國主更替或者重要儀式當中派使臣過來而已,所以高麗國主一直以來都可以關起門來把自己當成天子,但是到了大漢太子親臨的時候,就再也沒有這種便利了,只能老老實實地自稱爲臣。

看着這個盲眼老人在寒風當中微微顫動的樣子,太子心裡更加於心不忍了。“我雖然是大漢太子,但是現在不過是一個少年人而已,國主年高,理應是前輩,我是晚輩,作爲晚輩我怎麼能夠勞累長輩呢?此處風寒,還請國主帶我回城吧。”

接着,他轉頭看向了遠處跪着的兩國文武大臣們,揮了揮手。“不要再跪了,都起來吧。”

他的聲音不大,但是一直跪在地上注視着他的兩國大臣們當然能夠理解他的意思,不過只有在場的大漢使臣和武官次第地站了起來,高麗一方的大臣們並沒有隨之而動。

按照之前預定的程序,跟隨高麗國主來到迎恩門下的內侍走到了空地之中,然後向着前來迎接的所有人大喊。

“恭迎大漢殿下入城!”

“恭迎太子殿下入城!”其他內侍也隨之呼喝了出來,此起彼伏的呼喝聲一下子讓這個略顯得有些蕭瑟的郊外地方突然變得喧譁熱鬧了起來,不少飛鳥也因爲受到了驚嚇,從樹上撲騰而起,好像在替代高麗的民衆爲太子殿下的降臨而歡呼似的。

隨着這些人的呼喝,仍舊跪在地上的高麗的大臣們再度叩首到了地面,他們的動作流暢,如同之前初見太子的領議政大臣金藎國一樣一絲不苟。直到叩拜大禮完成了之後,他們才緩緩地站起身來。

他們如此恭敬的舉動,不光讓太子有些驚訝,就連在場的大漢大臣們都有些尷尬起來,畢竟他們跪得可是一點都不積極主動。

不過,這麼盛大的場面,卻沒有打動太子。在驚訝之餘,他又有些頗不耐煩,在他看來這些人搞得這些虛頭俗禮真是繁瑣而又空無意義。從父親那裡,他學到了一個道理,治理天下,靠的是知人善任,經文頓武,讓天下英傑可以有立身之地。讓英傑們跪來叩去,除了消磨他們的進取之心之外,又有何意義?一個君王整天在儀式和消遣當中消磨自己的時間和雄心,固然可以享受被人人朝拜的樂趣,但是又怎麼可能治理得好國家?

大明和高麗均中道而衰,怕有一部分就是這個原因吧,這種事以後我可要好好避免,太子心想。

接着,他和高麗國主李琿一起坐上了事先爲他準備的乘輿,然後在一大羣人的簇擁下,緩緩地向漢城行進。

不得不說,高麗君臣和大漢的使團都是對迎奉太子的儀式和安全十分重視的,他們調集了大批的兩國士兵在四周警戒,幾乎從迎恩門拍到了漢城城牆下。也正是因爲兩國士兵的警戒,所以這一路上有些冷清,並沒有多少高麗鄉民敢於圍觀。等到來到漢城城下的時候,纔有一些居民聚集。

高麗雖然尊奉儒教,但是在引入儒教之後又加入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經過了多年實踐之後,其國開始分化,按照等級來區分國民。站在頂端的是兩班階級,他們是世代壟斷朝廷官位和科舉的貴族階級,這些人佔有了大量的財富,通過各種巧取豪奪的手段兼併土地,擁有大量的奴婢。

隨著時日的推移,兩班貴族的人口也隨之而增長,而高麗國有限的官位和財富資源也不可能無限供給給這些士大夫貴族家庭。於是,爲了爭奪資源,兩班內部產生了爭鬥,了控制兩班人口過快增長,自太宗時代起,做出了“庶孽禁錮”的規定。所謂的“庶孽”,其實是指兩班家庭中妾侍所生的後代,爲了減慢兩班的人口增長速度,作爲庶孽的兩班人口,淪落爲脫離兩班圈子的另一個階級,稱爲“中人”,不得享受兩班的待遇,而只能充當翻譯、醫官、天文、捕校等低級基層官員,通過這種人爲控制嫡庶的方式來控制頂層貴族的人數。

在這兩個階層之後,就是平民和賤民階層了,平民就是一般百姓,被視作良民,而賤民是那些從事賤業的人,以及因爲犯罪而被貶爲賤民的士大夫後代、中人階級,這個階層當最是被人歧視的階級,一出生就爲賤民不能入戶籍,就算學問再高也不能參加科舉,受教育的機會也極少。

原本這四大等級在李氏王朝當中涇渭分明,相互間的區別和歧視根深蒂固,但是在幾十年前的倭亂當中,由於官府喪失了大量的土地和財富,在戰亂當中能夠徵召的良民減少,也無力負擔起整個戰場的抵抗,而不得不依靠發動義軍作戰。因此,在戰時和戰後不得不對義軍的論功行賞,爲數不少的公私奴婢和非兩班的良民,通過參加義軍而獲得官府的嘉獎,或脫離了賤籍,或是甚至因爲功勞而步入了兩班階層。

另外,爲了恢復戰後已經十分殘破的社會經濟,高麗的官府還採取了賣官的措施,在朝廷給出的官位下,一批願意繳納糧食或者財物的富農或者商人,也由此得到了高麗的官位,躋身於兩班行列。

再到後來,因爲高麗的國勢日漸衰頹,官府的財政越來越敗壞,這種賣官制度成爲了慣例,一旦官府出現經濟危機,就大量地賣官鬻爵、出售未署名的任命狀,而富戶也就藉此晉身兩班。現在的國主李琿,在被大漢擁立復位之後,爲了彌補十分窘迫的政府財政,就主動進行過幾次買官和捐官。在這幾十年的政策引導下,兩班階級的數目也就空前膨脹起來。

因爲是國都,所以漢城的商業是整個高麗最爲發達的地方,平民當中富戶的比例自然也就是最高,這些平民很多就通過捐官的方式爲自己的家族得到了兩班階級的頭銜。雖然傳統士大夫貴族家庭出身的兩班貴族十分蔑視他們這些藉着時勢爬進來的泥腿子,根本不與他們來往,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爲此沾沾自喜,自認爲也成了老爺們的一員。

因此,不同於畏縮的鄉民,他們反倒對中朝太子的降臨充滿了好奇,很多人拖家帶口地來到了城門邊,好奇地看着這批浩浩蕩蕩向漢城涌過來的人馬,把這當成了百年難遇的熱鬧事。這麼多人聚在一起看熱鬧,自然而然地就會造成擁擠,人羣擠來擠去,就連旁邊維護秩序的士兵都因此而變得隊列有些不齊。

太子在乘輿當中,一直看着周邊的風景,時不時地禮節性地和旁邊的李琿交談幾句,本來頗有些無聊,但是到了人頭攢動的城門下,他反倒感到有幾分趣意。

雖然是高麗的國都,但是畢竟財力和人力物力都十分有限,所以漢城的城牆並不高,城門也不寬,所以這一大隊人馬打頭陣的士兵和侍從們就在城門口被堵了一下,只能慢慢通行,而且他們也和圍觀的士民混在了一起,一下子城門的秩序有些混亂。

“殿下,要不要去維持一下秩序,前面好像有些混亂。”旁邊一直騎着馬跟着乘輿的侍衛們原本想要前去驅趕這些擁擠的人羣,以免危害到太子殿下的安全。

但是太子馬上就阻止了他們的行動。“難道高麗子民有熱情來迎接我,不要去妨礙他們了。高麗爲我國的忠順藩國,子民自然也是十分忠順的,又怎麼會對我不利?”

一邊說,他一邊從乘輿中站了起來,環視着這些環繞在周圍的士兵兩邊看着自己的高麗士民們。

等到來到高麗的城門之下時,他興之所至,重重揮了一下手,袍袖也隨之而動,看上去意氣風發,算是向這些來瞻仰自己的高麗士民們打個招呼。

如果是成年人這麼做,可能會顯得有些不穩重不得體,對不上太子的身份,可是他這樣一個少年人這麼做,卻顯得朝氣蓬勃,而且充滿了熱情,至少很對這些圍觀士民的胃口。

一邊是意氣風發、如同朝日初升的少年人,一邊是衰頹萎靡、還帶有殘疾的老人,在這些高麗士民當中,造成了極其強烈的對比——尤其是,李琿還是一個不得他們人心的‘暴君’。

“太子殿下千歲!”不知道是誰帶的頭,很快這樣的呼喝此起彼伏,最後匯聚在了一起,變成了衆人的歡呼。

太子表面上只是微露笑容,其實心裡卻十分高興,他很享受這種歡呼。高麗人和大漢人一樣,所求的也只不過是天下太平而已啊……

而坐在他旁邊的李琿,就不沒辦法和他一樣高興了。中朝太子來到高麗,卻讓百姓夾道歡呼,享受了本來應該由他來享受的殊榮,實在讓他難以心平氣和,更何況他還明白,這些百姓們多少是因爲對他不滿而去對中朝太子歡呼的。他也知道,他第一次執政時所做下的那些事,至今還沒有被士民們原諒,如果不是因爲有大漢的武力支持的話,他是不可能再維持統治的。

不得人心到了這種地步,如果真的被大漢趕下了王位,我又應該自處呢?這個想法一冒上他的頭就被強行壓了下來,但是後背卻已經一陣發涼。

彷彿是被城門的歡呼聲所感染似的,當乘輿進入到漢城城內之後,歡呼聲仍舊沒有止歇,不過卻是往裡面走越是模糊,因爲離王宮越近,住的人口自然也越是稀疏。

終於,在完全聽不到四周的歡呼聲之時,乘輿來到了景福宮當中。

他們是從南面的正面光華門進去的,光化門由三個虹霓門組成,其中位於中間的虹霓門供國王通行,左右兩個虹霓門供大臣出入,而作爲中朝太子,他自然是從中間的門進入宮內。王宮面積並不大,固然是因爲高麗的財政所限,同時也是因爲高麗是大明的藩國,王宮的規制嚴格遵循與宗主國的宗藩關係。和服飾上的待遇一樣,景福宮是以親王規制來建立的郡王府,於是所有建築均以丹青之色來區別於中國皇宮的金黃色。

當進入景福宮之後,出於好奇太子四處打量了一下,結果發現四周的牆垣老舊,有些衰頹破敗,有些殿宇甚至還有被火燒過的痕跡,不由得暗暗稱奇。

在幾十年前,日本入侵朝鮮,壬辰戰爭爆發。因爲積弱而且內鬥不休的高麗朝廷實在難以抵抗日軍的兵鋒,所以王室很早就逃離了漢城。而留都大將金命元、副元帥申恪僅僅率兵千餘,屯濟川亭,他們見到日軍聲勢浩大,不敢拼死抵抗,於是將自己所部的軍器都沉於江中,然後自己騎着馬走逃,在主帥逃離的情況下諸軍自然全部潰散。

日軍將領加藤清正率領日本軍隊度過漢江,攻佔漢城。日軍入城前後,漢城已經遭到很大的破壞。在當時的國主出逃前夕,城中宮殿、社稷、衙署、城門以及宮內珍寶、歷代典籍、文物禮器已經全部被焚燬,只剩下了李氏王族的宗廟獨存。而日軍將領入城後就曾將這裡當成了居所。後來日軍將領甚至連宗廟都焚燬了,然後移寓到南別宮,指揮諸路之日軍向北追擊。

在高麗君臣從大明借到援兵之後,因爲大明軍隊的兵鋒所及,日本軍隊開始撤兵南下,離開了漢城。然而他們臨行前爲了發泄,居然將城中人民屠戮殆盡。當這年宣祖國王返回到漢城時,景福宮已經是宮闕俱燼,荊棘滿城,百官只能夠依牆壁以坐,他也不得不以一位王族的舊日宅邸爲行宮。在宣祖死後,現在的國主李琿繼位,在他的敦促下,原本的宗廟和宮殿開始擇要修復。

因爲景福宮佔地太大而且殿宇衆多,需要消耗的財富實在讓現在的高麗朝廷難以支撐,所以他只是草草維護了景福宮一番,然後把重點放在了原本是離宮的昌德宮上面,並且一度把那裡當成了正宮。

然而,在後來,因爲李琿的倒行逆施,高麗大臣們發動了政變,帶着兵衝入到了他所居住的昌德宮當中,然後廢除掉了他的國君之位。而昌德宮也在這次政變當中被焚燬了。

篡奪了他權位的侄子李倧另外居住到了別的宮殿當中,昌德宮也荒廢了。等到後來,李琿在大漢出兵的威脅之下終於得以復位,在處死了李倧以及他的子女親族之外,李琿曾經打算過再度重修昌德宮,把那裡當成自己的寢宮。

然而,在大漢使團的“景福宮纔是正宮,國君居於其中才能名正言順。而且景福宮居於漢城城內,利於防守,以免類似的事情再度發生”的建議下,他放棄了重修昌德宮的想法,而是將自己的寢宮遷回到了景福宮當中。

雖然這些年來景福宮一直都得到了修繕,不過畢竟這裡的規模較大,所以財力有限的高麗朝廷只是重點修造了一小部分殿宇,殿中還留存有不少當年壬辰倭亂時留下的兵災的痕跡,觀察力敏銳的太子一眼就看出來了。

景福宮的正殿是勤政殿,這裡是御座所在地和國主舉行各種大典和上朝聽政之所,現在過去自然不太合適,所以乘輿向宮中身處的慶會樓行了過去。

慶會樓是建立於一個巨大的人工湖上的樓閣,它是國王設宴招待衆臣和外國使節的迎賓館,現在用作中朝太子的下榻地自然十分合適。在巨大的池子邊,太子和高麗國主一起走下了乘輿,其他人也紛紛列在了兩邊。

然後在內侍的引導之下,他們沿着石制的狹窄過道,穿過了這人工湖,走入到了湖心處的慶會樓當中,一路上夾雜着花香的春風不住地向太子的面龐吹拂,讓他感覺舒服了不少。

慶會樓原本就是國主和大臣們的飲宴之所,所以地方倒也算是十分寬敞,不過因爲李琿復位之後很少宴請大臣,所以這裡幾年來並沒有得到妥善的使用和保護,只是在太子駕臨之前匆匆忙忙地再收拾了一次而已,雖然乾淨但是卻總顯得有些荒疏,假山當中雜草叢生,石階也參差不齊,遠處的那些還沒有完全修復的殿宇,更加爲這裡增添了幾分蕭瑟。

謝謝大家的訂閱、月票和打賞,謝謝大家

第1093章 天啓三年了第1632章 以教制教 以倭制倭第625章 來荒草灘見師爺第107章 狹路相逢第198章 何家莊上第904章 他瘋了嗎第991章 火漸熄第1600章 宮廷政治總是相通第1452章 儲君第1397章 大膽賊子第363章 八方來投第785章 從失敗走向失敗第806章 來客上門第1041章 被唾罵的軟骨頭第496章 可以從容些了?第221章 不服氣第1071章 登州府城第135章 孤身登門第1692章 江戶三代而亡第829章 所向無前第1317章 木筏第141章 傳頭李陽第151章 月黑風高第110章 亡命何人第698章 李和第1170章 理清這條線第1538章 君臣叔侄第1556章 躁動的公卿第1626章 戰爭就是政治第1693章 名正言順的勝利第746章 似是幻像第1559章 送別第860章 令郎大才第1578章 看得開第1563章 老中們第704章 不知可有旨意第604章 光天化日之下第275章 鄭全來訪第104章 小心提防第399章 報應啊第142章 人走情薄第395章 你是個好人第1624章 島津反了第420章 來路上的煙柱第1691章 螳臂終究不能擋車第1576章 在藩屬的太子第566章 爾等不怕王法嗎第815章 斷第653章 大市的火第405章 臘月出遠門第1220章 滿頭銀髮第286章 徐州無憂第812章 各方動第639章 男兒閒時第1567章 太子的心思第1111章 旅順港口第1271章 總要做過一場第1313章 江邊東岸第881章 有見識的辛啓韜第1章 開始第590章 酒後閒談議遼東第576章 新團正是誰第670章 行險不能第1233章 清流必勝過閹黨第1529章 區區小國而已第566章 爾等不怕王法嗎第369章 熙熙攘攘第598章 有心無意的閒談第564章 大棍第1058章 我以國士待工匠第1122章 西高東低第97章 官面第347章 今後是周先生了第959章 大富貴在前第455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991章 火漸熄第22章 第一不是陳昇第679章 何家莊第1595章 暗議謀劃第680章 夜驚第1046章 陳昇的呼喊第1019章 劫船第1465章 大漢的文武第1602章 只能應對第1122章 西高東低第1366章 關外苦寒不可輕動第1418章 意外的情理之中第760章 安置第505章 其實不難第114章 左右不分第326章 念你們往日辛苦第1193章 與國同休第1329章 得知消息之後第993章 樹將倒第535章 浮躁的情緒第855章 擒縱第456章 不對勁1636章 倭奸第1413章 誰能想到大勢如此第1161章 鐵陣前
第1093章 天啓三年了第1632章 以教制教 以倭制倭第625章 來荒草灘見師爺第107章 狹路相逢第198章 何家莊上第904章 他瘋了嗎第991章 火漸熄第1600章 宮廷政治總是相通第1452章 儲君第1397章 大膽賊子第363章 八方來投第785章 從失敗走向失敗第806章 來客上門第1041章 被唾罵的軟骨頭第496章 可以從容些了?第221章 不服氣第1071章 登州府城第135章 孤身登門第1692章 江戶三代而亡第829章 所向無前第1317章 木筏第141章 傳頭李陽第151章 月黑風高第110章 亡命何人第698章 李和第1170章 理清這條線第1538章 君臣叔侄第1556章 躁動的公卿第1626章 戰爭就是政治第1693章 名正言順的勝利第746章 似是幻像第1559章 送別第860章 令郎大才第1578章 看得開第1563章 老中們第704章 不知可有旨意第604章 光天化日之下第275章 鄭全來訪第104章 小心提防第399章 報應啊第142章 人走情薄第395章 你是個好人第1624章 島津反了第420章 來路上的煙柱第1691章 螳臂終究不能擋車第1576章 在藩屬的太子第566章 爾等不怕王法嗎第815章 斷第653章 大市的火第405章 臘月出遠門第1220章 滿頭銀髮第286章 徐州無憂第812章 各方動第639章 男兒閒時第1567章 太子的心思第1111章 旅順港口第1271章 總要做過一場第1313章 江邊東岸第881章 有見識的辛啓韜第1章 開始第590章 酒後閒談議遼東第576章 新團正是誰第670章 行險不能第1233章 清流必勝過閹黨第1529章 區區小國而已第566章 爾等不怕王法嗎第369章 熙熙攘攘第598章 有心無意的閒談第564章 大棍第1058章 我以國士待工匠第1122章 西高東低第97章 官面第347章 今後是周先生了第959章 大富貴在前第455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991章 火漸熄第22章 第一不是陳昇第679章 何家莊第1595章 暗議謀劃第680章 夜驚第1046章 陳昇的呼喊第1019章 劫船第1465章 大漢的文武第1602章 只能應對第1122章 西高東低第1366章 關外苦寒不可輕動第1418章 意外的情理之中第760章 安置第505章 其實不難第114章 左右不分第326章 念你們往日辛苦第1193章 與國同休第1329章 得知消息之後第993章 樹將倒第535章 浮躁的情緒第855章 擒縱第456章 不對勁1636章 倭奸第1413章 誰能想到大勢如此第1161章 鐵陣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