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咸陽府衙的議事

這一刻!

全世界都在給春耕讓路!

就連阿房宮這等宏偉的工程的都幾乎停擺。

所有人都將春耕當做一件天大的事情來辦。

咸陽府衙。

馮世傑有種焦頭爛額的盯着一張七尺二的紙張,上面圈圈點點,密密麻麻的用小管畫出來的內史地地圖。

馮世傑的心情一點也好不起來。

咸陽有十二鄉。

雍城鄉,頻陽鄉,驪邑鄉,東鄉,蒲鄉,雲陽鄉,杜陽鄉,陳倉鄉,汧鄉,藍田鄉,夏陽鄉,臨晉鄉這十二鄉。

咸陽有二十七座城。

高陵,櫟陽,重泉,寧秦,武功,上雒,嶢關,函谷關,商,武關,武城,郿城,漆城,好疇,廢丘等二十七座城池。

有三條大江!

渭水,涇水,洛水三條大江。

有三十七條大河!

汧河,雍河,潢水,緯水,沮水,白水,金水,豐水,赤水,酋水,灃河,潦河,滈河,滻河,霸河,潏河等三十七條大河。

咸陽縱橫數百里!

咸陽城,在渭水和涇水的交匯之地。

咸陽城往西。

便是自隴西向東的渭水,一路所過和秦嶺內奔騰出來的河流一起匯入渭水,橫貫內史之地。

往北。

便是自北地郡向東南的涇水,在北地郡的黃土地上攜捲了幾十條大河席捲關中平原最終在東鄉與渭水匯合,與渭水奔騰向黃河。

往東北。

便是自上郡向南的洛水,

路過關中平原,奔騰入黃河。

頻陽鄉!

自咸陽往北偏東而去,過高陵,櫟陽,便可至頻陽,被沮水,白水,洛水包圍,稱之爲天府之地。

阿房宮再往西,便是連通涇水與渭水的鄭國渠,關中平原肥沃的土地。

關中很大,大的出奇,堪比一郡之地。

但是隻有一個咸陽府衙,沒有置縣。

所以。

他要管到最遠的東北邊四百里外的夏陽鄉龍門亭郭家村。

他要管到西邊四百里開外的汧鄉汧山亭臺山裡。

他還要管到東南邊四百三十里開外的武關。

過了函谷關,就是關中。

過了黃河,就是關中。

過了秦嶺武關,就是關中。

而就在這地域龐大的關中。

每一鄉有十亭到十二亭不等。

不管是鄉還是亭,都只是爲了方便管理的一個統稱,即同裡置鄉亭,鄉亭也是比較大一點的裡。

而這。

必須要區分出封地與鄉里的區別。

頻陽,屬於封地,並不在十二亭之內,只是歸屬於頻陽鄉,但實際情況便是頻陽有兩萬戶屬於王氏食邑,近百里的地方被統稱爲頻陽。

每一亭有十到十二里。

這是秦國最小鄉民聚集單位,在曾經經過大規模的規劃而成,每裡一百到一百二十戶不等,依水網而成,沿着每一條河流旁安置,總計一千二百二十七個裡。

這些鄉里,纔是受他直接管轄並可以肆意徵收賦稅的地方。

除此之外。

二十七城所屬,屬於軍事重城,一半的產出直接歸軍事調用。

除此之外。

所有的封地,都不在裡的統計範圍內。

“但是現在!”

“單頻陽一地,就要多出來兩百八十個裡!”

“單蒲鄉一地,就要多出來一百八十個裡!”

“單郿城一地,就要多出來兩百二十七個裡!”

“憑空多出來了七千三百六十二個裡,足足多了六倍,我找誰說理去啊!”

“這是要要了我馮世傑的老命啊!”

馮世傑憂愁的嘆氣。

原本的鄉里制度已經不能繼續使用了。

在這些天咸陽大亂的時候。

咸陽府衙也沒有閒着。

他粗糙的將原本歸縣衙管的田地,全部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

也就是所謂的鄉里邊界劃分,田地全部計入集體化農業!

這雖然有阻礙,但是此次朝廷對集體化農業支持力度非常之大。

免除三年賦稅!

基本上在推行集體化農業的時候,沒有遇到什麼阻礙。

而另一邊對於勳貴的土地,經歷咸陽之亂之後,府衙陸陸續續的開始收到勳貴自舉,甚至不少勳貴開始補交以往年份中隱田產出的田賦,補交賦稅。

這都沒有問題。

可是。

讓他犯難的是。

怎麼管理?

八千五百八十九個裡。

亂糟糟着七千多個,根本顧不過來。

要知道!

田地劃分了,但是對於已經熟悉了原本田地結構的的各個鄉里之民而言,對他粗糙劃分出來的鄉里田地邊界並不熟悉。

也因此,每個鄉里之內都需要安排吏員去親自看着,避免一些人胡亂種地導致紛爭。

而除此之外。

還要準備小農業司的事情。

太忙了。

根本顧不過來。

他現在需要大量的人手。

“說說看,怎麼辦,八千六百個裡,如此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佈置,保證春耕不會出錯?”

“有什麼想法就都提出來,不要藏着掖着。”

“春耕之事是重中之重,大律令親自抓着呢,若是完不成,對諸位今後官途也是有很大影響的。”

馮世傑同樣在召開議事。

和內朝議事一樣,馮世傑將咸陽府衙大大小小的官員全部聚集在了一起,羣策羣力,一起想辦法。

甚至已經無所不用其極,開始了威脅。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任務太重大了。

而面對馮世傑的詢問和威脅。

下方。

咸陽府衙的各個吏員們也是七嘴八舌的討論了起來。

“屬下認爲,對於新立的鄉里,還是按照舊有鄉里制度一樣,選個里正出來,將這些裡併入各處鄉亭內,如此,便能方便管理了,耽誤不了春耕。”

“屬下也認爲只能如此辦,本身這些多出來的鄉里,就歸屬於各個鄉里,只是不被府衙統計在內,繼續劃入鄉亭內,方便快捷。”

“屬下也覺得理應如此,至於其中的里正,讓鄉里推選即可,這對鄉里來說,並不是什麼難事,每個鄉里之內都有威望較高者。”

“是啊,縣君,這是最簡便的方法,而且也只有此法可行,若不然,那麼多的百姓,那麼多的裡,如何管理。”

衆多的吏員也是相繼的附和建議。

這是一個以馮世傑爲首的縣府官員團體。

可是馮世傑聽着衆多吏員的建議,忍不住的搖了搖頭道:“如此鄉主之所管轄範圍太大了,鄉主大多數是由盛威高之人擔任,而且還是本鄉人,一旦給這些鄉里再增加里數和人數,那麼一鄉之主,所能統領的人就太多了。”

“短時間內或許可行,但是長久來看,並不妥當。”

馮世傑心中一嘆,目光搜尋了一下,看向了大史令郭達。

雖然自己的並不是如李斯,馮公,內史騰這些名望政績都威服四方的人,但是他也有自己的自己的關門弟子。

郭達便是其一,也算是自己一手帶起來能堪當大任的弟子。

東鄉的事情郭達就處理的很好,而且堪稱是完美。

雖然這也有運氣成分,李斯對新秦律的支持力度非常大,也處理了不少李氏反對者。

但是,郭達的能力還是很強。

將東鄉的事情事無鉅細的安排妥當,着實讓他欣慰不少。

頓時。

衆多的吏員齊刷刷的看向了郭達。

“這個!”郭達微微一頓,特意的看了馮世傑一眼,“屬下也不知道該不該說!”

馮世傑微微一愣,奇怪的瞅着郭達,笑道:“但說無妨!”

郭達微微一猶豫,道:“那屬下就說了!”

“這,咸陽縣不似縣,郡不似郡。”

“在以前,咸陽或許能維持,因爲有一半以上的土地,屬於封地在各個勳貴的手中,勳貴自然也就形成了一套土地管理方式。”

“但是如今將勳貴的土地也歸爲府衙管轄,這必然就會產生一個問題,咸陽府衙所管理的土地人口將超過一郡土地人口,且要比其他郡複雜十倍不止。”

“縱橫八百里秦川,皆在內史統轄之下,必然鞭長莫及。”

“想要解決,就只有一條路可走!”

“提升咸陽府衙的規格,實行郡制,其下各鄉、各城按照位置分佈,提升至縣制,並對所有新立鄉里劃分縣屬,成立新鄉,重新整頓規劃咸陽。”

“如此,不僅可以解決春耕問題,還能夠順應大律令的集體化農業之核心思想,實現小農作業!”

郭達話音未落。

衆多吏員就紛紛驚疑不定的盯着郭達。

忍不住的吞了吞口水。

實在是!

實在想不明白,郭達怎麼會產生這樣的想法。

將咸陽提升到郡制,一應鄉城提升至縣制,重新規劃鄉里。

這完全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現在我們討論的如何解決八千六百個裡春耕的事情,而不是什麼提升郡制的事情,況且,這等事情,即便可行,那也是要經過朝堂議政之後纔能有的決策。”

有吏員忍不住的反駁,帶着絲絲的冷意。

提升咸陽縣府爲郡府,完全沒有任何可能性,想都不要想。

可是。

就在衆多吏員的反駁之中,馮世傑卻眉頭緊皺的沉吟了起來,問道:“可有具體的想法?”

郭達一句話。

又說到他的心坎坎上了。

秦川八百里,全在內史管轄範圍。

這區域太過於龐大。

換句話來說。

根本管不過來了。

而無疑!

郭達所思,正中下懷,令他心動。

第168章 宗室悲壯的謀劃第269章 復巡超級作坊第207章 農夫猶餓死第二十八章 你不行我可以,扶蘇站起來了第四十八章 羣臣沸騰,爲母者憂思第168章 宗室悲壯的謀劃第一十七章 計將安處,贏城的瘋狂第六十章 不爲官者皆爲民第179章 大秦帝國之裂變(一)第167章 真正需要解決的困局第九十一章 積極響應的大樂司第252章 變化進行式第二章 拯救老爹之路,任重道遠第274章 朝政之訣第263章 分財不均啊!第190章 大秦帝國之崛起(四)第三十章 臣還要,大秦朝堂上的滾刀肉團伙第二十六章 絕地翻盤,論自我攻略的重要性第257章 官員調整第189章 大秦帝國之崛起(三)第八十九章 積極響應的宣傳司第265章 公子懷和公子胡亥第二十六章 絕地翻盤,論自我攻略的重要性第275章 複雜的是人,宣傳司之謀第一百零五章 再拒第221章 三官法第254章 律法是如何腐朽的第八十九章 積極響應的宣傳司第四十章 目標,阿房宮的六十萬勞力第一百一十六章 慢慢影響的歷史軌跡第六十章 不爲官者皆爲民第185章 大秦帝國之縱橫(三)第225章 藍田議事第七十章 此心,必可動日月,撼天地!第236章 秦國軍事第四十三章 維護官府威信,扶蘇哀聲幫忙第129章 第五,南巡,控制四人第244章 限制皇權第九十五章 始皇帝終於被震麻了第183章大秦帝國之縱橫(一)第262章 馮世傑的尋政之路第133章 寵愛無雙第142章 因爲農民,至始至終都是農民第二十四章 大秦論,古一帝萬世之表第262章 馮世傑的尋政之路第170章 我支持你去尋神仙第165章 新秦法刑事法第三條規定:謀反罪第244章 限制皇權第一十三章 始皇帝的平靜與淡定第199章 下官遵命第204章天才是怎樣煉成的第五十四章 先聲奪人第八十九章 積極響應的宣傳司第240章 擺爛了?第263章 分財不均啊!第194章 皇帝不下鄉第一百零三章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第270章 想象不到的智慧第四十五章 沒有時間,那便壓榨出時間第四章 契機來了,重修親近之路第九十四章 郭懷義終於和始皇帝見面了第270章 想象不到的智慧第九十四章 郭懷義終於和始皇帝見面了第187章 大秦帝國之崛起(一)第138章 嬴城:大朝會開始,各府陳述論策第四十七章 簡單的造紙術,一步到位的活字銅版印刷第一百零三章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第236章 秦國軍事第215章 高,低,貴,賤第八十八章 促宣傳司工作第十章 秦法,亡國之法第266章 萬丈高樓平地起第167章 真正需要解決的困局第二十章 早已準備,迎接暴風雨第194章 皇帝不下鄉第二十二章 天下權勢,纔剛剛開始而已第137章 父子倆第202章 第一次背書第220章 長公子扶蘇接令第269章 復巡超級作坊第189章 大秦帝國之崛起(三)第260章 地緣!第152章 農業改進一道無法跨越的障礙第133章 寵愛無雙第234章 謀而後動!第151章 白皮書和三輛馬車第219章 大秦軍事學府第220章 長公子扶蘇接令第一百零九章 嬴城,又在惹事了第215章 高,低,貴,賤第197章 大秦第一軍械研究院第八十七章 紙張的第一次應用第三十九章 先把皁河以西的匠作房擡走第247章 有些事從未被改變第一百零二章 始皇帝親自教導扶蘇第202章 第一次背書第一百一十七章 終於給挖到了第三十三章 人之變因權勢而變第255章 固化階級是必須的第七十七章 以夷制夷之策
第168章 宗室悲壯的謀劃第269章 復巡超級作坊第207章 農夫猶餓死第二十八章 你不行我可以,扶蘇站起來了第四十八章 羣臣沸騰,爲母者憂思第168章 宗室悲壯的謀劃第一十七章 計將安處,贏城的瘋狂第六十章 不爲官者皆爲民第179章 大秦帝國之裂變(一)第167章 真正需要解決的困局第九十一章 積極響應的大樂司第252章 變化進行式第二章 拯救老爹之路,任重道遠第274章 朝政之訣第263章 分財不均啊!第190章 大秦帝國之崛起(四)第三十章 臣還要,大秦朝堂上的滾刀肉團伙第二十六章 絕地翻盤,論自我攻略的重要性第257章 官員調整第189章 大秦帝國之崛起(三)第八十九章 積極響應的宣傳司第265章 公子懷和公子胡亥第二十六章 絕地翻盤,論自我攻略的重要性第275章 複雜的是人,宣傳司之謀第一百零五章 再拒第221章 三官法第254章 律法是如何腐朽的第八十九章 積極響應的宣傳司第四十章 目標,阿房宮的六十萬勞力第一百一十六章 慢慢影響的歷史軌跡第六十章 不爲官者皆爲民第185章 大秦帝國之縱橫(三)第225章 藍田議事第七十章 此心,必可動日月,撼天地!第236章 秦國軍事第四十三章 維護官府威信,扶蘇哀聲幫忙第129章 第五,南巡,控制四人第244章 限制皇權第九十五章 始皇帝終於被震麻了第183章大秦帝國之縱橫(一)第262章 馮世傑的尋政之路第133章 寵愛無雙第142章 因爲農民,至始至終都是農民第二十四章 大秦論,古一帝萬世之表第262章 馮世傑的尋政之路第170章 我支持你去尋神仙第165章 新秦法刑事法第三條規定:謀反罪第244章 限制皇權第一十三章 始皇帝的平靜與淡定第199章 下官遵命第204章天才是怎樣煉成的第五十四章 先聲奪人第八十九章 積極響應的宣傳司第240章 擺爛了?第263章 分財不均啊!第194章 皇帝不下鄉第一百零三章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第270章 想象不到的智慧第四十五章 沒有時間,那便壓榨出時間第四章 契機來了,重修親近之路第九十四章 郭懷義終於和始皇帝見面了第270章 想象不到的智慧第九十四章 郭懷義終於和始皇帝見面了第187章 大秦帝國之崛起(一)第138章 嬴城:大朝會開始,各府陳述論策第四十七章 簡單的造紙術,一步到位的活字銅版印刷第一百零三章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第236章 秦國軍事第215章 高,低,貴,賤第八十八章 促宣傳司工作第十章 秦法,亡國之法第266章 萬丈高樓平地起第167章 真正需要解決的困局第二十章 早已準備,迎接暴風雨第194章 皇帝不下鄉第二十二章 天下權勢,纔剛剛開始而已第137章 父子倆第202章 第一次背書第220章 長公子扶蘇接令第269章 復巡超級作坊第189章 大秦帝國之崛起(三)第260章 地緣!第152章 農業改進一道無法跨越的障礙第133章 寵愛無雙第234章 謀而後動!第151章 白皮書和三輛馬車第219章 大秦軍事學府第220章 長公子扶蘇接令第一百零九章 嬴城,又在惹事了第215章 高,低,貴,賤第197章 大秦第一軍械研究院第八十七章 紙張的第一次應用第三十九章 先把皁河以西的匠作房擡走第247章 有些事從未被改變第一百零二章 始皇帝親自教導扶蘇第202章 第一次背書第一百一十七章 終於給挖到了第三十三章 人之變因權勢而變第255章 固化階級是必須的第七十七章 以夷制夷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