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監生日記

bookmark

待一衆大臣退了出去,貞武亦起身在殿裡緩緩的踱了起來,入關數十年,通過不斷的結親聯姻,各旗之間在無形中已經連成了一片,所謂的隔旗如隔山,僅僅只是上層的王公勳貴不相往來而已,各旗的旗民早已是血脈相溶,這種情形對他而言卻並非好事,會加大對八旗革新的阻力。

要想改變這種局面,必須得打破現有的這種限制旗、民通婚的制度,不過,這是動搖八旗制度根本的大事,至少在目前,他是不敢破除的,如今能做的,只能是破除上三旗、下五旗軫域隔閡,鼓勵八旗自由通婚,如此才能進一步削弱各旗王公對旗民的掌控。

不過,對於宗室和各旗的異姓王公勳貴,還是得由他這皇帝來指婚最好,不能任由他們聯姻,以免形成大的利益集團,那不利於江山社稷的安穩,想到這裡,他不由輕嘆了一聲,沾上政治,便別奢望婚姻自由,除非是能夠放棄現有的身份。

朝廷對倉場營私舞弊一案的懲處意見很快就在內城傳了開來,各旗的王公勳貴聽聞之後皆是暗鬆了口氣,對於犯案的倉官庾吏他們倒不是太上心,他們關心的只是對一衆糧商會如何懲處,既然只是勒令加倍退還,就說明貞武對他們沒有深究的意思。

一衆旗人聞知這一消息後,亦是長鬆了一口氣,既然只是懲處鉅貪,那就不會殺太多的人,一般的倉官庾吏他也沒資格能夠上鉅貪,沒什麼好擔憂的。

最鬱悶的則是涉案的一衆糧商,相比於明正典刑和抄家革職的懲處,雙倍退還非法所得不異於是法外開恩了,可問題是並沒有確切的年限,這筆糊塗帳該從何時算起?誰都清楚,與犯官同例是什麼下場,一衆糧商擰着眉頭再三思量。爲保險起見,只能是量力而行,將手中所有的存糧全部賠了出去。

京師大小糧商大規模的將糧食運回官倉立時就引起了轟動,對這些糧商。京師百姓素無好感,見次情形,無不拍手稱快,官倉糧食越充足,糧價就越穩定,平糶的官糧也就有保障,一衆百姓自然大爲欣喜。

時間一晃便進入三月。仍然是滴雨未下,不過,南洋、江南、湖廣的賑濟錢糧已開始源源不斷的運抵天津,隨之便轉運至各省災區,天津的大小碼頭每日裡都是一片繁忙,所有進埠之船,無一例外,全部是裝的糧食。出港之船則是奔赴澳洲之移民。

這是朝廷考慮到災情嚴重,以及北上運糧的船隻多,爲儘可能的減少空船的損失和減輕災區的壓力。從而大副度增加了各省的移民數量。

賑災糧食源源不斷的到來,京畿之地的民心立即便安穩下來,貞武與一衆朝臣見此情形也都是暗鬆了一口氣,賑災糧食、銀錢及時接濟上了,具體的賑濟事宜就是下面各省的官員的事了。

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省的賑濟災事宜早就已經全面鋪展開來,各地官員從‘四大恆’提取到劃撥的賑災銀子後,便開始收購當地儲糧大戶的餘糧進行施粥、施藥,以工代賑工程也在各地相繼展開。

各地的大小官吏都清楚此次賑災意義重大,誰也不敢有絲毫的輕忽懈怠之心,再加上京師往各地派了不少監督的官員和監生。更令他們如履薄冰,官員尚且好說,最難防的是那些個年紀輕輕的監生。

監生雖然有做官的資格,可畢竟還未做官,對官場的規矩可說是一竅不通,賑災的事宜他們雖然從未經歷過。但下地方來之前都專門做過了解,一些常識卻是基本都懂,凡事都喜歡加以印證比較,更是喋喋不休的問個不停,一衆地方官員皆是煩不勝煩,偏生又得罪不得,這些個監生每日都要寫監督日記,並隨京報直接送回京師,可說是直達天聽,他們如何敢輕易得罪?

喜歡與地方官員交流的監生倒還好應對,最令他們懼怕的是喜歡微服私訪的監生,那才叫是防不勝防,這年頭做官的有幾個屁股下面是乾淨的?若是道聽途說一些貪賄、冤屈之類的事記入日記,那可真就叫要命了。

對這些要命的監生,地方官們可說是頭大無比,一邊忙着賑災事宜一邊還要分心招架他們,可謂是苦不堪言。

苦不堪言的不僅是地方官員,朝中的一衆大臣亦是因爲監生的日記痛苦不堪,一衆監生皆知日記有可能直達天聽,因此也是格外認真,不僅是勤於觀察,而且多附有各自的見解,以期能得到貞武的青睞,日記也不僅只侷限於記錄賑災事宜,對各地的驛站、路橋、城池、書院、學宮、年歲,催科,獄訟等等皆有涉獵,篇篇皆是長篇大論。

初時,貞武還逐一細看,只看得一天,便大覺受不了,便將一應日記轉交上書房先行初審,有價值的再行呈報,上書房幾位大臣本就繁忙無比,哪裡抽得出那麼多時間逐一細看,當下就請旨,建議將日記轉給各部院寺監府及翰林院的官員先行閱覽甄選,僅只保留一小部分在上書房和貞武手裡。

對此建議,貞武自是沒有意見,只是提醒留意各地方官員的關係,以防有人刻意隱瞞,這一來,京師官員便多了一件事,每天都要看上幾篇監生日記,還得寫出節略,一個個自然是滿腹牢騷,但此舉是貞武創舉,衆官員也只能是腹誹幾句而已。

看的幾天下來,一衆親力親爲的官員便覺的受益不小,前往各地監督的監生皆是從國子監挑選出來的,基本都是舉監、貢監,廩增附生、及旗人勳臣子弟,大都是才學品行兼優,清高自律的,日記所敘,涉獵廣泛,看的幾日下來,對其所在的府縣便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當地的官員的形象亦是躍然紙上,一些有心的官員漸漸認識到這些個監生日記的重要性。

因爲這些監生沒入官場,不瞭解官場的規矩,也不存在利益關係,可以說完全是站在公正的立場,如實的記錄下當地的情形,這些日記完全可以做爲官員考評的依據或者是佐證,他們對此事都逐漸上心起來。(未完待續)

第90章 兄弟同心後記5第323章 中庸之道第476章 兄弟歸心第565 章 鐵帽子王第611章 棘手第420章 請君入甕第9章 票號(上)第612章 爭執第504章 和談第492章 徵日(一)第327章 老四的野望第156章 敲竹槓第116章 海軍學院掛牌第42章 女人是要追的第199章 風雲變幻第326章 鬱悶的老四第365章 抱火鍋後記三第424章 御筆福字第632章 攪局第148章 建軍港第645章 內務府第317章 破城第601章 藩屬之議第629章 戰與不戰第580章 官缺第665章 大清鄉紳第368章 舉棋不定第516章 小議第577章 勸輸第310章 老四的反應第362章 什麼香?第610章 海軍陰影第594章 輸捐熱潮第413章 一唱一和第404章 一捅到底第68章 潑天大案第569章 大旱第69章 海盜鄭盡心後記十第168章 天下第一案第271章 海軍部第594章 輸捐熱潮第351章 試探第425章 推廣西學第280章 海軍陸戰隊第274章 喧鬧的京城第619章 綠營兵制第729章 去熱河第281章 西班牙人的野望第460章 康熙中風第662章 伴君如伴虎第441章 啓用年羹堯第407章 宗室反應第155章 太子的橄欖枝第175章 老十四太子?第725章 西花園第6章 都是精英第98章 白費勁第414章 舉重若輕第66章 關係網第237章 康熙憂心第159章 江南科考案二第625章 解禁胤礽第513章 俄羅斯館第705章 藩屬駐兵第212章 不甘心第486章 沙俄貿易第369章 敗家子兒第659章 新黨第667章 微服私訪?第207章 再生波折第261章 十四覲見第81章 上屋抽梯第245章 朝堂激辯第304章 老父教子第617章 不搶白不搶第459章 千叟宴第68章 潑天大案第154章 收曹顬第252章 不殺俘虜第513章 俄羅斯館第509章 突破點第671章 老辣第554章 自保第260章 攤丁入畝第248章 澎湖之戰(三)第421章 不養閒人第730章 皇見皇第553章 收買人心第328章 裂土分封第202章 李衛第239章 西班牙入侵第17都是聰明人第50章 各方反應第525章 宗藩關係第217章 仇人相見第81章 上屋抽梯第710章 揉搓
第90章 兄弟同心後記5第323章 中庸之道第476章 兄弟歸心第565 章 鐵帽子王第611章 棘手第420章 請君入甕第9章 票號(上)第612章 爭執第504章 和談第492章 徵日(一)第327章 老四的野望第156章 敲竹槓第116章 海軍學院掛牌第42章 女人是要追的第199章 風雲變幻第326章 鬱悶的老四第365章 抱火鍋後記三第424章 御筆福字第632章 攪局第148章 建軍港第645章 內務府第317章 破城第601章 藩屬之議第629章 戰與不戰第580章 官缺第665章 大清鄉紳第368章 舉棋不定第516章 小議第577章 勸輸第310章 老四的反應第362章 什麼香?第610章 海軍陰影第594章 輸捐熱潮第413章 一唱一和第404章 一捅到底第68章 潑天大案第569章 大旱第69章 海盜鄭盡心後記十第168章 天下第一案第271章 海軍部第594章 輸捐熱潮第351章 試探第425章 推廣西學第280章 海軍陸戰隊第274章 喧鬧的京城第619章 綠營兵制第729章 去熱河第281章 西班牙人的野望第460章 康熙中風第662章 伴君如伴虎第441章 啓用年羹堯第407章 宗室反應第155章 太子的橄欖枝第175章 老十四太子?第725章 西花園第6章 都是精英第98章 白費勁第414章 舉重若輕第66章 關係網第237章 康熙憂心第159章 江南科考案二第625章 解禁胤礽第513章 俄羅斯館第705章 藩屬駐兵第212章 不甘心第486章 沙俄貿易第369章 敗家子兒第659章 新黨第667章 微服私訪?第207章 再生波折第261章 十四覲見第81章 上屋抽梯第245章 朝堂激辯第304章 老父教子第617章 不搶白不搶第459章 千叟宴第68章 潑天大案第154章 收曹顬第252章 不殺俘虜第513章 俄羅斯館第509章 突破點第671章 老辣第554章 自保第260章 攤丁入畝第248章 澎湖之戰(三)第421章 不養閒人第730章 皇見皇第553章 收買人心第328章 裂土分封第202章 李衛第239章 西班牙入侵第17都是聰明人第50章 各方反應第525章 宗藩關係第217章 仇人相見第81章 上屋抽梯第710章 揉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