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監生日記

待一衆大臣退了出去,貞武亦起身在殿裡緩緩的踱了起來,入關數十年,通過不斷的結親聯姻,各旗之間在無形中已經連成了一片,所謂的隔旗如隔山,僅僅只是上層的王公勳貴不相往來而已,各旗的旗民早已是血脈相溶,這種情形對他而言卻並非好事,會加大對八旗革新的阻力。

要想改變這種局面,必須得打破現有的這種限制旗、民通婚的制度,不過,這是動搖八旗制度根本的大事,至少在目前,他是不敢破除的,如今能做的,只能是破除上三旗、下五旗軫域隔閡,鼓勵八旗自由通婚,如此才能進一步削弱各旗王公對旗民的掌控。

不過,對於宗室和各旗的異姓王公勳貴,還是得由他這皇帝來指婚最好,不能任由他們聯姻,以免形成大的利益集團,那不利於江山社稷的安穩,想到這裡,他不由輕嘆了一聲,沾上政治,便別奢望婚姻自由,除非是能夠放棄現有的身份。

朝廷對倉場營私舞弊一案的懲處意見很快就在內城傳了開來,各旗的王公勳貴聽聞之後皆是暗鬆了口氣,對於犯案的倉官庾吏他們倒不是太上心,他們關心的只是對一衆糧商會如何懲處,既然只是勒令加倍退還,就說明貞武對他們沒有深究的意思。

一衆旗人聞知這一消息後,亦是長鬆了一口氣,既然只是懲處鉅貪,那就不會殺太多的人,一般的倉官庾吏他也沒資格能夠上鉅貪,沒什麼好擔憂的。

最鬱悶的則是涉案的一衆糧商,相比於明正典刑和抄家革職的懲處,雙倍退還非法所得不異於是法外開恩了,可問題是並沒有確切的年限,這筆糊塗帳該從何時算起?誰都清楚,與犯官同例是什麼下場,一衆糧商擰着眉頭再三思量。爲保險起見,只能是量力而行,將手中所有的存糧全部賠了出去。

京師大小糧商大規模的將糧食運回官倉立時就引起了轟動,對這些糧商。京師百姓素無好感,見次情形,無不拍手稱快,官倉糧食越充足,糧價就越穩定,平糶的官糧也就有保障,一衆百姓自然大爲欣喜。

時間一晃便進入三月。仍然是滴雨未下,不過,南洋、江南、湖廣的賑濟錢糧已開始源源不斷的運抵天津,隨之便轉運至各省災區,天津的大小碼頭每日裡都是一片繁忙,所有進埠之船,無一例外,全部是裝的糧食。出港之船則是奔赴澳洲之移民。

這是朝廷考慮到災情嚴重,以及北上運糧的船隻多,爲儘可能的減少空船的損失和減輕災區的壓力。從而大副度增加了各省的移民數量。

賑災糧食源源不斷的到來,京畿之地的民心立即便安穩下來,貞武與一衆朝臣見此情形也都是暗鬆了一口氣,賑災糧食、銀錢及時接濟上了,具體的賑濟事宜就是下面各省的官員的事了。

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省的賑濟災事宜早就已經全面鋪展開來,各地官員從‘四大恆’提取到劃撥的賑災銀子後,便開始收購當地儲糧大戶的餘糧進行施粥、施藥,以工代賑工程也在各地相繼展開。

各地的大小官吏都清楚此次賑災意義重大,誰也不敢有絲毫的輕忽懈怠之心,再加上京師往各地派了不少監督的官員和監生。更令他們如履薄冰,官員尚且好說,最難防的是那些個年紀輕輕的監生。

監生雖然有做官的資格,可畢竟還未做官,對官場的規矩可說是一竅不通,賑災的事宜他們雖然從未經歷過。但下地方來之前都專門做過了解,一些常識卻是基本都懂,凡事都喜歡加以印證比較,更是喋喋不休的問個不停,一衆地方官員皆是煩不勝煩,偏生又得罪不得,這些個監生每日都要寫監督日記,並隨京報直接送回京師,可說是直達天聽,他們如何敢輕易得罪?

喜歡與地方官員交流的監生倒還好應對,最令他們懼怕的是喜歡微服私訪的監生,那才叫是防不勝防,這年頭做官的有幾個屁股下面是乾淨的?若是道聽途說一些貪賄、冤屈之類的事記入日記,那可真就叫要命了。

對這些要命的監生,地方官們可說是頭大無比,一邊忙着賑災事宜一邊還要分心招架他們,可謂是苦不堪言。

苦不堪言的不僅是地方官員,朝中的一衆大臣亦是因爲監生的日記痛苦不堪,一衆監生皆知日記有可能直達天聽,因此也是格外認真,不僅是勤於觀察,而且多附有各自的見解,以期能得到貞武的青睞,日記也不僅只侷限於記錄賑災事宜,對各地的驛站、路橋、城池、書院、學宮、年歲,催科,獄訟等等皆有涉獵,篇篇皆是長篇大論。

初時,貞武還逐一細看,只看得一天,便大覺受不了,便將一應日記轉交上書房先行初審,有價值的再行呈報,上書房幾位大臣本就繁忙無比,哪裡抽得出那麼多時間逐一細看,當下就請旨,建議將日記轉給各部院寺監府及翰林院的官員先行閱覽甄選,僅只保留一小部分在上書房和貞武手裡。

對此建議,貞武自是沒有意見,只是提醒留意各地方官員的關係,以防有人刻意隱瞞,這一來,京師官員便多了一件事,每天都要看上幾篇監生日記,還得寫出節略,一個個自然是滿腹牢騷,但此舉是貞武創舉,衆官員也只能是腹誹幾句而已。

看的幾天下來,一衆親力親爲的官員便覺的受益不小,前往各地監督的監生皆是從國子監挑選出來的,基本都是舉監、貢監,廩增附生、及旗人勳臣子弟,大都是才學品行兼優,清高自律的,日記所敘,涉獵廣泛,看的幾日下來,對其所在的府縣便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當地的官員的形象亦是躍然紙上,一些有心的官員漸漸認識到這些個監生日記的重要性。

因爲這些監生沒入官場,不瞭解官場的規矩,也不存在利益關係,可以說完全是站在公正的立場,如實的記錄下當地的情形,這些日記完全可以做爲官員考評的依據或者是佐證,他們對此事都逐漸上心起來。(未完待續)

第458章 點撥年羹堯第354章 羣封第106章 各方反應(上)第592章 收兵權第687章 清理虧空第356章 清官之論第306章 強悍隆科多第468章 立皇太孫第220章 生番熟番第313章 合流第690章 對回政策第132章 高產作物第50章 各方反應第633章 揚威第711章 商鞅立木第99章 立威第235章 經濟危機第447章 京師繁華第280章 海軍陸戰隊第325章 老八的決斷第355章 陛辭第683章 晉和盛第489章 出征第114章 分工合作第677章 薄懲第314章 太子的轉機第636章 猜不透第589章 動手第117章 黑到姥姥家了第6章 都是精英第445章 對日貿易第348章 終日惕惕-第259章 丁銀革新第716章 管理第199章 風雲變幻第679章 利誘晉商第276章 得寸進尺第702章 密謀第103章 考察人才第717 章 女工第591章 反應第575章 裁彎取直第622章 棘手第291章 皇家科學院第164章 方苞第591章 反應第388章 宗親心焦第661章 選秀革新第131章 福建造反第66章 關係網第604章 晾幾天第542章 刺激農業第419章 敲打老四第616章 江南第571章 試探第472章 十四的手筆第264章 京師轟動第580章 官缺第19 忽悠康熙第124章 未雨綢繆第105章 遠洋貿易船隊第371章 老十要散夥第693 章 炒房地產第695 章 反應第182章 朝會(三)第145章 移民入臺第451章 **老五第15章 初見隆科多第697章 輿論之戰第729章 去熱河第665章 大清鄉紳第643章 捅馬蜂窩第367章 歐洲威脅論第411章 觸及皇權?第379章 一語驚醒夢中人第599章 使團第469章 意外第382章 康熙的憂慮第474章 掌握主動第278章 柳岸花明第676章 詭辯第529章 駕馭朝會第56章 出謀劃策第184章 十五入黨第188章 宗室親貴的立場第125章 十三行第247章 澎湖之戰(二)第582章 倉鼠第174章 回京第365章 抱火鍋第231章 上海青樓第540章 舉薦將領第375章 大忽悠第359章 鄔思道的謀劃第231章 上海青樓第294章 康熙生死第454章 縱容蒙古第687章 清理虧空第299章 追殺老八第278章 柳岸花明
第458章 點撥年羹堯第354章 羣封第106章 各方反應(上)第592章 收兵權第687章 清理虧空第356章 清官之論第306章 強悍隆科多第468章 立皇太孫第220章 生番熟番第313章 合流第690章 對回政策第132章 高產作物第50章 各方反應第633章 揚威第711章 商鞅立木第99章 立威第235章 經濟危機第447章 京師繁華第280章 海軍陸戰隊第325章 老八的決斷第355章 陛辭第683章 晉和盛第489章 出征第114章 分工合作第677章 薄懲第314章 太子的轉機第636章 猜不透第589章 動手第117章 黑到姥姥家了第6章 都是精英第445章 對日貿易第348章 終日惕惕-第259章 丁銀革新第716章 管理第199章 風雲變幻第679章 利誘晉商第276章 得寸進尺第702章 密謀第103章 考察人才第717 章 女工第591章 反應第575章 裁彎取直第622章 棘手第291章 皇家科學院第164章 方苞第591章 反應第388章 宗親心焦第661章 選秀革新第131章 福建造反第66章 關係網第604章 晾幾天第542章 刺激農業第419章 敲打老四第616章 江南第571章 試探第472章 十四的手筆第264章 京師轟動第580章 官缺第19 忽悠康熙第124章 未雨綢繆第105章 遠洋貿易船隊第371章 老十要散夥第693 章 炒房地產第695 章 反應第182章 朝會(三)第145章 移民入臺第451章 **老五第15章 初見隆科多第697章 輿論之戰第729章 去熱河第665章 大清鄉紳第643章 捅馬蜂窩第367章 歐洲威脅論第411章 觸及皇權?第379章 一語驚醒夢中人第599章 使團第469章 意外第382章 康熙的憂慮第474章 掌握主動第278章 柳岸花明第676章 詭辯第529章 駕馭朝會第56章 出謀劃策第184章 十五入黨第188章 宗室親貴的立場第125章 十三行第247章 澎湖之戰(二)第582章 倉鼠第174章 回京第365章 抱火鍋第231章 上海青樓第540章 舉薦將領第375章 大忽悠第359章 鄔思道的謀劃第231章 上海青樓第294章 康熙生死第454章 縱容蒙古第687章 清理虧空第299章 追殺老八第278章 柳岸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