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五章 小人物的哀愁

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思量,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哀愁。

見過了田榮之後,李恪便叫舍人關門謝客,再不見人,這讓陽週上下翹首等待着李恪召見的各色人物盡皆愕然。

而這份愕然還未散盡,新的愕然便來了。

縣丞田榮夜入縣牙,轉眼之間,郵人齊出,奔馬四向,住在縣裡的官吏們前腳才收到音信,後腳就迎來了捧着召令的郵人。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接到召請的官吏們不禁乍舌,李恪的意思似乎在說,他纔到陽周,就準備要接任了?

這好像有些不合規矩啊?

依照秦律,在縣一級的交接儀式上,新官會與舊官在縣牙交接象徵權利的圖冊與令信,這個過程,縣上官員,佐史,並長吏及少吏主官俱要在堂聽訓。

具體到陽周縣,李恪想要接任縣令,就需要縣三官,也就是原縣長、縣丞及縣尉,七位佐史,主吏掾、令史、獄掾、文無害、廄騶、倉吏及治獄吏全數到場,此外還有四鄉嗇夫與遊徼,兩亭亭長及二十二里裡典、田典,總數六十四人蔘會,其規模相當於一個縣級的大朝會。

這樣的大會必定需要先期籌備。

就比方說,新縣長初來乍到,舊縣長有義務爲他引見縣上的豪強大戶,告訴他什麼人可以壓迫,什麼人必須恭順,順便再溝通一下正在執行中的政務細節,兩人多半還要昧着良性相互吹捧一番,順帶感謝一下偉大的皇帝,表達一下對地方的不捨之情。

這之後,新縣長要張羅自己的官邸居所,處理好家居遷戶,這些都要在舊官任上,由舊官幫着辦理。

待到這些雜事都落定了,各方各面也做好了迎接新官的準備,兩任主官纔會挑一個黃道吉日,籌備這場交接事宜。

這個過程往往要持續上二三十日,且大部分人只會延長,少有縮短。

因爲新官需要時間來摸清楚縣裡的權利結構,各方主令也需要時間來摸索新官的脾性秉性,這就叫磨合期。

可是李恪顯然不管這些,而且不是不懂,是懶得管。

他的眼界和那些註定混跡於中基層的官吏不同,這磨合的時間早被他耽擱在咸陽,用來和李斯、章邯之流扯皮,若是再費心思去叫一羣二百到四百石的小官滿意,別說始皇帝不許,就連他自己也膩味得緊。

敬業則昌,怠政則亡,李恪從未把陽周當做自己的戰場,索性就把事情做得乾脆一些,如此也方便田榮從後樹立威信。

然而李恪想要乾脆利落,卻不代表其他人也這樣想,比如說,即將被李恪接任的原陽周縣長張遷。

張遷者,廣陽戶人,其祖上是秦昭王時期大秦的名將張唐。

當年張唐屢立戰功,被呂不韋所重,請爲燕相,爲秦連橫。張唐原本並不想去,但是甘羅連哄代嚇,最終還是將他逼去了燕國。張家也由此遷出秦國,落戶燕地,成了廣陽郡中響噹噹的名門望族。

這本是一件好事,張家後人仕於燕國,憑着能力,頗得幾任燕王信任。

可是燕國卻亡了……

燕國亡,秦一統,張家的立場也隨着兩國攻伐越來越尷尬,他們在燕地被視作亡國禍害,在大秦又被視爲六國遺貴,至於張唐當年爲秦立過的那些功勳,隨着時間流逝,早就無人憶起。

張遷是張家這一代的家主,在燕國敗亡的過程中,受盡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這份經歷養成了他謹小慎微的性子,也讓他明明白白認清了自己的身份。

他與李恪一樣,在大秦是被歧視的六國遺貴,他又與李恪不一樣,李恪有強大的墨家作爲底氣,他卻只是齊法一系,極不起眼的小小學士。

張遷覺得,他大概算是扶蘇那一頭的官員……吧。

因爲在十餘年前,他就是在齊地求學時認識了幾個蒙氏子弟,不久以後才得恩徵召,在上郡謀到了一個文不害的差事,結束了四處碰壁的憋悶生活。

然而他從未見到過真正的大人物。

一路行來,他全是憑着戰戰兢兢和忠勤應事,腳踏實地地在小小的崗位上做大做強,一直熬到陽周縣長的職位。

而且他在任上已經連着取了兩個上的考評,只要再堅持一年,他就有可能高升去某個大縣任縣令,從而在四十不到的年紀就攀上人生巔峰。

如此亨通的官運,說他不是大人物夾袋裡的嫡系重臣,連他自己都不願相信!

可是天降之橫禍,李恪來了。

這個頂着偌大光環的年輕人,號稱天生聖人,有墨氏,才比商君的年輕人帶着墨家歸復大秦,居然不爭上卿,不競相位,連漫天下的郡守將軍也不願去要,就是看上了他手上這個小小的官印。

張遷毫無抵抗之力,一夜之間丟了官位,只等着李恪到任交接,就得回去咸陽去做郎官。

郎官是大秦後備官員的統稱,而似他這般無門無路的野郎,想再排到個外放的實缺,不知得等到猴年馬月……

張遷獨立在月光下,捏着手上那封由官奴隸隨手遞上門的召令,哀着聲,嘆着氣。

這算是好運氣到頭了吧?

照理說,他該怨恨李恪纔是,因爲李恪不僅跟他有奪官之恨,現在還有了蔑視之仇。

但他又覺得自己是扶蘇的人,李恪與扶蘇交好,應該也算是扶蘇的人。扶蘇哪兒都不讓李恪去,只讓李恪謀求一個小小的縣長之位,只說明陽周縣長有不爲人知的巨大價值!他或是沒有做好,這才被扶蘇替下來的。

這種猜測讓他無比地糾結。

天地良心,張遷的官路雖說看上去平步青雲,但箇中苦楚,不問自知。

他不容易啊!

扶蘇若是對他不滿,爲什麼就不能派個人來知會他一聲呢?興許他就領悟了呢?興許他改上一改,就能讓扶蘇滿意了呢?退一萬步講,哪怕來接替的是一個同樣的中層官僚,他也能鼓起勇氣比上一比,爲什麼偏偏就是天之驕子一般的李恪呢?

真是愁腸百結!

張遷幽幽嘆了一口氣,秋夜風涼,心更涼!

他的婆姨仇氏出得門來,歪着腦袋看着他:“良人因何自怨自哀?”

張遷一聲苦笑,啞着聲音問:“夫人,你說我爲殿下與蒙公勞心費力,殿下與蒙公……可知曉麼?”

這是真話。

自從蒙恬北上,張遷每日忙得腳不沾地,只爲幫大軍籌措糧秣輜重。雖說陽周這點數目對大軍所需沒什麼影響,但那兩個上的考評就是這麼實打實得來的。

但陽周依舊是小縣,張遷依舊是小官,仇氏旁觀者清,心裡知道,蒙恬對張遷的作爲想是不知曉的,就連張遷那個貴人嫡系的幻象都是不切實際的。

可她卻不能這麼說,尤其是眼下這當口,更不能這麼說。

她只有乾笑一聲:“良人,殿下與蒙公皆賢,定不會忽視了良人之功,說不定,他們早爲良人備好了去處,只等良人去咸陽呢。”

“真的?”張遷的眼睛閃了一下,轉而又黯淡下來,“若真是如此,我在這兒靜候了數月,爲何無人來與我照會?”

“這……”仇氏覺得自己編不下去了,決定破罐破摔,“良人,妾聽聞鉅子素有賢德之名,您若是心中有惑,何不去向他求教?”

“向……向李恪求教?”

“良人,慎言!”仇氏皺着眉瞪了張遷一眼,“便是不看士林聲望,鉅子也是八百石的上官,良人如何能直呼其名?須知隔牆有耳。”

“夫人教訓得是!”張遷趕忙一揖,“可是鉅子今夜已讓舍人言明不見客,爲夫若是冒昧前往……”

“良人,前歲蒙公在陽周過夜,你便糾結着不願前去。如今您都要卸去實職了,若再失掉這個機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良人,切莫自誤啊!”

第九十八章 待客之道第二九一章 三輪車與藏匿處說些閒話……第五二零章 執法處亂象第七三零章 天府第七一三章 步子諸強第六六七章 始皇帝出靈第六七六章 胡亥來晚了第一八四章 竹釀珍饈第五一八章 擎雷仙人第七七零章 武關十二,烈士暮年第二四七章 言之無用第六零六章 始皇不是龍第七二零章 棄卒第三三四章 李恪的野望第六八一章 穩守,待攻第三一一章 殺盜者,非殺人第六二零章 徐徐而敗第七七三章 大雍好搭檔第六三五章 韓信歸國使咸陽第七一二章 名將與獨臣第六五五章 沙丘第二一八章 生死追擊第五六一章 真人始皇帝第七二零章 棄卒第八零四章 文臣不會打仗第五八零章 五行靈動術之一,斷仙崖壁第一四九章 測量之法第二七一章 合軍共謀第一八八章 嫉惡如仇第七零零章 有去無回第五四零章 都是靠雙手養活自己第五四五章 三塊飛地第五二零章 執法處亂象第二三三章 墨帖再現第三十二章 風雲突變第六三四章 死戰第五章 天下苦秦第二一八章 生死追擊第六十八章 生死一瞬第五十八章 公審大會第二二四章 長平之戰第二三七章 損兵折旦第五四二章 到嘴的肥肉第八十七章 農學大師第十五章 強勢闢謠第五五九章 張良住在李斯家第一七九章 劍名遂願第四四九章 熱烈慶祝十屆一次墨家大集勝利召開第四七七章 守時是美德第四九六章 孛星出於西第二四九章 第一滴血第六五九章 兩封御令第五十六章 失因得果第四七八章 爲吏之道第六九三章 揭竿第一三四章 不戰屈人第二二五章 越野馬車第一二九章 雹災真容第二四七章 言之無用第二九六章 皇帝第四三五章 瑤池祥瑞第一五零章 暴民之蹤第二八二章 帝王之心第七零八章 大秦最後的戰神第二一四章 爰書賊殺第四六七章 墨家歸秦第四九四章 王離走得很安祥第二五八章 利令智昏第二二八章 安陽君柏第六三五章 韓信歸國使咸陽第六六二章 三令二請第四九四章 王離走得很安祥第一三零章 奴隸之思第三一零章 墨家的推舉制度第七九三章 澠池會十六,會戰說些閒話……第二一四章 爰書賊殺第六五四章 人之將死第七零八章 大秦最後的戰神第五七七章 韓信遊商第三二四章 目標,楚墨!第一八三章 任重道遠第三七零章 賢人居於賢水第二六三章 調虎離山第四十九章 天使將至第五六八章 宅男始皇帝救贖計劃之一,氐日第五八五章 五行靈動術之終,朕意坑儒第三一四章 三子的明悟第六三五章 韓信歸國使咸陽第八十七章 農學大師第四六七章 墨家歸秦第十三章 流言四起第六三六章 李恪對大秦的價值第七九四章 澠池會之終,生機第一五一章 姑果之劍第二二二章 家臣蛤蜊第二十六章 劫匪下山第八章 退禮風波第十二章 心腹之人
第九十八章 待客之道第二九一章 三輪車與藏匿處說些閒話……第五二零章 執法處亂象第七三零章 天府第七一三章 步子諸強第六六七章 始皇帝出靈第六七六章 胡亥來晚了第一八四章 竹釀珍饈第五一八章 擎雷仙人第七七零章 武關十二,烈士暮年第二四七章 言之無用第六零六章 始皇不是龍第七二零章 棄卒第三三四章 李恪的野望第六八一章 穩守,待攻第三一一章 殺盜者,非殺人第六二零章 徐徐而敗第七七三章 大雍好搭檔第六三五章 韓信歸國使咸陽第七一二章 名將與獨臣第六五五章 沙丘第二一八章 生死追擊第五六一章 真人始皇帝第七二零章 棄卒第八零四章 文臣不會打仗第五八零章 五行靈動術之一,斷仙崖壁第一四九章 測量之法第二七一章 合軍共謀第一八八章 嫉惡如仇第七零零章 有去無回第五四零章 都是靠雙手養活自己第五四五章 三塊飛地第五二零章 執法處亂象第二三三章 墨帖再現第三十二章 風雲突變第六三四章 死戰第五章 天下苦秦第二一八章 生死追擊第六十八章 生死一瞬第五十八章 公審大會第二二四章 長平之戰第二三七章 損兵折旦第五四二章 到嘴的肥肉第八十七章 農學大師第十五章 強勢闢謠第五五九章 張良住在李斯家第一七九章 劍名遂願第四四九章 熱烈慶祝十屆一次墨家大集勝利召開第四七七章 守時是美德第四九六章 孛星出於西第二四九章 第一滴血第六五九章 兩封御令第五十六章 失因得果第四七八章 爲吏之道第六九三章 揭竿第一三四章 不戰屈人第二二五章 越野馬車第一二九章 雹災真容第二四七章 言之無用第二九六章 皇帝第四三五章 瑤池祥瑞第一五零章 暴民之蹤第二八二章 帝王之心第七零八章 大秦最後的戰神第二一四章 爰書賊殺第四六七章 墨家歸秦第四九四章 王離走得很安祥第二五八章 利令智昏第二二八章 安陽君柏第六三五章 韓信歸國使咸陽第六六二章 三令二請第四九四章 王離走得很安祥第一三零章 奴隸之思第三一零章 墨家的推舉制度第七九三章 澠池會十六,會戰說些閒話……第二一四章 爰書賊殺第六五四章 人之將死第七零八章 大秦最後的戰神第五七七章 韓信遊商第三二四章 目標,楚墨!第一八三章 任重道遠第三七零章 賢人居於賢水第二六三章 調虎離山第四十九章 天使將至第五六八章 宅男始皇帝救贖計劃之一,氐日第五八五章 五行靈動術之終,朕意坑儒第三一四章 三子的明悟第六三五章 韓信歸國使咸陽第八十七章 農學大師第四六七章 墨家歸秦第十三章 流言四起第六三六章 李恪對大秦的價值第七九四章 澠池會之終,生機第一五一章 姑果之劍第二二二章 家臣蛤蜊第二十六章 劫匪下山第八章 退禮風波第十二章 心腹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