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哲意識到秦國變化的重要性,現在的秦國似乎又走上了國策變動的道路,不過遠還沒有到";變法";的階段.
變法一直是圖強的前提,有時候變法可以使一國從虛弱走向強大,但並不是每次變法都能變強,那還要看所變的法到底是個什麼模樣.
在過去的歷史裡,有向上之心的國家必然會走向變法,而在有外力逼迫的時候變法無比的困難,秦國顯然已經是意識到天下大勢迫使國策不得不變的地步,現在無法全面的";改革";只能從一些細節上面來進行變化,那麼中央官職的調動也就成了必然.
始皇帝對中央集權產生了動搖,那也就意味着秦國的分封會繼續下去,這有這樣才能使得豪門氏族竭盡全力去立功獲得封地.中央集權的國策產生變動,大概是在這種前提下,李斯等等提出中央集權的官員肯定是會遭受打擊,那麼李斯成爲失意的一員就好理解了.
秦國有現在的狀況皆拜中央集權所賜,概因中央集權只會產生一個對天下萬物有生殺權力的";奴隸主";,除了皇帝之外任何人都在隨時可以剝奪財產,性命之列,那麼他們爲什麼要爲保護可以隨時剝奪一切的政權?
秦不再執行中央集權制,那麼歷史在這裡又產生了變化,有了始皇帝的";前車之鑑";,後面的政權想要再執行中央集權的難度在不自覺中被無限放大了.
";太子也不贊成中央集權吧?";呂哲看似無意的又問了一句.
";回主上.太子一直都反對集權,他認爲無人可以擁有那麼大的權力,絕對的權力所帶來的必將是沒有限制的.因此惡了陛下才被髮配北疆.現在陛下放棄集權,又正式冊立太子,也是在安撫衆臣,黔首.";董翳賣身投靠,還有什麼不能說的呢?
呂哲明白了,近期以來秦國的任何動作都與國策的變化有關,既然又要走分封的老路子,那麼封誰爲王其實也就不存在太大阻力.他被封王亦是秦國國策變化的一部分,不全是因爲忌憚.
歷史記載中的扶蘇是一名仁慈孝順的人.沒有始皇帝的首肯什麼都不會去做,那麼也就是說始皇帝也意識到天下局勢的變換,或許扶蘇能夠爲大變之後的秦國尋找到一條出路?
呂哲知道所想要知道的,送走董翳之後喚來列爲高層.他將秦國的變化用很簡潔的語言複述了一遍.最後問:";我們應該怎麼取捨?";
不是軍議,是詢問日後該怎麼對待改變了國策的秦國,蒯通這個軍師不會第一個開口,很多沒有想明白的人也不會說話.
張良已經確定被韓王借出,他現在是以外臣身份效力於呂哲,若是想要快速站穩腳跟,心中又有見解的話倒是適合第一個開口.
帳內良久無聲,呂哲環視那些在沉思的人一眼,看見張良並無沉思神色.鼓勵道:";張先生若是有見解不妨講來?";
張良立刻拱手爲禮:";回君侯,良確實有一些見解.";
呂哲臉上帶着微笑:";那請張先生道來.";
在張良眼中,秦國在這當口改變國策有利有弊.
利是放棄集權重新讓國內衆派別的利益得到保證.期望那些豪門大族可以在國難當前的情況下爲國效力,顯然秦國的高層封地不會被收回,有望分封之下確實是在一起奮發了起來.
弊的見解卻是與呂哲一致,認爲高層是團結了,但是被犧牲了利益的中門小戶必將會成爲秦國甩不掉動亂的誘因,日後秦國恐怕會爲此付出慘重的代價.
";君侯的‘中產爲國家基石’很有獨到看法.一國之中的中產者穩定,國家哪怕是有憂愁也能使社會不產生重大動盪.良斗膽猜測.正是因爲中產者對國家的重要性,使君侯極力的在治下扶持,爲的就是使人有產,爲保護自己的財產不失拼命的勇氣.";張良語氣不由自主變得羨慕:";君侯八郡的土地可以扶持起無數中產者,這些人將是最爲維護您的人,也會成爲您的王霸之資.";
說得比較模糊,不過想要表達的意思很清楚,張良已經看到了一個國家的結構核心,也明白了中產階級的重要性,話中爲秦國爲鞏固高層犧牲中低層感到可惜,萬分的祝福發現這一社會核心的呂哲能取得良好成就.
有許多是張良沒有提出來的,不知道是沒有發現還是不願意說.
想要擁有穩定社會的中產階級,那麼統治者就要有足夠的疆域,沒有足夠的疆域就要絕對的強勢,或是內需扶持,或是內聖外王之道壓榨他國.總之想要持之以恆的扶持更多穩定社會的階層,除了開攔是開擴,這樣一來整個國家的好戰性必然會高漲,從不斷的掠奪中爲國家的建設包括社會的穩定";添磚加瓦";,那麼無可避免就將成爲一個軍事主義國家.
呂哲很高興啊,張良不愧是張良,三言兩語就將事情的本質用間斷的話說出來.他也能看出張良隱隱的擔憂,畢竟一個擴張成性的國家必然會傷害很多人的利益,在有得擴張的情況下韓國能倖存,一旦呂哲這邊沒了擴張的目標韓國必定會成爲受害者.
";先生不用憂慮,";呂哲先是安慰了一句,後面又說:";我正要邀請韓王,魏王一同開擴南疆,就請先生代爲轉達?";
張良果然露出了驚喜的表情:";實在太感謝君侯的提攜了!";
南疆指的不是嶺南,是包括嶺南以西的大片疆土,因爲呂哲重視的關係,又因爲呂哲從百越那裡的繳獲令人眼紅,各國早就不是歷史上那些只知道南方到處是瘴氣,野獸,蟲子的蠻荒之地,充分認識到世界上就沒有一塊是廢土,差別就是怎麼去利用.
魏韓兩國現在是夾心餅乾,無論是從哪個方向都註定無法開擴,他們國土面積無法增加,但是財帛物資卻是能夠賺取.張良早就想找機會透露韓國謀求參與南疆戰事的願望,好跟在呂哲後面喝幾口湯水,沒想到呂哲竟是率先提起,怎麼能不讓張良又驚又喜,心裡也是無比感激照顧韓國的呂哲?
從呂哲的這一個舉動上面,張良又看到了另一層的關係,呂哲顯然是沒有想過吞併韓國,不然不會大力的提攜,只是……
";韓國無以爲報啊?";張良看上去既是感激又是惶恐.
呂哲微笑說道:";要是先生願意全心全意相助,那就是最好的回報了.";
張良呆住了,呂哲是將他看得比韓國還重要,這是天大的賞識.令他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回答纔好,只能默默行禮致謝.
";軍師,";呂哲轉頭看向滿臉帶笑的蒯通,用眼神詢問了一下,看見蒯通頷首這才又看向張良:";張先生……";
呂哲親自爲張良介紹了自己未來的國策,當然是不可能毫無掩藏的介紹,一些必要掩蓋的事項自然是不會說.
關於呂哲不想過早北上幾乎是列國皆知的事情,但是呂哲那麼重視南方就顯得有些令人迷惑不解了.
";除了我稱呼爲桂林的那一帶,嶺南各地的平原都是優良的產糧地,在百越開發的基礎上進行燒林成田,大力整頓一下十年之內多出千萬畝良田不在話下,";呂哲停下來等待張良消化,過一會才繼續說:";除去大片可開發爲田畝的地皮,嶺南的礦產,皮毛,藥材等資源也相當豐富……";
呂哲甚至還談到了水軍,又畫餅一般地提起了海外有一座由銅組成的大島,說得張良有些目瞪口呆.
";世界是那麼的大,若不是擔憂全力外淚使內部空虛,我真不想放慢探索的腳步.";呂哲有些感慨的說.
其實哪有那麼簡單,開擴任何一片處女地都不是那麼容易,其中的付出與風險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所需要的時間更是以數十上百年來計算,張良擔憂呂哲真的集中力量去向西南開擴,不顧身份的關係趕緊勸導.
";先生所言極是啊.";呂哲認同地點點頭,又說:";全力開擴沒有必要,但是先行的探索卻是在爲後人指路,因此我才邀請魏韓一同.";
";當仁不讓!";張良恭敬地行禮,態度比之之前更爲尊重:";君侯眼光長遠,勝……太多.";
張良是真的大開眼界,也歎服於呂哲向先人腳步未及所在開擴的決心.他突然想起了齊燕的事情,燕國向遼東和半島開擴,取得了幾千裡河山的同時也發現那塊地盤資源之豐富,內心裡不得不感慨從戰國起華族確實是將目光回收,沒有看到外面的世界.
不知道是不是心有靈犀,張良想起了燕國,呂哲那邊隨後就拿燕國當例子,大談燕國幾乎不費吹灰之力獲得好處卻又將目光收回來.
";……無奈的事情,各方仇怨深結,諸多牽絆致使不得不分出勝負.";張良說完內心裡卻升起一種怪異的感覺.
或許……只是或許啊,要是呂哲真的能在外擴中獲得比";內戰";更大的好處,列國會放下紛爭爲族羣向外開擴更大的生存空間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