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出師表

杜睿突然在內閣會議上提出,準備西征大食,將所有人都是震得一愣,這太突然了,因爲就在之前,杜睿還以大唐尚沒有做好全面準備,而拒絕了皮納爾關於大唐和拜占庭東西兩向,瓜分大食的建議。

“恩師!這西征大食,事關重大,是否緩議?”杜癢盛小聲勸道。

王玄策也跟着說:“國公大人,大食想來爲西方強者,這冒然征伐,倘若不勝,則中亞,西域動盪,動搖國本啊!”

其他的內閣成員也跟着勸說,杜睿只是閉着眼睛細心靜聽,衆人見杜睿不說話,一時間也是無所適從,紛紛看向了一直閉口不言的李世績。

李世績早已告老還鄉,只是朝廷恩遇,不準其辭呈,雖然不再擔任朝廷實職,卻榮寵非常,杜睿也時不時的派人將其請來,參與內閣會議。

只不過李世績深通自保之道,即便是列席內閣會議,也從來不發一語,但是今日不行了,杜睿要西征,作爲衆臣之中,除了杜睿,最爲精通兵事的李世績,自然一下子成了關鍵。

杜睿見衆人都不說話了,睜開眼睛,也看向了李世績,兩人的目光對視了一下,杜睿在李世績的眼神當中看到了哀愁,看到了擔心。

杜睿一笑,道:“諸位大人,西征之事,本官自洪武二年開年以來,便一直在思索了,現而今大食內亂不休,其主葉齊德卻不修德政,只是任意攻伐,伊斯蘭王國和拜占庭王國,盡皆深受其苦,我大唐自貞觀年來,幸得聖主臨位,太宗,先帝二位聖君御統天下,國泰民安,萬邦拜服,而今我大唐強盛至斯,兵鋒所指,所向披靡,如何不能西征,以成太宗,高宗皇帝夙願,橫掃域內,氣吞八荒!”

衆人聞言,全都是無言以對,他們不是沒話說,只是不敢當着杜睿的面說出來罷了。

杜睿是個多通透的人,豈能看不出來,他知道衆人擔心的是當年蘇定方西征之事重演,蘇定方西征,怛羅斯一陣,大唐精銳折損大半,易布拉西?默罕默德趁勢殺入西域,安西四鎮岌岌可危,大唐天下都動盪不堪,大唐立國以來,還從未有過那樣的慘敗,十數萬將士,殞命沙場。

一旦蘇定方之舊事重演,對於好不容易攀上頂峰的大唐帝國來說,無異於是個沉重的打擊,到時候四方熊熊,社稷都可能不保。

況且一旦失敗了,那可不是簡單的事情,大唐立國以來,數十年,積累起來的精氣神,那無比強大的自信,就有可能一朝敗喪,衆人豈能不擔心。

現在的大唐,雖然強盛無比,武功赫赫,卻好像一個瞻前顧後的大財主。

前進?

擔心現在手上的財富會丟掉!

後退?

卻又擔心別人會搶奪自己現有的地位!

那種感覺就好像後世爭霸世界的衆多國家一樣,依靠其強大的武力,坐上世界霸主的位子,可一旦有人發起挑戰,原先的霸主在戰場上吃了敗仗,就立刻會失去原有的地位,變得破牆衆人推,破鼓萬人捶。

世界歷史,就是民族國家競爭的舞臺,是強者的演技場。有些國家將因爲先天不足,像荷蘭,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日本等而在殘酷的競爭中退出世界歷史舞臺。

強者生存,弱者淘汰,幾千年以來的世界舞臺,莫不如此。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拿破崙帝國,德意志的第三帝國灰飛湮滅。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只有美國的霸權纔是真正世界意義上的霸權,因爲美國塊頭大,國土面積937萬平方公里,接近1000萬平方公里,人口多2.92億,接近3億,更加說明問題的是美國的軍事實力籠罩全球,而其他霸權充其量也只能算控制一個地區或者控制一個洲而已。

在後世的16世紀,葡萄牙是第一個登上世界舞臺的霸權國家。可是後來在與荷蘭,西班牙的競爭中,葡萄牙失敗。原因是本國缺乏雄厚的工業基礎,國土面積狹小,國家人口資源少,沒有軍事實力去保衛海外基地,海外基地分散,容易各個擊破。

葡萄牙帝國的全盛時期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區都爲葡萄牙的殖民地。像巴西就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巴西的國語就是葡萄牙語。葡萄牙國土面積太小,人口太少,不夠大國的分量,一場戰爭的失敗,自然退出世界歷史舞臺。

其後上位的是西班牙,西班牙比葡萄牙國土大,人口多,因而在與葡萄牙競爭中享有優勢。但是一場大海戰,英國海軍擊潰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其失敗原因,就是西班牙在登上霸主地位之後,仗着自己的海軍艦隊強打,經常捲入歐洲大陸的王朝戰爭和宗教戰爭,又同時參與多次海上戰爭,分散了力量。另外西班牙的殖民政策有誤,得不到殖民地的增援。

緊接着,到了17世紀初期,荷蘭崛起。荷蘭以前是西班牙的屬地,資產階級革命首先在荷蘭發生。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因而荷蘭有機會登上歷史舞臺。但是,荷蘭地方太小,人口少,存在天生不足,作爲世界帝國肯定是短命的。英國發動數次對荷蘭的戰爭,使荷蘭失去海上霸權。荷蘭缺少自然資源,缺少工業基礎,忽視海軍建設是荷蘭失敗的基本原因。荷蘭國土面積很小,人口也少,雖然憑一時的優勢可以稱霸世界舞臺,但是,霸權肯定不能長久。

荷蘭沒落之後,英國和法國爭奪世界霸權一共進行了四次重要的戰爭。聖?奧格斯堡同盟戰爭,西班牙王位戰爭,奧地利王位戰爭及七年戰爭。

法國在英法競爭中失敗,法國國內矛盾上升不能調和爆發了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法國大革命,三級會議的召開吹響了資產階級革命的號角。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徹底的革命,沒有和封建貴族進行妥協,不同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因而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爲拿破崙帝國的崛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拿破崙時期,法國革命橫掃整個歐洲,最後拿破崙的軍事遠征在莫斯科失敗,其在歐洲的霸權徹底被瓦解。

在美國之前,世界當之無愧的霸主就是那個日不落帝國,想當年,大英帝國何等威風,號稱日不落帝國,曾經統治5.6億人口,3350萬平方公里國土,殖民地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都達到當時整個世界的1/4。

但是隨着其他國家的崛起,英國本身力量太小,不可能長期稱霸世界。英國和德國,法國的競爭及其相互削弱,導致了英國殖民地的喪失,兩次世界大戰,更是讓其傷筋動骨,美國,印度,澳大利亞,緬甸等地的獨立,使日不落帝國走向滅亡。

美國原來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和法國的競爭相互削弱,使美國贏得了獨立。南北戰爭則使美國由原來的邦聯建設成爲有強大中央權力的聯邦國家。在與墨西哥的戰爭中,美國奪取了23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又從俄羅斯手中購買了147.7萬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州,從法國購買了路易絲安那州,通過非常的辦法美國奪取了夏威夷,從而使美國擁有937萬平方公里的世界大國的國土面積,接近1000萬平方公里,具備了成爲世界大國的基本條件。

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利用歐洲大國之間的相互競爭,贏得了發展的機會。美國遠離歐亞大陸,又爲太平洋大西洋所保護的優越地理位置,使美利堅遠離歐洲戰火,又能從火中取栗,戰爭期間,美國工業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在不到250年的時間裡,從一個二流國家成爲一個世界一流強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美國和蘇聯在世界舞臺上展開了將近半個世紀的長期競爭,1990年蘇聯解體,美國成爲唯一的世界霸權帝國。

美國是後世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應該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美國掌握世界一流的軍隊,那支軍隊幾乎武裝到了牙齒,軍費超過俄、中、日、法、英幾個大國之和,佔了全球軍費開支的半壁江山。

美國在全球建立了幾百個軍事基地,擁有幾十個軍事盟友,追求所謂的“全球24小時即時打擊”能力。這種能力除美國以外,其他任何一個大國都無法奢望。

可是如此強大的美國也有一怕。

美國的怕,確是真怕。後世美國一些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世界潮流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意識到國際安全環境正在日益多元化,意識到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問題正日益相互交織,即使國力再強,單槍匹馬也很難從容應對。

美國因爲怕失去他們的霸權地位,動輒以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網絡安全等名目對別人指手畫腳甚至動手動腳,誇大外部安全威脅以實現其戰略意圖,爲保障自身“安全”讓別人不得安生。

這些怕集中起來,就是美國的最怕。美國最怕失去霸權。美國奉行的是“我能打你、你不能打我”的強權邏輯。美國安全戰略的核心就是保障其全球霸權的絕對安全。

美國不想失去世界霸主的地位,所以他們儘可能的迴避大規模的戰爭,英國就是他們的前車之鑑。

“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後世的美國如此,現在的大唐也是如此,如今的大唐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霸主,儘管有些地方,有些小國,根本就不知道東方還有一個大唐的存在,但是那不要緊,連世界都還沒有看清的國家,如何能威脅到大唐的霸主地位。

大唐不想失去這個霸主地位,集中就體現在了這些朝臣的身上,他們害怕失去,害怕失去現在所有的榮光,害怕一旦他們失敗了,一切的榮譽都將消失。

可是他們卻忘記了,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是打出來的,而不是坐等上天賜予。

杜睿只是和李世績交換了一下眼神,便不說話了,一直等到內監過來通知上朝,衆人才神情各異的走出了班房,分班站立,走進了太極殿。

李賢端坐在龍椅上,等着衆臣參拜,這段時間他的心情不過,因爲此前房舒那件事,讓他獲得了很大的聲譽,這對一個皇帝來說是件好事。

雖然在登基之前,李賢對這個位子,心裡帶着些恐懼,但是坐上了之後,誰不想做一個名副其實的皇帝呢?

“臣等參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賢伸手虛託了一下,道:“諸位愛卿平身!”

以往這個時候,都是該李賢身邊的內監說開場白的,但是這一次沒等他開口,杜睿便當先站了出來。

在衆臣的注視之下,杜睿走到大殿的正中,跪倒在了品級臺下,李賢登基以來,曾下過一道恩旨,准許杜睿不下跪參拜的,但是這一次杜睿跪下了。

李賢一愣,連忙起身,側過身,沒有受杜睿的全禮:“宋國公有何事,儘可直言,無需如此大禮!”

杜睿對着李賢一敗,從衣袖之中拿出了一份奏摺,雙手高舉過頭,道:“聖上!臣杜睿有一本奏上!”

杜睿說完,便將奏摺打開,當殿念道:“微臣大行臺尚書令,宋國公杜睿,百拜聖上當面,我大唐開國至今,已立數十年,高祖皇帝龍興太原,彼時天下洶洶,四海動盪,幸賴高祖皇帝躬行仁義遍佈海內,以使天禧羣豪歸心,四海重歸一統。

我太宗皇帝敦繼大位,大唐久亂初安,貧困衰弱,內有餘孽作亂,外有突厥威壓,誠乃是形勢危急,決定存亡的關鍵時刻。所以宮廷裡侍奉守衛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捨身忘死的作戰,有大志向的文臣,竭盡全力的辛勞。

這是因爲衆人感念太宗皇帝對大家的特殊恩遇,想要報答隆恩的原因,時天下羣豪,英傑盡在朝中,生聚教養,方有北伐一戰成功。

聖上以沖齡得繼大位,應該廣開言路,聽取羣臣意見,發揚光大本朝三位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鼓舞志士們的勇氣,絕不應隨便看輕自己,說出不恰當的話,以至於堵塞了忠臣上諫的言路。

皇宮中和朝廷裡,本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因在宮中或府中而不同。如有做壞事違犯法紀的,或盡忠心做善事的,應該一律交給主管部門判定他們受罰或受賞,以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不應該私心偏袒,使宮廷內外施法不同。

杜癢盛,張言碩,王玄策等,這都是些品德良善誠實、志向思慮忠貞純正的人,因此先帝才選拔來給予聖上。臣認爲宮內的事情,事無論大小,應當徵詢他們的意見,然後再去施行。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得到更多成效。

將軍屈突通,屈突壽,高行真等人,性情德行平和公正,通曉軍事,過去任用的時候,先帝也常稱讚他們的才能,以使拱衛京城,臣認爲軍營裡的事情,都要徵詢他的意見,就一定能夠使軍隊團結和睦,好的壞的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遠避小人,這是太宗皇帝以開貞觀盛世,致使大唐得以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遠避賢臣,這是前隋所以衰敗的原因。

太宗皇帝,先帝在世的時候,每次跟臣談論起這些事,對於前隋煬帝的做法,沒有不感到遺憾的。

內閣重臣,禁軍驍將,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以死報國的忠臣,誠願聖上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這樣大唐皇室才能夠萬世永昌,天下才能安泰承平。

臣本是個平民,幸賴得以生在盛世天下,才能得以周全己身,在亂世間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高居廟堂而獲得顯貴。

先帝不介意臣身份低微,學識淺薄,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連三次到臣府上來訪看臣,徵詢臣對國家大事的意見,因此臣深爲感激。

太宗皇帝也以爲臣之陋纔可堪一用,拔臣於微末之間,委以重任,十數年來,幸得尾從,倍加信重,太宗皇帝駕崩之時,又委以託孤之重,臣至今想來,仍舊倍加惶恐。

後先帝臨朝,以臣爲百官之首,奉命西征吐蕃,幸賴先帝洪福,芒鬆芒贊授首以降,後臣不孝,忤逆當朝,先帝不忍降罪,使臣得意苟全性命,此皆先帝恩重。

先帝大行,臣又受命託孤,算來,臣自步入仕途,至今已有三十二年了。

先帝深知臣做事謹慎,所以臨去世時把國家大事囑託給了臣。接受遺命以來,臣日夜擔憂興嘆,唯恐先帝託付給臣的大事做的沒有成效,從而損害先帝的明察。

所以臣自受命輔政以來,無一日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太宗皇帝,先帝在位之時,常念天下紛擾,當以大唐一隅謀天下安定,橫掃寰宇,氣吞八荒,以成不世之偉業。

如今突厥,吐谷渾,西域諸國,契丹,三韓,倭國,南洋諸島,中南萬邦皆以敗亡,唯獨大食獨存。

臣接受遺命以後,每天寢食難安,所思之事皆爲聖上鯨吞天下,以成三皇五帝之功業,而不敢懈怠。

如今天下已經安定,武庫裝備充足,應當勉勵三軍,西征大食,平定天下,臣粗鄙,仍希望竭盡自己低下的才能,剷除奸邪兇惡的敵人,以完成太宗皇帝,先帝的夙願,這是臣唯一能用來報答太宗皇帝,先帝之大恩,且忠心於聖上重託的事。至於考慮事情是否可行採取適當措施,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言,那就是內閣重臣的責任了。

希望聖上把討伐大食的任務交給微臣,如果不能成功,那就懲治臣失職的罪過,用來告慰太宗皇帝,先帝的神靈。如果沒有發揚聖德的忠言,那就責備內閣衆臣等人的怠慢,用來揭示他們的過失。聖上也應該自行謀劃,詢問治國的好道理,識別採納正確的言論,追念先帝遺願,如此臣就受恩、感激不盡了。如今正當離朝遠征,面對着奏章眼淚滴落,以致語無倫次。”

漢末之時,英雄輩出,然杜睿最爲崇敬的只有一個,便是諸葛亮,或許他沒有《三國演義》之中,那般多智近妖,然而其大智大勇,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貞,卻不能不讓杜睿感佩。

漢末之時,劉備於成都稱帝,諸葛亮爲丞相。後劉備伐吳兵敗病死,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比較正確的政治和經濟措施,使蜀漢境內呈現興旺景象。

爲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後,決定北上伐魏,擬奪取魏的長安,臨行之前上書後主,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這就是《出師表》。

可是後主劉禪庸愚懦弱,胸無大志,近佞遠賢,難以守城。這是諸葛亮最爲憂慮的,爲了開導劉禪,佈置朝政,表明心意,激勵衆志,所以寫了這個表。這篇《出師表》是他出師前向劉禪上的奏書,篇名爲後人所加。

《出師表》以懇切的言辭,針對當時的局勢,反覆勸勉劉禪要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開張聖聽,賞罰嚴明,親賢遠佞,以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現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蜀漢忠貞不二的品格。

就當時形勢分析,且不說蜀魏兩國實力懸殊,僅“勞師以襲遠”這種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諸葛亮仍堅持鋌而走險,先後六次統兵伐魏,並表現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興復漢室是先主劉備的遺願。

後主劉禪儘管昏庸無志,諸葛亮還要竭忠盡智的輔佐他,儘管劉備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遺詔,他也不存半點僭越之心,因爲後主是先主的遺孤。這是諸葛亮出師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後半生全部活動的精神力量。

諸葛亮爲蜀漢基業,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蜀漢建興五年,他率師北伐,在出師前寫下這篇表文。

諸葛亮跟後主劉禪之間既是君臣關係,又是輔政者與被輔政者的關係。諸葛亮這次出師時,劉禪只有20歲,昏庸無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師後國內政局不穩,前方必然會受到重大影響。

因此,出師後的國內政局就成了輔政者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有正確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爲此,諸葛亮在這篇表文裡一面勸勉劉禪開張聖聽,嚴明賞罰,一面又向他舉薦人才來管理“宮中”“營中”之事,並殷切地闡明親賢遠佞的道理。

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國內政局穩定,有了“平明之理”,諸葛亮才能無後顧之憂,可以專力伐魏,可見講治國大計和政事安排正是爲了出師。二是要看諸葛亮怎樣說明出師的理由。北伐的決策,實際上是諸葛亮的決策。當時在蜀國內部也有不同意見,有些人持靜觀態度,“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反對立即出兵。

在這篇表文裡,沒有重提這種爭論,只是對出師原因做了適當的說明。這種說明沒有反覆陳說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而是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爲此,他歷敘自己的身世,從“躬耕”說到“許先帝以驅馳”,又從劉備的“寄大事”說到這次北伐的決心,其間五次提到“先帝”,表達自己的“感激”和“憂嘆”之情。

諸葛亮這篇表文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讚揚,被視爲表中的代表作。劉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薦禰衡表》相提並論,說“至於文舉之薦禰衡,氣揚采飛;孔明之辭後主,志盡文暢。雖華實異旨,並一時之英也。”

陸游在《書憤》中寫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文天祥的《正氣歌》亦云:“或爲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感人之深,於此可見。

杜睿不敢自比諸葛亮,李賢自然也不是劉禪,但是杜睿受太宗皇帝和高宗皇帝兩代帝王託孤之重,心心念唸的便是要完成太宗皇帝和高宗皇帝橫掃六合,氣吞八荒的夙願。

如今李賢漸長,杜睿遲早要歸政的,在歸政之前,這件大事便成了他的心結,如果不能完成的話,日後他又有何面目去見太宗皇帝,高宗皇帝。

杜睿一番奏請,即便是那些有心反對西征的大臣,也張不開口了,這份奏摺毫無文采可言,通篇流俗,然卻感人至深。

李賢聽過之後,心中也是隱隱酸楚,他的心裡對杜睿有不滿嗎?

自然是有的!

身爲一國之君,卻不能掌一國之權柄,萬事都要由杜睿決斷,他自然會心生不滿,但是聽了杜睿這番奏請,李賢只覺得自己滿心的羞慚。

杜睿對大唐的忠誠,天人可鑑,然太宗皇帝,高宗皇帝卻倍加猜忌,臨終之時,偏偏又委以託孤之重。

杜睿一生,幾起幾落,然而卻從來沒有過半句怨言,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從來不曾心生怨恨,這纔是難能可貴的。

“姑父!”李賢也顧不得這裡是朝堂了,真情流露道,“姑父英雄一生,爲大唐東征西討,南征北戰,立下了不世功勳,如今久不征戰,朕深恐姑父西征,稍有挫折,動搖一世英明,還請姑父思慮再三!”

杜睿淡淡一笑,道:“聖上!臣之微末名聲與大唐萬世基業相比,不足道哉,臣此生深受三代君王大恩,無以爲報,唯有兢兢業業,夙興夜寐,略盡薄智,方纔心中稍安,太宗,高宗兩代君王所想,皆在於此,臣受兩代君王託孤大恩,如今年已不惑,若是在不能完成此業,深恐天不假年,日後有何顏面,見太宗皇帝,高宗皇帝於地下,臣請聖上準臣所奏,授臣以大任,若不能勝,臣自當梟首以謝天下!”

李賢聽得一驚,忙下了御階,上前將杜睿攙扶起來,道:“姑父不可出此言,這大唐的天下,還要仰仗着姑父呢!朕年幼,不足以治理朝政,姑父若要遠征,這朝中之事,該如何料理!還望姑父多加思慮,多等上幾年,再西征不遲!”

杜睿笑道:“聖上睿智,足可以執掌朝政,更何況朝中俊傑之士頗多,他們可以輔佐聖上治理天下,臣所願,如今唯有西征大食,進取天下爾,還望聖上成全!”

李賢聞言,知道杜睿主意已定,萬難更改了,不禁一嘆,道:“既然如此,朕也不敢阻攔,只盼姑父早奏凱歌,儘快還朝,勿要使朕憂心纔是!”

杜睿跪倒在地,叩首道:“太宗皇帝,先帝兩代帝王託孤之重,臣豈敢不盡心竭力!”

李賢又將杜睿攙扶起來,道:“朝中之事,還望姑父安排一番!”

杜睿點點頭,看向了文武百官,道:“本官西征大食,朝中之事,要多多擺脫諸位大臣,還望諸位大臣念及本朝三位先帝創業堅信,不辭勞苦!”

衆人聞言,連忙躬身一禮,齊聲道:“國公大人所託,我等敢不竭心盡力!”

杜睿點點頭,吩咐道:“內閣諸位臣工,我走之後,當以杜癢盛爲首,暫代首輔之職!”

杜癢盛忙道:“恩師,學生才疏學淺,恐怕難當大任!”

杜睿道:“你無須妄自菲薄,你之才,爲師盡知,當小心侍奉聖上,若有偏頗之處,爲師歸來之日,比不饒你!”

杜癢盛躬身受命:“弟子遵命!”

杜睿接着又道:“王玄策大人!”

王玄策沒想到杜睿會點到他的名字,忙應道:“下官在!”

杜睿道:“王大人老成持重,可託付大事,我走之後,長安宿衛盡皆歸王大人統帶,望王大人不辭辛苦,盡忠職守!”

王玄策忙道:“下官也曾受太宗皇帝,先帝大恩,擢拔下官於微末之中,自當盡心竭力!”

杜睿接着又對其他大臣叮囑了一番,便對李賢道:“聖上,杜養盛,王玄策,皆多智,忠貞之士,聖上國事之上若有疑惑,可問此二人,倘若再不覺,則可問應國公李大人!”

李賢知道杜睿主意已定,即便是他勸阻也難以讓杜睿再改變注意了,只得降旨道:“宋國公忠於國事,今大食屢違天道,廣造殺虐,朕今特命宋國公杜睿爲西征大元帥,國內一應軍馬皆歸宋國公調配,兵伐大食,一統天下!”

杜睿撩袍跪倒在地,叩拜道:“臣杜睿奉旨!謝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散了早朝,剛一出太極殿,杜養盛就忍不住追了過來,道:“恩師!此次提議西征,爲何如此倉促!?”

杜養盛是杜睿的弟子,跟在杜睿身邊日久,對杜睿再瞭解不過了,他知道杜睿並沒有做好西征的準備,這次卻偏偏沒有任何預兆的提了出來,定然是出了意外。

杜睿一笑,他確實沒有做好準備,不是兵力,後勤方面的,這方面的事情,從洪武朝開年,杜睿就已經在積極謀劃了。

他沒有做好準備的是,爲自己找一個合適的接班人,原本他最看好的就是狄仁傑,狄仁傑之後還有杜學武,但是這二人都還在澳洲道,而且也尚欠缺磨練,不足以託付大事。

而且大食雖然屢敗於大唐之手,到底是西方的強者,並非一朝一夕可滅。

原本按照杜睿的計劃,西征當在十年之後,到那個時候,狄仁傑已經可以進入內閣,輔佐朝政,到時候大唐也會更加強盛,大食也會因爲不斷的和拜占庭之間的爭鬥,國力削弱,到時大唐大舉西征,便可以摧枯拉朽之勢,一舉將天下蕩平。

可是李世績的話提醒了他,李賢長大了,早晚杜睿都要歸政的,到時候李賢是個什麼想法,杜睿要西征,能不能得到完完全全的支持,這個誰都說不準。

與其將禍患留在日後,不如現下杜睿一舉解決了纔好。

“你不要再勸我了,此事爲師心意已決,西征之事不可再議,你留在朝中,當盡心竭力輔佐聖上,也就是了。”

杜養盛還要再說,卻見一個內侍走了過來,對着杜睿一禮:“國公大人,聖上請國公前往承慶殿一敘!”

杜睿點點頭,道:“好!這便去!”

杜睿臨走之時,對着杜養盛說了一句:“不要多想,盡心辦差!”

承慶殿內,李賢已經在等着了,連早飯都沒吃,他的心裡亂糟糟的,不知道杜睿爲何會突然提出來要西征。

見杜睿到了,李賢連忙揮退內侍,道:“姑父!爲何如此倉促便要西征!”

杜睿當然不能將自己的擔心,當着李賢的面說出來,對這個侄子,他還是很在乎的,不單單是因爲李承乾和安康公主,這兩年接觸下來,杜睿看的分明,李賢是一個有想法,有主見的人,這樣的人格外敏感,杜睿不想因爲一些言語之誤,影響了兩人的感情。

“聖上!臣已過不惑之年,太宗皇帝和先帝的重託,日日夜夜都壓在臣的心上,如果再不將太宗皇帝和先帝的遺願完成了的話,臣擔心就再沒有機會了!”

李賢聞言,面色一僵,他知道杜睿沒有說實話,說什麼年近不惑,杜睿現在不過才四十多歲,正是一個人年富力強的時候,可是聽杜睿的語氣,確實身心俱疲的模樣。

“姑父是在擔心朕嗎?”

杜睿忙道:“臣不敢!”

杜睿知道李賢是個聰明人,他會猜到的,可是這話不能點破。

李賢嘆了口氣道:“姑父!朕知道姑父這一生爲了大唐社稷江山,盡心竭力,可是無論皇祖,還是先帝對姑父都有失偏頗了!”

杜睿忙道:“聖上不可妄言,臣深受太宗皇帝和高宗皇帝的大恩,不敢有任何怨念!”

李賢一笑,道:“姑父無需避諱,朕知道,朕一切都知道,當初父皇要將姑父貶黜,無論是皇兄,還是朕都覺得父皇的事做得差了,姑父的爲人,天下人誰不知道,如果姑父當真要做王莽的話,以姑父的大才,天下間誰能阻攔的了。”

杜睿聞言,只覺得背脊一陣發冷,他想不明白,李賢爲何要對他說這番話。

李賢接着道:“可是朕知道,姑父不是王莽,也不是霍光,甚至姑父都不想做周公,姑父的一顆心根本就不在仕途上,人都自誇說是功名利祿如糞土,可是天下有誰能做得到,唯獨姑父你,朕看得出來,姑父是當真不願留在朝堂的,要不然以姑父的功勞,早在永徽年間便已經是尚書令了,還用等到今天!”

杜睿長嘆一聲,他沒想到最後最瞭解自己的居然是這個少年天子:“聖上!臣生性懶散,最不耐的就是官場的紛雜事,當初步入朝堂,也不過是因緣際會!既然聖上說了,臣不妨直言相告,這次西征歸來之日,臣便想着要告老還鄉了!”

“告老還鄉!”李賢急道,“姑父誤會朕的意思了,這大唐的天下,只有姑父幫着朕,朕才能放心,姑父便是要告老還鄉,也要等着學武表兄繼承了姑父的衣鉢才成,姑父現在便想着將朕撇下,那可不行!”

杜睿沒想到,李賢將他叫來承慶殿居然打的是這個念頭,爲的就是給他釋疑。

“姑父要西征,要完成皇祖和父皇的遺願,朕不能攔着,姑父只管去就是了,等到得勝歸來之日,姑父依然是朕的內閣首輔,說起來,當初姑父設置內閣,參詳國政,朕是不明白的,可是現在朕想通了,一個人的智慧總歸是有限的,既然如此,倒是不妨將天下的英傑都彙集到一處,議論國政,矯枉過正,這纔是真正的大善,對天下人的大善!”

杜睿聞言,心中不禁一陣感動,他這麼長時間的教導,今天看起來總算是有了收穫了。

第8章 不想起名第61章 出師表第68章 奧斯曼?伊本?阿凡第52章 諫太宗十思疏第十三章第3章 皇恩第三章第37章 新澳洲第25章 征服伴隨殺戮第2章 長安消息第3章 翹家少女第三章第59章 朝議第36章 坑殺第63章 夜襲第34章 文明古國第40章 彈壓第四十四章第95章 急症第85章 殲滅頑敵第72章 舞弊第1章 我們回家了第67章 三國博弈第36章 天下洶洶第4章 總論天下第28章 相煎何太急第11章 皇后出宮第82章 琉璃非玻璃第39章 譁變第50章 嚴拒第七十八章第八章第74章 海戰揚威第75章 私塾先生第33章 臨兵鬥者第13章 囑託第46章 炎炎夏日第3章 皇恩第二章第8章 賺錢第53章 尤里烏斯一世第17章 國喪第28章 相煎何太急第四十一章第十九章第二十八章第37章 新澳洲第31章 四方雲動第四十九章第41章 敵襲第13章 囑託第三章第三十五章第70章 蘇烈第57章 何懼武氏第21章 君子之道第9章 無題第七章第45章 倭人來犯第11章 醉長安第23章 新大陸第30章 陳三事續第43章 焚書坑儒第二十七章第二十五章第26章 反抗還是屈服第60章 古埃及第21章 把妹第33章 軍議第七十八章第34章 文明古國第4章 特權第34章 偷襲和龍第16章 暗戰第三十章第75章 私塾先生第40章 亂國之人第71章 大決戰(下)第41章 吐蕃大亂第42章 戰戰兢兢第十七章第16章 暗戰第65章 一路向西第27章 契丹窘迫第二十八章第五十五章第75章 何爲佛第10章 第一桶金第二十四章第40章 亂國之人第91章 夷男來朝第79章 因材施教第8章 晉王來訪第三十七章第四十一章第17章 參奏第11章 夜宴第66章 玉枕第41章 衰頹第74章 海戰揚威
第8章 不想起名第61章 出師表第68章 奧斯曼?伊本?阿凡第52章 諫太宗十思疏第十三章第3章 皇恩第三章第37章 新澳洲第25章 征服伴隨殺戮第2章 長安消息第3章 翹家少女第三章第59章 朝議第36章 坑殺第63章 夜襲第34章 文明古國第40章 彈壓第四十四章第95章 急症第85章 殲滅頑敵第72章 舞弊第1章 我們回家了第67章 三國博弈第36章 天下洶洶第4章 總論天下第28章 相煎何太急第11章 皇后出宮第82章 琉璃非玻璃第39章 譁變第50章 嚴拒第七十八章第八章第74章 海戰揚威第75章 私塾先生第33章 臨兵鬥者第13章 囑託第46章 炎炎夏日第3章 皇恩第二章第8章 賺錢第53章 尤里烏斯一世第17章 國喪第28章 相煎何太急第四十一章第十九章第二十八章第37章 新澳洲第31章 四方雲動第四十九章第41章 敵襲第13章 囑託第三章第三十五章第70章 蘇烈第57章 何懼武氏第21章 君子之道第9章 無題第七章第45章 倭人來犯第11章 醉長安第23章 新大陸第30章 陳三事續第43章 焚書坑儒第二十七章第二十五章第26章 反抗還是屈服第60章 古埃及第21章 把妹第33章 軍議第七十八章第34章 文明古國第4章 特權第34章 偷襲和龍第16章 暗戰第三十章第75章 私塾先生第40章 亂國之人第71章 大決戰(下)第41章 吐蕃大亂第42章 戰戰兢兢第十七章第16章 暗戰第65章 一路向西第27章 契丹窘迫第二十八章第五十五章第75章 何爲佛第10章 第一桶金第二十四章第40章 亂國之人第91章 夷男來朝第79章 因材施教第8章 晉王來訪第三十七章第四十一章第17章 參奏第11章 夜宴第66章 玉枕第41章 衰頹第74章 海戰揚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