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有所保留

李世民看着李泰依然在想辦法推脫,幽幽的長嘆一聲。眉宇間再不是那個叱吒風雲的秦王,更不是那個一言定生死的皇帝。

仰面負手,神情在恍惚中透漏着無奈,憂慮的感情從健壯的身體裡發散出來。任人一眼就能看透其心底的憂愁。

在李泰眼中,李世民年輕偉岸的背影中竟然是一種蕭索的感受。

正當李泰驚訝和疑惑中,李世民用沮喪的語氣說道:“青雀,你可知皇帝是什麼?”

沒等李泰回答,李世民自言自語道:“皇帝是一國之君,是舉國上下敬仰恭敬的存在,古往今來有數不清的人在做着皇帝夢。他們是沒有做到這個位置才羨慕,只有皇帝才知道皇帝的苦。世人看到的只是榮華富貴,高高在上,令奪生死,他們卻沒看到皇帝披星戴月,日理萬機。他們沒看到皇帝的艱難。

李世民緩一口氣,激動的說:“皇帝?做個昏君是很容易,但我要做千古明君。無奈內有掣肘,外有強敵,我苦啊。青雀,你只在深宮大內,沒出出宮看過,你不瞭解。現在天下剛定,可以說是民生凋敝,百業蕭條,作爲一國之君,看到治下是這種光景,我很心痛,我很心急啊。

青雀,我不逼你,你且慢慢考慮可願意幫父皇,讓大唐臣民早日過上富足的生活?”

李世民說完這番話,轉過身來,對李泰深深一禮,就不再說話,走到窗前,靜靜的看着窗外那被白雪點綴銀光素裹的世界。

李泰被李世民突然的一禮嚇的從長孫皇后身邊跳出去好遠。靜心思考着着得失。看李世民擺下的這種陣仗,已經將李泰當妖孽看待了,若不說點什麼是闖不過去的。且看李世民前後的作爲也是存在保全李泰的心思,李世民也不會到處顯擺自己有個其智近妖的兒子,這樣看來在外部的危險並不大。

李世民此時詢問李泰的看法,也不過是病急亂投醫之舉。李世民限於眼界問題跳不出歷史侷限性,但只是時間問題,用不了多久,依李世民的智慧,和大唐衆位大臣商討之後,一樣可以撥開這層迷霧。李泰只是提前點撥下,讓貞觀盛世早幾天到來。李泰現在的微弱的影響力也只是能早上幾天。

李泰思考了很久,纔有所保留說道:“父皇,他們爭執最終不過是儒家治國還是法家治國的問題。先秦是法家治國的典範,但過於強調嚴刑苛法了,而不近人情,加上用人不當,最終導致二世而亡。

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有其缺憾之處,以一家之言治天下總會有缺失的地方。隋朝後期卻是暴政橫行,當然也不會長久。

所以我認爲無論法家還是儒家,以一家之言總會有失偏頗,對國家無力的。”

李世民若有所思的擡頭問道:“那依青雀之言要怎樣纔可以。”

李泰再次沉思,考慮着什麼可以說,什麼不可以說,半響,才答道:“法家有法家的長處,儒家有儒家的優點。我認爲應該以儒家教化萬民爲本,以法家刑律爲綱。但不要教條化儒家,要通透,要靈活,要知道變通。更不要將法家刑罰作爲手段,只能作爲震懾。”

李泰說完後,向來想又補充了一句“無論是法治,還是德治,都要避免人治”

李泰心裡明白,最後這一句等於沒說,封建皇權制度最本質的特點就是人治,開明君主和昏庸無道之間的區別不過是人治的成分大小的區別。想要完全抹除人治是不可能的。不僅僅是在封建社會,古往今來,任何地域都存在着“人治”的影子。李泰最後一句話即使警告,又是諷刺。只不過沒人會聽出來罷了。

其實李泰此時仍然在耍滑頭,這種泛泛的,似是而非的大道理,在後世隨便喊出一個讀過書的人都能說出一大堆。若真的用於實踐,這種空洞的理論不能說一點用沒有,但會是處處漏洞,肯定是弊大於利的。但現在對於急於求成的李世民卻有着啓發的作用。

李世民肯定有自己的一套治國理論,民衆百姓有各自的需要,朝臣貴族也會有各自的見解,三者結合起來,略微參考李泰的觀點,經過實際經驗證到也可能整理出一套治國方略來。

精明的李世民當然不會僅憑着李泰的一頓“忽悠”,就熱血上頭,瞎弄一氣,李泰的話會有影響,會做參考,但絕不會照搬照做。李泰明白這點,也不怕自己的信口開河會釀成大錯。何況李泰的觀點還是有那麼一點點的道理的。

李世民陷入沉思中,已經暫時放下負擔的李泰湊在長孫皇后身邊,一臉的幽怨無辜,逗得長孫皇后哭笑不得。

李世民沉思許久,消化完李泰的一番見解,用驚奇的眼神望着李泰。雖然明知李泰還有東西可說,估量到李泰底線的李世民也沒有再逼問,只是隨意的說:“嗯,青雀的想法還是有可取之處的,以儒爲本,以法爲輔還是有點道理的,不過漏洞太多,還要和羣臣商議下。”

見李世民沒有再次逼問自己,李泰也鬆了一口氣,順嘴說道:“商議什麼?用不着商議,讓魏徵和封德彝各自帶頭吵去吧,多拉些人,多吵幾回就基本弄明白了。即便他們不想吵,也要挑起事端來吵。”

“住口。”李世民面帶笑意的訓斥李泰:“胡鬧,魏卿和封卿的名諱是你可以叫得嗎?不知禮數!還有,你拿朝堂當什麼了?那裡是吵架的地方嗎?一派胡言!”

李泰偷偷白了李世民一眼,小聲嘀咕:“卸磨殺驢”。

這聲音被長孫皇后聽到,一直憋在心中的笑意再也忍耐不住了,“噗嗤”一身,急忙用大袖掩住素面,一連串笑聲穿透衣袖傳到李泰耳中。

李泰訕訕的站在長孫皇后身邊,滿臉通紅的不知所措。

李世民雖然沒聽到李泰嘀咕什麼,也能估計出不是什麼好話,眼睛一瞪,說道:“你不是想回去嗎?怎麼還不走,莫非要留下和父王一起吃晚飯?”

李泰聽言如蒙大赦,連行禮告辭都沒說,幾步就竄到殿門,拉開殿門就跑。

……

今日第一更送上,還在碼字,稍晚點有第二更。

第139章 告誡第104章 震懾第175章 姐妹花第212章 罪狀第66章 好自爲之第191章 難進的門(上)第206章 開端第168章 喬崢受傷第205章 序曲第234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158章 環彩閣第1章 一夢千年第186章 天災第221章 回京第105章 大棒之後的胡蘿蔔第73章 麗正殿(上)第60章 心思不同第3章 承乾受屈第97章 謀反餘波..第28章 纏綿病榻第75章 麗正殿(下)第100章 小小警告第69章 安頓喬家第16章 事變前夜第131章 李元昌第33章 嫣兒心事第206章 開端第224章 婚事第233章 一舉四得第62章 閉門羹第231章 診治第184章 喊冤第163章 砸的就是你第234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64章 何人猖狂第49章 李世民暴怒第63章 親人團圓第32章 新人舊景(下)第224章 婚事第195章 糧價第155章 問策第142章 母子談心第149章 房府賀壽第21章 陰險李泰第149章 房府賀壽第230章 安排第76章 墨蘭和麗質第242章 有口難言第184章 喊冤第237章 腳傷第239章 錯了第102章 出題第49章 李世民暴怒第166章 李元昌的下場第144章 長孫府(上)第58章 處事與送禮第237章 腳傷第48章 孔穎達告狀第141章 長孫無忌有請(0)第108章 挖坑第100章 小小警告第218章 借糧與放糧第175章 姐妹花第150章 魚龍混雜第215章 以工代賑第21章 陰險李泰第172章 酒是好酒第215章 以工代賑第162章 又見李元昌第154章 逃脫第17章 引蛇出洞第79章 升官(上)第205章 序曲第46章 點撥李承乾第209章 高潮(下)第135章 承乾認錯第158章 環彩閣第197章 買糧第172章 酒是好酒第111章 求援未果第181章 求官(下)第176章 元兇第29章 敬畏之心(上)第49章 李世民暴怒第25章 兩方對峙第108章 挖坑第207章 高潮(上)第148章 猜疑第235章 黑雲壓城城欲摧第236章 橫刀奪愛第230章 安排第91章 找茬生事第194章 達成默契(下)第69章 安頓喬家第238章 緣起第205章 序曲第90章 離別第204章 送禮第117章 餘波未平第87章 作繭自縛
第139章 告誡第104章 震懾第175章 姐妹花第212章 罪狀第66章 好自爲之第191章 難進的門(上)第206章 開端第168章 喬崢受傷第205章 序曲第234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158章 環彩閣第1章 一夢千年第186章 天災第221章 回京第105章 大棒之後的胡蘿蔔第73章 麗正殿(上)第60章 心思不同第3章 承乾受屈第97章 謀反餘波..第28章 纏綿病榻第75章 麗正殿(下)第100章 小小警告第69章 安頓喬家第16章 事變前夜第131章 李元昌第33章 嫣兒心事第206章 開端第224章 婚事第233章 一舉四得第62章 閉門羹第231章 診治第184章 喊冤第163章 砸的就是你第234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64章 何人猖狂第49章 李世民暴怒第63章 親人團圓第32章 新人舊景(下)第224章 婚事第195章 糧價第155章 問策第142章 母子談心第149章 房府賀壽第21章 陰險李泰第149章 房府賀壽第230章 安排第76章 墨蘭和麗質第242章 有口難言第184章 喊冤第237章 腳傷第239章 錯了第102章 出題第49章 李世民暴怒第166章 李元昌的下場第144章 長孫府(上)第58章 處事與送禮第237章 腳傷第48章 孔穎達告狀第141章 長孫無忌有請(0)第108章 挖坑第100章 小小警告第218章 借糧與放糧第175章 姐妹花第150章 魚龍混雜第215章 以工代賑第21章 陰險李泰第172章 酒是好酒第215章 以工代賑第162章 又見李元昌第154章 逃脫第17章 引蛇出洞第79章 升官(上)第205章 序曲第46章 點撥李承乾第209章 高潮(下)第135章 承乾認錯第158章 環彩閣第197章 買糧第172章 酒是好酒第111章 求援未果第181章 求官(下)第176章 元兇第29章 敬畏之心(上)第49章 李世民暴怒第25章 兩方對峙第108章 挖坑第207章 高潮(上)第148章 猜疑第235章 黑雲壓城城欲摧第236章 橫刀奪愛第230章 安排第91章 找茬生事第194章 達成默契(下)第69章 安頓喬家第238章 緣起第205章 序曲第90章 離別第204章 送禮第117章 餘波未平第87章 作繭自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