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遺詔(二)

興治七年末,李誦下詔,改元永輝,大赦天下,明年爲永輝元年。這個改元,無疑體現了李誦對大唐未來的期望。根據韓愈所作的《順宗實錄》記載,李誦在永輝元年正月曾經訓誡太子李純說:

“方今之世,乃是大變之世。朕亦未曾想到局勢之變化會有如此之大。如今商賈奮發,世家惶惶,商賈卻又不得不依賴世家,世家也須臾離不得商賈,其中盤根錯節,非三言兩語可以盡道。然不管如何,都要明白世家和商賈已經不再是高下關係,而將成爲大唐的兩足。汝行道可願意一足高一足低?世家長於理政,根深蒂固,治理國家不能不依賴他們,卻也要防備他們爲私利而誤國家。商賈長於進取,流通天下,沒有商賈國家就沒有財賦,沒有財賦何談中興何談盛世?商賈地位已然不可壓制,卻也要防他們貪得無厭,計利忘義。汝爲儲君,當此大變之世,當明白解決這一問題答案並不在聖賢書上,聖賢並未遇過這種情況,所以也不能相信那些打着聖賢旗號說事的人,打着聖賢旗號的,往往說的是自己的道理,可不可靠,有沒有理,誰都不知道,只有看實效。汝現在就可以在東宮讀書觀事,深思其中道理。”

過了三個月,經筵結束之後,李誦又訓誡太子道:

“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太史公此言誠不欺我。這一屆經筵上你來我往,好不熱鬧,可是其中關節何在?一個利字而已。商賈言利,世家何嘗不言利?不過一個在明處,一個在暗處罷了。世家有道德,商賈何嘗無道德?只不過兩者‘利’來源不同,道德也就略有不同罷了。你站在高處,要看得分明,解決事端的鑰匙或許也在一個‘利’字上。”

太子李純已經三十大幾歲了,總是被李誦這麼訓誡來訓誡去,連李誦也覺得不是個辦法,所以李誦打算讓李純從實際事務入手。永輝元年經筵之後,李誦就下令,由太子李純分管商部和農部。至於太子一直想管的京師大學堂,李誦卻還是讓老四他們管着。

李誦對裴度道:

“學問上的事情,從政的關注些可以,但是還是少管些爲好。”

永輝元年的大事確實有不少,真要讓李純去管學問,他還真沒有時間兼顧。首先還是戰事上,六月,三萬吐蕃精銳出石堡城寇邊,郝玼避其鋒芒,誘敵深入,在湟水邊上大破吐蕃大軍,斬首五千餘級。吐蕃軍倉皇過河,溺死者不可計其數。此戰之後,郝玼乘勝再趨石堡城,依然是無功而返。不過此戰確實如李誦預料,一戰之後不是有三萬以上兵力,吐蕃人再不敢輕啓戰端,郝玼在隴右也博得了和哥舒翰一樣的聲望。

在河西,史敬奉訓練了一支五千人的精銳騎兵,永輝元年八月,在糧秣統計司組織發動下,伊州漢民發動起義,史敬奉和李繼言兵分兩路,直取伊州。十月,唐軍克復伊州全境。李誦下令設立伊州大都督府,任命名將李愬遙領伊州大都督,白祖望爲伊州刺史行都督事。又下令遷沙陀五百帳往伊州,劃給草地。這五百帳沙陀從此也就承擔了騷擾回紇,挑起和回紇衝突的任務。

在民事上也不安穩。這一年雖然年號叫永輝,不過老天還真是不給大唐面子,南方洪災,北方旱災,管着商部的李純眼看着從自己分管的這塊調撥了大量的錢財賑災,心情真是好極了。不過舊派是越來越看不慣太子了。

永輝元年十一月,幽州大都督、盧龍節度使、同平章事、吳國公陸贄病逝。李誦再次垂涕,下令追贈陸贄司空,罷朝三日。李絳出朝調任幽州大都督、盧龍節度使。永輝二年六月,因爲李絳不熟悉邊事,改爲浙東觀察使劉禹錫任盧龍節度使。

永輝二年正月,近衛大將軍、涼國公李愬離京就任伊州大都督,蔥嶺道行軍總管。唐正式開始了收復安西北庭之戰的經營。

永輝二年五月,北方繼續大旱,回紇缺糧,爆發內亂,旋即各部南下就糧,騷擾唐邊境。唐伊州大都督李愬,河西節度使李光顏、朔方節度使田弘正三路大軍出擊,大破回紇。田弘正收復定襄,李光顏收復涼州,李愬收復安西四鎮。回紇一部歸附大唐,另一部則被迫西遷,禍禍黑衣大食去了。

收到漠北大捷的戰報的時候,李誦赤腳從牀上跳了起來。等到大臣們來到的時候,李誦已經冷靜了下來。李誦對羣臣道:

“可惜時機忽然而來,我朝準備不足,不然一定可以畢其功於一役。眼下要提防的,便是吐蕃、黑衣大食、回紇三家合流,共同對付大唐了。”

爲應對大旱,以大捷的名義,李誦再次下詔大赦天下,蠲免賦稅,同時下令太子巡視河南河東河北。

郯王李經以及由均王改封密王的李緯因爲大旱期間不知儉省體恤民情,反而肆意爲樂,被李誦貶斥降爲郡王,責令他們閉門讀書思過。與二王過從甚密的幾家世家子弟皆受到李誦的斥責。

永輝二年冬十二月初七日,李愬、李光顏、田弘正回朝,李誦在延英殿設宴,犒勞北征的有功將領。席間,有大臣以天下大定,四方無事稱頌李誦,李誦一時高興,多飲了幾杯。當夜,李誦舊疾復發,駕崩於大明宮。

此時,太子尚在河北巡視,在長安的,是郯王李經和密王李緯。李忠言捧出了李誦的遺詔······(到這裡,本書的故事就結束了,但是編輯沒有發話,還不敢正式宣佈。有許多感慨感激感動的話,且待下次講來。)

第十四章 起 兵第二十五章 永貞元年的開始第九十五章 強 勢第七十章 並不風流的逃亡(求訂閱!)第一百零五章 皇帝的陰謀(上)第六十章 機 會第一百二十三章 八聲甘州(六)第一百零五章 皇帝的陰謀(上)第九十二章 蓄 勢第七章 (收推花)第一百二十五章 玉門雪(十三)第一百二十六章 廟號(一)第二十三章 皇帝有話說第七章 長短句第二十二章 圍 城第五十二章 他要戰,便作戰!第三十八章第一百零八章 內舉不避親第二章 高崇文第五十五章 侯惟清的鐵與血第十二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二十七章第一百二十四章 霜晨月(六)第三卷 第二十五章第一百二十章 交鋒(四)第四十四章 官和錢第九十三章 李愬出馬第九十五章 強 勢第三十五章第四十章 天下還是姓李第一百二十四章 霜晨月(九)第一百二十五章 玉門雪(五)第二十五章 永貞元年的開始第七十章 並不風流的逃亡(求訂閱!)第十七章 棄 子第一百二十章 交 鋒(七)第一章第七十四章 遇 險(求訂閱!)第二十七章 就是比你馬快第九章第八十三章 說不得第二十七章第一百二十三章 八聲甘州(五)第十六章 恐懼與試探第四十六章 於頔入朝第一百二十三章 八聲甘州(八)第十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卷 第二十三章第六十章 田季安的煩惱第六十四章 流 言第三章第五十六章 儀 式 (求訂閱)第九十一章 韋丹遇刺第一章 噩耗第九十七章 韓 弘第一百二十三章 八聲甘州(三)第一百二十三章 八聲甘州(八)第六十七章 晉陽危機地一百二十五章 玉門雪(六)第二十六章 鹿頭關第一百章 陽 謀第一百二十四章 霜晨月(五)第一百二十章 交 鋒(九)第二十一章 墮 落第八十章 御駕東行第二十三章 皇帝有話說第一百二十二章 河州攻略(十)第六十章 機 會第二十一章 高大帥一鼓下梓州(五)第九章第三十八章第三十八章 大和尚有大計劃第三十三章第四十一章第九十四章 擒賊先擒王第一百一十三章 血戰 (下)第一百二十五章 玉門雪(十五)第三十五章 萬勝堆第四十五章  李愬雪夜襲蔡州(二)第八十四章 別了,《琵琶行》第六十八章 晉陽危機(二)第三卷 第二十章第八十四章 下血本第二十六章 鹿頭關第四十九章第九十八章 大王,大王!第八章第一百二十六章 廟號(二)第二十一章 高大帥一鼓下梓州(四)第二十四章 貞元二十一年的結束第一百二十七章 遺詔(一)第十七章 攻不破的雄關第十章第一百二十三章 八聲甘州(六)第四十四章 又狠又毒又臭又硬第八十章 御駕東行第一百二十四章 霜晨月(九)第一章第九十八章 拉 攏
第十四章 起 兵第二十五章 永貞元年的開始第九十五章 強 勢第七十章 並不風流的逃亡(求訂閱!)第一百零五章 皇帝的陰謀(上)第六十章 機 會第一百二十三章 八聲甘州(六)第一百零五章 皇帝的陰謀(上)第九十二章 蓄 勢第七章 (收推花)第一百二十五章 玉門雪(十三)第一百二十六章 廟號(一)第二十三章 皇帝有話說第七章 長短句第二十二章 圍 城第五十二章 他要戰,便作戰!第三十八章第一百零八章 內舉不避親第二章 高崇文第五十五章 侯惟清的鐵與血第十二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二十七章第一百二十四章 霜晨月(六)第三卷 第二十五章第一百二十章 交鋒(四)第四十四章 官和錢第九十三章 李愬出馬第九十五章 強 勢第三十五章第四十章 天下還是姓李第一百二十四章 霜晨月(九)第一百二十五章 玉門雪(五)第二十五章 永貞元年的開始第七十章 並不風流的逃亡(求訂閱!)第十七章 棄 子第一百二十章 交 鋒(七)第一章第七十四章 遇 險(求訂閱!)第二十七章 就是比你馬快第九章第八十三章 說不得第二十七章第一百二十三章 八聲甘州(五)第十六章 恐懼與試探第四十六章 於頔入朝第一百二十三章 八聲甘州(八)第十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卷 第二十三章第六十章 田季安的煩惱第六十四章 流 言第三章第五十六章 儀 式 (求訂閱)第九十一章 韋丹遇刺第一章 噩耗第九十七章 韓 弘第一百二十三章 八聲甘州(三)第一百二十三章 八聲甘州(八)第六十七章 晉陽危機地一百二十五章 玉門雪(六)第二十六章 鹿頭關第一百章 陽 謀第一百二十四章 霜晨月(五)第一百二十章 交 鋒(九)第二十一章 墮 落第八十章 御駕東行第二十三章 皇帝有話說第一百二十二章 河州攻略(十)第六十章 機 會第二十一章 高大帥一鼓下梓州(五)第九章第三十八章第三十八章 大和尚有大計劃第三十三章第四十一章第九十四章 擒賊先擒王第一百一十三章 血戰 (下)第一百二十五章 玉門雪(十五)第三十五章 萬勝堆第四十五章  李愬雪夜襲蔡州(二)第八十四章 別了,《琵琶行》第六十八章 晉陽危機(二)第三卷 第二十章第八十四章 下血本第二十六章 鹿頭關第四十九章第九十八章 大王,大王!第八章第一百二十六章 廟號(二)第二十一章 高大帥一鼓下梓州(四)第二十四章 貞元二十一年的結束第一百二十七章 遺詔(一)第十七章 攻不破的雄關第十章第一百二十三章 八聲甘州(六)第四十四章 又狠又毒又臭又硬第八十章 御駕東行第一百二十四章 霜晨月(九)第一章第九十八章 拉 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