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禮制

太上皇歸天,一直秉承孝道的李世民要爲父守孝,循周禮。這可不得了,周禮爲父母守孝是三年,皇帝要是去守孝了,那國事怎麼辦?衆多大臣一起上諫,覺得跟當初漢文帝一樣,意思個三十七天就可以除下孝服了。這之間的國事,交到東宮吧!

然後,問題又來了。古人是講究陵墓的,當初秦始皇差不多造了一輩子的陵墓,到死也沒全造完。而現在李淵是太上皇,也是做過皇帝的人,還是開國的高祖,陵墓的規格也不能寒磣。按照李世民的意思,應該好生操持,要像當年漢高祖劉邦的長陵一樣,一定要厚葬,當然也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總不能讓靈柩一直停在外面,還是要早點入土爲安。漢高祖的長陵高達九丈,那可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建起來的,哪怕如今建造工藝已經很高,可以不用石頭用水泥什麼的了,可是,你總不能光建一個外殼吧,裡面也要有料啊!規定時間裡根本不可能完成,而且還勞民傷財。

秘書監這時是虞世南,也是個鼎鼎有名的人物,他那兄長虞世基是隋朝的老臣,卻不是什麼好人,絕對是佞臣,不過,這虞世基卻不一樣,李世民說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爲五絕,尤其是他的書法,他當年師從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禪師學習書法,極有風骨,李世民的行書就是跟他學的。虞世基此時就覺得李世民做得不對,便上書勸諫:“聖人薄葬其親屬,並非是不孝,而是深思熟慮,因爲厚葬適足以成爲親人的拖累,所以聖人不爲。過去漢朝張釋之曾說過:‘在陵墓中藏有金玉,即使鑄銅鐵封住南山還是有空隙。’劉向說:‘死者沒有生命的極限而國家有興廢,張釋之所講的,是長遠打算。’他們講得深刻,的確合乎道理。陛下聖德超過唐堯、虞舜二帝,而厚葬親人卻效法秦漢的帝王,我認爲陛下不當如此。雖然不再藏金埋玉,後代的人一見丘壟如此高大,怎麼知道沒有金玉呢?而且如今陛下服喪依照漢文帝,三十七天脫下喪服,但是丘壟制度惟獨依照漢高祖的長陵,恐怕不大合適。希望陛下能夠依照《白虎通義》一書,爲太上皇建造三仞高的陵墓,所用器物制度,一律節省簡化,將這些刻石碑立於陵旁,此外另書寫一通,藏在宗廟內,用做後代子孫永久效法。”

李世民壓根就不想理會這個有些迂腐的書生,畢竟,李世民如今已經功成名就,將大唐治理得成了貞觀盛世,每日裡都有大臣在奉承吹捧,已經沒有最初登基那會兒虛心納諫了,在他看來,自己是皇帝,李淵還是自己的父親,當朝的開國高祖,難道給他修建的陵墓高大一點有什麼問題嗎?還說什麼要簡化從事,這不是丟皇家的臉面麼!那怎麼行,厚葬是一定要的。

虞世南也有一股子鍥而不捨的精神,沒幾天,又送上了一道奏疏,這回把實際問題擺了出來:“漢代的帝王一般即位後即營造山陵,有的營建時間達五十多年;如今幾個月之內要得到幾十年的功效,恐怕人力難以做得到。”你去造啊,只要你不覺得把太上皇的靈柩一直放着不入土沒什麼,你就去造好了,大概太上皇等不了五六十年時間。

李世民也是務實的人,時間,這是關鍵問題。當下把虞世南的奏疏傳到工部去,問那些工部負責建築方面的郎官,到底是不是虞世南這個大膽的書生胡說八道,信口開河。工部的官員也是實誠人,自然就說了,這陵墓確實不是一兩個月就能造起來的,何況要造九丈,實在是困難。李世民犯了難,高祖陵墓規格不能太低,那是對父親不孝,又不能太高,那花費的時間太長,房玄齡、長孫無忌他們也看到了這份奏疏,也不能讓李世民難做,便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九丈太高,三丈又太低,顯示不出高祖的身份,那麼就六丈好了!這也是有依據的,當初東漢光武帝的原陵就是六丈,人家也是中興之主,也不委屈了高祖!

高祖下葬這事暫且不談,如今國已定,這皇家的宗廟還是一直沒完備的,如今,應該要將高祖的靈位請入宗廟,並且追封先祖,以爲禮制。禮制一直是中國古代統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直是後世的人所難以理解的,畢竟,到了後世,社會制度趨向於完善,已經不依賴於這種道德上的無序規範了。

古代的國家,不可能如同後世一般,採用各種法律制度來管理國家,那所需要的成本過高。而能夠降低這種成本的,也就是禮制了。按照孔老夫子的說法,什麼叫禮,就是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或者是親親,尊尊,長長和男女有別,前一個規範的是朝堂君臣還有長輩與晚輩,而後面一個就更加明確具體一點,制約的是家庭,乃至整個整個社會。憑藉這似乎有些虛無縹緲的禮制,來調整家庭內部和家族之間的關係,最後納入整個社會管理體系,保證整個社會的規範化。

皇室就要更加隆重一些,要追封祖先三代,這就是名分,別看孟子說什麼:“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要知道所謂家、國、社稷,在這種家天下的時代裡,就是最重要的。那些歷來的皇帝對世家不滿也是來源於此,因爲他們總是先考慮家,然後才考慮國,這是統治者不能容忍的,雖然他們自己也差不多。

諫議大夫朱子奢上疏請求立三昭三穆而空下太祖之靈位。李世民在於禮部的一班官員商討之後,同意了。然後就要增修宗廟,原本開國初追封的宣簡公、懿王、景皇帝、元皇帝四個,也就是李淵的父親,祖父,曾祖,曾曾祖不算,還加了兩個,一個是遠祖弘農府君重耳,另一個便是高祖了。原本房玄齡他們考證了李家的族譜後,還想要追封涼武昭王爲太祖,不過,卻讓于志寧那個飽讀經書的太子左庶子給反駁了,畢竟,李家的霸業又不是從那位開始的,怎麼可以追封一個算起來不大相干的人呢,李世民想想也是,當下同意了。

自此,李家的宗廟,還有唐朝的禮制大半完備,剩下的可以由以後的各個君王增添或者修改什麼的。。.。

第81章 淨土寺第185章 又見命案第53章 幣制第229章 相邀第212章 風雨欲來第95章 微服 第九十六章 暗訪第234章 邀請第221章 對飲第141章 小女兒心事第109章 雪日第174章 安市之戰第84章 調戲第二百二十二章第256章 歸來第260章 李泰的末路第165章 御駕親征第201章 落水的人第3章 轉機第238章 魔心宗第60章 驚馬第87章 偶遇第155章 魏徵之死.第22章 墜馬事件第230章 插曲第237章 叔侄第138章 弒師第139章 波斯來人第七十三章第132章 議論第44章 怒火第249章 起始第196章 天竺之亂第249章 起始第207章 兄弟?第106章 侯君集第200章 江南風波第123章 李恪歸來第226章 各有計較第45章 鄭家有女第53章 幣制第223章 相思第218章 私鹽?第六十九章第35章 請戰第六十八章第129章 你是誰?第39章 回援第42章 審問第七十九章第132章 議論第七十三章第218章 私鹽?第156章 變故第248章 亂前第115章 立政殿第138章 弒師第191章 海上“仙山”第82章 論禪第133章 對策第84章 調戲第259章 小兒女心思第203章 決定第6章 閒談第161章 邀請第46章 風波第137章 風雨欲來第241章 解密第153章 李治的婚事第240章 絲帕的秘密第七十一章第145章 牡丹花會第158章 覆滅第22章 墜馬事件第55章 得子第258章 吃醋?第194章 海盜第156章 變故第230章 插曲第121章 立後風波第134章 武媚孃的志向第2章 危機第36章 遇襲第199章 琴師第253章 落幕第160章 衝突第133章 對策第七十三章第169章 英雄救美第162章 交易第145章 牡丹花會第86章 彈劾第81章 淨土寺第257章 茶樓第196章 天竺之亂第20章 人生何處不相逢第43章 雷霆第171章 新城的心事第二百二十二章第140章 倦怠第139章 波斯來人
第81章 淨土寺第185章 又見命案第53章 幣制第229章 相邀第212章 風雨欲來第95章 微服 第九十六章 暗訪第234章 邀請第221章 對飲第141章 小女兒心事第109章 雪日第174章 安市之戰第84章 調戲第二百二十二章第256章 歸來第260章 李泰的末路第165章 御駕親征第201章 落水的人第3章 轉機第238章 魔心宗第60章 驚馬第87章 偶遇第155章 魏徵之死.第22章 墜馬事件第230章 插曲第237章 叔侄第138章 弒師第139章 波斯來人第七十三章第132章 議論第44章 怒火第249章 起始第196章 天竺之亂第249章 起始第207章 兄弟?第106章 侯君集第200章 江南風波第123章 李恪歸來第226章 各有計較第45章 鄭家有女第53章 幣制第223章 相思第218章 私鹽?第六十九章第35章 請戰第六十八章第129章 你是誰?第39章 回援第42章 審問第七十九章第132章 議論第七十三章第218章 私鹽?第156章 變故第248章 亂前第115章 立政殿第138章 弒師第191章 海上“仙山”第82章 論禪第133章 對策第84章 調戲第259章 小兒女心思第203章 決定第6章 閒談第161章 邀請第46章 風波第137章 風雨欲來第241章 解密第153章 李治的婚事第240章 絲帕的秘密第七十一章第145章 牡丹花會第158章 覆滅第22章 墜馬事件第55章 得子第258章 吃醋?第194章 海盜第156章 變故第230章 插曲第121章 立後風波第134章 武媚孃的志向第2章 危機第36章 遇襲第199章 琴師第253章 落幕第160章 衝突第133章 對策第七十三章第169章 英雄救美第162章 交易第145章 牡丹花會第86章 彈劾第81章 淨土寺第257章 茶樓第196章 天竺之亂第20章 人生何處不相逢第43章 雷霆第171章 新城的心事第二百二十二章第140章 倦怠第139章 波斯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