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封王大典,再見尺帶珠丹,任命刑部尚書

在高力士宣讀詔書的時候,文武百官連大氣都不敢喘一聲。

寬闊的殿前廣場,所有人都在專注聽高力士的宣讀。

也惟有李瑄如鬆一樣站在李隆基身旁,淡然自若。

“望諸大臣以秦王爲首,勠力同心,休慼與共……詔令畢,問禮……”

最後,高力士用更大的聲音結束詔書宣讀。

應天順時,受茲天命。

毫無疑問,李隆基是正統。

所有一切都有禮法。

譬如霍光廢昌邑王,扶持劉病己一樣,在漢人王朝的禮法之內。

哪怕是董卓廢劉辯,立劉協,文人士大夫也得咬着牙認。

衆文武大臣明白,這典禮,正是封王大典。

當高力士宣讀詔書完畢,一陣沉默後,文武百官神色驟變,震驚之色溢於言表。

有人瞪大雙眼,滿臉不可置信。

有人身軀微微顫抖,彷彿被這突如其來的詔書擊中了要害。

恐慌如烏雲般迅速籠罩在衆人心頭,他們面面相覷。任何一個正常人,都能猜出詔書背後隱藏着的風雲變幻。

當然,也有一些人因詔書而驚喜。

李瑄登天策上將,開府治事,官職改變,對李瑄的親信來說,騰挪空間巨大。

雖然大唐有許多官職被永久擱置,然李瑄現兼任的都是要職。

李瑄沒有貪心兼司徒、太尉、十二衛大將軍這些有名無實的官職。

一個天策上將,就將所有概括。

州牧、總管、諸道大行臺尚書令等官職,擁有諸多時代背景因素。哪怕現在李隆基依舊會讓兒子擔任“牧”,但都是虛職,李瑄擔任沒有任何意義。

不斷加重尚書令的權力,削弱中書省的“起草詔令”,削弱門下省的“審覈詔令”。

現中書令和侍中如果不兼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權力大打折扣。

另外,李瑄改“中書門下堂”爲政事堂,廢除政事堂吏、樞機、兵、戶、刑禮五房。

將權力徹底還給六部尚書,使尚書令權力到達頂峰。

即便今後使親信大臣拜相,也不可能撼動尚書令的權力。

使尚書令成爲實際意義的百官之首,當之無愧的首席宰相,和楊堅所擔任的“大丞相”無異。

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結束後,也遠遠沒有這種權力。

天策府也比歷史上李世民所掌握的天策府厲害得多。

天策上將,位在三公之上,有唐以來,只有太宗皇帝李世民擔任過。

天策府負責對大唐內外的征伐戰事,加上天下兵馬大元帥,直接完成對大唐兵馬名義上的掌控。

更何況李瑄統帥的天策府,將擁有兩萬天策衛鐵騎。

這只是開始,以後天策府近衛,還會出現其他兵種。

最後是秦王的爵位,其含義重大。

秦王是正一品的“親王”爵位,比郡王更大一級。

唐代親王只封皇帝的兒子,從未有例外。

衆所周知,秦、晉、楚、趙、齊、魏等爲先秦時的大國,類似的爵位加身,意義重大。

李隆基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他的兒子們都是郯王、永王、英王、棣王、光王、儀王、潁王等上古、中古小國名號,就算李亨在任太子之前,也只是陝王。

秦除了先秦大國以外,還是李世民的爵位。

子孫默認不封,以顯李世民的地位。

所以文武百官認爲李瑄封秦王,已經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這也使一些老臣非常憤怒。

他們覺得這比楊國忠之流過分多了。

“臣李瑄拜謝陛下隆恩。得位天策上將,剿滅叛亂義不容辭。兼尚書令,必盡忠職守,不負聖望。進階秦王,以死拱衛大唐社稷。”

李瑄在萬衆矚目下,走上前從高力士手中接過詔書。

他雙手捧着詔書,對李隆基深深一拜。

與此同時,早已被李瑄制好的秦王印、兵馬大元帥魚符、天策府印、尚書令印、金甲金胄、官服、節鉞、寶劍等被一名名宦官捧着,從太極殿內走出,趨步於李隆基身後。

不管文武百官是何種神態,宦官魚朝恩低頭捧着另一份敕令,緩緩在托盤上召開。

這是一張頂級絹綾製作的詔書,邊緣繡着祥雲瑞鶴,富麗堂華,字體是楷書,是李瑄的第一任書法老師李琚所寫。

此內容正是對李瑄秦王、天策上將、尚書令的任命。

宦官馮神威又捧着傳國玉璽,來到李隆基面前。

要在衆目睽睽下,在詔書上蓋上印章。

李隆基看一眼作禮的李瑄,又看向臺階下神態各異的文武百官,無地自容。

以爲自己是堯舜!

現在是周赧、漢獻嗎?

李隆基伸出顫抖的右手,撫摸着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的和氏璧。

光潤的和氏璧提起的時候,重若千鈞。

他心中滿是糾結、複雜與絕望。曾經的輝煌如過眼雲煙,如今山河顛覆,社稷崩塌。

他爲了活命,只能屈服於李瑄的威勢之下。

後悔重用李瑄,糾結於自己用人的失誤,悔恨當初未能洞察局勢,力挽狂瀾。

太極殿前,氣運所在,天道何在?

李隆基複雜的情緒交織,有對往日榮光的眷戀,有對百姓疾苦的愧疚,更有對未來命運的恐懼。

絕望如影隨形,他深知已無力迴天,前路茫茫。

只能懷着滿心的悲涼,在任命書上蓋下“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

這一瞬間,傳國玉璽彷彿輕得如同一片羽毛。

在李隆基丟下傳國玉璽的那一刻,神器易主。

今後,李瑄將執掌國璽,開始他的權臣生涯。

“拜見秦王,陛下聖明!”

大概有十分之一的大臣,拱手向李瑄一拜,讚歎李隆基的聖明。

李瑄舉高詔書,看向下方拜見的大臣。

多品秩較低,如李瑄現在的僚屬、麾下崔光遠、劉單、王滔、李紓、封常清等,以及之前提拔的呂堙、路嗣恭、王冰、陳藏器、蕭華等僚屬。還有和李瑄,以及李瑄妻子沾親帶故的人,他們看到機會。

“拜見秦王……”

大臣們左右相顧,又過幾個呼吸後,王維、裴遵慶、張鎬、韋見素等大臣向李瑄一拜。

即便如此,也纔到達五成。

半數官吏並沒有向李瑄拜見,呼李瑄爲秦王。

對比,李瑄記在心裡,沒有在大典上有所行動。

“請陛下下令前往兩儀殿,參加祭祀大典。”

李瑄這轉身向李隆基說道。

兩儀殿前,李瑄早已讓崔光遠準備好祭壇和一應物品。

“力士,宣令吧!”

李隆基繼續交給高力士來做。

看到許多官吏不認同李瑄的秦王之位,李隆基稍有欣慰。

但他也明白,這些文武大臣無法改變局面。

等大典結束後,李瑄一定會重新調整三品、四品大臣。

將諸部權力交給信奉自己的人。

“百官聽令,前往兩儀殿,祭祀宣誓!”

高力士向下方百官揚聲喊道。

太極殿是太極宮的主殿,也叫前殿,主持朔日、望日朝會。

兩儀殿是太極宮的中殿,甘露殿是太極宮的後殿。

一般的典禮,就在兩儀殿前進行。

李隆基在高力士等宦官的攙扶下,最先離開。

李瑄則要去偏殿更衣,穿上屬於秦王的服侍,冠冕,佩戴魚符。

文武百官懷着沉重的心情,在監禮官和宦官宮女的帶領下,登上臺階,浩浩蕩蕩的隊伍跨過太極殿。

在緩緩登臺階的時候,大臣們悄聲訴說着不滿。

一些老臣本以爲李瑄會先等一等,沒想到這麼急就當上秦王、天策上將,還改了官制。

這觸及到許多人心中的底線。

王公貴族一想到他們的門蔭入仕之路可能因此而阻斷,就對李瑄產生嫉恨。

更擔憂李瑄的變法像是洪水猛獸一樣,無比猛烈。

“曹操進封爲魏王,也要等到漢獻帝入許二十年後;王莽拜大司徒以後,還要等待十年後纔敢稱帝。他想等幾天呢?”

老臣苗晉卿在隊伍中嘟嘟囔囔。

這句話表明老臣們的心跡,都說安祿山稱帝之心急切。但李瑄現在和安祿山沒有多大區別!

在叛亂的時候,所謂宗室的頭銜,並不足以服衆。

“沒有人能制衡,徒之奈何?”

旁邊的蕭隱之嘆一口氣。

他是刑部尚書,但他沒有因刑部權力變大而高興。

因爲他在李瑄爲宰相的時候是反對派,與李瑄有間隙。

其他大臣默然不語。

“如果他敢再過分,我一定像比干、微子一樣罵他,身死無恨。”

還有老臣憤然說道。

似乎用這種舉止,表明自己的氣節。

“李林甫立仗馬、楊國忠塞言路都時候,也不見得你們說幾句。敢像比干、微子一樣的大臣,早已被楊國忠貶出長安,或慘遭毒手。秦王對待大臣仁義,不輕易加刑,可不要去挑戰秦王的耐心。”

這些紫衣大臣身後的路嗣恭緩緩說道,不無嘲諷之意。

路嗣恭原名路劍客,由李瑄一手從姑臧帶到朝廷。

李瑄罷相,他雖然已被調爲光祿少卿,不再掌有實權。

但李瑄已至秦王,路嗣恭一定會再被重用。

所以路嗣恭很看不慣這些只會動嘴的老臣。

這些老臣心裡明白,李瑄不會像楊國忠、李林甫一樣動用手段去殘害大臣,更不會禍及家人。

他們去罵李瑄,最多被罷免官職,反而落下好名聲。

“路嗣恭,你的名字還是聖人賜予的,你真是愧對魯恭。”

房琯非常倔,認爲路嗣恭助紂爲虐。

見此,路嗣恭不再理會這些老臣,撞到南牆他們才肯回頭。

路過太極殿的時候,羣臣們的談論激烈起來。

也有一些害怕自己利益官職受損的官吏隔岸觀火。

如果事後李瑄大量罷免官職,任人唯親,一定會引起激烈的反抗。

一刻鐘後,李瑄從偏殿中走出。

他穿上與文武百官不同的禮服,總體赤黑色,又略帶一些紅色,衣袍上有精緻的紋飾。

三品以上服紫袍,但李瑄特意定製的衣服,彰顯與衆不同。

據說李世民當天策上將的時候,就是穿着類似的禮服。

另外,李瑄不再戴帽子,而是髮飾上戴着象徵着秦王之位的玄冕。

腰間掛着魚符和飛鳥銜花玉佩,另一側佩戴諸葛亮劍。

這套衣服彷彿爲李瑄量身定做一樣,配合李瑄的短鬍鬚,有一種英武莊嚴、睥睨天下的氣質。

以後這就是他的官服。

如果是在軍中,李瑄會穿上金甲,代表他天策上將,節制天下兵馬的身份。

當兩儀殿下百官就位,李瑄與李隆基再次出現的時候,百官凝望秦王李瑄,他們看到的是貴不可言。

明明李瑄和李隆基站在一起,他們卻本能地將李隆基忽略。

老臣們都痛心疾首地低下頭,無法表達。

一些官吏認爲李瑄有“王者之氣”,安慰自己這是大勢所趨。

如果要前途,只能向李瑄靠攏。

一旦李瑄平定安祿山的叛亂,收復洛陽、河南、河北,他的威望將到達頂點。

不明政治的百姓只會記住秦王李瑄。

“祭祀開始!”

高力士聽到鐘聲以後,宣佈祭祀開始。

李瑄上前扶着李隆基,與他攜手,在文武百官的注視下,走向鋪滿黃土的祭壇。

“七郎好氣質。太宗皇帝拜天策上將時的風采,該如這樣一般。你這套衣服,準備了十年吧?”

李隆基和李瑄背對着百官的時候,淡淡地向李瑄說道。

暗指李瑄是不是十年前就開始謀劃造反了。

“不瞞聖人,我一直準備兩件衣服,輔佐堯舜時和輔佐漢靈帝時所着衣物不同。”

李瑄向李隆基回答道。

這玄袍確實是他在西域的時候製作的。

不過李隆基說得有些保守了,非要說的話,他在十二年前,就在織這件衣服。

“看着腳下,這是你我留下的腳印,天在看吶!”

李隆基沒有動怒,他看着兩人踏着黃土的腳印,意有所指地道。

在祭壇前,只有李瑄和李隆基走過。

一排長長的腳印,一深一淺,格外清晰。

一種歷史的宿命感,在向祭壇上延伸。

“如果蒼天有眼,臣當問天!”

李瑄不爲所動,挽着李隆基的手,開始登上祭壇。

他知道李隆基年紀大,在上第一個祭壇臺階的時候,還託他一把。

李隆基面對李瑄,產生自我懷疑。他不知是自己縱然李瑄,還是李瑄成就他,完成“指麾八荒定,懷柔萬國夷”的赫赫武功。

依舊是兩人攜手的腳印。

“咚……咚……”

這一刻,祭祀的鼓聲敲響。

隨後,伴隨着李瑄和李隆基登祭壇的步伐,編鐘、編磬、笙、簫等一起鳴奏。

悠揚、深沉的聲音,在兩儀殿前繚繞,節奏緩慢而穩重。

祭天的音樂,恢宏大氣,又顯得莊嚴肅穆。

哪怕一些大臣不忿李瑄,也必須肅靜注視。

祭壇的最高處,已經擺好黃金、美酒、絲綢、精選食物等等。

李瑄和李隆基向蒼天一拜,開始在大樂聲中祈福。

祈福完畢,大樂停止,除了微風吹動黃旗,一片寧靜。

“昊天在上,后土在下。本王受天子所封,進位秦王,當輔佐天子,承天運,平叛亂,保社稷。希望蒼天庇佑,江山穩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蒼天爲鑑,大地爲證,如有違背,人神共誅!”

李瑄在祭壇立誓爲秦王,他單手舉天,聲音鏗鏘有力。

很精妙的話,讓一些文人官吏共鳴。

但許多人不信李瑄的話,畢竟李瑄的經典語錄太多了,什麼“雷霆雨露,俱是君恩”,現在卻大逆不道,將皇帝淪爲陪襯。

與李隆基一起走下祭壇後,開始大典之宴。

宴會在兩儀殿後的甘露殿,大戰在即,一切從簡。

李瑄沒有讓崔光遠破費,只是準備一盤烤肉,兩份蔬菜,兩種水果。

封王大典後,李瑄會頒佈政令,從中央到郡縣,不得在叛亂平定之間,舉行官辦宴會。

一些酒肉、絲綢,以犒賞英勇殺敵的將士爲主。

並且李瑄以身作則,提倡節儉。

五品以上官吏,落座於甘露殿內。

五品以下官吏,只能在甘露殿外。

對李隆基來說,這是一場沒意思的宴會。

不僅沒有歌舞,李瑄還全程和他坐在一起。

他感覺有大臣投來眼神,卻不敢靠近。

昔日山珍海味,應有盡有。

公孫大娘、謝阿蠻等精湛的舞者,舞動盛世的華章。

他的梨園弟子不允許被出席,霓裳羽衣的大樂被塵封。

喝幾杯愁悶的酒,感覺已醉,依稀之間看到宴會上風華絕代的身影。

“將軍,秦王召喚你上去!”

在甘露殿不起眼角落喝酒吃肉的尺帶珠丹,聽到小宦官的聲音錯愕。

他擡頭看向首座的李瑄向他舉起酒杯,並向他微笑。

毛骨悚然的尺帶珠丹不得不硬着頭皮上前。

現在尺帶珠丹已經快六十歲,他的長鬍須基本上全部白了。

不知不覺,被俘虜至長安已經八九年時間。

歷史上的尺帶珠丹在去年的時候,會被末·結桑東則佈政變殺死。

現在尺帶珠丹免受劫難,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

“拜見……秦王!”

尺帶珠丹到案前向李瑄躬身一拜,他用的不是吐蕃禮儀,而是漢人禮節。

這個曾經的一代雄主,已失去所有銳氣!

“拜見聖人……”

見李瑄正襟危坐,沒有迴應。尺帶珠丹想起自己還未拜李隆基,趕緊扭身一拜。

“免禮吧!”

李隆基一直看自己這個妹夫不爽。最恨的時候,恨不得將其碎屍萬段。但現在卻有一種同病相憐的感覺。

“將軍落座!”

李瑄指了指桌案對面的座位。

“謝秦王賜座。”

尺帶珠丹再次拜謝後落座,如坐鍼氈。

他忽然想起他在柏海被李瑄擒住的時候,曾向李瑄說過“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年少功高震主,未必是好事,希望李瑄能放過他,他會助李瑄造反。

當時李瑄堂而皇之地拒絕他,還說出過模棱兩可的話。

現在尺帶珠丹明白,李瑄蓄謀已久,用他們吐蕃當墊腳石,完成今日秦王之尊。

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他不能用平常的眼光去看待李瑄。

只是他不明白李瑄爲什麼會磨磨唧唧,照他看來,完全可以取代李隆基爲皇帝。

東面的安祿山雖然傳的很邪乎,但尺帶珠丹不認爲燕軍能戰勝李瑄治下的河隴勁卒。

“將軍來長安多年,可思念家鄉?”

李瑄開門見山地向尺帶珠丹說道。

他叫尺帶珠丹上來,可不是炫耀如今的成就。

“此間樂,不思蜀!”

最近尺帶珠丹在看三國志,以爲李瑄政變後要弄死他,連忙矢口否認。

實際上,他整天被關在宅院中,無一點樂趣,像是被囚禁一樣。

他喜愛吐蕃的酒,喜愛吐蕃的犛牛,喜歡賽馬。

他寵愛的妃子和兒子,都是尺帶珠丹孤單時所牽掛的。

“大唐與吐蕃已經和好近十載,這些年來,邊境宴然,無衝突發生,又有舅甥之好。將軍也是時候自由了。”

李瑄當然沒有殺死尺帶珠丹的意思。

他是不喜尺帶珠丹殘戮大唐邊民,但此時的尺帶珠丹非常有利用價值。

小贊普赤松德讚的位置已經坐穩,並有自己的想法,貴族們不滿瑪祥·仲巴傑會轉而支持赤松德贊。

從以往的種種來看,尺帶珠丹是一個極具掌控欲的君主,他將一論制,改爲三論制,不允許任何人撼動他的權威。

以前大論韋·達札恭祿那麼大的功勞,卻被尺帶珠丹隨意找個“通敵”的理由殺死,連吐蕃強大的韋氏家族,也一併打壓。

尺帶珠丹回吐蕃後,會甘於寂寞,安心養老嗎?

就算他看開一切,想要養老。但他能容忍瑪祥·仲巴傑去掌控朝政嗎?

雖然李瑄讓南霽雲率領四萬步卒抵禦吐蕃。

但不戰而屈人之兵,永遠都是上策。

李瑄清楚,尺帶珠丹雖是一代雄主,但他在歷史上的地位遠不如他兒子赤松德贊。

釋放尺帶珠丹,不算是放虎歸山。

“臣不敢,臣喜愛長安。”

尺帶珠丹覺得李瑄在試探他,誠惶誠恐地說道。

“本王讓你回去,是想讓吐蕃宣揚尊奉我,還需要讓本王把話說明白嗎?”

李瑄厲聲向尺帶珠丹說道。

尺帶珠丹微微一愣,難道李瑄真要放他回吐蕃嗎?

意思是自己奪權不太光彩,讓吐蕃這樣的大國向他效忠?

自以爲捋清其中的因果後,尺帶珠丹大喜,他不顧李隆基在身邊,向李瑄保證道:“如果臣能回到家鄉,吐蕃永遠效忠秦王,還會派遣兵馬,幫助大唐平定逆賊安祿山。”

“好!我敬將軍一杯!”

李瑄微微一笑,舉杯敬尺帶珠丹。

尺帶珠丹欣喜欲狂,他舉杯將酒一飲而盡。

“大唐與吐蕃友誼萬歲!”

李瑄迴應尺帶珠丹一聲。

兩人又寒暄幾句,尺帶珠丹退下。明日李瑄就會下令在長安的吐蕃使節,帶着尺帶珠丹返回吐蕃。

同時,派驛卒將一封信件交到南霽雲和段秀實手中。

“尺帶珠丹已經中了你的詭計,我覺得你的笑不懷好意。”

李隆基突然向李瑄說道。

“聖人爲什麼在這個時候如此清醒?”

李瑄轉而問李隆基。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李隆基沉默片刻,用這八個大字來搪塞。

“有一定道理,但聖人不是這樣!”

李瑄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

李隆基不再說話。

失去了才醒悟,追悔莫及。

和現在的清醒相比,他都不知道天寶四載以後的自己在幹什麼。

李瑄接下來沒有宴請其他大臣,只是陪李隆基坐着,有一句沒一句的說。

李隆基有時候接話,有時候閉口不答。

午時過後,封王宴結束。

李瑄與李隆基一起離開甘露殿。

由劉單通過夾城,護送李隆基回興慶宮。

宴會結束,百官暫時回家中待命,但李瑄並未偃旗息鼓。

他第一時間派大舅子裴瓔去終南山請李泌出山。

新主長安,他現在一天也無法離開,寫信請李泌諒解。

然後,李瑄召長沙太守李峴,以及被貶的趙奉章、杜璡等數十名官吏回長安。

不論他們怎麼看待李瑄,他都會調遣。

這些離職的地方空缺,李瑄準備通過面試,用一些年輕的進士、明經擔任縣令、縣丞、縣尉。

郡守、長史,提拔僚屬擔任。

李瑄又派快馬到西域,讓顏真卿派兵護送裴靈溪、姜月瑤、長離、霜兒和他的兒女回長安。

現在白蘭羌的李適之、李霅、李奕等,由莫門軍使高鍇護送歸來。

另,李瑄將自己封爲秦王,拜天策上將,兼尚書令的消息送至天下郡縣。

無論是節度使,還是郡守、縣令,都必須聽從李瑄的命令,如有違背,視爲叛逆。

特別是李光弼、郭子儀。

之前李隆基聽從楊國忠的慫恿,將二人召回來勤王。

本來他們在常山郡大敗史思明的數萬兵馬,佔據優勢。

但面對危若累卵的潼關,他們不得不聽從詔書。

李瑄判斷朔方軍和河東軍剛出井陘。

他下令郭子儀、李光弼掉頭,重新出井陘,攻略河北,牽制河北的史思明和蔡希德。

給予河北抵抗的義軍勇氣。

就看郭子儀和李光弼的態度了。

另外,南陽、潁川方面的戰鬥李瑄覺得不容樂觀。

歷史上是魯炅主導南陽之戰,慘敗給武令珣。

現魯炅被李瑄留在河中,準備前往波斯。

南陽節度使薛願、嶺南節度使何履光、黔中節度使趙國珍、襄陽節度使徐浩等聚集兵馬在南陽,準備叛軍大戰。

局勢脫離李瑄掌控,李瑄一要讓這些新建立的節度使聽令,二是以防禦姿態固守,不得主動出擊。

歷史上南陽之戰敗得太慘,最後將壓力都給了張巡。

李瑄也清楚,那些太守節度使不一定都聽從他,特別是賄賂楊國忠和楊氏得來的太守。

安史之亂中,出現自私自利的畜牲太守可不是一個兩個。

由於潼關失守,許多消息需要繞道傳遞,李瑄一時半會難以得到信息反饋。

他只能等待自己的主力到來,先計劃收復潼關。

在這些進行的時候,長安的官制體系需要快速穩定。

六部尚書、侍郎,李瑄要儘快確立。

當天下午,李瑄在政事堂最先召以往的得力干將路嗣恭。

“嗣恭,今我雖入長安,也不過是安了民心。王公貴族蠢蠢欲動,不知多少人想取走我的項上人頭。”

李瑄指着自己的腦袋向路嗣恭說道,表明形勢緊張。

現在文武百官中,有多少是真心投靠?

所以李瑄暫時只能通過軍隊,完成對權力的掌控。

等政治權利架構清晰後,才能放鬆一些。

“封王大典已經順利舉行,秦王得到上天的許可,已是定局。不過秦王不能心慈手軟,一旦有不服從政令的官吏露出頭,不論資歷,不論官職大小,一律讓他們致仕養老。雖天下動盪,然長安想當官的文人士子比比皆是。”

路嗣恭向李瑄回答道。

亂世當用重典,他在封王大典上見識到老臣的威力,一定不能讓他們在這個時候鬧起來。

當務之急,國家先一致對外,平定安祿山叛亂,救河南、河北百姓於水火之中。

“我會那麼做的。”

李瑄點頭,他當然不會在關鍵時刻讓人壞他大事。

他不會殘暴亂殺元老大臣,但失去官職的人,翻不起風浪。

“嗣恭覺得如何去處理楊國忠和虢國夫人、韓國夫人等楊氏成員。”

李瑄說出叫路嗣恭來的目的。

“當立即殺之!不殺不足以平民憤!長安百姓現在最想看到的就是處斬楊國忠和楊氏。明日後,秦王的封號將傳遍長安,趁機輿論之際,殺死楊國忠等人,以證秦王清君側之名。”

路嗣恭向李瑄回答道。

對這種罪大惡極,人神共憤的人,不需要審判,更不需要等秋後問斬。

拖的時間越久,人們的想法就越多,於李瑄不利。

“我會將蕭隱之罷免,由嗣恭擔任刑部尚書,明日午時三刻,負責在西市監斬楊氏,楊氏凡爲惡者,包括虢國夫人的兒子裴徽,楊國忠兩個兒子一律處死。”

李瑄向路嗣恭任命道。

哪怕他們是公主、郡主的丈夫,也必須是這樣的結局。

公主、郡主能被免去罪過,已是網開一面。

殺公主對李瑄的影響太大,也會讓人覺得在太真觀的楊玉環也該處死。

“屬下拜謝秦王,屬下必全力擁護秦王,維護朝廷綱紀。”

路嗣恭內心激動,向李瑄大行一禮。

新的官制還未完全確立,但尚書之職註定權力巨大。

更何況是刑部尚書。

“時間不多,嗣恭儘快擬定監斬計劃,明日我會親自到場。”

李瑄看好路嗣恭的應變能力,和果斷處事。

他知道路嗣恭是文武雙全的人,更有理財的能力。

若在刑部尚書的位置上創造典範,李瑄會加他“參知政事”。

今後,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取代中書令、侍中,爲參與政事的固定宰相。

依舊是以右爲尊。

尚書令爲首席宰相,尚書右僕射爲第二宰相,尚書左僕射爲第三宰相。

同時,李瑄要創立真正的政事堂,逐漸把宰相的位置固定到五人,甚至七人。

當前,依舊是李瑄執政事筆,等他權力穩固後,會輪流執政事筆。

天策府參與政事,兼任要職。

李瑄執掌國璽,任意拜相、罷相,沒有人能撼動李瑄的權力。

多相制度,更利於朝廷的運轉。

第131章 突襲青海東部第238章 堵住花石峽,吐蕃贊普窮途末路第234章 吐蕃在等雪,長安的歌謠第138章 回到湟水城,百姓夾道相迎第118章 獻給李帥金字告身第350章 不一樣的朱雀街,長安百姓的期望第251章 尺帶珠丹俯首,李瑄向李隆基請求第330章 換將,改城第185章 先登之功,三日克三城第228章 送將士入雪域高原,一箭破伏俟第103章 對吐蕃的戰略第63章 河泊十八部第49章 賣馬人第320章 唐軍就位,四面包圍第187章 收復九曲,設立九曲郡 洮陽郡第186章 連克五城,斬吐蕃大相第107章 與吐蕃第一次交鋒第260章 與裴靈溪遊東市,定情信物第248章 金盃同汝飲,白刃不相饒第27章 豐安軍城第99章 兼江南東道採訪處置使第239章 生擒吐蕃贊普,三十三萬大軍全軍覆沒第302章 楊玉環的櫻桃饆饠,安祿山封王,蝶戀花,最後的法令第138章 回到湟水城,百姓夾道相迎第345章 新的格局,暴富,唐軍撤回安西第337章 攻克薩末鞬城,總督的末路第234章 吐蕃在等雪,長安的歌謠第238章 堵住花石峽,吐蕃贊普窮途末路第125章 一拳打爆第87章 攻擊李林甫第59章 豐安令劉晏第178章 假李瑄入青海,真李瑄襲九曲第277章 聖人和貴妃參加婚禮第111章 李適之拜太子太師,封宋國公第288章 處置李林甫的兩個兒子第188章 爲諸將士升官,隴右軍擴至十一萬五第339章 大食帝國與羅馬帝國的反應第315章 西域戰爭起第217章 梨樹爭奪戰,楊氏家奴第178章 假李瑄入青海,真李瑄襲九曲第162章 吐蕃反制大唐的手段第163章 李世民的真假元帥戰術,陌刀軍完成第207章 聖人失望李林甫,李林甫的危機第36章 皋蘭州都督府騎兵第81章 左千牛衛將軍,封爵第333章 騎兵戰術,追逐與被追逐第36章 皋蘭州都督府騎兵第248章 金盃同汝飲,白刃不相饒第280章 別出心裁的禮物第56章 唐軍陣形第260章 與裴靈溪遊東市,定情信物第265章 攜千牛衛巡查河東,廖崢嶸的疑問第282章 安祿山怒火中燒第283章 安祿山與楊釗不死不休第158章 裴靈溪第284章 李瑄納妾,裴靈溪的感動第169章 狂風沙漠,白亭海之戰第371章 我要節制天下兵馬第374章 斬太子親信,與叛軍首戰第262章 中秋夜宴第209章 聖人賞賜諸葛亮劍,入相之勢第102章 南霽雲第297章 與“五楊”的矛盾,利益的衝突第183章 九曲之戰開啓,南霽雲假冒敵軍衝陣第167章 十二萬步騎齊距河湟,回紇騎兵南下第268章 常平新法,天寶變革第49章 賣馬人第286章 彈劾李瑄,堂兄犯法第317章 拜火教,大食進攻碎葉城第78章 陌刀將第74章 大雪滿弓刀第304章 楊玉環第二次出宮,李隆基的“脆弱”第4章 華山金礦第9章 柳岸遇李白 賀知章第227章 逼吐蕃入大非川,打通古絲綢之路第7章 早春贈王補闕第197章 殺死李瑄,君子豹變第14章 權相李林甫第161章 楊玉環的舞蹈,朕親自迎接第252章 與聖人論國事,出將入相第35章 斬將第357章 最後的準備,佈置兵馬第118章 獻給李帥金字告身第372章 貴妃不可留,獻長安城第164章 巡視諸軍,不斬來使第316章 大食十萬大軍來犯,波斯王普尚第242章 建立神策軍,追封李瑄祖父爲王第355章 王莽謙恭未篡時,天寶十三載第61章 前鋒第86章 李適之的“羅鉗吉網”第30章 建立威勢第252章 與聖人論國事,出將入相第20章 皇帝問策第186章 連克五城,斬吐蕃大相第158章 裴靈溪第289章 權勢滔天 滿庫金銀珠寶第26章 回樂城中第360章 漁陽顰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第236章 吐谷渾倒戈,吐蕃贊普南逃第136章 名將之死
第131章 突襲青海東部第238章 堵住花石峽,吐蕃贊普窮途末路第234章 吐蕃在等雪,長安的歌謠第138章 回到湟水城,百姓夾道相迎第118章 獻給李帥金字告身第350章 不一樣的朱雀街,長安百姓的期望第251章 尺帶珠丹俯首,李瑄向李隆基請求第330章 換將,改城第185章 先登之功,三日克三城第228章 送將士入雪域高原,一箭破伏俟第103章 對吐蕃的戰略第63章 河泊十八部第49章 賣馬人第320章 唐軍就位,四面包圍第187章 收復九曲,設立九曲郡 洮陽郡第186章 連克五城,斬吐蕃大相第107章 與吐蕃第一次交鋒第260章 與裴靈溪遊東市,定情信物第248章 金盃同汝飲,白刃不相饒第27章 豐安軍城第99章 兼江南東道採訪處置使第239章 生擒吐蕃贊普,三十三萬大軍全軍覆沒第302章 楊玉環的櫻桃饆饠,安祿山封王,蝶戀花,最後的法令第138章 回到湟水城,百姓夾道相迎第345章 新的格局,暴富,唐軍撤回安西第337章 攻克薩末鞬城,總督的末路第234章 吐蕃在等雪,長安的歌謠第238章 堵住花石峽,吐蕃贊普窮途末路第125章 一拳打爆第87章 攻擊李林甫第59章 豐安令劉晏第178章 假李瑄入青海,真李瑄襲九曲第277章 聖人和貴妃參加婚禮第111章 李適之拜太子太師,封宋國公第288章 處置李林甫的兩個兒子第188章 爲諸將士升官,隴右軍擴至十一萬五第339章 大食帝國與羅馬帝國的反應第315章 西域戰爭起第217章 梨樹爭奪戰,楊氏家奴第178章 假李瑄入青海,真李瑄襲九曲第162章 吐蕃反制大唐的手段第163章 李世民的真假元帥戰術,陌刀軍完成第207章 聖人失望李林甫,李林甫的危機第36章 皋蘭州都督府騎兵第81章 左千牛衛將軍,封爵第333章 騎兵戰術,追逐與被追逐第36章 皋蘭州都督府騎兵第248章 金盃同汝飲,白刃不相饒第280章 別出心裁的禮物第56章 唐軍陣形第260章 與裴靈溪遊東市,定情信物第265章 攜千牛衛巡查河東,廖崢嶸的疑問第282章 安祿山怒火中燒第283章 安祿山與楊釗不死不休第158章 裴靈溪第284章 李瑄納妾,裴靈溪的感動第169章 狂風沙漠,白亭海之戰第371章 我要節制天下兵馬第374章 斬太子親信,與叛軍首戰第262章 中秋夜宴第209章 聖人賞賜諸葛亮劍,入相之勢第102章 南霽雲第297章 與“五楊”的矛盾,利益的衝突第183章 九曲之戰開啓,南霽雲假冒敵軍衝陣第167章 十二萬步騎齊距河湟,回紇騎兵南下第268章 常平新法,天寶變革第49章 賣馬人第286章 彈劾李瑄,堂兄犯法第317章 拜火教,大食進攻碎葉城第78章 陌刀將第74章 大雪滿弓刀第304章 楊玉環第二次出宮,李隆基的“脆弱”第4章 華山金礦第9章 柳岸遇李白 賀知章第227章 逼吐蕃入大非川,打通古絲綢之路第7章 早春贈王補闕第197章 殺死李瑄,君子豹變第14章 權相李林甫第161章 楊玉環的舞蹈,朕親自迎接第252章 與聖人論國事,出將入相第35章 斬將第357章 最後的準備,佈置兵馬第118章 獻給李帥金字告身第372章 貴妃不可留,獻長安城第164章 巡視諸軍,不斬來使第316章 大食十萬大軍來犯,波斯王普尚第242章 建立神策軍,追封李瑄祖父爲王第355章 王莽謙恭未篡時,天寶十三載第61章 前鋒第86章 李適之的“羅鉗吉網”第30章 建立威勢第252章 與聖人論國事,出將入相第20章 皇帝問策第186章 連克五城,斬吐蕃大相第158章 裴靈溪第289章 權勢滔天 滿庫金銀珠寶第26章 回樂城中第360章 漁陽顰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第236章 吐谷渾倒戈,吐蕃贊普南逃第136章 名將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