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大河之東(一)

ps:感謝eagle周兄的打賞,感謝集擎滅的月票。第二更送上,豬豬的更新票看來是拿不到了,抱歉。

天覆三年(公元903年)春。

餓了小半年肚子的天子和李唐皇室回到了闊別已久的長安,這座曾經是世界中心的城市已經衰敗不堪。經歷了又一次大火,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三內大部分都已經成爲了一片瓦礫,火燒後的斷壁殘垣、野草叢生的庭院、坍塌的亭臺樓宇,無不昭示着李唐的垂暮。

天子帶着數十名皇室成員住進了崔胤搶修出來的少陽院內,侍奉起居的,是二三十名宮女。沒有了始終跟隨伺候的中官,沒有了形式上宣誓效忠的禁軍,如今的李唐皇室真正成了孤家寡人。不過天子已經不再追求這些了,能夠吃飽肚子,這就是一種幸福。

在宣武軍的刀槍力挺下,崔胤成爲了大唐的宰相,整個朝堂他說了算,朝堂上的百官們惟他馬首是瞻。剷除中官、整合朝堂的理想雖然實現,但崔胤並不快樂,他發現,這種形式上的權力在實質上並沒有什麼用處,一切政令仍舊不出長安,所有治策依然無法實現。甚至,現在比起過去,崔胤的權力更小了,很多長安城內的事務,他也管不了。

新建北衙神策軍步騎萬人爲宣武軍充任,新任神策宿衛都指揮使朱友倫是樑王的親侄兒,新任宮苑使張廷範是樑王寵愛的優人,新任皇城使王殷是楊師厚帳下裨校,新任會街使孔洎是樑王的家僕……在這種情況下,崔胤感到很鬱悶,於是藉口說李茂貞蠢蠢欲動,還想進犯京畿,京畿軍力薄弱,因此要重募南衙禁軍。可憐李茂貞哪裡還有實力進犯。只能說他躺着都中刀。

唐制,禁軍分北衙和南衙,北衙爲中官所掌,以神策軍爲主,南衙以朝堂爲主,此刻早已不存久矣。崔胤重募南衙禁軍的計劃是初期先徵募六軍十二衛,分別爲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衛、左右領軍衛、左右千牛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他現在掌三司、判度支,雖然財政很緊張,但他仍舊決定一步步開始着手。這項事務開始以後,崔胤鬱悶的心情終於開始好轉了。

岐王李茂貞丟失了關內、山南的大部分地區,控制的地盤七零八落,不得不收縮兵力。只剩下岐、隴、涇、原四州及相對貧瘠的隴右。就算如此,他還要努力應對西川的步步蠶食,可謂焦頭爛額。如果不是宣武要抽兵東顧,他連岐、隴、涇、原四州都保不住。

河東被宣武打得虛弱不堪,晉王李克用現在沒有心思也沒有實力對撤離戰場的宣武軍展開追擊,他的精力不得不轉向了河東最北部的雲州——趁河東疲憊之際,吐谷渾人有不穩的跡象。

這個春天。曾經打得異常慘烈的鳳翔、晉州戰場忽然間消停了下來,隨着宣武主力的陸續回師,天下人的目光從大唐的西部開始轉向了東部,整個大唐的焦點開始集中於緇青方向。

朱全忠親帥元從親軍、廳子都向汴州返回,與此同時,宣武軍兵分三路,正在向緇青疾進。

北路爲葛從周、賀德倫、張歸厚集團,葛從周爲主帥。旗下聚集泰寧軍、滑州兵、洺州兵等,共計戰兵五萬,沿黃河南岸東進,過滑州、濮州、鄆州,直撲平盧軍攻佔的兗州。

中路爲朱友寧、氏叔琮、侯言集團,以朱友寧爲主帥,統建武軍、保大軍、鄭州兵等。共計戰兵十萬,經汴州、宋州、徐州,向沂州進擊。

南路以楊師厚、李暉爲主力,統曹州兵、陝州兵約兩萬。以偏師之姿向泗州機動,防備淮南。

此外,樑王以康懷英鎮陝州,朱友恭鎮河中,威懾河東;以袁象先鎮衛州,以張存敬鎮濮、滑,劉重霸鎮棣州,構築向北防禦線,掩護東征大軍側翼;以天子旨意命武昌軍節度使杜洪、忠義軍節度使趙匡凝、武安軍節度使馬殷、武貞軍節度使雷彥威出兵鄂州,牽制淮南;令留在長安的新任皇城使王殷出使西川,與蜀王交好。

吳王楊行密以李神福率水路萬人入洞庭拒敵,又以大將王茂章統兵七千北上,援救平盧軍。

眼見緇青大地煙雲密佈,戰爭一觸即發。

這個春天,李誠中同樣收到了平盧節度使王師範的求援書,但盧龍內部卻對此爭議甚大。以馮道爲首的文官系統強烈呼籲停止軍事行動,以穩固河北爲上;就連軍事參謀總署之中,也以持重派爲當前意見的主流。

歷數李誠中崛起的歷程,短短四年之中,以二十四人起家,最後雄踞天下一隅,佔領了整個河北及關外,成爲一方節度。

這個速度已經不慢了——當然也不能算特別快,拜黃巢、秦宗權所賜,許多人踩在他們的屍體上迅速成爲了一方藩鎮,也奠定了新一代軍閥割據的天下局勢。

樑王朱全忠從參加黃巢大軍到成爲宣武節度使,用了六年;岐王李茂貞從隊正躍居鳳翔節度使,同樣用了六年;蜀王王建從私鹽販子到西川節度使,花了五年;另一個私鹽販子、越王錢鎦從征討黃巢到受封鎮海節度使,同樣用了五年;晉王李克用入關勤王,到擔任河東節度使用了三年;反賊楊行密從歸順天子到成爲淮南節度使,用的時間長了點,但也沒超過十年……

在李誠中起家的四年中,河北大地上打了無數次慘烈的戰爭,如果單算李誠中本人領導的戰事,就有光化二年冬的榆關防守戰、光化三年春的白狼山爭奪戰、光化三年夏的小淩河流域剿匪戰、光化三年秋的鹿鳴窪大戰、光華三年冬渤海和新羅徵國戰、天覆元年秋饒樂山之戰、天覆元年冬西遼澤圍困戰、天覆二年春滅劉守光之戰、天覆二年冬滄州之戰、天覆三年春統一河北之戰……

平均每年次大戰!

除了戰事太過頻繁外,還面臨着各種困難,比如現在是春耕的時節,需要好好安排生產;又比如對河東的輸血一直沒有停止,這也是一項負擔。

而最大的困難是新增州郡的穩定問題。統一河北之後,盧龍軍旗下新增了原屬義武軍的易州、定州、恆州,原屬成德軍的冀州、趙州,原爲魏博軍控制的德州、貝州、博州、魏州,還有魏博軍和宣武軍聯合控制的邢州、洺州和相州。

現在盧龍軍控制的地盤已經達到22個州郡、78個縣,總人口突破330萬,可謂天下百姓十居其一!這還不包括關外廣闊的沃野,更不包括渤海、新羅和熊津州!

大量的官員需要任命,大量的百姓需要賑濟,大量的土地需要恢復生產,節度府判官署手頭上的事務堆積如山!

軍事上,目前編制下的野戰軍連同參謀總署共計4萬人,各州、縣預備旅、營2萬人,加起來只有6萬,約佔總人口基數的五十分之一,這個數字是可以輕鬆承受的。

按照軍事參謀總署的常備軍軍制,常備軍的徵募比例當爲三十取一,也就是說,盧龍軍還可擴充四萬軍隊。但要想達到這個數字,以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幾乎不太可能,除非李誠中放棄一貫的養軍和練兵機制。

盧龍軍的募兵機制是以作訓司爲主進行的,募集的青壯首先需要在新兵訓練營中訓練三個月,教會他們簡單認字,讓他們學習和背誦各種條令規章,訓練他們的隊列,補充他們的營養,增強他們的體魄,培養他們嚴守軍紀的習慣,並且教會他們初步的戰陣武藝。直到這些訓練都完成,他們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新兵,然後配屬各軍。

目前盧龍軍共有柳城訓練營、懷遠訓練營和幽州訓練營這三大新兵訓練基地,三大基地的新兵正常訓練容納能力總計爲六千人,柳城三千,懷遠一千,幽州兩千。也就是說,以三個月爲一期的話,要想訓練四萬人,至少也要七期——將近兩年的工夫。

新兵加入各軍後依然需要訓練,這一時期稱爲合成演練時期,主要是進一步學習條令和規章,熟悉軍營生活,完成各種戰陣演練配合,完成各種野外行軍拉練,進一步增強對本職專業的訓練——如弓箭手重點訓練射箭、刀盾手重點訓練近身戰技、槍兵重點訓練排隊槍刺、後勤兵重點訓練後勤事宜、騎兵重點訓練騎戰術運用等等。同時,要進行一定程度的實戰演習,可以是友軍,也可以是剿匪,甚至可以是低烈度下的敵我正規戰鬥。

合成演練需要的時間不定,主要看各軍情況,比如老兵多的部隊,如滄州軍、莫州軍和懷約聯軍,合成演練的時間就比較短,三到五個月便可投入實際作戰,事實上效果也不錯;如果是老兵少的部隊,比如營州軍、幽州軍,合成演練的時間就比較長,就算到了現在,李誠中也多少有點不敢將這兩支軍隊投入戰場。

除了新兵外,盧龍軍尤其重視軍官的培養,盧龍軍的戰術體系對基層軍官、軍士和參謀虞侯的要求非常高,沒有接受過軍校的系統培訓,想要到部隊裡帶兵,哪怕只帶一個夥十個人,也是力所不及的。

第109章 南北戰策(三)第17章 遼西雙城(十七)第46章 雙極(十八)第73章 懷遠新思維(五)第41章 雙極(十三)第112章 南北戰策(六)第54章 范陽之春(八)第67章 己未之冬(十八)第73章 懷遠新思維(五)第138章 中樞之要(八)第37章 盧龍節度(六)第70章 釘子(三)第48章 君之野望(六)第62章 饒樂山巔(十六)第10章 魏州(五)第41章 白狼山水間(八)第125章 河南(三)第54章 范陽之春(八)第35章 春夏(一)第22章 諸侯之定(一)第37章 營州經略(九)第14章 遼西雙城(十四)第64章 己未之冬(十五)第39章 薊州(一)第3章 西京變(三)第15章 蔣袁合流(五)第39章 雙極(十一)第24章 榆關風雲(三)第109章 南北戰策(三)第98章 決戰上黨(十三)第59章 兩河輪戰(五)第15節 幽州留後(十五)第55章 兩河輪戰(一)第74章 非常規戰爭(十一)第49章 饒樂山巔(三)第18章 西京變(十八)第23章 榆關風雲(二)第34章 盧龍節度(三)第68章 釘子(一)第54章 盧龍節度(二十三)第67章 非常規戰爭(四)第13節 幽州留後(十三)第51章 饒樂山巔(五)第34章 盧龍節度(三)第19章 西京變(十九)第130章 河南(八)第61章 饒樂山巔(十五)第59章 己未之冬(十)第2章 西京變(二)第23章 榆關風雲(二)第42章 盧龍節度(十一)第72章 仁恕之道(五)第103章 決戰上黨(十八)第56章 燕郡問題(一)第9章 西京變(九)第129章 河南(七)第84章 釘子(十七)第55章 己未之冬(六)第138章 中樞之要(八)第58章 兩河輪戰(四)第52章 饒樂山巔(六)第81章 東都會盟(一)第53章 饒樂山巔(七)第16章 遼西雙城(十六)第23章 大河之東(八)第77章 釘子(十)第50章 范陽之春(四)第45章 盧龍節度(十四)第92章 決戰上黨(七)第27章 插曲(四)第72章 轉折(四)第111章 南北戰策(五)第98章 決戰上黨(十三)第8章 遼西雙城(八)第29章 榆關風雲(八)第83章 東都會盟(三)第78章 懷遠新思維(十)第1章 西京變(一)第75章 懷遠新思維(七)第24章 幽州留後(二十四)第12章 蔣袁合流(二)第135章 中樞之要(五)第65章 燕郡問題(十)第45章 盧龍節度(十四)第50章 盧龍節度(十九)第63章 饒樂山巔(十七)第45章 春夏(十一)第43章 白狼山水間(十)第74章 釘子(七)第35章 營州經略(七)第25章 大河之東(十)第89章 決戰上黨(四)第37章 盧龍節度(六)第13節 幽州留後(十三)第22章 諸侯之定(一)第46章 盧龍節度(十五)第136章 中樞之要(六)第56章 燕郡問題(一)第6章 遼西雙城(六)第9章 遼西雙城(九)
第109章 南北戰策(三)第17章 遼西雙城(十七)第46章 雙極(十八)第73章 懷遠新思維(五)第41章 雙極(十三)第112章 南北戰策(六)第54章 范陽之春(八)第67章 己未之冬(十八)第73章 懷遠新思維(五)第138章 中樞之要(八)第37章 盧龍節度(六)第70章 釘子(三)第48章 君之野望(六)第62章 饒樂山巔(十六)第10章 魏州(五)第41章 白狼山水間(八)第125章 河南(三)第54章 范陽之春(八)第35章 春夏(一)第22章 諸侯之定(一)第37章 營州經略(九)第14章 遼西雙城(十四)第64章 己未之冬(十五)第39章 薊州(一)第3章 西京變(三)第15章 蔣袁合流(五)第39章 雙極(十一)第24章 榆關風雲(三)第109章 南北戰策(三)第98章 決戰上黨(十三)第59章 兩河輪戰(五)第15節 幽州留後(十五)第55章 兩河輪戰(一)第74章 非常規戰爭(十一)第49章 饒樂山巔(三)第18章 西京變(十八)第23章 榆關風雲(二)第34章 盧龍節度(三)第68章 釘子(一)第54章 盧龍節度(二十三)第67章 非常規戰爭(四)第13節 幽州留後(十三)第51章 饒樂山巔(五)第34章 盧龍節度(三)第19章 西京變(十九)第130章 河南(八)第61章 饒樂山巔(十五)第59章 己未之冬(十)第2章 西京變(二)第23章 榆關風雲(二)第42章 盧龍節度(十一)第72章 仁恕之道(五)第103章 決戰上黨(十八)第56章 燕郡問題(一)第9章 西京變(九)第129章 河南(七)第84章 釘子(十七)第55章 己未之冬(六)第138章 中樞之要(八)第58章 兩河輪戰(四)第52章 饒樂山巔(六)第81章 東都會盟(一)第53章 饒樂山巔(七)第16章 遼西雙城(十六)第23章 大河之東(八)第77章 釘子(十)第50章 范陽之春(四)第45章 盧龍節度(十四)第92章 決戰上黨(七)第27章 插曲(四)第72章 轉折(四)第111章 南北戰策(五)第98章 決戰上黨(十三)第8章 遼西雙城(八)第29章 榆關風雲(八)第83章 東都會盟(三)第78章 懷遠新思維(十)第1章 西京變(一)第75章 懷遠新思維(七)第24章 幽州留後(二十四)第12章 蔣袁合流(二)第135章 中樞之要(五)第65章 燕郡問題(十)第45章 盧龍節度(十四)第50章 盧龍節度(十九)第63章 饒樂山巔(十七)第45章 春夏(十一)第43章 白狼山水間(十)第74章 釘子(七)第35章 營州經略(七)第25章 大河之東(十)第89章 決戰上黨(四)第37章 盧龍節度(六)第13節 幽州留後(十三)第22章 諸侯之定(一)第46章 盧龍節度(十五)第136章 中樞之要(六)第56章 燕郡問題(一)第6章 遼西雙城(六)第9章 遼西雙城(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