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下)精心選擇突破口 (3)

《理論動態》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明明中央黨校的孫長江是作者之一,卻在文末註明“《光明日報》供稿”。據孫長江告訴筆者,這樣加註,有着在當時不便明說的原因:這篇文章是批判“兩個凡是”的,而華國鋒當時是中央黨校校長,《理論動態》作爲中央黨校的刊物有所不便,胡耀邦也有所不便。所以,文末特地註明“《光明日報》供稿”,表示《理論動態》是轉載外稿。孫長江說,這一條在當時不便說明的原因,誰都不明說,但是誰心中都明白。

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先交《理論動態》發表,內中還有一位人物在幕後牽線。此人便是《理論動態》編輯組長孟凡。

據孟凡告訴筆者,他與楊西光有着很深的戰友之情。

孟凡是山東黃縣人,生於1919年。

1946年,孟凡在華東野戰軍聯絡部調研科擔任副科長時,科長便是楊西光。

1947年,中央華東局成立教導總團,負責教育起義、投誠以及被俘的國民黨團以上的高級軍官。楊西光擔任總團的教育長,而孟凡則擔任總團的訓練處副處長。

這樣,孟凡和楊西光有着難忘的共事之誼。

楊西光原先的夫人廬凌,曾是孟凡領導下的科員,孟凡還是廬凌的入黨介紹人。

後來,在1958年,孟凡下放到上海,擔任上鋼五廠副廠長,而楊西光當時擔任上海復旦大學黨委書記,他倆又在上海重逢。

正因爲楊西光和孟凡有着很深的歷史淵源,所以在粉碎“四人幫”之後,楊西光進入中央黨校高級班學習,便與在中央黨校工作的孟凡過從甚密。再說,不論是楊西光還是孟凡,又都非常崇敬胡耀邦,跟胡耀邦有着許多交往。

所以,有了孟凡這位老戰友的幫助,楊西光跟《理論動態》有了許多聯繫。

由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決定先在《理論動態》上發表,而《理論動態》的文章在發表前照例要送胡耀邦審閱。這樣,楊西光就爭取到了胡耀邦的支持。

頭一回,胡耀邦在清樣上畫了一個圈,改了一個字,改了一些標點。胡耀邦畫的那個圈,是“圈閱”之意。這表示胡耀邦同意發表此文。

此文修改後,又送胡耀邦審閱。

胡耀邦第二次審閱,是在1978年5月6日下午。胡耀邦看了之後說:“我認爲這個稿子可以了。”胡耀邦還提出兩點修改意見。

也就是說,胡耀邦爲《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最後拍板了。

胡耀邦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的肯定,使楊西光心中有了主心骨。

《光明日報》終於推出“特約評論員”文章

不過,楊西光又爲如何署名費思量。

本來,胡福明文章一直署胡福明的名字,孫長江的文章則署孫長江的名字。合併之後,4月27日,由吳江簽發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文前沒有署名,文末括號內加了這麼一行字:“《光明日報》供稿,作者胡福明同志,本刊作了修改。”

1978年5月10日,《理論動態》第60期刊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文前也沒有署名,文末括號內註明這麼一行字:“《光明日報》供稿,本刊作了修改。”

顯然,《理論動態》刪去了原尾註中的“作者胡福明同志”7個字。

《理論動態》爲什麼要刪去“作者胡福明同志”這7個字呢?

這是因爲中央黨校有人提出了意見。

馬沛文提供給本書作者的《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寫作和發表的經過》中,是這麼談及的:

此時中央黨校有同志提出意見,認爲文章很多段落已重寫,後來改的過程中胡福明同志沒有參加,又來不及聽取他的意見,而且其中有些觀點是領導和其他同志的,因此再署原作者的名字已不恰當。經再三斟酌,中央黨校理論研究室決定將原注改爲“《光明日報》社供稿,本刊作了修改”。

這裡所說的“中央黨校有同志”,並非孫長江。孫長江對於如何署名,在當時絲毫不計較。但是中央黨校理論研究室“有同志”提出了意見,於是決定僅注“《光明日報》供稿,本刊作了修改”。

孫長江還透露,這“本刊作了修改”一句,原本是“本刊作了較多修改”。後來刪去了“較多”兩字,以減輕中央黨校的“參與”的分量。內中的原因如前所述,因爲華國鋒當時是中央黨校校長,“本刊”——《理論動態》——是中央黨校的刊物,發表反對校長的文章,不能不格外小心。“較多修改”無疑表明《理論動態》深深地捲入了此文的寫作。所以,不能不把“較多”兩字刪去。

儘管《理論動態》已經對文末的只有一句話的註釋反覆推敲,但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在《理論動態》發表後,還是使作爲中央黨校校長的華國鋒和第一副校長的汪東興深深的不快。後來,中央黨校舉行開學典禮,胡耀邦請華國鋒來講話,華國鋒不去;胡耀邦請汪東興來講話,汪東興也不來。於是,給胡耀邦造成很大的壓力……這是後話。

眼下,此文要由“供稿”的《光明日報》發表,在《光明日報》上又該如何署名呢?

照理,此文應署:“胡福明、孫長江。”然而,楊西光卻決定改署“本報特約評論員”!

爲什麼楊西光要改署“本報特約評論員”呢?

這“特約評論員”名義倒並非楊西光的創造,並非《光明日報》的創造,卻是最早見於《人民日報》。

曾任《人民日報》總編輯的李莊,寫過一篇《“本報特約評論員”》的文章,十分詳細地記述了這一特殊的名義在那特殊的年月所起的特殊的作用:

《人民日報》不署作者姓名的評論,從社論、編輯部文章、觀察家到短評、編者的話等等,十多種名稱,讀者比較熟悉。只有“本報特約評論員”這個名稱,從1978年2月開始,到1981年5月,用了3年多時間,以後很少再用。但這個名字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我國新聞史上應該記上一筆。當時不少兄弟報刊也用這個名字,發表了不少好文章,《人民日報》大多摘要轉載,以《解放軍報》的爲多。

李莊這樣談及“特約評論員”的來歷:

在讀者心目中,《人民日報》的評論員以署名“人民日報編輯部”的分量最重。遠的如兩論“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已成爲國際運動論戰中的歷史文獻。近的如1977年11月1日刊登的《關於三個世界的理論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重大貢獻》,對當代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國際階級鬥爭作了精闢的分析,當天《人民日報》6個版,全部登載這一篇文章,爲創刊以來所僅見。這類文章質量高,數量少,都爲有關機關精心準備,中央慎重審改,《人民日報》實際沒有做多少工作。社論也受讀者重視,它們代表黨報的意見,更重要的是傳達黨中央和有關領導的聲音。《人民日報》社論都由受中央委託的領導同志過目,最重要的由中央主要領導同志批准。

這本來是《人民日報》得天獨厚的條件,但在某種特殊情況下也造成一些困難。1977年2月7日宣揚“兩個凡是”的“兩報一刊”社論,是黨中央分管宣傳的汪東興同志決定、華國鋒同志批准的,當時就非登不可。我們曾經考慮組織一些文章,用社論形式發表,展開討論,進行反駁,但這種社論絕難在宣揚“凡是”的同志手中通過。爲了繞過這一關,曾考慮作評論員文章發表,又擔心在讀者心目中分量不夠。想來想去,想到“特約評論員”這個名稱。它不必送審,又能引起讀者較大的關注,好主意!

楊西光決定也採用“特約評論員”的名義,出於以下兩點:第一是富有權威性;第二是可以不必送審。

內中第二條特別重要。本來,重要的文章送審,也是應該的,只是考慮到當時送審要送到汪東興手裡,這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可能胎死腹中!

據云,楊西光的主意,來自胡耀邦:本來,不署“社論”,署“評論員”文章,爲的是避免報審。但是,由於當時《人民日報》已經多次使用“評論員”名義,汪東興又規定,重要的“評論員”文章也要送審。爲此,胡耀邦建議楊西光用“本報特約評論員”名義。這“本報特約”,意味着不是“本報評論員”,而是約寫的外稿。既然是外稿,當然也就不必送審了。

當時,胡耀邦是這麼說的:“用‘特約評論員’的名義,表明不是報社寫的,而是社外同志個人寫的,可以不代表黨報,不送審也就更有理由。”楊西光的頭腦是很清醒的:遵照胡耀邦的意見,這篇文章特意署“本報特約評論員”名義,避免了送汪東興審閱。

然而,胡耀邦作爲中央組織部部長和中央黨校副校長,與《光明日報》沒有直接的領導與被領導關係,而楊西光卻把此文事先交中央黨校《理論動態》發表,藉此“爭”得胡耀邦的審閱!

所以,楊西光的“送審”,以及“送”哪裡“審”,有着妙不可言的“天機”。

胡福明也曾這樣回憶楊西光對他所談改署“特約評論員”一事:

他說:“福明同志,我要跟你商量一個問題。這篇文章發表在第一版,不以你的名義發表,而以本報‘特約評論員’的名義發表,這樣可以加重文章的分量。我們沒有約你寫這篇文章,但是現在我們聘請你做《光明日報》的特約評論員,你就是《光明日報》的特約評論員。你看行不行?”我爽快地表示:“行。”我說:“我寫這篇文章,是爲了批判‘兩個凡是’,爲了撥亂反正。文章發表後,能起更大作用就好。”當時,我只考慮如何批判“兩個凡是”,推進撥亂反正。到4月底,在文章的小樣上,都署我的名字,文章發表時署名“本報特約評論員”,讓人覺得這篇文章來頭很大,特別引人注目。這正是運用“本報特約評論員”名義所希望達到的效果。以上情況《光明日報》的同志大概是知道的。我想,聘請《光明日報》的特約評論員應該是總編輯楊西光同志職權範圍內的事。

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見報前,楊西光還在自己可靠的朋友圈內徵求對這篇文章的意見。

據楊西光夫人季寶卿回憶,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發表前,楊西光還曾把清樣送金衝及,請他提意見。金衝及曾與楊西光共事於上海復旦大學,後來,金衝及擔任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金衝及當時看了清樣,對楊西光說:“我贊成!”

楊西光還給季寶卿看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清樣。季寶卿看後則說:“我擔心會出問題。”

楊西光很堅決地說:“我不怕!我已經是60多歲的人了,‘文革’都過來了,還怕什麼?”

楊西光還很嚴肅地說:“你要作好思想準備,如果出什麼事,我將承擔全部責任!但是,我相信,我是做我應該做的事情,我沒有錯。”

季寶卿又說:“文章中批評‘聖經上載了的纔是對的’,會不會惹麻煩?”

楊西光說:“那是說的話,他們不敢說三道四的。”

楊西光在主持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中,起了重要作用。所以,

在楊西光去世後,《光明日報》所載楊西光生平中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和評價楊西光:“主持修訂和果斷公開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就這樣,在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以頭版位置推出了醞釀了9個月之久、反覆修改多次、署名“本報特約評論員”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掀起了一場批判“兩個凡是”的理論風暴。

第1章 序第40章 尖銳對立的20天 (1)第47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4)第67章 華國鋒的“淡出” (2)第26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2)第3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2)第15章 “宣傳華國鋒”的熱潮 (3)第53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4)第34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5)第51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2)第10章 華國鋒確立了領袖地位 (1)第64章 新時期的里程碑 (4)第53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4)第68章 華國鋒的“淡出” (3)第61章 新時期的里程碑 (1)第4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3)第64章 新時期的里程碑 (4)第46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3)第32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3)第10章 華國鋒確立了領袖地位 (1)第51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2)第34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5)第24章 “兩個凡是”的迷誤 (3)第58章 中央工作會議上的交鋒 (4)第56章 中央工作會議上的交鋒 (2)第47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4)第25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1)第49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6)第68章 華國鋒的“淡出” (3)第68章 華國鋒的“淡出” (3)第8章 中共中央“羣龍有首” (3)第66章 華國鋒的“淡出” (1)第36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7)第53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4)第4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3)第27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3)第26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2)第27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3)第65章 新時期的里程碑 (5)第30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1)第42章 尖銳對立的20天 (3)第40章 尖銳對立的20天 (1)第31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2)第54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5)第4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3)第34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5)第32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3)第12章 華國鋒確立了領袖地位 (3)第5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4)第32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3)第8章 中共中央“羣龍有首” (3)第42章 尖銳對立的20天 (3)第45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2)第56章 中央工作會議上的交鋒 (2)第21章 華國鋒走過的道路(6)第47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4)第2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1)第51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2)第37章 (下)精心選擇突破口 (1)第27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3)第1章 序第7章 中共中央“羣龍有首” (2)第28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4)第46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3)第25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1)第64章 新時期的里程碑 (4)第25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1)第17章 華國鋒走過的道路(2)第31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2)第53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4)第67章 華國鋒的“淡出” (2)第12章 華國鋒確立了領袖地位 (3)第49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6)第54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5)第10章 華國鋒確立了領袖地位 (1)第23章 “兩個凡是”的迷誤 (2)第5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4)第43章 尖銳對立的20天 (4)第61章 新時期的里程碑 (1)第55章 中央工作會議上的交鋒 (1)第11章 華國鋒確立了領袖地位 (2)第29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5)第23章 “兩個凡是”的迷誤 (2)第67章 華國鋒的“淡出” (2)第43章 尖銳對立的20天 (4)第17章 華國鋒走過的道路(2)第6章 中共中央“羣龍有首” (1)第30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1)第26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2)第11章 華國鋒確立了領袖地位 (2)第36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7)第62章 新時期的里程碑 (2)第66章 華國鋒的“淡出” (1)第18章 華國鋒走過的道路(3)第33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4)第6章 中共中央“羣龍有首” (1)第3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2)第34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5)
第1章 序第40章 尖銳對立的20天 (1)第47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4)第67章 華國鋒的“淡出” (2)第26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2)第3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2)第15章 “宣傳華國鋒”的熱潮 (3)第53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4)第34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5)第51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2)第10章 華國鋒確立了領袖地位 (1)第64章 新時期的里程碑 (4)第53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4)第68章 華國鋒的“淡出” (3)第61章 新時期的里程碑 (1)第4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3)第64章 新時期的里程碑 (4)第46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3)第32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3)第10章 華國鋒確立了領袖地位 (1)第51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2)第34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5)第24章 “兩個凡是”的迷誤 (3)第58章 中央工作會議上的交鋒 (4)第56章 中央工作會議上的交鋒 (2)第47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4)第25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1)第49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6)第68章 華國鋒的“淡出” (3)第68章 華國鋒的“淡出” (3)第8章 中共中央“羣龍有首” (3)第66章 華國鋒的“淡出” (1)第36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7)第53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4)第4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3)第27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3)第26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2)第27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3)第65章 新時期的里程碑 (5)第30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1)第42章 尖銳對立的20天 (3)第40章 尖銳對立的20天 (1)第31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2)第54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5)第4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3)第34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5)第32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3)第12章 華國鋒確立了領袖地位 (3)第5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4)第32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3)第8章 中共中央“羣龍有首” (3)第42章 尖銳對立的20天 (3)第45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2)第56章 中央工作會議上的交鋒 (2)第21章 華國鋒走過的道路(6)第47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4)第2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1)第51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2)第37章 (下)精心選擇突破口 (1)第27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3)第1章 序第7章 中共中央“羣龍有首” (2)第28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4)第46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3)第25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1)第64章 新時期的里程碑 (4)第25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1)第17章 華國鋒走過的道路(2)第31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2)第53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4)第67章 華國鋒的“淡出” (2)第12章 華國鋒確立了領袖地位 (3)第49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6)第54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5)第10章 華國鋒確立了領袖地位 (1)第23章 “兩個凡是”的迷誤 (2)第5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4)第43章 尖銳對立的20天 (4)第61章 新時期的里程碑 (1)第55章 中央工作會議上的交鋒 (1)第11章 華國鋒確立了領袖地位 (2)第29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5)第23章 “兩個凡是”的迷誤 (2)第67章 華國鋒的“淡出” (2)第43章 尖銳對立的20天 (4)第17章 華國鋒走過的道路(2)第6章 中共中央“羣龍有首” (1)第30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1)第26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2)第11章 華國鋒確立了領袖地位 (2)第36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7)第62章 新時期的里程碑 (2)第66章 華國鋒的“淡出” (1)第18章 華國鋒走過的道路(3)第33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4)第6章 中共中央“羣龍有首” (1)第3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2)第34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