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4)

有人辛辣地諷刺道:“那還討論什麼?我們改一個字,不就等於少閃了一道金光嗎?”

1977年7月21日,鄧小平在十屆三中全會閉幕式上講話。這是鄧小平結束了一年多的“沉默”,第一次在中央全會上發表講話。

鄧小平又一次強調了要以“準確的完整的思想”作爲指導方針,實際上也就是批判了“兩個凡是”。鄧小平指出:

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否定思想,說“老三篇”就代表了思想。還把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割裂開來。這是對思想的嚴重歪曲,極不利於我們黨和社會主義事業,極不利於國際運動。

……

我們可以看到,同志在這一個時間,這一個條件,對某一個問題所講的話是正確的,在另外一個時間,另外一個條件,對同樣的問題講的話也是正確的;但是在不同的時間、條件對同樣的問題講的話,有時分寸不同,着重點不同,甚至一些提法也不同。所以我們不能夠只從個別詞句來理解思想,而必須從思想的整個體系去獲得正確的理解。“四人幫”,特別是所謂理論家張春橋,歪曲、篡改思想。他們引用同志的某些片言隻語來騙人、嚇唬人。我們要真正地領會思想。就一個領域、一個方面的問題來說,也要準確地完整地理解思想。

1977年7月30日晚,在萬衆矚目下,鄧小平出席了北京國際足球友好邀請賽閉幕式。這是鄧小平在第三次復出後,頭一回在羣衆場合露面。鄧小平一邊抽菸,一邊看足球賽,顯得很自在。鄧小平喜歡看足球賽。那一個夜晚,鄧小平在愉快的氣氛中度過。

鄧小平向“兩個估計”開了一炮

鄧小平剛剛恢復職務之際,華國鋒身兼中央主席、國務院總理、中央軍委主席,手握黨、政、軍大權。葉劍英主管軍隊。汪東興主管組織、宣傳、公安。鄧小平則自告奮勇主管科學和教育,如同他自己所說:“我知道科學、教育是難搞的,但是我自告奮勇來抓。不抓科學、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就成爲一句空話。”

確實,“科學、教育是難搞的”。尤其是鄧小平剛剛復出,許多人對他還投以懷疑的目光。

就在這個時候,那部充滿“左”味、宣傳與“舊教育”決裂的影片《決裂》,居然仍在全國上映。這部影片本是“藤”上的“瓜”,拍攝於“文革”年月。這時,還在那裡散佈“左”毒,否定知識,否定知識分子。

也就在這個時候,《人民日報》社的《情況彙編》,又放了一炮:

那是教育部召開高等學校招生會議期間,《人民日報》派了記者去,卻被轟了出去!

爲什麼要轟走《人民日報》的記者呢?因爲在這個會上,許多人談到,197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紀要》是錯誤的,不能把“文革”前17年的教育界說成是被一條“教育黑線專了政”,不能把“文革”前17年培養的學生說成大多數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

《人民日報》記者敏銳地抓住這一情況,進行調查。記者找了六位當年參加過197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人,開座談會,瞭解當年的《紀要》是怎樣寫成的?經過了解,這份《紀要》是1971年4月15日至7月31日全國教育會議的產物,由遲羣主持起草,張春橋、姚文元定稿,經審閱,於1971年8月13日由中央批轉。

《紀要》是一份全面系統地闡述教育方面的“左”傾觀點並一系列“左”傾措施的錯誤文件。《紀要》中提出了完全不符合實際的“兩個估計”:

一、從1949年到“文革”開始的1966年,這17年“的無產階級教育路線基本上沒有得到貫徹執行”,“資產階級專了無產階級的政”;

二、大多數教師和1949年後培養的大批學生“世界觀基本上是資產階級的”。

這“兩個估計”,實際上是《同志委託同志召開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中對文藝界“左”的估計的翻版。

由於這“兩個估計”是經審閱同意的,按照“兩個凡是”,誰都不敢碰。

《人民日報》記者調查這件事,觸怒了招生會議的主持人。於是,下了“逐客令”。

《人民日報》記者把有關情況寫成“內參”,發表在《情況彙編》上。

鄧小平看了《情況彙編》,認爲必須推倒“兩個估計”!因爲如果不推翻這“兩個估計”,簡直沒有辦法抓教育革命。別人不敢碰那個《紀要》,鄧小平敢碰!鄧小平幾次跟方毅、劉西堯、雍文濤、李琦談話。

鄧小平認爲,非推翻這“兩個估計”不可。鄧小平復出不久,便召開了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這個座談會,是由國務院副總理方毅主持召開的。方毅是在1978年3月擔任國務院副總理,主管全國科教工作的。據當時擔任方毅秘書的郭曰方在接受筆者採訪時回憶,在1977年最熱的日子裡——8月6日至8月8日——根據鄧小平的意見,方毅請了30位老科學家到人民會堂,出席座談會。參加會議組織工作的是吳明瑜、劉道玉(後來擔任武漢大學校長)、明庭華(中國科學院辦公廳主任)。

郭曰方記得,座談會的前兩天,鄧小平只是坐在那裡仔仔細細地聽,偶爾插問或者插話。

科學界是“文革”的“重災區”。科學家們很激動地談着,談自己的心裡話。他們談到了科學界的一系列問題,談到科學界的冤假錯案,談到“四人幫”在科學界的倒行逆施。有的科學家流下了激動的熱淚。

會議的最後一天,即8月8日,鄧小平在座談會上作重要講話。郭曰方記得,當時鄧小平手中並無講稿,一口氣講了3個小時,講得非常深刻。根據鄧小平的講話記錄,整理成《關於科學和教育工作的幾點意見》,後來收入《鄧小平文選》第二卷。

鄧小平談話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關於17年的估計問題”。鄧小平明確指出:

對全國教育戰線十七年的工作怎樣估計?我看,主導方向是紅線。應當肯定,十七年中,絕大多數知識分子,不管是科學工作者還是教育工作者,在思想的光輝照耀下,在黨的正確領導下,辛勤勞動,努力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特別是教育工作者,他們的勞動更辛苦。現在差不多各條戰線的骨幹力量,大都是建國以後我們自己培養的,特別是前十幾年培養出來的。如果對十七年不作這樣的估計,就無法解釋我們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了。

鄧小平的話,在中國教育界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因爲在當時,仍然充滿對於“無產階級**”的謳歌,充滿着對“兩個凡是”的膜拜,也就充滿着對於“文革”前17年的否定。

儘管經歷了“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鄧小平仍不避“右傾翻案”之嫌,充分肯定了“文革”前的17年。

鄧小平8月8日的談話,頓時廣爲流傳,被人們稱之爲“八八談話”。

“八八談話”,很明確地否定了“兩個估計”。鄧小平並不因爲《紀要》是圈定而不敢否定。鄧小平堅定地批判“兩個凡是”,理所當然地要批判“兩個估計”。在鄧小平看來,《紀要》必須否定,是因爲“兩個估計”不符合中國教育戰線的實際情況。

後來,鄧小平又舉他自己以及“事件”爲例,批駁“兩個凡是”,批駁《紀要》:

《紀要》是同志畫了圈的。同志畫了圈,不等於說裡面就沒有是非問題了。我們不能簡單地處理。1976年“事件”中關於我的問題的決議,同志也是畫了圈的。“事件”涉及那麼多人,說是反革命事件,不行嘛!說我是“事件”的後臺,其實,當時我已經不能同外界接觸了。《紀要》引用了同志的一些話,有許多是斷章取義的。

《紀要》裡還塞進了不少“四人幫”的東西。對這個《紀要》要進行批判,劃清是非界限。我們要準確地完整地理解思想的體系。我提出這個問題,可有人反對哩!

大家知道,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應該準確地完整地理解它的體系。對思想就不這樣?也應該如此嘛,否則非犯錯誤不可。同志在延安爲中央黨校題詞,就是“實事求是”四個大字,這是哲學思想的精髓。

儘管鄧小平已經說得如此明確,可是,在當時連“事件”都未公開平反,

人們未敢聽進鄧小平的話。不少人生怕跟了鄧小平,又會“犯錯誤”——對於1976年的“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人們還記憶猶新,還心有餘悸。對此,鄧小平心中也很明白。他很直率地說:教育部要爭取主動。你們還沒有取得主動,至少說明你們膽子小,怕又跟着我犯“錯誤”。

不錯,人們被“文革”整怕了,被“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反怕了,膽子越來越小,生怕犯錯誤。由於《紀要》是圈閱過的,人們走不出這個“圈”。

教育部的“大批判組”,終於根據鄧小平的講話精神,着手起草《教育戰線上的一場大論戰——批判“四人幫”炮製的“兩個估計”》。

主持這篇文章起草工作的是羅勁柏,文章寫好後,經胡喬木修改定稿。

這篇文章當時交《紅旗》雜誌發表。《紅旗》雜誌起初未敢發表。後來,由於考慮到文章中有這麼一段“重要依據”,這才同意發表:

“四人幫”的“兩個估計”,與1971年對“**”前教育戰線情況和知識分子情況的估計完全相反。“四人幫”長期嚴密封鎖了的指示,同的指示唱對臺戲,直到他們的滅亡……

的指示精神是:

一、十七年的估計不要講得過分。在無產階級專政下執行了錯誤的路線,不是大多數人,是一少部分人。

二、多數知識分子還是擁護社會主義制度的。執行封資修路線的還是少數人。“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認爹和娘”,還是認得的,就是愛面子。當人的面不認,背地裡還是認嘛,只不過有資產階級思想,過後還是認的。

三、高教六十條。總的還有它對的地方嘛,難道就沒有一點對的地方?錯誤的要批,批它錯的東西。人家是教師,還要尊重他嘛。一講不對就批評,哪能都講對呀,講不對沒關係,講錯了沒關係,大家共同研究,怎麼能一下子都講對,不可能嘛!

這篇文章把“兩個估計”,說成是“四人幫”的,而且稱“兩個估計”與的估計“完全相反”。所以,文章只是着眼於批判“四人幫”,不僅只字不提《紀要》是經“圈閱”,而且把寫成根本不同意“兩個估計”!

這樣,文章藉助於首次公佈了關於教育戰線的那段“最高指示”,這才壯起膽來批判“兩個估計”!不過,文章只是說的這些指示被“‘四人幫’長期嚴密封鎖”,卻並未具體說明“四人幫”怎麼“嚴密封鎖”以及這些指示現在又是怎樣被“發現”的。後來,人們才從“內部傳達”中得知,這些指示是從遲羣的一個筆記本上“發現”的!那是在1971年,謝靜宜向遲羣傳達了的談話,遲羣在自己的筆記本里記下了的這些話。遲羣筆記本上所記的的話,又是怎樣被人們發現的呢?不得而知!無巧不成書。筆者在採寫本書時,訪問了孫長江教授。筆者原本是爲了向他了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的起草經過——因爲他是這篇重要文章的作者之一。我們談及了關於批判“兩個估計”,出乎意料,他用帶有濃重福建口音的普通話,說出了鮮爲人知的內情:“遲羣筆記本上的記錄,是我發現的!”

孫長江怎麼會知道遲羣筆記本上記着的話呢?

原來,孫長江“文革”末期曾在當時的國務院科教組編輯《教育革命與通訊》雜誌(即《人民教育》雜誌的前身)。粉碎“四人幫”之後,遲羣受到審查,交出了所有的文件和筆記本。國務院科教組成立了遲羣專案組,孫長江曾在遲羣專案組工作過,看過遲羣的筆記本。後來,孫長江調往中央黨校工作。

在“教育部大批判組”起草《教育戰線上的一場大論戰——批判“四人幫”炮製的“兩個估計”》一文時,孫長江也是作者之一。他記起在遲羣筆記本上見到的那段“最高指示”。

孫長江一說出這一重要線索,人們連忙從檔案中翻查遲羣的筆記本,果真找到了遲羣所記謝靜宜傳達的的話!這個筆記本交到了李琦手中,並複印送到汪東興那裡。

由於找到了這樣的重要“依據”,於是,人們開始譴責遲羣“封鎖指示”,這纔敢於去否定“兩個估計”——倘若沒有說過這些話,倘若沒有在遲羣的筆記本上找到的這些話,即便是鄧小平已經明確批判了“兩個估計”,人們還是不敢否定“兩個估計”!因爲人們知道“兩個估計”是“圈閱”過的,只有找到不同於“兩個估計”的話,這纔可以批判“兩個估計”!

也就是說,在當時,只能以“兩個凡是”來反對“兩個凡是”——以的這一段話來反對的另一段話!

這下子,汪東興也無話可說。

當然,由於那些的指示是從遲羣的筆記本上找到的,在“兩個凡是”者們看來,生怕遲羣在記錄時打了“折扣”,所以公開發表時標明只是“指示的精神”而已。

這樣,1977年第11期《紅旗》雜誌終於發表了署名“教育部大批判組”的《教育戰線的一場大論戰——批判“四人幫”炮製的“兩個估計”》一文。

《人民日報》於1977年11月18日加以轉載。

文章發表時,離鄧小平關於批判“兩個估計”的“八八談話”,已整整3個月零10天了。

鄧小平復出之後,連否定“兩個估計”都這麼費勁,當時“左”的阻力之大,可見一斑。

華國鋒主持下的十一大

《中國章程》規定:

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每五年舉行一次。在特殊的情況下,可以提前或延期舉行。

十大是在1973年8月召開的。按照正常的情況,十一大應在1978年召開。但是由於發生了粉碎“四人幫”這樣重大而特殊的情況,所以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前召開十一大。

就在十屆三中全會結束後20來天,1977年8月12日至18日,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

第18章 華國鋒走過的道路(3)第66章 華國鋒的“淡出” (1)第31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2)第63章 新時期的里程碑 (3)第24章 “兩個凡是”的迷誤 (3)第40章 尖銳對立的20天 (1)第10章 華國鋒確立了領袖地位 (1)第46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3)第26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2)第66章 華國鋒的“淡出” (1)第63章 新時期的里程碑 (3)第38章 (下)精心選擇突破口 (2)第54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5)第14章 “宣傳華國鋒”的熱潮 (2)第18章 華國鋒走過的道路(3)第60章 中央工作會議上的交鋒 (6)第4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3)第55章 中央工作會議上的交鋒 (1)第51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2)第37章 (下)精心選擇突破口 (1)第42章 尖銳對立的20天 (3)第29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5)第38章 (下)精心選擇突破口 (2)第61章 新時期的里程碑 (1)第61章 新時期的里程碑 (1)第20章 華國鋒走過的道路(5)第52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3)第7章 中共中央“羣龍有首” (2)第7章 中共中央“羣龍有首” (2)第68章 華國鋒的“淡出” (3)第33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4)第35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6)第42章 尖銳對立的20天 (3)第48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5)第10章 華國鋒確立了領袖地位 (1)第62章 新時期的里程碑 (2)第52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3)第51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2)第58章 中央工作會議上的交鋒 (4)第30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1)第25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1)第9章 中共中央“羣龍有首” (4)第41章 尖銳對立的20天 (2)第30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1)第19章 華國鋒走過的道路(4)第33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4)第2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1)第4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3)第37章 (下)精心選擇突破口 (1)第44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1)第48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5)第54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5)第30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1)第39章 (下)精心選擇突破口 (3)第44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1)第44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1)第3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2)第38章 (下)精心選擇突破口 (2)第15章 “宣傳華國鋒”的熱潮 (3)第56章 中央工作會議上的交鋒 (2)第28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4)第10章 華國鋒確立了領袖地位 (1)第7章 中共中央“羣龍有首” (2)第49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6)第10章 華國鋒確立了領袖地位 (1)第16章 華國鋒走過的道路(1)第32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3)第16章 華國鋒走過的道路(1)第55章 中央工作會議上的交鋒 (1)第34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5)第66章 華國鋒的“淡出” (1)第27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3)第42章 尖銳對立的20天 (3)第34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5)第31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2)第38章 (下)精心選擇突破口 (2)第8章 中共中央“羣龍有首” (3)第33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4)第67章 華國鋒的“淡出” (2)第4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3)第47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4)第44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1)第48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5)第50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1)第52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3)第12章 華國鋒確立了領袖地位 (3)第1章 序第2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1)第19章 華國鋒走過的道路(4)第22章 “兩個凡是”的迷誤 (1)第29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5)第57章 中央工作會議上的交鋒 (3)第34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5)第40章 尖銳對立的20天 (1)第21章 華國鋒走過的道路(6)第49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6)第50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1)第32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3)第16章 華國鋒走過的道路(1)第64章 新時期的里程碑 (4)
第18章 華國鋒走過的道路(3)第66章 華國鋒的“淡出” (1)第31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2)第63章 新時期的里程碑 (3)第24章 “兩個凡是”的迷誤 (3)第40章 尖銳對立的20天 (1)第10章 華國鋒確立了領袖地位 (1)第46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3)第26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2)第66章 華國鋒的“淡出” (1)第63章 新時期的里程碑 (3)第38章 (下)精心選擇突破口 (2)第54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5)第14章 “宣傳華國鋒”的熱潮 (2)第18章 華國鋒走過的道路(3)第60章 中央工作會議上的交鋒 (6)第4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3)第55章 中央工作會議上的交鋒 (1)第51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2)第37章 (下)精心選擇突破口 (1)第42章 尖銳對立的20天 (3)第29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5)第38章 (下)精心選擇突破口 (2)第61章 新時期的里程碑 (1)第61章 新時期的里程碑 (1)第20章 華國鋒走過的道路(5)第52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3)第7章 中共中央“羣龍有首” (2)第7章 中共中央“羣龍有首” (2)第68章 華國鋒的“淡出” (3)第33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4)第35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6)第42章 尖銳對立的20天 (3)第48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5)第10章 華國鋒確立了領袖地位 (1)第62章 新時期的里程碑 (2)第52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3)第51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2)第58章 中央工作會議上的交鋒 (4)第30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1)第25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1)第9章 中共中央“羣龍有首” (4)第41章 尖銳對立的20天 (2)第30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1)第19章 華國鋒走過的道路(4)第33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4)第2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1)第4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3)第37章 (下)精心選擇突破口 (1)第44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1)第48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5)第54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5)第30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1)第39章 (下)精心選擇突破口 (3)第44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1)第44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1)第3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2)第38章 (下)精心選擇突破口 (2)第15章 “宣傳華國鋒”的熱潮 (3)第56章 中央工作會議上的交鋒 (2)第28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4)第10章 華國鋒確立了領袖地位 (1)第7章 中共中央“羣龍有首” (2)第49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6)第10章 華國鋒確立了領袖地位 (1)第16章 華國鋒走過的道路(1)第32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3)第16章 華國鋒走過的道路(1)第55章 中央工作會議上的交鋒 (1)第34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5)第66章 華國鋒的“淡出” (1)第27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3)第42章 尖銳對立的20天 (3)第34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5)第31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2)第38章 (下)精心選擇突破口 (2)第8章 中共中央“羣龍有首” (3)第33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4)第67章 華國鋒的“淡出” (2)第4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3)第47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4)第44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1)第48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5)第50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1)第52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3)第12章 華國鋒確立了領袖地位 (3)第1章 序第2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1)第19章 華國鋒走過的道路(4)第22章 “兩個凡是”的迷誤 (1)第29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5)第57章 中央工作會議上的交鋒 (3)第34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5)第40章 尖銳對立的20天 (1)第21章 華國鋒走過的道路(6)第49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6)第50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1)第32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3)第16章 華國鋒走過的道路(1)第64章 新時期的里程碑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