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各有所獲

相對而言,受到影響更大的是英國皇家海軍。

不可否認,在這場海戰中,斯科特錯過了很多機會,而且導致最終結果的是他錯誤的襲擊了中國海軍的油水補給艦,從而使李向龍大致判斷出了第二印度洋艦隊的行蹤,並且在次日上午抓住了機會。問題是,如果斯科特手裡的兩艘艦隊航母不是“光輝”級,而是與中國海軍的“唐太宗”級旗鼓相當,至少在艦載機數量上沒有太大的差距,斯科特也不會犯那麼多的錯誤。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斯科特有兩艘足夠強大的艦隊航母,手裡有足夠多的艦載機,那麼他就有可能採取其他戰術,也就有可能把握住機會。在整場海戰中,斯科特最缺的就是可用的艦載偵察機。

結果就是,英國皇家海軍也認識到,衡量艦隊航母的主要標準是使用艦載機的能力。

這一認識,直接影響到了英國皇家海軍正在建造、或者是計劃建造的艦隊航母,即新的艦隊航母,都要求載機量在八十架左右,確保在出動偵察機與防空戰鬥機之後,還有足夠多的艦載機組織發起一次攻擊行動。

事實上,在這場大戰中,八十架的載機量就是艦隊航母的最低標準。

除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幾艘異類的艦隊航母之外,在大戰期間服役、以及建造的艦隊航母的載機量都不低於八十架。特別是在太平洋戰場上,包括戰敗的日本在內,所有艦隊航母的載機量都在八十架左右,即便日本海軍在大戰前建造的幾艘艦隊航母,其載機量也在八十架左右。

當然,有這認識的不僅僅是英國皇家海軍。

這場海戰,也讓美國海軍認清了艦隊航母的主要價值。

只是,美國海軍存在的問題恰恰與英國皇家海軍相反,即在吸取了之前的教訓後,認爲艦隊航母的艦載機數量是越多越好。

結果就是,美國海軍調整了“埃塞克斯”級的載機標準。

在一九四二年初,美國海軍要求“埃塞克斯”級的載機數量不得低於一百架,最好能夠達到一百零四架。爲此,美國海軍還總結出了一套理論,來證明一百零四架的載機量是最爲合理的。

必須承認,美國海軍總結的理論並沒錯。

在這一百零四架中,包括三十二架戰鬥機、三十二架俯衝轟炸機、三十二架魚雷攻擊機與八架備用飛機、或者是勤務飛機。如此一來,就可以在縮小中隊編制的情況下,確保三個主要機種都有兩個中隊,從而在執行任何任務的情況下,都有足夠多的艦載機用於制定第二項任務。

事實上,到大戰後期,中國海軍的艦載航空兵也採用了類似的編制,只是不是縮小中隊規模,而是擴大了中隊規模,並且相應增強了小隊的職能,以此降低了擴大規模對指揮造成的影響。

問題是,當載機量達到一頂規模之後,影響航空作戰的就不是載機量了。

說得直接一點,在艦載機的數量足夠的情況下,影響航空作戰的是航母出動與回收艦載機的能力,以及組織進攻的能力。

航母只是搭載記載機的平臺,而平臺的作業效率,直接決定了艦載航空兵的戰鬥力。

對此,中國海軍已經有極爲深刻的認識了。要知道,在馬爾代夫海戰之前,中國海軍就開始限制艦載航空兵聯隊的規模。比如,“唐太宗”級在理論上可以搭載五個中隊,而實際搭載量只有四個中隊,即減少了一箇中隊。通過減少一箇中隊,“唐太宗”級的航空作業效率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以上。也就是說,在搭載更少的艦載機的情況下,“唐太宗”級的航空作戰能力反而提高了百分之十以上。

到了大戰後期,中國海軍剩下的幾艘“秦始皇”級甚至把艦載機的數量壓縮到了六十架左右。當然,這時候的“秦始皇”級已經不再用於艦隊作戰了,其主要職能是爲登陸部隊提供空中支援。

直到馬爾代夫海戰之後,美軍才認清了這個問題。

結果就是,美國海軍降低了“埃塞克斯”級的載機量,其標準搭載仍然是四個中隊,且每個中隊的戰機數量在二十架左右。也就是說,“埃塞克斯”級在大部分時候,其載機量只有極限能力的百分之八十左右。通過減少載機數量,“埃塞克斯”級的航空作戰能力不但沒有降低,反而提高了很大一截。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對英國皇家海軍來說,這場海戰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啓示,即一向受到重視的主力艦已經不再是海戰主力。

要知道,在這場海戰中,雙方離得最近的時候,還不到兩百公里。

在以往的任何一場海戰中,這都是一個近得不能再近的距離,只要雙方的艦隊司令官不打算撤退,那麼接下來登場的就是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而且艦隊決戰的最終勝負將由主力艦決定。

問題是,在這場海戰中,主力艦根本沒有發揮作用。

在整個戰鬥中,雙方的快速戰列艦都沒有相遇,而且都沒有使用過大口徑炮彈,甚至沒有機會使用其主炮。

相反,英國皇家海軍的兩艘快速戰列艦在防空作戰中表現得非常出色。

在這場海戰中,第21艦隊被擊落的三十七架艦載機中,有二十四架是被兩艘快速戰列艦上的高射炮擊落的!

此外,“唐太宗”號受損,也與第二印度洋艦隊的快速戰列艦有關。即那架撞上了“唐太宗”號艦島的戰機,就是被“約克公爵”號上的高射炮擊傷的,不然這架戰機肯定不會在降落中出事故。

事實上,在戰鬥的最關鍵時刻,也只有那兩艘快速戰列艦爲航母提供了掩護。

相反,當時同樣在掩護航母的重巡洋艦根本就沒有發揮多少作用,兩艘重巡洋艦隻擊落了三架敵機。

這些都表明,曾經稱霸大洋的戰列艦,已經淪落到爲艦隊航母打工的地步了。

受此影響,英國皇家海軍非常果斷的取消了“獅”級戰列艦的建造項目,而且還打算取消“前衛”級的建造工程。只是,“前衛”號已經開建,而且艦體已經完成了百分之七十的建造量,主要結構都已確定下來,如果停止建造,將會造成很大損失,也不可能對改善皇家海軍的艦隊結構提供多大幫助。結果就是,“前衛”號的後繼艦的建造全部取消,而“前衛”號被保留了下來。只是,爲“前衛”級設計的雙聯裝十六英寸炮塔還沒有完成,而且單獨爲這艘戰艦生產、或者是引進十六英寸艦炮都很不划算,因此皇家海軍臨時修改設計,爲“前衛”號配備了雙聯裝十五英寸主炮炮塔。有意思的是,當時用在“前衛”號上的,並不是全新的炮塔,而是從已經退役的一艘“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上拆下來的,而且沒有做任何本質上的改動。

結果就是,這艘皇家海軍最後的戰列艦,成了個花架子。

在擁有接近四萬五千噸的標準排水量、超過五萬一千噸的滿載排水量的艦體上,只有四座雙聯裝十五英寸主炮炮塔,而且最高航速也只有三十節,比排水量相當的“依阿華”級低了不少,其裝甲防護也與“喬治五世”級相當,並沒有太大的提高。只是,得益於巨大的排水量,“前衛”號的內部空間非常驚人,做爲旗艦使用時,能爲艦隊司令部的官兵提供極爲充裕的居住空間。此外,“前衛”級的甲板面積比“喬治五世”級多了三成,因此在服役的時候,創紀錄的安裝了八十門四十毫米高射炮,是整個大戰期間,裝備此類高射炮最多的戰列艦。

“前衛”號之後,英國皇家海軍再無戰列艦。

雖然在戰敗之前,英國皇家海軍重新啓動了“獅”級的建造項目,但是直到戰敗,這種在戰鬥力上超過了“南達科他”級、足以向“依阿華”級叫板的快速戰列艦,都停留在設計圖紙上,甚至連第一塊鋼板都沒有壓制出來。

問題是,昔日的大英帝國已經站在戰敗的邊緣。

在遭到德意志第二帝國空軍全面轟炸的情況下,就算英國皇家海軍取消了那些耗資巨大的戰列艦的建造項目,也沒有多餘的能力來建造艦隊航母。要知道,在至關重要的北大西洋護航作戰中,英國皇家海軍的戰艦有七成來自美國,當時幾乎所有的護航航母,都是由美國無償提供的。

此外,一艘艦隊航母從開建到服役,按照戰時標準,至少也需要兩年。

英國還能堅持兩年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在一九四二年七月,特別是在馬爾代夫海戰之後,沒有任何人相信英國能夠堅持到一九四四年七月。

可以說,就算英國皇家海軍有再深刻的認識,也沒有時間來糾正之前犯的錯誤了。

戰後,就有很多人認爲,如果英國皇家海軍在大戰爆發前大力發展艦隊航母,而且選擇了正確的發展方式,那麼在大戰初期、特別是在美國參戰之後,英國皇家海軍就有足夠的能力派艦隊前往太平洋協助美國海軍作戰,也就有可能與美國海軍聯手擊敗中國海軍,徹底改變這場戰爭的結局。

當然,這只是假設。

在輸掉了馬爾代夫海戰之後,英國皇家海軍已經窮途末路,大英帝國離日落也沒有多久了。

第318章 主動攻擊第84章 核心之爭第444章 減負第117章 算計第536章 齊頭並進第437章 快節奏第315章 證明自己第594章 政治體制第371章 等待時機第197章 利器第31章 外交家第80章 多此一舉第93章 特殊任務第341章 進攻開始第37章 出發第34章 戰爭之門第463章 轉戰大西洋第366章 雞肋第144章 大老闆第82章 預料之外第99章 賣國與亡國第267章 孤軍深入第607章 放權第81章 好運與黴運第17章 主動與被動第218章 失之毫釐第265章 殊途同歸第253章 進軍澳洲第75章 出發第220章 軍火貿易第240章 下坡路第514章 後繼乏力第534章 功敗垂成第533章 陷阱第514章 後繼乏力第606章 無償援助第97章 秘密潛入第334章 進軍東南第154章 結局已定第62章 搭檔第100章 守株待兔第103章 餘波第210章 此消彼漲第26章 熱身活動第56章 利令智昏第108章 一網打盡第71章 恐慌第365章 急功近利第462章 換位進攻第32章 立場第581章 印象第524章 能源第593章 寄生經濟第88章 避戰與主戰第545章 陸海之爭第97章 血戰蔚山第521章 難題第550章 鉤心鬥角第577章 信號第114章 波濤再起第5章 明爭暗鬥第475章 攻擊開始第199章 改造第29章 一八九二第26章 熱身活動第241章 將錯就錯第96章 突來的戰鬥第218章 劍拔弩張第174章 欲擒故縱第497章 苦戰第232章 隱身時代第558章 由攻轉守第59章 深謀遠慮第75章 臨時搭檔第106章 鬼鎮第71章 下基層第197章 利器第196章 新式武器第123章 空中對手第148章 警報第96章 突來的戰鬥第287章 關鍵建議第422章 進攻第257章 關鍵島嶼第45章 選擇第431章 冒險第259章 保守與積極第73章 戰機第54章 最後的和平第520章 戰略轟炸第81章 遭遇戰第73章 東線開打第248章 風雨欲來第180章 分歧第152章 足跡第400章 兩害相權第326章 炮擊戰術第599章 談判第86章 相互妥協第223章 集中攻擊
第318章 主動攻擊第84章 核心之爭第444章 減負第117章 算計第536章 齊頭並進第437章 快節奏第315章 證明自己第594章 政治體制第371章 等待時機第197章 利器第31章 外交家第80章 多此一舉第93章 特殊任務第341章 進攻開始第37章 出發第34章 戰爭之門第463章 轉戰大西洋第366章 雞肋第144章 大老闆第82章 預料之外第99章 賣國與亡國第267章 孤軍深入第607章 放權第81章 好運與黴運第17章 主動與被動第218章 失之毫釐第265章 殊途同歸第253章 進軍澳洲第75章 出發第220章 軍火貿易第240章 下坡路第514章 後繼乏力第534章 功敗垂成第533章 陷阱第514章 後繼乏力第606章 無償援助第97章 秘密潛入第334章 進軍東南第154章 結局已定第62章 搭檔第100章 守株待兔第103章 餘波第210章 此消彼漲第26章 熱身活動第56章 利令智昏第108章 一網打盡第71章 恐慌第365章 急功近利第462章 換位進攻第32章 立場第581章 印象第524章 能源第593章 寄生經濟第88章 避戰與主戰第545章 陸海之爭第97章 血戰蔚山第521章 難題第550章 鉤心鬥角第577章 信號第114章 波濤再起第5章 明爭暗鬥第475章 攻擊開始第199章 改造第29章 一八九二第26章 熱身活動第241章 將錯就錯第96章 突來的戰鬥第218章 劍拔弩張第174章 欲擒故縱第497章 苦戰第232章 隱身時代第558章 由攻轉守第59章 深謀遠慮第75章 臨時搭檔第106章 鬼鎮第71章 下基層第197章 利器第196章 新式武器第123章 空中對手第148章 警報第96章 突來的戰鬥第287章 關鍵建議第422章 進攻第257章 關鍵島嶼第45章 選擇第431章 冒險第259章 保守與積極第73章 戰機第54章 最後的和平第520章 戰略轟炸第81章 遭遇戰第73章 東線開打第248章 風雨欲來第180章 分歧第152章 足跡第400章 兩害相權第326章 炮擊戰術第599章 談判第86章 相互妥協第223章 集中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