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上的戰鬥打得如火如荼,直接影響到了太平洋上的進攻行動。
從十月初開始,中國海軍就出動潛艇、水面戰艦與巡邏機,對中途島進行全面封鎖,攔截一切前往中途島的船隻與飛機。
最初的時候,封鎖效果並不理想。
直到十月底,顧祝同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作戰行動,動用第三艦隊的所有戰艦,在中途島東南大約三百公里處,攔截了一支前往中途島的船隊,在戰鬥中擊沉與繳獲美軍運輸船隻近三十艘,纔算稍有成效。
這場戰鬥之後,美軍再也不敢大規模向中途島派遣運輸船隊。
當然,小規模增援一直沒有停止。在無法派遣船隊、甚至無法派遣運輸船的時候,美軍開始用潛艇向島上運送物資。某些時候,比如中國艦隊遠離中途島的時候,美軍還會在夜間出動運輸機。
顯然,對中途島的封鎖並不徹底。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即在第七艦隊的威脅下,中國艦隊不敢貿然前往中途島以東海域作戰,也就無法對美軍的大後方構成威脅。加上萊桑島距離中途島並不遠,因此美軍依然有能力向島上運送兵力與物資。
更麻煩的是,攻打中途島的作戰行動一拖再拖,遲遲沒有發起。
最初,顧祝同計劃在十月底發起進攻,但是受作戰物資分配影響,即大部分物資都送往印度洋戰場,分配到中太平洋戰區的物資嚴重不足,顧祝同不得不把進攻時間推遲到十一月份。
隨後,又以同樣的原因推遲到了十一月底。
到了十一月底,進攻準備依然沒有就緒,顧祝同不得不報請海軍司令部,把進攻時間推遲到十二月份。
所幸的是,馮承乾並沒有強人所難。
在瞭解到了實際情況之後,馮承乾不但答應把進攻時間推遲到十二月份。還答應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考慮推遲到一九四四年。主要就是,印度洋上的進攻行動與之前策劃的有很大的差別,因此在一九四三年底之前,不見得能夠爲中太平洋戰區增派作戰力量,完成大修的幾艘艦隊航母說不準都得派往印度洋。這樣一來,就算中太平洋戰區的陸戰隊在十二月份做好了進攻準備,在沒有艦隊支持的情況下。也不可能攻打中途島,也就必須把進攻時間推遲到一九四四年。
問題是,真要拖到一九四四年,恐怕情況就會有大變化。
別的不說,到時候誰也不能保證能夠順利拿下中途島。
根據顧祝同掌握的情報,美軍除在了加強中途島的防禦部署之外,還在萊桑島上大做文章。更重要的是,到了一九四四年初,美國海軍兵力將有一次較大的膨脹,也就有能力威脅到攻打中途島的中國艦隊。
這就是。“依阿華”級戰列艦的前兩艘均將在一九四四年初服役。
此外,“南達科他”級的後兩艘。即“馬薩諸塞”號與“亞拉巴馬”號也將在一九四四年初完成服役後的第一次現代化改裝。
這樣一來,到一九四四年初,美國海軍將擁有八艘快速戰列艦。
如果到時候大西洋戰場上沒有太大的威脅,比如意大利海軍沒有派艦隊去大西洋,或者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沒有做好攻打英國本土的準備工作,那麼這八艘快速戰列艦都有可能被派往太平洋。
顯然,這是一個不小的威脅。
如果是在西太平洋、或者是西南太平洋上作戰。顧祝同還不會把這八艘快速戰列艦放在眼裡。主要就是,西太平洋上有着廣袤的空間,更適合艦隊航母作戰。根本沒有快速戰列艦發揮作用的地方。西南太平洋上,中國海軍擁有衆多的基地,岸基航空兵就能夠控制所有海域,更沒有快速戰列艦的活動場所。可是在中太平洋上,特別是在夏威夷羣島附近,情況就不大一樣了。
萊桑島到中途島,只有五百公里。
這就是說,快速戰列艦隻需要十個小時就能從萊桑島航行到中途島。如果把美軍岸基航空兵的掩護範圍算進去,那麼快速戰列艦在傍晚的時候出發,上半夜就能到達中途島,在執行四個小時的作戰任務之後,還能趕在天亮之前回到己方航空兵的掩護範圍之內,根本不用擔心遭到艦載航空兵的攻擊。
顯然,在這種情況下,艦隊航母就沒有多少作用了。
打夜戰的話,只能靠主力艦。
可惜的是,中國海軍總共只有五艘快速戰列艦,而且都是艦齡在二十年以上的老艦,即便進行了三次現代化改裝,其綜合戰鬥力也比不上新造的快速戰列艦,特別是無法與“依阿華”級相比。
更要命的是,這五艘快速戰列艦都不在第三艦隊!
當時,五艘快速戰列艦中,有兩艘在印度洋的第二艦隊,另外三艘在國內進行大修,而且在第二艦隊的兩艘也需要回國進行大修。
在十一月底的時候,顧祝同就向馮承乾提出,如果把進攻中途島的時間推遲到一九四四年初,那麼除了得爲第三艦隊增派三艘艦隊航母之外,還得把五艘快速戰列艦與三艘大型巡洋艦全部派過來。
只是,馮承乾沒有立即答應下來,只是會考慮顧祝同的要求。
事實上,就算顧祝同的要求得到了滿足,他也未必能夠在中途島附近打一場勝仗。
原因很簡單,那八艘美軍戰艦比顧祝同能夠得到的最好的八艘戰艦都要強大,顧祝同擁有的只是航空兵優勢,而在夜間炮戰中,艦載航空兵根本發揮不了作用,即便在白天也未必能夠發揮決定性作用。
這仗,還能打嗎?
到了十二月,顧祝同又收到一條不大好的消息。
這就是,美國海軍花重金打造的第一種大型巡洋艦,即“阿拉斯加”級的前兩艘均已下水開始舾裝,而且這兩艘戰艦的舾裝工程進行得非常快,加上在船臺建造階段就完成了很多應該在舾裝中進行的工作,所以預計均能在一九四四年初建成服役,而且肯定會編入太平洋艦隊。
道理很簡單,在太平洋上,這兩艘大型巡洋艦纔有用武之地。
與中國海軍一樣,或者說是師法中國海軍,美國海軍在建造大型巡洋艦的時候,也明確了其主要任務就是防空。說白了,就是頂替昂貴的快速戰列艦,做爲主要防空戰艦,充當艦隊航母的貼身保鏢。
只是,在具體事實的時候,這一指標有所偏差。
這就是,“阿拉斯加”級不但是強大的防空戰艦,在形制上更接近於戰列巡洋艦,而不是單純的防空戰艦。由此就導致了一個極爲嚴重的後果,即該艦的造價高得離譜,連美軍都難以承擔。
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阿拉斯加”級的造價相當於“依阿華”級的百分之七十。
顯然,在綜合戰鬥力上,“阿拉斯加”級肯定比不上“依阿華”級。
也正是如此,“阿拉斯加”級總共只建造了六艘,而且後三艘在建造時做了簡化,取消了艦隊指揮設備,也就不具備充當艦隊旗艦的能力。此後,美國海軍在此基礎上,建造了一種排水量與之相當的大型巡洋艦,即“威克島”級大型巡洋艦。通過降低戰術標準,成功降低了造價。
“阿拉斯加”級很像是縮小了的“依阿華”級,即通過降低火力、防護等標準,縮小了排水量。在戰鬥力上,“阿拉斯加”級與中國海軍的“北京”級相當,其主炮是安裝在三座三聯裝炮塔內的九門十二英寸艦炮,副炮是甚至在兩舷的六座雙聯裝五英寸高平兩用跑,此外還有十四座四聯裝四十毫米高射炮與三十四門二十毫米機關炮。後期,美軍還在該艦上安裝了七十六毫米高射炮。
可見,“阿拉斯加”級更側重製海作戰,或者說對海火力更加強大。
要知道,在早三年完成的“北京”級上,一百二十毫米高射炮多達十六門,四十毫米高射炮也超過了六十門,二十毫米機關炮的數量更是在八十門以上,其防空作戰能力明顯超過了“阿拉斯加”級。只是在主炮上,“北京”級略遜色於“阿拉斯加”級,而且也僅僅在是主炮的口徑稍小一些。
如果把炮彈的性能算上,那麼“北京”級的對海火力並不比“阿拉斯加”級弱。
只是,在任何情況下,這兩種戰艦都能夠對對方構成致命威脅,即在正常交戰距離內幹掉對方。
如果這兩艘大型巡洋艦在一九四四年初服役,而且編入太平洋艦隊,那麼美軍就有十艘主力艦了。
當時,就算馮承乾答應了顧祝同的要求,第三艦隊也最多隻有八艘主力艦。
顯然,顧祝同手裡的兵力根本沒有優勢可言。只要美軍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條件,就肯定能在中途島給中國海軍制造大麻煩,甚至有機會在這裡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從而一舉遏制住中國海軍的進攻勢頭。
顧祝同能接受這樣的結果,或者說中國海軍能接受這樣的結果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因此顧祝同就得想出一個有效的應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