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兩亂三死

禁衛軍在沈則敬的命令下,開始調兵定日期,準備出征隴右道。

第二批戎服已經發放了,應南圖和彭瑾等人,忙得歇息的時間都少了很多。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令人驚愕的消息傳來了。大永三大上州之一的泰州,位於河內道的泰州,竟然全民暴動了!

又是河內道,又是民變。怎麼會這樣?

原來,是和朝廷徵兵、加賦有關。

河內道這兩年一直災深難重,先是大旱蝗災,接着有民變,再後是大水洪災。百姓們苦日子都還沒過完,青黃不接的時日都不知怎麼度過,就接到了朝廷徵兵、加賦的旨意。

人丁,一向是百姓最重要的財富。盛世徵兵尚且遇到很多阻滯,更何況是亂局徵兵?擺明是有去無回的,這就等於在窮苦百姓人家掠走最重要的財富。本就困頓的百姓,怎麼能夠接受?

還有加賦,更讓百姓憤怒。經過這麼多災難,河內道就算沃野千里,底蘊也所剩無幾了。百姓們窮得揭不開鍋了,哪裡還有錢交賦稅?

要兵丁、要賦稅,都沒有!只有爛命一條!——這是河內道普通百姓心中所想。

就算官府、官員出了多麼嚴厲的舉措,對不出兵丁、不交賦稅的人家會有多麼嚴苛懲罰,百姓們就只有兩個字:不從!

不從,那就是抗旨,那就是違令!這就是和官府、朝廷作對了。百姓們這樣的態度,惹怒了河內道的官員,首先發作的,就是泰州刺史胡杲。

泰州是大永的三大上州之一,歷來就是帝王封禪之地。能夠在泰州任職,那都是在京兆有過硬關係的,這胡杲,是楚炎的內弟。

胡杲是楚炎的內弟,當年曾做過幼王的陪讀,是得幼王歡心的人。泰州刺史一職,在景興帝改元之後,就落到了胡杲的身上。

胡杲雖然是幼王的陪讀,卻和幼王的混吃喝樂逍遙的個性不一樣,反而是個十分上進積極的人。

他就任泰州刺史,當然是想有一番作爲的。朝廷徵兵、加賦的旨意下來,他要比其餘各州都要先完成任務。

況且,朝廷徵兵,不就是爲了保護大永百姓?朝廷加賦,當然也會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

事實證明胡杲只是一廂情願。當百姓們拒絕交人納賦,並且打傷前去領人領錢的刺史府兵後,胡昊差點驚呆了。

想都沒有多想,胡杲下令將打傷府兵的那一街成年男丁都拘了,並且令這些人家三天之內就要交齊賦稅,不然這些男丁全充當兵丁,送進河內衛。

若是在以往,胡杲的舉動,還能震懾住百姓們。可是,他忘了一點,河內衛士兵在討伐嶺南道的時候,幾乎全軍覆沒,現在河內衛還有幾個士兵?

單靠刺史府五百府兵,又怎麼能夠壓制住憤怒絕望的百姓?結果就是,泰州的百姓暴動,手持棍棒,衝進了泰州刺史府,當場就將胡杲及一刺史府官員打死了。

泰州百姓的暴動,就像瘟疫似的,迅速蔓延至襄陽、大冶等地,就連年前才穩固的鄭州、鄂州、晉州三地,也不可避免地再次動亂起來。

河內衛大將軍古大存,帶着剩餘的三萬多士兵,守住了晉州一隅,等待着朝廷的援助。然而河內道其餘各地,卻是暴動首領四起,民變越來越烈。

範載常看到這種情況,幾乎都站不住了。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河內道失控了,河內道大亂了!

他並沒有想錯,這樣激烈的民變,已經無可阻止了。因爲,河內衛士兵堪堪幾萬人,怎麼敵得過百餘萬百姓?

“天將亡大永耶?”範載常仰天長嘆,涕淚四滂。身爲河內衛的主官,身爲朝廷二品官員,面對這樣的民變洪流,他毫無辦法。

身爲一道主官,卻無法護佑一道百姓,也無法向朝廷交代,他還有何顏面存活於世?範載常不住地想道。

隨即,河內道觀察使府的下人,就發現了他們的主子自縊在府中,氣息全無了!在暴動的百姓衝進觀察使府之前,觀察府就已經亂成一團。

河內道官位最高的範載常都自殺了,底下各州各縣的官員也都四處奔逃了,他們可不想留在官衙被踩成肉醬。

在民變這樣的局勢中,一些地主、豪強就趁勢而起了。他們有錢有糧,也有一定的護衛和兵器。這些地主、豪強,很快就成了民變的首領,他們佔據一方,自稱爲主,再不承認有大永朝廷的存在。

大永七大道之一的河內道,曾有一百五十多萬人口的河內道,不復存了。

這還不算,河內道的民變,已經開始向江南道蔓延了。王備和於鴻圖兩個人,嚇得幾乎心神俱裂。若是民變四起,江南道和河內道一樣,沒有任何抵抗之力!

幸好王備和於鴻圖兩個人,還沒完全喪失神智。他們急急下令,撤銷徵兵、加賦的通告,就當作完全沒有這一回事。

這是唯一能安撫百姓的辦法,至於如何向朝廷交代?王備和於鴻圖哪裡想得了那麼多?

好在江南道是文人居多。文人造反,三年不成,江南道纔沒有河內道的民變。

在王備和於鴻圖的努力下,江南道有暫時的平靜。只是,這平靜搖搖欲墜,就連王備和於鴻圖都不敢想,這樣的平靜能維持多久。

這就是沈家人所知道的河內道情況。沈華善一陣默然,似乎無話能說。

在朝廷下了徵兵、加賦這樣的餿命令之後,沈華善就知道,百姓肯定會有意見的。只是沒有想到,民變會這樣劇烈,河內道竟成了一個個地主的天下。

“範載常糊塗了,死得窩囊!死了有個球用!”葉正純恨恨罵道,根本不知道有人死爲大這話,語氣毫不客氣。

在葉正純看來,範載常自縊,真是損了二品大員的官職。身爲一道主官,就算再危難,也要帶領官員堅持到最後一刻。可是他早早自縊了,以身殉國?有什麼用!

他自縊,河內道官員羣龍無首,纔會讓那些地主、豪強有出頭的機會。這些人是最會在亂局中,謀劃壯大自己的勢力的。

葉正純擔心,河內道豪強割據的局面一旦形成、穩固,再去打破就艱難了,要想收復河內道,要費十二分力氣。

都是範載常,一點擔當都沒有!葉正純忍不住再罵道。

沈華善嘆了一口氣,還是沒有說話。他是贊同葉正純的,範載常死得的確太糊塗了,留下河內道的爛攤子,怎麼收拾?

“看來,禁衛軍得先去河內道,才能去隴右道了。”俞正道說道。

這話聽着似乎有些多餘,因爲從嶺南道去到隴右道,一定會經過河內道的。然而,俞正道此刻所指,是禁衛軍先平了河內道,才能滅蔣博文了。

“只有這樣了……”沈華善點點頭,終於開口說道。

沈家邁出的步子,要先去河內道了。河內道,是他平亂的地方,如今輪到禁衛軍去了。

沈則敬正想說什麼,秋梧焦急的聲音就在門外響起了:“報!虎賁軍如流處有緊急消息彙報!”

如流處又有緊急消息?是關於河內道的?沈則敬想着,立刻就讓秋梧進來了。

“嚴律政身死!簡從厚身死!蔣博文往關內衛推進!”

殊不想,秋梧彙報的,卻是關於隴右道的消息。這個消息,再次讓沈華善等人一陣發懵。

嚴律政,關內衛大將軍,鎮遠公簡向東的弟子,曾在京兆朝堂與蔣博文針鋒相對的嚴律政,死了?

還有簡從厚,是鎮遠公和淑和長公主的嫡長孫,也是鎮遠公府第三代僅有的血脈,也死了?

然而這兩個人的死,都比不上第三句話來得震撼。須知,關內衛在京兆以北,離京兆是不遠的!蔣博文往關內衛推進,這說明,蔣博文是打算直搗京兆,意在新帝!

蔣博文竟然有那等威力,可以將關內衛都攻破?若是……若是他一路挺進,從而進入京兆,那麼大永傾覆,就是旦夕之事!

“如流處的人,已經接應到三少爺了。這些,都是三少爺告訴屬下的。” 秋梧繼續說道,補充消息的來源。

三少爺,指的是沈則敬的第三子沈餘宣。沈餘宣隴右道鄯州任職,因爲只是七品官,倒被景興帝忽略了,也沒有奪職之舉。在蔣博文謀反之前,他一直都是在鄯州的。

蔣博文謀反之後,沈餘宣也機警地改頭換面,混進了隴右道普通百姓之中,這才得以留存性命。

他隱在隴右道鄯州一帶,邊查探蔣博文的消息,邊找機會離開隴右道。幸好,他終於等到了如流處的人。

就在他跟着如流處離開的時候,隴右道的戰局有了大變化,最後竟然是蔣博文擊敗了嚴律政,還一路向關內衛挺進。蔣博文,竟然這樣厲害!

沈餘宏在鄯州任職,和蔣博文這樣的大將軍,是沒有任何交集的。他也不知道,蔣博文是如何打敗關內衛的。

聽到秋梧的彙報,沈華善覺得整個人都不好。河內道羣雄割據,蔣博文向京兆進發,沈家的禁衛軍,要怎樣應對?RS

第522章 扶幼主第101章 春闈案四第318章 鬥錢多第383章 獻俘禮第422章 卞家暴露第105章 南北分榜(二)第522章 扶幼主第203章 大難臨頭第455章 援兵到第78章 霜重秋色濃第130章 搶人之戰第352章 山陵崩第386章 靜養第103章 文才半江南第221章 全義第79章 燕都棋局第178章 背後之手第458章 關聯第179章 沈家的底氣第349章 新勢力第295章 驚濤第472章 蔣博文反第197章 將相城府第145章 要變天了第480章 兵臨城下第263章 雲胡不喜第76章 救應南圖(二)第489章 弩威第93章 官場大調整第178章 背後之手第543章 死後第445章 不祥開局第540章 神兵第441章 難得歡喜第503章 帝后第547章 西寧侯之爭第38章 猜猜我是誰?第44章 尚書右僕射第418章 攻城突變第327章 變數第231章 點閱之災!第289章 生機第258章 邊陲小鎮第403章 後方百鬼第238章 東宮憂患第358章 兵器司!第270章 放餌第380章 朝京行第176章 國之動第19章 返回京兆第416章 悲第421章 京兆窩案起第131章 走私事發第418章 攻城突變第191章 溪山俞氏第436章 宮闈波瀾第4章 晚梅有香第320章 差一點第120章 任職中書侍郎第33章 第一次見他第133章 匠人去向第150章 奪嫡開始了第555章 打開生路第38章 猜猜我是誰?第122章 測帝心第518章 夫妻重逢第127章 五皇子登門第493章 沈家大悲第89章 過年交底第280章 誰更聰明?第320章 差一點第88章 沈華善回來了第330章 清平侯府第252章 移勢第148章 皇后的作用第138章 三日無大小第550章 有病第522章 扶幼主第350章 初定典謨第418章 攻城突變第245章 太子妃之爭第214章 冬至夜宴第110章 沈家避勢第111章 再相見 嘯三聲第409章 卞家的身份第81章 蟄伏和危前第514章 沈家起兵第139章 餘字輩登臺第513章 時到第56章 再遇應南第16章 開悟與懷念第451章 守城死戰第238章 東宮憂患第457章 離開和造勢第275章 沈得善的壓力第510章 禮崩第416章 悲第520章 不臣第368章 殘害第418章 攻城突變
第522章 扶幼主第101章 春闈案四第318章 鬥錢多第383章 獻俘禮第422章 卞家暴露第105章 南北分榜(二)第522章 扶幼主第203章 大難臨頭第455章 援兵到第78章 霜重秋色濃第130章 搶人之戰第352章 山陵崩第386章 靜養第103章 文才半江南第221章 全義第79章 燕都棋局第178章 背後之手第458章 關聯第179章 沈家的底氣第349章 新勢力第295章 驚濤第472章 蔣博文反第197章 將相城府第145章 要變天了第480章 兵臨城下第263章 雲胡不喜第76章 救應南圖(二)第489章 弩威第93章 官場大調整第178章 背後之手第543章 死後第445章 不祥開局第540章 神兵第441章 難得歡喜第503章 帝后第547章 西寧侯之爭第38章 猜猜我是誰?第44章 尚書右僕射第418章 攻城突變第327章 變數第231章 點閱之災!第289章 生機第258章 邊陲小鎮第403章 後方百鬼第238章 東宮憂患第358章 兵器司!第270章 放餌第380章 朝京行第176章 國之動第19章 返回京兆第416章 悲第421章 京兆窩案起第131章 走私事發第418章 攻城突變第191章 溪山俞氏第436章 宮闈波瀾第4章 晚梅有香第320章 差一點第120章 任職中書侍郎第33章 第一次見他第133章 匠人去向第150章 奪嫡開始了第555章 打開生路第38章 猜猜我是誰?第122章 測帝心第518章 夫妻重逢第127章 五皇子登門第493章 沈家大悲第89章 過年交底第280章 誰更聰明?第320章 差一點第88章 沈華善回來了第330章 清平侯府第252章 移勢第148章 皇后的作用第138章 三日無大小第550章 有病第522章 扶幼主第350章 初定典謨第418章 攻城突變第245章 太子妃之爭第214章 冬至夜宴第110章 沈家避勢第111章 再相見 嘯三聲第409章 卞家的身份第81章 蟄伏和危前第514章 沈家起兵第139章 餘字輩登臺第513章 時到第56章 再遇應南第16章 開悟與懷念第451章 守城死戰第238章 東宮憂患第457章 離開和造勢第275章 沈得善的壓力第510章 禮崩第416章 悲第520章 不臣第368章 殘害第418章 攻城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