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仁川登陸
考慮到要搶在臺風季到來之前抵達濟州島,並且建立據點,所以朱瞻埈和四位藩王商議議定之後,便和寧王各自收拾一番之後,帶着軍隊出發了。
十二條一千料的大船雖然能裝,卻也沒辦法裝下兩位藩王手上七個衛所的士兵。
所以寧王和朱瞻埈合計了一番之後,決定一人先帶一個衛所,拿下濟州島之後,再把剩下的士卒分批運送過去。
一千料的海船載重換算成後世的單位大約是六百噸左右,考慮還需要攜帶補給、裝備和其他物資,一條船上除了水手最多隻能載六七百人,所以即便朱瞻埈和寧王一人都只帶了一個衛所,卻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擠得上船的。
好在寧王和遼東三王也知道這次是要渡海徵倭,因此想辦法蒐羅了一些其他船隻,和朱瞻埈的十二千料海船配合,倒是也勉強把這兩個衛所加起來一萬多人都一次運走了。
從天津出發到濟州島,路途說不上遙遠,繞過了遼東半島之後,也就只是沿着朝鮮的海岸線航行一段就能抵達。
對於朱瞻埈和寧王來說,這只是一段普通的海上旅程,除了稍顯顛簸讓年事已高的寧王稍微有些吃不消之外,其他倒是沒有起什麼波瀾。
但是對於朝鮮來說,如此龐大的一支艦隊渡海而來,尤其還是從明國而來的艦隊,這頓時嚇得朝鮮舉國上下惶惶不可終日。
或許有人會覺得明朝和朝鮮的關係一直很好,兩邊多年時間裡朝鮮侍奉大明就像兒子侍奉老子一樣恭順,萬曆年間朝鮮被倭國滅國還是大明出兵幫朝鮮復國的,朝鮮人更是將崇禎的年號用到了二百六十五年,朝鮮對大明的“忠”應該是刻進骨子裡的。
然而事實上卻並非如此。
明朝初年,向朱元璋上表稱臣朝貢的是高麗國王,受到明朝承認的藩屬國也是高麗。
洪武二十一年,高麗東北面都指揮使李成桂發動兵變,改國號爲朝鮮,這纔算是有了後來的朝鮮。
一直到洪武二十六年,李成桂派遣使節來明,貢馬九千八百餘匹,明太祖回賜紵絲綿布等近二萬匹,兩國才重新恢復了藩屬朝貢。
到了永樂一朝,朝鮮更是直接派出王世子前來大明朝貢,以示恭順。
但終明一朝,朝鮮一直沒有放鬆過對大明的警惕,比永樂十七年,朝鮮世宗出兵攻打日本對馬島,在倭寇手中救下了十一名被俘的明朝百姓。
不過很尷尬的是,朝鮮以明顯佔絕對優勢的兵力,卻以悽慘的戰國收場。
爲此,世宗還特別把大家叫來開了個朝會,非常嚴肅地討論一個議題——這批救下來的漢人要不要送回大明去。
左議政樸訔便堅決反對:“漢人宋官童等十一名,備知我師見敗之狀,不可解送中國,以見我國之弱!”
若是朝鮮對明朝真的無比信任,何必救下了一羣漢民,卻如此畏手畏腳呢?
因此這時的朝鮮,對明朝的所謂“忠誠”只是一層政治表象,內裡對明朝其實早不知道提防到什麼程度了。
此時朱瞻埈和寧王帶着大軍和戰艦渡海而來,朝鮮舉國上下的震驚可想而知,甚至於朝鮮朝廷已經認定大明的軍隊是來攻打朝鮮,要覆滅朝鮮一國的。
尤其是朱瞻埈的艦隊並沒有直接南下,而是在朝鮮的仁川靠岸登陸了。 這裡距離朝鮮此時的國都漢城僅有不到百里的距離,朱瞻埈要是真有心,十天之內就能打下朝鮮國都,進而控制整個朝鮮。
畢竟就算是後世的朝鮮,能稱得上城市的也就只有那麼幾個地方,只要控制了這幾個地方,這朝鮮全國也就可以傳檄而下了。
但朱瞻埈卻對攻打朝鮮沒什麼興趣。
無他,太窮了。
朝鮮這個時候是真的窮,畢竟這破地方即便是到了後世被吹上了天,究其本質分裂成南北兩個國家的半島上,能稱得上大城市的地方十根手指都能數得過來,其他地方都屬於經濟落後的農村。
至於說礦產,朝鮮半島上礦物的種類確實豐富,但儲量都不算大,半島的北部山區礦產資源相對來說比較豐富,但其豐富的稀土資源和菱鎂礦等資源,對於這個時代來說,全都是能看不能用的東西。
在沒有現代化的工業體系的情況下,如今的大明既沒有開採這些資源的能力,同樣也沒有冶煉這些資源的技術,更沒有使用這些資源的需要。
而且更關鍵的是,這個時代朝鮮的北部對於大明來說,就只是家門口隨時都能吃掉的肉而已。
遼東三王之前在和朱瞻埈的交流中,就已經透露出對朝鮮半島的垂涎了。
事實上,當年朱元璋將遼東三王封在遼東地區,很大一部分程度上的用意就是要征伐朝鮮。
只不過後來發生了太多的事情,朱元璋也無力征討朝鮮和倭國,便將這件事放下了,認下了朝鮮是大明的藩屬國。
所以對於朱瞻埈來說,拿下朝鮮雖然是順手的事情,但這事還是留給遼東三王來做吧。
在仁川登陸,嚇尿了幾個朝鮮將軍之後,朱瞻埈和寧王商量了一番,還是決定派出一名太監作爲使者,向朝鮮國王李芳遠傳遞以鄭王和寧王兩位藩王名義撰寫的國書,令其前來一見。
雖然朝鮮國王名義上是一國之君,但按照大明禮制,他只是明朝藩屬國的國主,封的也是比朱瞻埈還有寧王低一等的郡王。
也就是當初朱棣冊封的時候,賞了一個九章冕服而已,比親王本身應該穿的五章冕服高了一個等級。
然而就算是大明國內,藩王之間還有個三六九等,他區區一個藩屬國的國主,又有什麼資本在兩位上國親王面前擺弄自己的地位呢?
就更別提此刻朱瞻埈和寧王的一萬大軍已經登陸,就駐紮在仁川,隨時可以攻打朝鮮國都漢城。
所以李芳遠在接到了送來的國書之後,那是真的嚇得兩股戰戰,站都站不起來,只能派出自己的嫡三子李裪去仁川,謁見兩位藩王,他自己是真的不敢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