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4.第351章

既然計劃要將所有的倭國神靈一網打盡,朱瞻埈自然不指望光靠自己帶來的錦衣衛就能夠徹底解決問題。

他們確實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會在這場戰鬥中負責清理剿滅那些實力較弱的倭國神靈,但要想將這滿坑滿谷的倭國邪神全部剿滅,還是需要動用軍隊的。

原本朱瞻埈並沒有打算調動青玉衛,但看着這裡數量多到單憑自己帶來的錦衣衛絕對沒有辦法應對的倭國神靈,朱瞻埈還是不得不將這隻顧慮到寧王的意見而不打算調動的部隊調了過來。

不過爲了避免讓寧王誤以爲自己是來搶地盤的,朱瞻埈特意讓青玉衛走了海路。

不是坐船,而是直接從海里過來。

如今已經被孟青鱗升級成爲翻江衛的他們,踏浪而行只是基本功,就算是直接在海里行軍也是可以的。

畢竟是龍宮的水系道兵,就算完全不通水性,有着道法的加持也是可以做到在水中活動自如,甚至戰鬥殺敵也不在話下。

而且孟青鱗也着重訓練過他們的水戰,確保這隻部隊雖然大部分時間都是陸地作戰,卻也沒丟了龍宮道兵真正看家的本事。

只是即便已經調來了軍隊,單憑青玉衛的數量也還是比不上現在匯聚在出雲的倭國神靈的數量的。

倭國所謂的八百萬神靈只是個虛數,大部分還是不怎麼強力的湊數的,但現在出現在朱瞻埈眼前的這些魑魅魍魎打底也是有好幾萬的。

而且就算只是湊數的神靈,實力也差不多能達到煉精化炁這個層次,即便其中大部分連金丹都沒有,都處在煉精化炁的初級階段,只有少數幾個即便朱瞻埈都聽過名字的存在有金丹修爲,跨入了練炁還神的境界,這麼多的煉精化炁光靠青玉衛和錦衣衛可是殺不完的。

所以朱瞻埈想要一次性滅絕他們,除了用青玉衛這種道兵和錦衣衛的好手之外,還需要在整個出雲佈置一座大陣,用陣法來束縛住他們不能逃跑,同時也可以借用陣法的威能來清理這些等級不高但數量衆多的神靈。

“拿着陣圖,按照孤標記的位置和教授的方法,在陣眼的位置把這些法器打入地下,然後守在那裡不要讓這些邪神破壞了。”心中拿定主意,朱瞻埈從袖口裡掏出了一張陣圖,然後隨手一揭變成數張之後分了下去:“這座大陣可以封禁這片天地,讓這些邪神無處遁逃,爾等只需要守好陣眼當中的法器不被邪神破壞,孤便可藉助大陣的力量,將這些邪神盡數誅滅。”

“請王爺放心,卑職就是戰死,也絕不會令法器有失!”接過陣圖的錦衣衛千戶大聲的表着決心。

這可不是拍朱瞻埈的馬屁什麼的,而是他真實的想法。

除了對大明本身的忠誠之外,還因爲眼前觸目所及皆爲妖氣沖天、一眼看去就知道是妖魔鬼怪的邪神。

在這名錦衣衛千戶看來,這些邪神放走一個都是禍害,更何況是這麼多!一旦他們去禍害大明百姓,這就是一場災難!

所以既然朱瞻埈有徹底剿滅他們的辦法,那他們這些錦衣衛哪怕是全都死光了,也要確保朱瞻埈的計劃萬無一失。

或許在民間和百官心中,錦衣衛只是皇帝的黑手套和朝廷的鷹犬,專門禍害忠良羅織罪名,甚至很多錦衣衛自己也是這麼認爲的。

但朱瞻埈重新訓練的這批錦衣衛卻被灌輸了他們只是在暗中守護大明江山社稷的守護者,他們清理掉的每一個貪官污吏和罪惡滔天之輩,都是在讓大明江山社稷變得更好。

這種話當然在很大程度上屬於一種政治正確的洗腦,可它從錦衣衛的角度來看卻也沒有錯,而且這可比什麼效忠皇帝、建功立業之類的話要好使的多。

畢竟,有信仰和使命感的人往往比單純的受到利益驅使的人信念更加堅定,同時工作效率也更高。

朱瞻埈雖然不懂太多的御下之道,但來自後世的一些見識還是讓他明白該如何將一個特務機關打造的更好。

從眼下來看,他灌輸給這些錦衣衛的信念在某些方面確實起效了。

至少,他們當中的不少人心中都有了一份守護大明的信念,只不過這份信念的強烈程度還有待加強罷了。

而眼下的這一戰,在朱瞻埈看來,恰恰就是加強他們這種信念的最佳機會。

只要這一戰他們能夠勝利,這些錦衣衛看到他們奮戰之後的成果,他們心中自然而然的就會升起榮譽感,並且增添強烈的信念,即便原本只是爲了利益驅使加入錦衣衛的人也會受到氛圍的影響,讓自己多多少少有一些榮譽感。

至於說那種真的毫無觸動的傢伙……朱瞻埈也不是什麼邪惡之輩,發配到邊疆偏遠地區坐冷板凳就是了。

對於錦衣衛的核心中樞部份,還是要建立起來濃厚的守護大明的信念氛圍,讓以後加入錦衣衛的成員從一開始就擁有這份信念,並將其傳承下去。

這樣一來,錦衣衛才能從原本皇帝手中的刀,變成守護大明的盾。

朱瞻埈也不奢望把他們打造成大明的守護神,但至少錦衣衛要成爲維護大明的一道清理機制。

縱使是能夠長生久視的仙朝,有着國運加持不至於出現吏治敗壞的問題,但國之囊蟲是什麼環境下都有的,錦衣衛監察百官的職能,就是用來對付這些傢伙最好的一道防線。

原本的歷史上大明很大程度亡於文管系統對朝廷的影響,明朝後期從成化開始,弘治、正德、泰昌、天啓,五位帝王皆因爲種種非自然原因死亡,這背後沒有文官集團與皇權的爭鬥是誰也不信的。

別的不說,成化和弘治兩代帝王都被同一個御醫治死,這位御醫反而沒有受到任何責罰,被當時的內閣力保,這當中沒問題?把人當傻子呢!

就更不用說正德時期的應州之戰,韃靼小王子領兵五萬犯邊,正德皇帝親自率軍迎戰,雙方激戰數日,就連皇帝本人都砍死了一個敵人,結果文官編纂的《武宗實錄》裡卻記載“蒙古軍隊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以此來抹黑皇帝。

由此可見,明朝中後期的文官集團到底爛到了什麼程度。

被吹上天了的所謂“衆正盈朝”的東林黨,掌控朝廷的時候並沒有爲大明帶來多少改變,與之相反當明朝滅亡的時候,東林黨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錢謙益卻鬧出了“頭皮癢、水太涼”的笑話,甚至不如一位青樓女子來的有氣節,可想而知這個所謂的“正”到底是怎麼回事。

朱瞻埈並不否認明朝文官系統裡有真正一心爲民的好官,但就像他一直所說的那樣,天下的官分四種,有才且清廉的,有才且貪污的,無才且清廉的,無才且貪污的。

其中有才且清廉的是鳳毛麟角,縱觀千古,史書上記載的無一不是名垂千古的名臣,大明兩百七十六年國祚,真正擔得起這一評價的,也就海瑞海剛峰一人而已。 朝廷裡絕大部分的官員都是後三種,而且後兩者居多。

無才且貪污的,這是老百姓最討厭的,也是統治者最討厭的。

畢竟官員有點小毛病對於皇帝來說不是壞事,只要能任事,能給國家和皇帝來帶利益,那一點無傷大雅的小毛病皇帝是可以容忍的。

至於無才且清廉,對於皇帝來說也有用,那就是樹立一個道德榜樣,讓朝廷和國家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

也正因爲如此,無才且貪污的這種就真真該殺。

而一個合格的皇帝則需要將剩下的兩種官員用好,讓他們爲國家發揮他們的作用。

錦衣衛的存在,則正是明朝皇帝用來駕馭和監督這些文官的重要工具。

縱觀整個大明歷史,那些有作爲並且能做出一些成績來的皇帝,無一不是用好了錦衣衛這件工具的皇帝。

即便他們用的不是錦衣衛,也是類似的工具,比如說太監和東西兩廠。

只是與錦衣衛相比,更多的被明朝皇帝所喜歡的太監掌控的東西兩廠並不受朱瞻埈的待見。

倒不是說歧視太監,明朝歷史上有才能、忠心皇帝的太監還是不少的,但在朱瞻埈看來,太監都是身體殘缺之人,這本身就是一種不人道的存在。

只是受限於封建王朝的大環境,他也不可能說讓皇帝不用太監。

而身體殘缺之人,心理上多少會有一些影響,比如說貪財、殘忍之類的問題。

固然在大明曆代皇帝的操縱下,太監成爲了皇帝對抗文官集團的一把利刃,就像明末的時候與東林黨相比,魏忠賢都能算忠臣了一樣,但這並不意味着那位九千歲就是什麼好人。

他只是相較於那些爛的更徹底的文官來說,相對不那麼爛而已。

也正因爲如此,朱瞻埈纔會選擇錦衣衛這個屬於天子親軍的存在來作爲他設想中的暗中守護大明的“守夜人”。

“利益的驅使只能一時,唯有信仰方能恆久。”朱瞻埈凝視着漫天的魑魅魍魎與妖魔鬼怪,心緒卻並不在此,他的目光早已穿透了時間的桎梏,看向了更久遠的未來:“維護一個國家長遠繁榮的並不是明君與賢臣,而是健全且完善、同時能夠不斷自我進化的制度。

文武相制、太監與文官爭鬥、文官集團的黨爭,這些都只是表象而已。

歸根結底還是皇帝在幕後操盤,是官員與皇權之間的鬥爭。

皇權不能太強,那樣皇帝就失去了限制,明君能夠強國,但昏君也能亡國。

官員同樣不能太強,他們一旦凌駕於皇權之上,同樣會變得失去約束,迅速的膨脹爲一頭可以吞噬國家的怪獸。

在國家真正發展到百姓民智覺醒,能夠承受民主之前,君王和官員就像是天平的兩端,必須要維繫一種平衡,這樣才能讓國家穩定的運行,不至於出現問題。”

喃喃自語的同時,朱瞻埈的手從衣袖裡伸出,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並在一起,九個指節化作九宮,大拇指在其中掐算着,以此名爲九宮飛星的卜算之法來推演着大明未來的發展。

雖說有着九鼎鎮壓國運,如今的大明朝國祚綿延,只要氣運不衰就不會有亡國之危,但縱使是在修仙界,也沒有萬世不易的仙朝。

一個王朝如果傳承的太久,國家失去了活力,也一樣會因爲種種原因而國運衰落,最終導致亡國。

即便他們沒有犯任何的錯誤,君王賢明,臣子也忠心,但當一個國家已經徹底腐朽的時候,再賢明的君主和臣子,也無法挽救一個王朝的滅亡。

“若是能把錦衣衛打造成大明黑暗中的守護者,雖然沒有明顯增加國運,卻讓大明的國祚延長了一成,孤的計劃果然沒有錯。”朱瞻埈體悟着自己推演出來的結果,終於滿意的點了點頭:“文官有了監督者,維繫大明穩定的三隻腳總算是齊了,那麼眼下就是清理你們這些雜碎,爲我大明再添一份氣運了。”

朱瞻埈說着,眼神之中終於溢出了殺氣。

眼前這些倭國邪神雖然沒有被朱瞻埈放在眼裡,但他們到底是倭國的神靈,身上多少也是帶着一些倭國的氣運的。

若是殺光他們,便可以將他們身上的倭國氣運掠奪過來,補充到大明的氣運之中。

就如同之前在狼居胥山封山斬龍一樣,掠奪他國氣運,是能夠補益本國氣運的。

只是草原遊牧民族沒有庇佑他們的神靈,所謂的長生天更類似於一個概念,而非具體的神靈。

所以草原遊牧民族的氣運纔會凝聚在狼居胥山這座聖山上,讓北方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一次又一次的興盛,爲中原王朝帶去綿延不斷的戰亂與災禍。

所以,即便不考慮斬殺這些魑魅魍魎所帶來的功德,光是能夠掠奪氣運,就已經讓朱瞻埈下定決心要滅殺這些倭國邪神了。

更不用說,滅殺了這些倭國邪神能夠讓大明徹底控制這片土地,還能夠獲得斬殺妖魔鬼怪的善功了。(本章完)

第171章 臨時湊合的管理第50章 永樂大典第154章 世子李褆第209章 全軍衝鋒第111章 寧王請纓第235章 邊疆治理第224章 靈丹與靈石第65章 人道氣運366.第363章 成仙第311章 昔日二人第19章 殿興有福?372.第369章 京都開城第8章 進獻朱果第175章 遷徙和分地第305章 搏命還是躲災第107章 風雨欲來第272章第129章 鄭和艦隊第39章 初試成藥382.第379章第33章 考校胡善祥第122章 造船第17章 說服太子妃345.第342章 怎麼花錢第138章 意外第144章 不修王府第221章 都家班第1章 歡迎收藏第37章 開爐煉藥第55章 修建碼頭第3章 洞天葫蘆第84章 毒過絕戶第237章 騎馬第95章 當他放屁第263章332.第329章 南洋戰略第175章 遷徙和分地第39章 初試成藥350.第347章 肉身供佛第154章 世子李褆第278章 返程之議333.第330章 放眼海洋第215章 榷場351.第348章 交趾戰事第11章 打賞的紅寶石第277章 合巹 洞房360.第357章 金丹九轉第237章 騎馬381.第378章 對錯之分第155章第44章 女反賊孫若微第59章 父子不着家第236章 鄭王側妃第153章 朝鮮的廷議第21章 朱棣的惱怒第50章 永樂大典第89章 青璃增陽丹361.第358章第160章 運糧和出征第260章 敢縛蒼龍第50章 永樂大典第193章 岷王世子第188章 張氏教子第243章 刺殺第98章 化龍丹第165章 猴子騎狗第182章 沒興趣342.第339章 銀子和黃河第279章 返程325.第322章 王命第273章 4K,二合一第61章 朝廷的信譽336.第333章 開放海禁第5章 五十年的朱果第166章 龍珠第63章 天下豈有六十年之太子乎?第94章 朝堂隱憂第21章 朱棣的惱怒第146章 海上第230章 比試第194章 鳳陽朱 小家氣第99章 真龍之軀第55章 修建碼頭第256章 婚禮之議第77章 漢王和趙王第141章 再入詔獄第276章 親迎禮第70章 氣運羅盤第12章 乾元壯髓膏第87章 朱瞻基的質疑第118章 父母的關心第299章 重訓錦衣衛第102章 賣了封地334.第331章 海貿之利第182章 沒興趣第177章 趙王來訪第30章 背後的靠山第278章 返程之議第112章 藩王領軍第47章 分筋錯骨手
第171章 臨時湊合的管理第50章 永樂大典第154章 世子李褆第209章 全軍衝鋒第111章 寧王請纓第235章 邊疆治理第224章 靈丹與靈石第65章 人道氣運366.第363章 成仙第311章 昔日二人第19章 殿興有福?372.第369章 京都開城第8章 進獻朱果第175章 遷徙和分地第305章 搏命還是躲災第107章 風雨欲來第272章第129章 鄭和艦隊第39章 初試成藥382.第379章第33章 考校胡善祥第122章 造船第17章 說服太子妃345.第342章 怎麼花錢第138章 意外第144章 不修王府第221章 都家班第1章 歡迎收藏第37章 開爐煉藥第55章 修建碼頭第3章 洞天葫蘆第84章 毒過絕戶第237章 騎馬第95章 當他放屁第263章332.第329章 南洋戰略第175章 遷徙和分地第39章 初試成藥350.第347章 肉身供佛第154章 世子李褆第278章 返程之議333.第330章 放眼海洋第215章 榷場351.第348章 交趾戰事第11章 打賞的紅寶石第277章 合巹 洞房360.第357章 金丹九轉第237章 騎馬381.第378章 對錯之分第155章第44章 女反賊孫若微第59章 父子不着家第236章 鄭王側妃第153章 朝鮮的廷議第21章 朱棣的惱怒第50章 永樂大典第89章 青璃增陽丹361.第358章第160章 運糧和出征第260章 敢縛蒼龍第50章 永樂大典第193章 岷王世子第188章 張氏教子第243章 刺殺第98章 化龍丹第165章 猴子騎狗第182章 沒興趣342.第339章 銀子和黃河第279章 返程325.第322章 王命第273章 4K,二合一第61章 朝廷的信譽336.第333章 開放海禁第5章 五十年的朱果第166章 龍珠第63章 天下豈有六十年之太子乎?第94章 朝堂隱憂第21章 朱棣的惱怒第146章 海上第230章 比試第194章 鳳陽朱 小家氣第99章 真龍之軀第55章 修建碼頭第256章 婚禮之議第77章 漢王和趙王第141章 再入詔獄第276章 親迎禮第70章 氣運羅盤第12章 乾元壯髓膏第87章 朱瞻基的質疑第118章 父母的關心第299章 重訓錦衣衛第102章 賣了封地334.第331章 海貿之利第182章 沒興趣第177章 趙王來訪第30章 背後的靠山第278章 返程之議第112章 藩王領軍第47章 分筋錯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