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位高人!他就是李慶遠!
秦始皇終生都在尋找長生不老藥,最後卻死於尋找不老藥的路途中,天底下真的有長生不老藥嗎?答案是否定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誰都逃不了死亡的命運。不過長壽的人不在少數,中國最長壽的人李慶遠就活到了256歲,經歷清王朝的滅亡,也經歷了改朝換代。據說李慶遠對中醫中藥頗有研究,懂得養生之道,所以才能活到兩百多歲。
中國最長壽的人莫過於李慶遠,李慶遠原籍雲南省,又名李青雲,90多歲到四川開縣定居,在他200歲時,仍常去大學講學。這期間他曾接受過許多西方學者的來訪。一生娶過24任妻子,膝下子孫滿堂。
1933年活了256歲的李慶遠與世長辭,他先後共有24位妻子,180位後人。當時的紐約時報與時代雜誌都做了報道。按照這個年代推算,他應該生於清康熙16年,先後歷經了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九代至民國,在世256年,是世界上極罕見的長壽星。
長壽秘訣
在李慶遠250歲那年,他的同鄉、四川省開縣籍的劉成勳先生專程對他進行了專題採訪。李慶遠興致勃勃,引經據典,對養生術作了長篇宏論,既談個人的養生實踐,又論古今養生有道與無道的經驗與教訓,被劉成勳先生詳細記錄下來,整理成爲《自述》一文,留存後世,至今仍爲養生名著。
李慶遠在他的自述中說他十分欣賞老子之言:“毋勞汝形,毋搖汝精,毋使汝思慮縈縈。寡思路以養神,寡嗜慾以養精,寡言語以養氣。”他說,此中妙旨,往往被不善養生之庸人所忽視。
他根據古人的養生理論,特別強調善養生者必以慈、儉、和、靜四字爲根本。
所謂慈,即仁慈、慈愛,也就是心地善良,不害物不損人,一片慈祥之心。這種慈祥、仁愛的快樂心情,足以抵禦各種災害,自然就可以使人健康長壽,養其天年。
所謂儉,即節省或節制之意。儉於飲食則養脾胃;儉於嗜慾則聚其精神;儉於言語則養其氣息,防止產生事非;儉於交遊則可擇友寡過;儉於酒色則清心寡慾;儉于思慮則可免除煩惱和困擾。凡事省得一分,則受一分之益。
所謂和,即和悅之意。君臣和則國家興,父子和則家宅安樂,兄弟和則手足提攜,夫妻和則閨房靜好,朋友和則互相維護。此爲至祥之道也。
所謂靜,就是清靜、冷靜、安泰之意。也就是說身不過勞,心不輕動。神傷甚於體傷,“神之不守,體之不康。”
李慶遠認爲:人的壽命有長有短,這是由元氣所主宰的。元氣,又稱原氣,稟受於先天而賴後天榮養而滋生。他形象地把愛護與不愛護元氣,比作蠟燭存放的位置。若是把點燃的蠟燭置於罩籠內,則燃燒的時間長;若置風雨中,則時間必短或即熄滅。養生之道,亦是如此。
李慶遠在講到自己的起居飲食時說:“食不過飽,過飽則腸胃必傷;眠不得過久,過久則精氣耗散。餘生二百多年,從未食過量之食,亦不作過久之酣眠。”
關於生活習慣方面,李慶遠告誡人們:“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坐如龜,行如雀,睡如狗。”他始終認爲保持一個平靜安寧的心態是長壽所必須的。他的飲食主要以米飯和少量的葡萄酒爲主。
他認爲自己健康長壽的原因有三:一長期素食,二心靜、開朗,三常年將枸杞煮水當茶飲。
他還講到生活細節的注意事項。提出,凡細小之事,人們往往容易急躁,如此必然傷身。他告誡人們:寒暖不慎,步行過疾,酒色淫樂,皆傷身,損傷之極,即可亡身。所以,按着先人的養生術,行不疾行,目不久視,耳不極聽,坐不至疲,臥不至極;要先寒而衣,先熱而解,要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要無喜怒哀樂之系其心,無富貴榮辱之動其念。此乃長壽之道也。
長壽幾乎是世界各民族的追求。中國歷史上,秦始皇、漢武帝等強大的帝王,也不能免俗地求仙、服用靈丹妙藥,以求長生。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發現,百歲以上的老人有一種共同的基因突變,科學家表示這一發現有助於找到減緩人類老化的方法。
長壽就是指壽命長。人可以無窮進階,人的可塑性、和可改造性很強。
人活多大年齡爲長壽?據古籍記載,人的自然壽命(天年)當在百歲以上。明·張介賓《類經·卷一·攝生類一》注:“百歲者,天年之概。”俗語有“百年以後”,即指死亡。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一些有趣的壽稱鮮爲人知。喜壽:七十七歲,因“喜”的草書近似豎寫的“七十七”故稱。米壽:八十八歲,因“米”字拆開來剛好是數字“八十八”故稱。白壽:九十九歲,因“白”字乃“百”字缺“一”,故稱。茶壽:一百零八歲,因茶字的草字頭即雙“十”,相加即“二十”,中間的“人”分開即爲“八”;底部的“木”即“十”和“八”相加即“十八”。中底部連在一起構成“八十八”,再加上字頭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故稱。
中醫經典著作《素問·上古天真論》雲:“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期德全不危也。”《靈樞·天年》雲:“黃帝曰:人之壽百歲而死,何以致之?……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尚書·洪範》篇雲:“五福:一曰壽。”漢·孔安國《傳》雲:“百二十年。”唐·孔穎達等《正義》雲:“人之大期,百年爲限。世有長壽雲‘百二十年’者,故《傳》以最長者言之,未必有正文也。”又,古人將壽命的長短分爲上、中、下三等,但具體年齡說法不一。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雲:“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唐·孔穎達等《正義》雲:“上壽百二十歲,中壽百,下壽八十。”《養生經》雲:“黃帝曰:上壽百二十,中壽百年,下壽八十。”《莊子·盜跖》雲:“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太平經·解承負訣》雲:“凡人有三壽,應三氣,太陽、太陰、中和之命也。上壽一百二十,中壽八十,下壽六十。”
《呂氏春秋·孟冬紀第十》雲:“人之壽,久之不過百,中壽不過六十。”
看來,將60歲作爲長壽的年齡,下限太低,絕大多數不一定認同。而過百歲者雖有之,但終屬少見。80歲作爲長壽的最低年齡,多能認同與接受。
古人云:人活七十古來稀,只不過是因爲古代老百姓生活較苦,天災人禍較多,不可抗拒的事情太多,導致大多數人們都活不到應有的壽命而已!
當然像粱老這樣的習武之人,體格強壯,如果不意外受傷的話,長命百歲應該不是問題,也虧我上次被他忽悠的活不過七十歲的話居然相信了!
現在既然李衛大哥提到了樑老,我也是精神一振。
實話說,我們雖然正在開懷暢飲,卻並不是多麼的融洽,如魚得水。
畢竟李衛和孟超是兵,泰哥是匪,儘管大家都是熱血漢子,卻總是感覺有些格格不入。
尤其是孟超和泰哥是第一次見面,說實話孟超本性並不壞,但是畢竟性格有些高傲。
李衛和泰哥加上我我們三個人畢竟經歷過許多事,在面對蠻橫無理的小日本武士時同仇敵愾,惺惺相惜,儘管兩個人都話語不多,卻是相得益彰。
而且我們無心之下大談如何設計埋伏,把極爲強悍的大賴打跑,甚至逼得他動用了生死印,重傷而去,滔滔不絕之下,才發現泰哥沉默不語,只是悶悶喝酒。
我儘量轉移話題,卻已經改變不了局勢,大家已經有話不投機半句多的趨勢了……
既然李衛提到了樑老,他本來就和泰哥關係密切,泰哥對他極爲尊重,他和李衛又是極熟,如果他能前來,必然會讓這場酒變成歡快的氣氛,不會是現在幾個人大眼瞪小眼,幹喝猛灌得局面。
於是我就坡下驢,哈哈大笑道:“既然李大哥這麼安排了,恭敬不如從命,那我就問一下粱老是否有空,如果他有空前來,正好孟大哥也可以認識一下!”
孟超酒量比起我們幾個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的,這時候已經有些臉紅脖子粗了,悄悄伸頭問了李衛一句什麼。
李衛也是哈哈大笑,他最是不喜歡竊竊私語的行徑,直截了當的說道:“老孟你放心,這絕對是個好相處的人物!”
我趁着他們說話的功夫撥打了電話,沒想到接通後電話那頭沒有聲音……
咦?真奇怪?粱老的電話也是從來不關機的,難道他也遇到了情況?
莫非是大賴通過情報知道了我們的關係,暗算了粱老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