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節 魯王

“是個很好的少年後生……”一提起鄧名,張煌言臉上就露出了微笑,對魯王朱以海說起他與鄧名在南京城下相處的那段經歷。滔滔不絕地說了半個時辰,張煌言才突然醒悟過來,對朱以海笑道:“微臣說得有點多了。”

“不,很好,寡人喜歡聽。”剛纔張煌言講到鄧名與郎廷佐等人的交易時,朱以海先是啼笑皆非,後來也開懷大笑:“確實是個很有意思的後生。啊,還是少年好啊,真是金子一般的年歲。”

見朱以海聽得津津有味,張煌言就又講了一些鄧名的趣事,他告訴朱以海這個年輕人落落大方,談吐風趣,再加上他的勇敢,簡直就是個完美的臣子。

“聽你敘述這個後生,讓寡人想起你年輕時的樣子。”朱以海感慨萬千。

十幾年前魯王和張煌言轉戰江浙,戰局一天比一天變得更危急,明軍屢戰屢敗,部衆星散。在這樣的局面下,士兵們對前景悲觀絕望,開小差或是投降清軍的事情層出不窮,就是朱以海都幾次想投水自盡,只有張舉人始終未曾灰心。形勢最險惡的時候,朱以海身邊只剩下張煌言一人,張舉人就親自充任船工,駕着一條小船保護朱以海逃亡。兩人在海上漂流了幾天幾夜,才找到機會登陸靠岸,尋找飲水。浙東明軍一次次戰敗,張煌言又一次次把義勇軍重新組織起來。

朱以海聽到張煌言對鄧名樂觀精神的描述後,不禁讚歎道:“文安之可謂知人啊。”

聽到朱以海的這句評價後,張煌言微微失神,想起鄭成功在南京城下的種種怪異之舉。鄭成功沒有必要對文安之的一個部下畢恭畢敬,張煌言由此確信鄧名的來頭不小,不過怎麼也猜不透鄧名的真實身份,最後就告訴自己這是因爲鄭成功不願意對宗室失禮。雖然以前張煌言見過鄭成功對宗室子弟的態度,絕對稱不上有多麼敬畏,但那畢竟是多年前的事,張煌言認爲也可能是鄭成功反思之前的不妥之處,改進自己的言行。

不過就看鄭成功這次對魯王的態度,張煌言還真沒法相信鄭成功已經轉性了。

“延平爲什麼會對鄧名那麼恭敬有禮,一口一個末將?還有那張地圖,鄧名只是隨手一畫,延平就做出一副誠惶誠恐的模樣,一定要鄧名‘賜給’他?”確認鄭成功依舊是以前那個性子後,張煌言心中又是疑雲大起:“延平對魯親王都一副桀驁不馴的模樣,會對一個遠枝宗室客氣有禮麼?”

“聽說鄧名是宗室,這個名字不過是他給自己起的一個假名?”朱以海沒有注意到張煌言正在走神,廈門也有鄧名的相關傳聞,朱以海身爲親王之尊,當然不會隨隨便便就相信流言,不過他注意到金、廈的官府對這種傳言聽之任之,甚至有默認的意味。

朱以海不方便向鄭成功詢問,就向張煌言打聽起來:“此事可有根據?”

“微臣也聽說過這種流言。”張煌言微微點頭。

“哦,是哪一支之後?”朱以海興趣大增。當初在浙東義勇軍中時,朱以海很少身先士卒,而是把大權都放心地交給張煌言等文武部下。避難海外後,朱以海曾經幾次捫心自問,若是自己和隆武帝那樣勇敢,是不是就能鼓舞士氣,能夠幫助軍隊反敗爲勝呢?這個問題當然沒有答案,十幾年來追隨朱以海的舊部已經所剩無幾,想起那些舉着自己的旗幟奮戰,最後爲國捐軀的部下,朱以海常常感到慚愧。鄧名的出現讓他感到興奮——如果他真是宗室的話;不過朱以海感到更加難過——他懷疑當初若是自己表現得更勇敢一些,就能避免一些敗仗。

“這個微臣不知,”張煌言老老實實地答道:“微臣曾猜測,他應該是遠支小宗,不然沒有必要隱瞞身份。”

“原來如此。”朱以海露出些失望之色。若只是遠支的一個鎮國將軍之類,那對天下人的鼓舞效果當然不如親王近支。

“聽說闖賊也去了南京?”過了片刻,朱以海又問道。

“是。”張煌言再次點頭:“微臣在南都城下見到了臨國公。”

“臨國公?”朱以海臉上露出些茫然之色,過了片刻仍沒有想起:“臨國公是誰?”

“一隻虎的養子——李來亨。”

“原來是元兇後裔。”朱以海恍然大悟,雙眼都噴出怒火來:“一隻虎不就是李闖的侄子李過嗎?他一度還改名李錦,想學他叔叔一樣自稱帝王。”

“正是此人。不過李來亨並不是一隻虎的親子,只是在年幼時被一隻虎擄去軍中……”張煌言向朱以海轉述了鄧名對他說過的話,稱李來亨有的時候也對自己的身世感到傷感。

“認賊作父。”朱以海不以爲然,評價道:“就算不知道本身父母,也不能沿用李姓啊。既然李來亨不肯改姓,那麼無論他說什麼都是掩飾之詞,他心裡還是忘不了一隻虎的養育之恩。”

“大王高見。”張煌言也覺得朱以海說得有道理。李自成逼死崇禎,君父之仇不共戴天,李來亨不與李自成、李過劃清界限,而是讓李家的香火得以延續下去,無論如何也稱不上忠孝的臣子。

“文安之的苦衷,寡人深知,但這些流寇終究是人面獸心,就好像孫可望,豈會有什麼好心?那個李定國從十歲開始就是反賊,這兩年雖然沒有顯露出什麼反跡,但只不過是掩飾得好罷了。寡人敢說,將來害皇上者,必此賊也。”

“大王所言極是。”

張煌言對闖營、西營也極不信任。張舉人和鄭監生都是明朝的士人,在他們看來,若不是李自成、張獻忠作亂,天下就不會亂到這個地步。

東林大佬侯洵在河南鎮壓闖營的時候,曾經憤怒地質問被俘虜的闖營士兵:“你們爲何不老老實實地在家餓死,而要出來給朝廷搗亂?難道你們以爲造反就不會死嗎?”

負責鎮壓張獻忠的楊嗣昌說的話也是這個意思,他曾經作詩譏諷西營的官兵,說他們“不作安安餓殍,效尤奮臂螳螂。”這首詩在明廷的士人中還頗受好評,覺得說的很對,要是農民在家安靜地餓死,士人們還會同情他們,現在他們不肯束手就死,竟然抗糧、抗稅,甚至造反給朝廷添亂,實在是死有餘辜。

“當初李定國曾經向延平提親,想要和延平結爲兒女親家。”張煌言說起了幾年前的舊事。

當時李定國爲了改善西營和閩浙明軍的關係,屢次送信到福建,表示想把女兒嫁給鄭成功的長子,以消除閩浙明軍對西營的敵視。

“此事寡人有所耳聞。一開始李定國是想爲他的兒子娶延平的郡主,可笑不自量。”魯王冷笑了一聲:“後來又想把女兒許給延平的世子。這分明就是想動搖延平對朝廷的忠誠,延平雖然有些跋扈,但是臣節一環是守得極準的。”

對李定國的提親,鄭成功毫不猶豫地回絕了。在李定國、劉文秀與清軍全線激戰的時候,鄭成功和張煌言的東南明軍按兵不動,拒絕發兵增援。這固然有對永曆朝廷的猜疑,也是對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三王的不信任。

“那個李來亨一定是個兇狠無禮的狂徒吧?”朱以海信心十足地問道。

“倒不是,李來亨頗知禮數。”張煌言沒有附和魯王的話,而是實事求是地描述了一番李來亨的表現。說着說着,張煌言心裡又升起新的一團疑雲:“李來亨對鄧名也是極其尊敬的。鄭成功對鄧名錶現得畢恭畢敬的時候,李來亨也絲毫不覺得驚奇,看上去認爲這是理所當然的。”

“外表忠厚,內懷鬼詐,和李闖、一隻虎一樣。”朱以海不耐煩起來,斷言道:“鄧名年輕,多半不知道這些流寇到底都是些什麼貨色,寡人擔心他會被李來亨害了。”

不知不覺中話題又轉回到鄧名身上,朱以海和張煌言分享着他聽到的小道消息:“雖然你剛纔說鄧名是遠支,但寡人聽說鄧名可能是福王之後。”

“此事絕對不可能。福王向韃子屈膝投降,帶着全家老小去了北京,要是他敢留下一個幼子在南方,虜廷肯定會認爲他不是真心投降。當時福王唯恐韃子不放過他,豈敢留一個孩子在外?”張煌言也曾聽說過類似的言論,但他稍一思索就否定了:“再說,福王是帶着妃子、宮人一起投降的,就是想私藏也不可能守得住秘密。”

“嗯,滄水言之有理,”朱以海立刻被張煌言的分析說服了,但是他馬上又拿出一個說法:“好像也有人說鄧名是蜀王之後。”

“這個倒是有可能,不然爲何他會在四川?微臣還看到鄧名手下有不少川軍將士。不過肯定是遠支,因爲蜀王的近支都被西賊害了。他要真是蜀王之後,爲何文督師遲遲不提?微臣估計一定是身份難以考證,所以文督師感到棘手,需要花費時間尋找證人。”

“也可能是身份太過驚人了。”朱以海意味深長地說道:“寡人還聽說,鄧名有可能是烈皇的遺孤。”

“不可能!”張煌言斷然反駁道:“這個謠言是虜廷的川陝總督李國英傳出來的,李國英純屬穿鑿附會,瞎猜一通就往邸報上寫。”

“空穴來風,豈非無因。”朱以海似乎對張煌言如此不假思索地反駁有些不滿,在他看來如果鄧名真是烈皇遺孤,那對振奮天下人的信心有巨大的好處。

“確實不是,”張煌言苦笑一聲:“此事微臣敢用性命擔保。”

“不要太早下定論。寡人可知道,烈皇的五皇子(俗稱三太子)下落不明。”朱以海仍抱着希望:“聽說年紀也差不多。”

張煌言愣了一會兒,終於下定決心,請罪道:“大王恕罪,微臣其實知道烈皇五皇子的下落,所以才能斷定鄧名絕非其人。”

“什麼?”朱以海又驚又喜,聲音都顫抖起來:“你知道五皇子的下落,哈哈,這麼大的喜事爲何要對寡人隱瞞?現在五皇子人在何處,可是在舟山?爲什麼不傳檄天下,激發忠貞之士的信心?”

張煌言又是一聲苦笑。天下士人一提起烈皇殉國,無不扼腕悲嘆,就連滿清都自稱是爲崇禎報仇而來。在攻破北京爲崇禎發喪後,滿清更把自己宣傳成中原士人的恩人,爲他們報了君父之仇。

當得知朱慈煥的下落後,張煌言時刻想着把三太子護送到明軍的控制區。只要朱慈煥平安出現,天下人就會把這看成一個奇蹟,是一個徵兆,證明上天依舊眷顧大明,天命並沒有發生轉移。即使是販夫走卒,也可能會因爲朱慈煥的號召而奮起爲大明出力。就好比朱以海和張煌言這兩個人,儘管他們和朱慈煥的利益並非完全一致,但仍然會爲這個消息所激動。

在鄧名的前世,雖然朱慈煥只是想用他的身份換取一些生活上的便利,但他所過之處,無數人拋家棄子,甘願追隨他而與龐然大物的清廷做殊死一戰。

朱慈煥化名王士元,一直在清軍佔領區過着隱姓埋名的生活,張煌言始終保守着這個秘密,連他的同盟鄭成功和魯王都沒有告知。而在餘姚見到王士元后,張煌言的滿腔熱血都被澆滅了,他知道這個人絕對不是仍在堅持抗清的明軍的希望。

聽完張煌言的詳細敘述後,朱以海氣得拍案大罵:“你找錯人了!這絕不是烈皇的皇子,烈皇的兒子再不肖也不會如此。烈皇的五皇子一定不在世了,如果五皇子還在的話,他一定是鄧名這樣的人!沒錯,五皇子身上流着烈皇的血脈,他一定會是勇敢的宗室。”

朱以海發了一通火後,無力地坐在椅子上。他曾經非常希望鄧名就是傳說中的烈皇遺孤,顯赫的身份再加上英勇無畏的名聲,不難想象將會給天下的百姓帶來怎樣的震動。但現在,朱以海決定和張煌言一樣把這個秘密保守下去,如果讓人們知道了三太子的真實性格,對所有心懷大明的志士都會是致命的打擊。

張煌言又想到鄧名身上的種種謎團:“廣州陷落時邵武之子下落不明,這些年鄭成功一直在找尋他。那個王子當時歲數多大?是四、五歲,七、八歲,還是十歲多了?鄭成功一直絕口不提,我總覺得他是在轉着冒名頂替的念頭,回頭我得想辦法查清楚。”

“你確定鄧名是遠支的宗室?”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後,魯王再次問道。

張煌言猶豫了一下,終於還是堅持原先的看法:“是的,應該是宗室,不然文督師不會這麼放心,把大權交給一個不知來由的年輕人。文督師肯定是心裡有數,但苦於難以證明,如果是近支就不難找到證人了。”

“嗯,遠支難以號召人心。”朱以海沉默了片刻,像是在下什麼決心,他又問道:“聽你說,延平對鄧名的印象不錯?”

通過觀察金、廈官府的態度,朱以海感覺鄭成功對鄧名很有好感。號稱鄭成功左膀右臂的甘輝、餘新二人都是鄧名救回來的,還有幾個鄭成功的心腹大將也受到了鄧名的救命之恩;這些人從來沒有掩飾過對鄧名的感激,這也表明了鄭成功的傾向——如果不是鄭成功默許,很難想像他的手下會無所顧忌地表達對鄧名的敬意。

剛纔張煌言在敘述南京見聞的時候,朱以海感到鄭成功對鄧名的善意。對延平郡王來說,這種情況可是相當罕見的。在朱以海的印象裡,除了對鄭監生有賜姓名之恩的唐王(鄭成功原名鄭森,隆武帝不僅賜給他國姓,還給他起了“成功”這個名字),很少見到鄭成功對宗室表現出如此馴服的態度。

“確實不錯。”張煌言答道,他在心裡說道:“何止不錯?不過這個先不用對大王說,等我心裡有了數,以後再提也不遲。”

“嗯,不知道他的輩份如何,如果恰好比寡人矮一輩的話……”朱以海輕聲說道:“寡人無嗣,欲求一個傑出的宗室後輩傳承本藩。”

魯王本有四子,皆在戰爭中殉難,現在沒有任何子嗣。

張煌言聞言大驚:“千歲春秋鼎盛,何出此言?”

看着魯王的王子一個接一個遇難,張煌言的心中也是非常悲痛。他曾暗暗發誓,一定要輔佐魯王重新登上監國之位。對於魯王付出的的犧牲來說,張煌言覺得一個監國之位並不過分。

“寡人的身體如何,寡人心中有數,”魯王微微一笑:“恐怕是時日無多了。就算再有妃子懷孕,也未必就能養活長大。本藩是太祖的親藩,時逢國難,寡人的兒子遇難也沒有什麼好說的。若是大明果然不存,寡人亦不獨生。”說到這句話時,魯王臉上露出堅毅之色。

在鄧名的前世,魯王死後有遺腹子出生,繼承了他的藩王之位。

施琅進攻臺灣的時候,鄭成功的後代——十二歲的鄭克塽,因爲年幼被權臣挾持投降了滿清,其他逃亡臺灣的明宗室也都跟着一起投降。末代魯王卻慷慨陳詞,絕不國亡獨存,自焚而死。除了後來被清廷搜出來的王士元,末代魯王是最後一個殉國的明宗室——或許說就是最後一個,因爲王士元根本不承認自己是明宗室,也不想殉國。但清廷還是以冒充宗室的罪名將王士元處死。

“終歸是太祖的親藩,若有一線希望,寡人就不希望本藩在寡人的手中斷絕。”朱以海毅然決然地對張煌言說道:“幫助寡人好好查一下鄧名的身世,若他果然是我大明宗室,就讓他承續寡人的親王之位吧。如此對他是大有好處的,他不會不答應。”

“只是……”張煌言還要爭辯。

“不要多說了,有這麼一位神武的親王是大明和天下之福。國難臨頭,寡人豈會捨不得本藩的王位?要是因爲寡人的貪心給社稷造成危害,寡人就無法去見列祖列宗了。你告訴他,便是將來萬一寡人有了親子,也要認他爲長兄,絕不與他爭奪本藩王位。若是他與寡人平輩,那寡人便在先王靈位前認他爲弟,同時向列祖列宗起誓傳位於他。”朱以海鄭重地對張煌言說道:“有勞愛卿了。”

自從魯王放棄監國位置後,他還從未用這兩個字稱呼過張煌言。後者停止了爭辯,起身肅然行禮道:“微臣敢不竭盡心力?”

第29節 功名第51節 夢想(下)第50節 挫折第51節 夢想(上)第51節 求戰(下)第8節 升級(上)第33節 搜索第50節 誤判(下)第40節 打賭第17節 政策(下)第46節 合營第23節 代理(下)第33節 固執第30節 變化(上)第57節 夜戰(上)第50節 債券(下)第9節 失言第11節 實驗第12節 徵稅第18節 詔書(上)第53節 齊射(下)第3節 君臣第7節 演變(上)第51節 夢想(中)第64節 平息(上)第41節 獻計第11節 攻勢(上)第7節 仲裁(上)第50節 挫折第6節 親征(下)第4節 生變第3節 信號(上)第7節 出口第58節 戰書第48節 失誤第38節 迎敵第32節 突圍第56節 推測第29節 道破第29節 解圍(下)第14節 強攻(上)第26節 兄弟(下)第26節 兄弟(中)第54節 投機(上)第8節 戰備(下)第27節 飲血第59節 黃雀(下)第34節 晉王(下)第31節 裁軍(下)第52節 反擊第53節 霸氣(上)第34節 經濟第9節 問話(下)第32節 爭奪(下)第43節 鷹派第31節 裁軍(下)第12節 強渡(下)第55節 壓力(上)第37節 重慶第18節 激戰第8節 戰備(上)第15節 雙贏第59節 細作第45節 南下第12節 強渡(下)第3節 壓力(上)第11節 攻勢(下)第1節 轉運第49節 副手(下)第34節 詐降第27節 飲血第12節 強渡(下)第50節 動向(上)第51節 夢想(中)第9節 送神(下)第57節 分贓(下)第37節 報告(下)第12節 專家第67節 守法(下)第20節 相逢第22節 風起(下)第28節 算計(上)第15節 出降(上)第28節 算計(下)第41節 獻計第5節 協作(下)第13節 天明(上)第6節 戰俘第12節 強渡(下)第60節 爭奪(上)第42節 說客第23節 波瀾(上)第8節 震怒(上)第31節 血戰(下)第47節 矛盾第18節 恐怖(上)第39節 哨探第2節 目標(上)第17節 堅壁第54節 投機(上)
第29節 功名第51節 夢想(下)第50節 挫折第51節 夢想(上)第51節 求戰(下)第8節 升級(上)第33節 搜索第50節 誤判(下)第40節 打賭第17節 政策(下)第46節 合營第23節 代理(下)第33節 固執第30節 變化(上)第57節 夜戰(上)第50節 債券(下)第9節 失言第11節 實驗第12節 徵稅第18節 詔書(上)第53節 齊射(下)第3節 君臣第7節 演變(上)第51節 夢想(中)第64節 平息(上)第41節 獻計第11節 攻勢(上)第7節 仲裁(上)第50節 挫折第6節 親征(下)第4節 生變第3節 信號(上)第7節 出口第58節 戰書第48節 失誤第38節 迎敵第32節 突圍第56節 推測第29節 道破第29節 解圍(下)第14節 強攻(上)第26節 兄弟(下)第26節 兄弟(中)第54節 投機(上)第8節 戰備(下)第27節 飲血第59節 黃雀(下)第34節 晉王(下)第31節 裁軍(下)第52節 反擊第53節 霸氣(上)第34節 經濟第9節 問話(下)第32節 爭奪(下)第43節 鷹派第31節 裁軍(下)第12節 強渡(下)第55節 壓力(上)第37節 重慶第18節 激戰第8節 戰備(上)第15節 雙贏第59節 細作第45節 南下第12節 強渡(下)第3節 壓力(上)第11節 攻勢(下)第1節 轉運第49節 副手(下)第34節 詐降第27節 飲血第12節 強渡(下)第50節 動向(上)第51節 夢想(中)第9節 送神(下)第57節 分贓(下)第37節 報告(下)第12節 專家第67節 守法(下)第20節 相逢第22節 風起(下)第28節 算計(上)第15節 出降(上)第28節 算計(下)第41節 獻計第5節 協作(下)第13節 天明(上)第6節 戰俘第12節 強渡(下)第60節 爭奪(上)第42節 說客第23節 波瀾(上)第8節 震怒(上)第31節 血戰(下)第47節 矛盾第18節 恐怖(上)第39節 哨探第2節 目標(上)第17節 堅壁第54節 投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