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節 入寇(上)

伐清sodu

明軍從成都向敘州集結的速度並不快,主要還是因爲顧慮到生產問題。現在成都的農民很多人擁有二十畝的土地,他們辛苦種植了這麼大片的耕地,如果讓他們在這個時候離開恐怕會有很大的損失。就是組織人手替應徵的人收割也是需要成本的,而成都方面又不太願意付出這種成本,鄧名也要權衡付出大量的工資是不是值得。

敘州這裡稍微好一些,今年移民到這裡的同秀才們因爲錯過了農時,很多人都是給鹽商打工,這些人很容易徵召,只要付軍餉就可以。但是又會有損鹽業的發展,因此鄧名同樣要考慮過早動員給政府帶來的經濟損失問題;再者,敘州的移民數量相對有限,無法一下子動員出那麼多的兵力來。

至於成都的手工業者,雖然他們同樣參加了軍訓,但如果還有其他的選擇,鄧名也不太願意把他們招入軍隊。戰爭是要計算成本的,因爲成都極端缺乏人力,所以人力成本對鄧名來說是很高的,以致影響到了他的戰略決心。

直到六月底,集中到敘州的除了常備軍的兩千步兵和三百騎兵,還有四千多徵召兵,至於輔兵,只集中了五千人而已。水手倒是聚攏了一部分,畢竟重慶那邊的水師對航運沒有太大的壓力,而且根據偵查報告,李國英已經把嘉陵江封鎖了起來,這就進一步減輕了明軍的護航、巡邏壓力。

“我們還是等到最後一刻再徵召部隊吧。”因爲估計重慶的兵力不強,鄧名又捨不得農、鹽的利潤,把集結的時間一拖再拖:“順流而下,我們五天就能到重慶。算上包抄重慶的路途,我們七月中旬出動也來得及。李國英沒有水師,發現不了我們的動作,也來不及搶收莊稼。”

雖然這麼斤斤計較時間可能給清軍留下搶收的機會,但對明軍來說也不完全是壞處,因爲一旦收割完畢,成都就可以大舉動員,這樣第一波和第二波的攻擊間隙就會縮短,對清軍來說就意味着更短的反應時間,而對明軍來說就意味着更不容易出現意外,軍隊更安全。

和敘州舉棋不定的鄧名不同,李國英此時已經派出了不少先遣部隊,揹負着糧草向忠縣進發。爲了隱蔽行動免得被過路的明軍船隻發現,這些先遣隊沒有沿着江岸前進,而是在內陸行軍。沒有控制長江水路的能力,清軍不得不忍受體力和軍糧的更大損耗。

相比明軍的緩慢集結,清軍的動作要稍微快一些,不過也稱不上多麼迅速,李國英命令趙良棟南下的命令已經發出很久,但現在趙良棟和王進寶還沒有抵達保寧。這事並不出李國英的意料,因爲清軍有限的運力需要優先保證糧秣運入重慶,李國英堅持要在重慶囤積足夠十萬大軍三個月所需的糧食,至於攻打萬縣的軍糧還不能計算在內。

“總督大人,”孫思克見清軍的行動遲緩,只是騷擾萬縣這麼一個簡單的軍事行動,竟然都不能立即展開,心裡不禁更加焦急:“鄧名已經去昆明瞭,我們沒必要在重慶預留這麼多糧食吧?”

“料敵從寬,說不定鄧名會突然回來呢。有他在成都主持,賊人出兵的速度就能快上十天,甚至半個月以上,從成都順流而下,七、八天就能到重慶,豈可大意?”如果鄧名突然出兵,那麼重慶留下足夠的軍糧就能對各種緊急情況作出應對,李國英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意外,但保證一個穩固的基地和足夠的儲備總是沒錯的:“不但我們這邊可能出各種意外,萬縣那邊也是一樣,只要重慶有軍糧,有趙將軍、王將軍帶着精兵駐守,本總督就後顧無憂;如果袁宗第應對失常,本總督就可以酌情強攻萬縣或是追擊敗逃的賊人。要是明明有良機出現,卻因爲後路不穩而不得不放棄,豈不是可惜?”

如果重慶成爲一個明軍絕對無法攻克的堡壘,而萬縣那邊又出現有利於清軍的機會,李國英甚至可以考慮暫時放棄交通線,把沿途的兵力統統集中到萬縣,虎口拔牙先拿下袁宗第再說。清軍在重慶、忠縣、萬縣一線蝟集着十幾萬大軍,李國英估計成都明軍的援軍最多也不會超過清軍的半數,這樣哪怕暫時被明軍分割也不怕。

“要是打下萬縣後鄧名還敢在北岸賴着不走,我們就東西夾擊他。大軍抱成一團,重慶有糧有援軍,他就是水師佔優也拿我們無可奈何。”李國英耐心地給孫思克解釋道。畢竟這個人是朝廷派來的監軍,是朝廷用來觀察李國英的耳目;就算李國英有乾綱獨斷的權利,也必須要讓孫思克理解他的思路和策略:“除此以外,鄧名也可能冒險一擊,直插順慶。”

順慶位於重慶和保寧之間,在嘉陵江西岸,是連接保寧、重慶的要地。如果鄧名在重慶西面登陸,繞過重慶直插嘉陵江通道,就可以威脅到順慶。

“鄧賊不會如此狂妄吧?”孫思克嚇了一跳,背後有清軍駐守重慶堅城,明軍的糧道不暢,鄧名長驅直入怎麼看都跡近自殺。

“按理說不會,但很多時候你猜不到賊人會不會突然發瘋。”李國英也認爲鄧名不太可能置十幾萬清軍於不顧,不管不顧地猛撲順慶,換成張勇、趙良棟、王進寶,多半不會考慮這個可能;但李國英卻不願意在背後留下一個明顯的破綻,所以連這種看上去完全不可能的事都要照顧到:“如果重慶有糧,鄧名敢插入順慶,我們就慢慢撤回全軍,然後攻擊他。糧草充足就不必急於一時,可以慢慢地撲捉戰機。但這需要重慶真的有儲備,不然糧道一斷,我們只能被逼着去打通糧道了。”

李國英既然不願意留下破綻,他的行動速度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拖累。

看着清軍吃力地把糧食運入城中,孫思克又忍不住感嘆道:“總督大人爲何不在重慶周圍屯田?哪怕能稍許減少一些糧食轉運也好啊。”

本來李國英在重慶有一點屯田,但上次重慶之戰後他就連這點軍屯也都放棄了,墾殖的兵丁也都撤回了保寧的軍屯。

看了孫思克一眼,李國英想了想還是決定對朝廷的監軍開誠佈公:“一年前本官在重慶屯田時,是以爲川西很快會拿下,萬縣不久也可能就是囊中物,爲長久計,在重慶開闢了一些軍屯以充軍實。但現在重慶隨時可能成爲戰場,開闢軍屯就會捆住自己的手腳。”

在李國英看來,防守時需要懂得輕重緩急,需要權衡取捨:“若是城外有大量軍屯,那賊人攻來時,我們就可能因爲捨不得糧食而不得不削弱城防,禦敵於野。運輸幾萬石糧食雖然辛苦,但能讓本官不會受到眼前小利的干擾,把兵力用在真正緊要的位置上。”

孫思克不斷地點頭,連稱受教。

但李國英的話其實沒有說完,這裡面還涉及到將領的私心。這些軍屯很可能要交給將領經營,或是把產出分給他們。當收穫和將領的利益相關時,他們就會爲了保護自己的財產而影響整體的戰略。李國英寧可麻煩一點,也不願意在緊急關頭出現將領擅自行動保衛自己財產的舉動。

而且還有更關鍵的一點,那就是李國英依舊認爲重慶可以放棄,如果在重慶周圍開墾了大量的軍屯,撤離重慶就會遇到更大的阻力,將領不願意自家的利益受損,多半會力主在這裡堅持下去。

相比十萬大軍的開銷,軍屯那點收穫實在是杯水車薪,就好像明朝爲了對抗後金在關寧屯田,從山海關一直到寧遠、錦州都有大量的軍屯。崇禎初年,僅祖大壽一家就有上萬輔兵在田地裡爲祖家耕作;崇禎後期;吳三桂家甚至膨脹到控制了兩、三萬遼民爲自己墾殖。可依舊需要朝廷大量地輸入糧餉。大量的土地讓吳家、祖家都全力反對從那些已經非常危險的地區撤離,迫使朝廷一次次投入更多的援軍和物資。

“重慶到底有沒有保留的意義,還要看這次打萬縣的結果。”李國英在心裡默默想着,十幾萬軍隊駐紮在重慶,如果能切斷長江航運當然最好,若是不能,只要能讓鄧名、袁宗第疲於奔命,來回增援也算是物有所值;更甚一步,只要能把鄧名拖在四川無法再攻擊江南,那這份開銷也不算打了水漂。但如果龐大的清軍根本威脅不了萬縣,反倒只能苦苦爲自己的生存而掙扎的話,那李國英覺得這個重慶還是趕緊仍掉爲好。李國英在這裡沒有任何軍屯,真要堅持撤兵,將領們也就是抱怨幾聲,並不會拼死阻攔。

七月初,李國英接到先遣隊的報告,稱他們已經安全抵達了忠縣,與當地的清軍會合。望眼欲穿的川陝總督得到這個消息後,立刻誓師出發。(未完待續)

第9節 失言第50節 動向(上)第45節 鍊金(上)第19節 忠心(上)第28節 城前(上)第8節 戰備(下)第24節 掠奪第35節 鞏固(上)第57節 觀感(上)第30節 變化(下)第50節 追擊(中)第29節 統一(上)第13節 天明(下)第60節 人心(上)第32節 才能(上)第51節 夢想(上)第67節 守法(下)第45節 鍊金(上)第36節 分攤(下)第50節 懷疑第47節 證據(中)第21節 根基第42節 說客第36節 分攤(下)第60節 算盤(上)第37節 立碑第19節 忠心(上)第26節 兄弟(下)第26節 觀感第27節 圍攻(中)第24節 川西第34節 詐降第8節 升級(下)第25節 駭浪(上)第33節 固執第30節 成長(上)第16節 家學第25節 投奔(上)第57節 輕取第20節 萬縣第13節 債務第19節 一騎第46節 證券(下)第41節 遭遇(下)第30節 三投第21節 根基第46節 接觸第28節 算計(下)第18節 鏈條第30節 成長(上)第5節 放棄(下)第22節 謊言第31節 佯攻(下)第14節 強攻(上)第6節 魯王第49節 坦承第3節 裁軍第36節 施琅第11節 兩全(上)第28節 盟軍(上)第24節 整訓(下)第51節 緊俏第44節 失蹤第18節 對手第39節 嚮導(上)第58節 處罰第39節 都府第18節 激戰第50節 挫折第55節 壓力(上)第3節 裁軍第22節 尖兵第15節 出降(上)第35節 會面(上)第27節 派系(上)第39節 哨探第8節 震怒(下)第9節 問話(下)第28節 借刀第44節 條約(下)第58節 斷後(上)第17節 政策(下)第34節 糊塗(上)第51節 夢想(下)第45節 顏面第39節 王佐(上)第22節 搶攻(上)第46節 接觸第6節 密議(上)第58節 接觸(上)第12節 圍困(下)第11節 攔截第37節 報告(下)第32節 奉節第55節 壓力(下)第60節 烽火第55節 敵意第16節 甕中
第9節 失言第50節 動向(上)第45節 鍊金(上)第19節 忠心(上)第28節 城前(上)第8節 戰備(下)第24節 掠奪第35節 鞏固(上)第57節 觀感(上)第30節 變化(下)第50節 追擊(中)第29節 統一(上)第13節 天明(下)第60節 人心(上)第32節 才能(上)第51節 夢想(上)第67節 守法(下)第45節 鍊金(上)第36節 分攤(下)第50節 懷疑第47節 證據(中)第21節 根基第42節 說客第36節 分攤(下)第60節 算盤(上)第37節 立碑第19節 忠心(上)第26節 兄弟(下)第26節 觀感第27節 圍攻(中)第24節 川西第34節 詐降第8節 升級(下)第25節 駭浪(上)第33節 固執第30節 成長(上)第16節 家學第25節 投奔(上)第57節 輕取第20節 萬縣第13節 債務第19節 一騎第46節 證券(下)第41節 遭遇(下)第30節 三投第21節 根基第46節 接觸第28節 算計(下)第18節 鏈條第30節 成長(上)第5節 放棄(下)第22節 謊言第31節 佯攻(下)第14節 強攻(上)第6節 魯王第49節 坦承第3節 裁軍第36節 施琅第11節 兩全(上)第28節 盟軍(上)第24節 整訓(下)第51節 緊俏第44節 失蹤第18節 對手第39節 嚮導(上)第58節 處罰第39節 都府第18節 激戰第50節 挫折第55節 壓力(上)第3節 裁軍第22節 尖兵第15節 出降(上)第35節 會面(上)第27節 派系(上)第39節 哨探第8節 震怒(下)第9節 問話(下)第28節 借刀第44節 條約(下)第58節 斷後(上)第17節 政策(下)第34節 糊塗(上)第51節 夢想(下)第45節 顏面第39節 王佐(上)第22節 搶攻(上)第46節 接觸第6節 密議(上)第58節 接觸(上)第12節 圍困(下)第11節 攔截第37節 報告(下)第32節 奉節第55節 壓力(下)第60節 烽火第55節 敵意第16節 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