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如果一開始就在北方呢?天寒地凍的,你也沒有路引,你知道以前這個路引吧?”王真似乎是看出了他的心思,換了問法。
“我知道,通行證吧...”
李建國笑了笑,兒子說的東西可不光是給個名字,還結合現在他知道的那些事物,理解起來很容易。
“其實在哪開展工作都是一個思路,就是找手下,折服他們,搞生產,平時弄些小發明,像冬天,就可以用冰做透鏡,有種做透鏡的方式,可以很節省材料,起火也方便。”
“用冰啊!”
“天冷就用冰,...因爲玻璃不可能一開始就造的,後面造是可以用來做貿易,當然也會有。這裡考慮到的是能力,比如說就一個人這樣子,白手起家,......像點火製鹽,我們知道的便捷方法是常識,在別人眼裡頭,都是不可思議的仙術了。”
李建國眨眨眼,“拉隊伍比較容易。”
空氣中飄過大大小小三十八個呵呵...
“呃,如果在海邊,就可以考慮曬鹽之類的,像北方冬天,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那個海面上浮冰基本都是淡水,...”
“會嗎?”
“很可能的,我們是知道在水變成冰這過程裡頭,那些鹽份就已經析出來了,如果說嚐起來有點鹹,是因爲後面海水濺上去凝固的錶殼。這一點其實也可以利用到增加產鹽的效率,古代來講,鹽算是硬通貨了,是生活必需品......”
“是,我們困難的時候還扒了老房子的土浸鹽。”有人接口說道。
李建國看那誰。
“井崗山的時候,後來也有,當時被蔣軍封鎖,什麼都進不來,最難的時候就是從廁所牆上刮硝製鹽,那....嘿嘿...”
“那個鹽...是亞硝酸鹽,有毒的。”李建國嘆了口氣。
“那時候哪管得了那麼些,不過也確實不知道,真的有白鹽,也捨不得吃,洗傷口要用......”有人跟着嘆氣。
“所以鹽,”李建國停頓了下,“其實也是戰略武器,...重金屬鹽會要人命的,讓人....得很多病......”
這話聽得對面也跟着停頓了,心裡不由後怕,若是當年蔣光頭也知道這個,估計後果不堪設想。
李建國也沒去看大家的表情,接着說道:“鹽鐵茶都是很重要的,但鐵不能拿去交易,這個另有用處。”
“鹽這個用處也多,消毒殺菌,做醃菜,生理鹽水之類的。”
“所以冬天如果在大降溫之前,就把鹽田灌上海水,上面一結冰,就取來當淡水用,最下面一層其實就是鹽囟了。”
李建國說得也是簡明扼要,沒有去挨個問你是不是知道的意思,反正肯定是有人不太清楚。
“哦?”
“對的,因爲鹽水冰點在零下二十度,另外在海邊也是缺淡水的,這個辦法可以分離。如果說曬鹽,冬天的話,其實時間都很長,這個可以增加生產效率。”李建國看看大家,“鹽池表面結了冰,直接就拿網兜撈起來,其實也很方便。”
一片嘆息聲。
“海陸豐那邊......唉...”
“這個要官營的,你怎麼運呢?”
能在這桌邊上坐着的,都是讀過史書的,知道古代要發家什麼重要,甚至都別說古代,年輕時爲這個物資供應真是愁白了頭。
“看年代吧,比如可以裝在神像裡。”
李建國看看大家,“包一層蠟,然後在泥像裡塞一些,古代沒人會隨便砸神像,除非你弄錯了他們的信仰,對了,頭部就算塞了也別用,因爲這部分很費工,可以以備不時之需......”
“厲害!”
王真忍不住出手比了個大拇指。
李建國看看他:“也還好,大家想法都差不多,我們不就是在那個裡找到黃金的?”
“用身不用頭那個最厲害。”陳去接着誇。
不止是用神像做僞裝的點子,光是這個細節就不得了。
神像其實是倒模出來的,最麻煩的正是頭部,你弄個光頭,那就是佛,加個髮髻就可能是道,還有五官眼眉,如果一個工要三天,光頭臉就得佔一多半。
而且到了一個地方,也可能還要轉運,有可能還要做別的東西出來。
倒是沒人問如果李建國回到那年代,在江西的山上怎麼辦,估計也會說還是渡海,反正一腦子門子都是知識,開局這麼重要,當然是得好好撿個地點,下棋都知道金角銀邊草肚皮,不然爲何不遠萬里去陝北?
“對,那如果不小心摔了怎麼辦?”
“鹽不要弄得太白,混點泥其實誰也看不出來,還以爲是沙子,這是爲了最後再加工方便,水一浸,把底下的沙濾掉,再放鍋裡燒乾就好了。弄蠟是爲了分離方便。其實泥像這種裡頭,放一點絲網可以增大強度的,以前人是拿草,類似鋼筋的作用,剛纔說那個用冰作透鏡,這裡頭也可以加幾條絲線,棉線什麼的都可以弄成網格,......”
李建國一邊講要點一邊雲視之。
“那建國,爲什麼不直接拿那個鹽田底那個鹽土直接做泥像?”有人問道。
李建國看看那方向:“當然也可以,但也得考慮運輸方便,實際上,那裡頭含量還是不夠的,你運個一百斤的泥像,全用鹽土也只弄出一斤鹽,利潤就少了對吧,而且萬一人家帶着狗,狗會上去舔的,狗鼻子很靈,它一舔,那運東西的人就緊張,一緊張就出大事了。”
“那如果用鹽浸布呢?”
“浸不了多少的,而且一干就出白容易被看出來,除非你穿身上,但能運的量並不大,只是夠自己路上吃。”
“這就是真正的算無遺策,連這個都想得到!”王真放下毛線針,拍手大笑點頭。
以前說人聰明都比成諸葛,現在見識了李一鳴和他老子,才知道什麼叫真正的聰明。
李建國笑了笑:“透鏡,這個也是很重要的工具,一開始就得有。”
“哦......點火是吧?”
“點火...是的。”
李建國比劃了下:“我以前課本上說的透鏡都是弧形的,他課本上也是這種,其實...還有這種!平的。”
怕說不明白,他乾脆拿紙用筆在上面畫了兩個圖,舉起來給大家看:
“折射是發生在表面,所以我們之前認爲的透鏡是這樣,第一個圖像個發起來的麪糰,第二個圖是什麼呢,扁了對吧,它還是凸透鏡,其實是一圈圈同樣厚度的透鏡同心圓放在一起,效果是一樣的,輕很多很多。”
“這個...是他的新發明?”
“已經是別人的發明了。”
李建國看了下紙,“我們到香江,他看到說,這個是一八零零年就有人提出來了,法國人,叫菲尼爾,現在有用有機玻璃來做,那個香江叫亞克力,是一種透明的塑料。”
“哦......”
“雖然是薄薄一片,但熱效很大,很多地方,如果說做個模具,用冰可以很快做出這種,太陽竈,甚至燒磚爐都可以,對了,這種方式收集的能源還是跟光照面積有關,不會更多,只是透鏡更輕。”
“我們課本上沒有?”
“肯定是沒有,不知道爲什麼。”李建國把紙遞到對面,大家傳看。
“那十萬個爲什麼書上面也沒有?”現在大家都知道了,一鳴小朋友啓蒙讀物中有這麼重要的一套書,而在座的,全看完的一個都沒有。
“也沒有說這個結構的,說的是黑色更吸熱,所以......”
李建國撓撓下巴,他是沒看全那一套書,但兒子是全看過,還知道哪個內容在哪頁,那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