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佛教教義所描述的世界觀,世人所在的人世間便是所謂的“五濁惡世”。
所謂的五濁,指的是五種社會現象,分別是:劫濁(梵kalpa -kas!a^ya ),減劫中,人壽減至三十歲時饑饉災起,減至二十歲時疾疫災起,減至十歲時刀兵災起,世界衆生無不被害。
見濁(梵dr!s!t!i -kas!a^ya ),正法已滅,像法漸起,邪法轉生,邪見增盛,使人不修善道。
煩惱濁(梵kles/a -kas!a^ya ),衆生多諸愛慾,慳貪鬥諍,諂曲虛誑,攝受邪法而惱亂心神。
衆生濁(梵sattva -kas!a^ya ),又作有情濁。衆生多諸弊惡,不孝敬父母尊長,不畏惡業果報,不作功德,不修慧施、齋法,不持禁戒等。
命濁(梵a^yu -kas!a^ya ),又作壽濁。往古之世,人壽八萬歲,今時以惡業增加,人壽轉減,故壽命短促,百歲者稀。
以上,就是說當這些社會現象都出現的時候,便表明所處的人世間已經墮落成了“五濁惡世”,基本上等於無可救藥了,要麼就全民修習佛法等着轉生去西天極樂淨土,要麼就渾渾噩噩混吃等死便好。
但是,除此之外有沒有其他辦法去極樂淨土呢?
當然是沒有的,因爲兩者相距十萬億佛土之遙,咱們先別管“十萬億”這個單位,單說“佛土”個概念,指的是一個有着日月交替的世間界爲一個小世界(指類太陽系),然後三千個小千世界爲一個大千世界(類銀河系),然後三千個大千世界爲一佛土(類本星系羣)。
然後這一佛土都已經一個銀河系與另一個銀河系的距離了,十萬億佛土的距離,大概超過了後世人類竭盡所能所能觀測到的大星系羣“本超星系羣”,也即是指“室女座超星系團”,它是一個不規則的超星系團,是由包括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所在的本星系羣在內的一羣星系組成的超星系團。
其形狀類似平底鍋裡的薄餅,覆蓋一塊直徑約爲1.1億光年的區域,是在可觀測宇宙中數以百萬計的超星系團中的一個。
聊完了一佛土的距離到底有多遠之後,咱們還是回來看看達摩西多怎麼跟玄奘繼續聊天。
便也說道,當達摩西多認爲鳳國若能當真將普天之下,都統一起來是件好事的時候,引發了玄奘的不解,但達摩西多話裡的意思還是很好理解的,那就是:現下咱們要麼不活了,立即往生看看能不能去西方極樂淨土;要麼,就得研究一下如何在五濁惡世的“人間”弘揚佛法,引人心向善,造人間樂土的事情。
聽得達摩西多如此論述,玄奘更是不解,直言道:“只是鳳國賢王貶黜慧能上師之舉,已與滅佛無疑,與我等弘法何以談利?”
達摩西多聽了好笑,乾脆在一旁的一株梅樹下跌坐下來,也不再用梵文,反而是用一口純正的洛陽官話問道:“玄奘,某且來問你,你以爲佛在何處?”
玄奘見狀,忙也行弟子禮後在達摩西多跟前跪坐下來,也不思辨就伸手指了指天地還有自己的胸口,答道:“佛在諸天地藏,在阿賴耶識中。”
玄奘畢竟自幼學法,水平當然還是可以的,於是見達摩西多滿意的點點頭,不過卻聽他反問:“既然佛可在諸天地藏,在阿賴耶識中,又可不可在一草一木、一花一葉之間?”
這話問的玄奘一愣,他這一段主修《攝論》(攝大乘論),屬於佛教大乘瑜伽行派,重點就是講的“阿賴耶識”,簡單點說就是“意識”。
《攝論》的首要任務就是闡釋阿黎耶識的存在和作用:《攝論》將人的認識(意識)全過程大致分爲三個階段:一是“熏習”成“種子”階段,即認識(意識)的形成;二是“攝持”和“隱藏”種子階段,即認識在精神主體中的積聚;三是種子成熟(果報)階段,即認識轉化爲外在行動。
那麼怎麼才容易理解呢?
打個比方:如用花薰衣,花香冉冉升起,令衣生香,這種作用就是“熏習”。以至花體萎滅,但花的香氣仍留在衣中,這就叫“習氣”。
於是《攝論》就認爲,人的認識(意識)形成也是如此,通過經驗的不斷“熏習”,就形成特定的觀念或習慣,即使脫離了直接經驗,而形成的觀念或習慣仍保留着,這就是“習氣”。
再比如植物的種子,本是作爲種子而存在,只要它不朽壞,在合適的條件下都會生出同樣的果實來。同樣儲存在認識中的“習氣”,也會如同“種子”,在特定條件下,必然會按既有的觀念體系,生出相應的生命體(根、身)和外在世界(器世間)來。
這種由“熏習”而成“種子”,由“種子”而生“果報”的循環系統,就形成一個三界輪迴,生死不滅的因果鏈,致使衆生永遭磨難,不得解脫,這便是衆世間“五濁惡世”產生的原由。
而這種生死輪迴的因果鏈是由什麼決定的呢?
傳統佛教的“六識”被認爲是生滅無常的,因而無法解釋全部精神活動的整體性和連續性。經驗的積累、記憶的貯存、認識階段的連貫、無意識的活動存在,都需要有一個在“六識”之外,並能統一所有心理活動的識體,這便是“阿黎耶識”。
“阿黎耶識”的提出,對於推動佛教更全面、更細緻地認識精神現象的複雜結構,對於進一步完善關於三界六道、輪迴報應的宗教神學結構體系,具有極爲重要的意義。
達摩西多作爲大興善寺翻經院的首座,又是達摩笈多之首徒,佛法造詣自然在玄奘之上,因此聽他如此一問,玄奘當即就豁然開朗:既然人可以有阿賴耶識(佛性),那麼一花世界,一葉乾坤當然也可以有阿賴耶識(佛性)。
達摩西多也不等玄奘體悟其中的玄妙,反而是繼續道:“佛說人心本應向善,萬物也是如此,何爲萬物之善呢?花葉親土、渴水、向陽,遊獸競走、捕獵、繁衍,皆是善行也!”
但至此處就聽達摩西多略微停頓了一下,而後也才沉聲道:“至於人間帝王之善,不外是牧民、安境、禦敵,令百姓可以安心勞作、豐衣足食,生息繁衍,是爲上善。玄奘,你可知道我天竺僧人,爲何數百年來,孜孜不倦,甘願冒九死一生之險,穿越無邊沙海,不遠萬里來中土傳教弘法?”
玄奘頓時一臉懵逼直搖頭,這種屬於佛教內部的大秘密他怎麼可能會知道,便聽達摩西多笑道:“天竺諸國王不行善舉,亦是其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