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左手捧着前旨,右手捧着後旨,臉上似笑非笑,似怒非怒,表情極爲古怪。這也怪不得袁世凱,如果按照前旨,他這個欽差大臣就應該是一副笑臉,而按照後旨,他就應該是聲色俱厲,可他手裡同時捧着兩道態度截然不同的旨意,所以,袁世凱的臉色,也無法固定下來。
“周憲章領旨!”袁世凱喝道。
“我領哪道旨?”周憲章問道。
“你是個聰明人,該領哪道旨,還需要我告訴你嗎?”袁世凱說道。
周憲章一把搶過袁世凱左手的懿旨:“臣周憲章領旨謝恩!”
袁世凱順手把右手的懿旨揣進袖口,頓時春光滿面,周憲章拿了前旨,袁世凱自然要按照前旨的意思,露出一臉的喜色:“恭喜周總兵!”
周憲章捧着懿旨,一臉的狐疑:“袁大人,太后這是什麼意思?”
袁世凱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問道:“周總兵,衛汝貴是怎麼死的?”
周憲章心頭一驚,顯然,有人打了他的小報告,而且,這個人就在他的章字營中,看來朝廷已經完全掌握了他殺死衛汝貴的情況。
“衛汝貴不是什麼忠臣!他沒有向日本人開過一槍,一路卻是劫掠百姓,無惡不作,到了義州城下,官報私仇,向自家兄弟開槍,打死了毅軍兄弟五十多人……”周憲章把衛汝貴做的惡事詳細說了一遍,最後說道:“衛汝貴罪該萬死,卑職殺了他,是爲民除害!”
“大膽!”袁世凱喝道:“盛軍統領衛汝貴,忠心報國,奮勇殺敵,身先士卒,與日寇血戰,不幸光榮犧牲,朝廷認爲,衛將軍汝貴,是我大清國將領的楷模!朝廷追封衛汝貴爲一等伯,賞黃馬褂,並將其事蹟遍告天下,現在,全國上下掀起了向衛汝貴同志學習的高氵朝!朝廷也派出了衛汝貴英模報告團,在全國宣講他的英雄事蹟。廣大臣民被衛汝貴的精神感動得熱淚盈眶,大家紛紛表示,要學習衛汝貴的精神,化悲痛爲力量,爲大清國的繁榮富強貢獻青春力量!”
“袁大人,這恐怕……”
袁世凱低聲說道:“周總兵,你是個聰明人,朝廷對衛汝貴已有定論,你對衛汝貴的看法,必須與朝廷保持高度一致!尤其是要與太后老佛爺保持高度一致!”
袁世凱的話,周憲章聽着耳熟,在二十一世紀的新兵營,教官就是這麼一副腔調。看來,歷史在發展,但有些東西,似乎永遠不會改變。
“可是,衛汝貴的的確確是卑職殺掉的!”周憲章說道。
“錯!”袁世凱喝道:“衛汝貴是戰死在戰場上!他和左寶貴一樣,都是我大清國抵禦外來侵略寧死不屈的民族英雄!必將與岳飛文天祥一樣流芳百世!周憲章,你一定要記清楚,今天你從我這裡領的是太后的前旨!至於後面那道懿旨,我袁某人就當沒看見!但是,你一定要明白,太后老佛爺心裡明鏡一般!”
周憲章這才明白過來,太后老佛爺同時發出兩道截然相反的旨意,是要周憲章明白,她非常清楚衛汝貴是怎麼死的!她也非常知道該怎麼對待周憲章!
衛汝貴已經被朝廷尊表爲民族英雄,他是死在日本人手裡,與周憲章無關。但是,如果有一天,周憲章膽敢不服從朝廷,或者,不服從太后老佛爺,她就可以把這筆賬翻出來!
如果百姓們知道,民族英雄衛汝貴是被周憲章殺掉的,周憲章就成了秦檜了!到那時候,不用朝廷動手,老百姓用吐沫都能把周憲章淹死!
玩政治,太后老佛爺是大清國第一把好手,別說是周憲章這個愣頭青,就是曾國藩李鴻章也不是她的對手。
周憲章膽戰心驚,大清國的政治,水太深了!
袁世凱說道:“周總兵請起,請坐,本欽差還有重要事宜要和周總兵商議。”
周憲章站起身來,坐在椅子裡,問道:“袁大人請說。”
袁世凱回坐到長几後,說道:“周總兵是否深刻領會了太后的懿旨?”
周憲章拱手說道:“袁大人放心,太后的意思,卑職完全明白。”
“當真明白?”
周憲章點頭:“太后不是說過了嗎?‘望周憲章緊密團結在以哀家爲核心的朝廷周圍’。”
“聰明!果然聰明!”袁世凱大喜:“太后沒有看錯人!”
聖旨與懿旨,口氣自然不同,但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結尾處的那一句話上。
聖旨是說“緊密團結在以‘皇上’爲核心的朝廷周圍”,而懿旨是說“緊密團結在以‘哀家’爲核心的朝廷周圍”!
一個皇上,一個哀家,大清國的兩位最高領導人,對周憲章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周憲章心中憂慮,他莫名其妙地捲入了大清國最高權力之爭!
政治.鬥爭往往比戰爭更加殘酷!也更加難以應付。
戰爭是有規律的也是有規則的,一個人只要按照戰爭規則行事,就算不能取勝,也不會慘敗。
而政治是沒有規則的!政治.鬥爭講的是不擇手段!
尤其是皇權下的政治,其殘酷程度,遠遠高於戰爭。
戰爭允許投降,允許繳槍不殺。
而皇權政治則是要將對手斬盡殺絕,哪怕是骨肉兄弟!
周憲章不懂政治,更不懂皇權政治。但他知道一點,皇上和太后,兩邊他都惹不起!
周憲章心中哀嘆,大清國正面臨日本人的瘋狂進攻,戰爭已經燒到了鴨綠江畔,而大清國的最高權利者,還在爭權奪利!
周憲章沉吟不語,袁世凱看在眼裡,暗暗點頭。
對於大清國的朝廷政治,袁世凱心中如明鏡一般。每一個臣子,都必須在太后與皇帝之間做出選擇,要麼加入帝黨,要麼加入後黨,要想腳踏兩隻船,最後的結果定然會死得極其難看!
然而,要在帝黨與後黨之間做出選擇,卻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
表面上看,太后垂簾訓政,皇帝有名無權,當臣子的當然應該選擇加入帝黨,向太后效忠。
但是,誰都知道,皇帝年青,太后年老,太后總會先皇帝一步登天。如果入了後黨,一旦太后賓天,皇上豈能放過他!
可是,大家也知道,太后身體康健,賓天的日子遙遙無期,這個時候入了帝黨,還沒到皇上親政,太后就能要了他的命!
所以,誰也不原意在太后與皇帝之間做出選擇,但誰也不得不做出選擇!
這是大清國王公大臣們最大的無奈。
袁世凱自己也不想做這樣的選擇,他是被慈禧太后硬生生拉進後黨的。
所以,當袁世凱看見周憲章夾在太后與皇帝之間左右爲難,他對年青的周憲章極爲同情。
在沒有來到義州之前,袁世凱並沒有把這個周憲章放在眼裡。
在他看來,周憲章在朝鮮所取得的戰績,一半來自運氣,一半來自虛報。這是大清國軍官邀功請賞慣用的伎倆。
朝鮮東學教發動暴.動,日本人登陸朝鮮的時候,身爲大清國駐朝鮮總理大臣的袁世凱就斷定,一旦清日開戰,清軍不是日軍的對手——日軍已經完成了現代化,而清軍還是一支中世紀軍隊。
他不相信,一個二十出頭的毛頭小子,能夠率領一支中世紀軍隊戰勝擊敗現代化的日本軍隊。要知道,日本軍隊的裝備和訓練水平甚至超過了俄國人,與德國軍隊也沒有多少差距。
然而,從北京城來到義州,一路之上的所見所聞,使得袁世凱對周憲章的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袁世凱不像那晉,那晉一路上只想着見徒兒,而袁世凱一點也沒閒着,他利用一切時間,考察沿途民情和軍情。
在九連城,他見到了從朝鮮敗退回來的聶士成,以及一直駐守在九連城的四川提督宋慶。
這兩位都是久經戰陣的高級將領,而且,他們的人品在大清國是公認的,他們不是阿諛奉承之徒。
兩人都對周憲章讚不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