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時事難從無過立(續)

第391章 時事難從無過立(續)

時值年末,陳宮果然如程昱所言,第一時間接受了徵召,然後居然不等過年,直接冒着風雪趕往了劇縣。不料,其人來到此處時卻正碰上劇縣城中在大會諸將, 仔細一問才知道,原來是樂安太守臧洪勾連虎牙都尉劉勳謀反不成,已經被誘到城中逮捕,只是袁車騎平素特別信重臧子源,這才專門審問,試圖挽救一二。

陳公臺聞言並不表態, 只是問清楚校場所在, 便直接下車,扶劍步行, 昂首挺胸,徑直往校場而去了,驚得身後使者趕緊扔下公車,追着對方一路相隨,併兼開道,方纔一同入場。

而來到校場,果然見到二名衣甲俱全的昂藏將軍被縛在校場夯土將臺之下,而將臺之上,一人高冠大氅,面容方正乾淨,正憤然直視臺下,而其人兩側與身後則幾乎站滿了高冠罩衣、佩刀掛印之人,甚至一路排到將臺之下,望之生威, 儼然便是天下楷模袁本初了。

“子源!”披着大氅的袁紹望着臺下雪地中被縛的臧洪,難掩憤色。“你父親是我叔父所舉, 你少年時便曾經往來於我身前,如今長大成年,才氣逼人,你知道我在酸棗見到你一表人才之後是何等欣慰,以至於直接將青州之事託付於你一個不及而立之年的人,後來我親自來到青州,又不顧左右勸阻表你爲樂安太守,統攬一郡軍政……如此恩遇,竟然只換你一句‘願速死’嗎?”

“那主公想要什麼?”臺下被縛之人擡起頭來,果然是一個年紀輕輕的面孔,卻又面露不屑,赫然正是臧洪臧子源。

“我並不求什麼,只是想知道,以你我兩家淵源和我對你的恩遇,居然不能讓你忠心爲我任事嗎?”袁紹語氣愈發憤慨,儼然是心中難平。

“主公這話我就不懂了。”臧洪仰頭對臺上之人嗤笑道。“你讓我爲青州事,我孤身先入濟南,承黃巾軍之後,你讓我北上樂安,我又即刻往平樂安,以刺公孫瓚之側。況且,我何嘗不知我父子二人皆受袁氏大恩,若論袁氏門生二字,關東諸將莫過於我臧洪,故自受任爲樂安太守時,我便領頭俯首稱臣,凡書信、面謁,必自稱僕,必尊你爲主公……軍中上下,只有我與郭公則如此稱呼吧?總之,名也好,實也罷,如何能說我不忠心任事呢?”

袁紹怒極反笑:“如此說來,忠也是你,叛也是你了?剛纔你明明承認說接了劉勳書信,又聽說劉公山歸鄉,孔融入朝後,確實動了起兵背離我的心思的。”

“不錯,不然何至於‘願速死’?”

“爲何如此?!”袁本初勃然大怒,拔刀而起。“我今日在這雪地裡與你聒噪,就只是想問這一句而已!問清楚了,你自去死,我何嘗會心軟?”

“自然是凡事聽我,凡事用我,凡事敬我……”辛評嗤笑一聲。“想來其人才具如此,又是兗州本地名士,而如今咱們將軍正要安撫地方人心,故其人此來必然得嘗所願。”

“那是什麼地方?”大雪紛飛,黃河蒲津關中一側,絲毫不知道自己對手在做什麼的公孫珣倒是好整以暇,專門親自迎接自己母親往長安過年,而其人在蒲津新落成的浮橋畔左顧右看,卻忽然在雪中遙遙瞥見了一個奇怪事物。“我怎麼不記得蒲津有這種高樓……是高樓吧,就在對岸河畔?”

話說,張昭來此是有緣由的。

“所幸你我住處近。”劉備也是難得失笑。“倒也方便。”

簡雍倒是沒說話,只是將腿直接岔開,仰頭躺到了火盆旁,不再去看張昭。

“有什麼可笑的?”逢紀不以爲然。“死得其所,死而無怨,我以爲其人來之前便猜到此行必死無疑,只是專門來送死的罷了……確實稱得上是義士。”

“不瞞使君。”張昭幽幽嘆道。“此番惡了陶恭祖,更兼中原局勢讓人不安,我原本是準備取道淮南,然後舉家遷往江東避亂的……唯獨受了使君大恩,不能不報,故此方來符離一行,以求報答。”

“因爲如我所料不差,明年秋收後,兵糧爲繼,天下將有大戰。”張昭坦然答道。“如河北衛將軍與袁車騎處,荊襄後將軍與劉荊州處,都是極爲明顯的。而這四位人物,乃是當今天下除了陶徐州外最強四位,一旦開戰,戰線綿延數千裡,牽連甚廣,所謂舉世皆不得脫……屆時,便是使君你想躲,人在浪中,怕是都躲不開的。”

也這纔有了此番符離相見。

劉備面不改色,從容答道:“時局艱難,豫州六郡國,後將軍如今傳使地方,潁川、汝南二郡皆從其命,我是夠不着的;樑國、魯國與沛國北部,靠近兗州,所以俱從袁車騎,如此一來陳國也被隔斷……我募兵回來,能在沛國中南的符離、銍、龍亢、蘄、谷陽、向等六縣半郡暫且安身已經很知足了。”

“其二,二張乃是討董先鋒,兗州名士,因爲兵敗便被幽囚,天下人心多有不服,車騎將軍就不要一錯再錯了,還請速速釋放,並做補償。”陳宮繼續昂然言道。“否則,如臧府君、劉都尉這種人,日後只會越來越多……因爲人心不服便會不安,而若不安便會思變。”

聞得此言,劉備心中着實驚喜難名,唯獨張子布繼續談論不止,所以面色不改。

“討董的事情怪我嗎?”衆目睽睽之下,袁紹聞言不由大急,直接在臺上反駁。“董卓先鴆殺少帝,使我失大義,又遷都長安,使我失用武之地;更兼衛將軍自出河東、弘農,隔斷交通,我又能如何?而且轉身討伐黃巾不對嗎?若無我至泰山,青州將爲白地!”

公孫珣仰頭大笑,許久方纔勉力繼續問道:“好名字,只是不知道鸛雀樓中可曾有所題詩,要不要我過河去寫一首?”

張昭不由失笑搖頭:“衛將軍可不會這麼蠢。”

“其一,既然已經反叛,亂局之中,當斷則斷,請車騎將軍速速殺之,以正軍法,以成其名。”陳宮從容言道。

“臧子源真是可惜了。”郭圖搖頭感慨。“剛剛三十歲便爲一郡太守,更兼是主公手下世代相隨的故吏,原本可以前途遠大,卻因爲這種事情而死,豈不可笑?”

“故此,我彼時也未有反叛之意啊?”臧洪也昂首反駁道。“只是兩位張府君何罪?橋府君何罪?劉刺史何罪?濟北相何罪?北海相何罪?主公一而再再而三行此酷烈之事,可曾想過,如此做爲將我這個僕置於何處?你難道不知道我曾爲張府君門下功曹嗎?不知道我與關東諸將盟誓是爲了國家和主公你嗎?不知道我曾受你命安撫青州時曾與孔文舉有約在先嗎?主公,因你之故,我臧洪儼然已經成了不忠不孝不友不恥之人,所以昔日多忠,今日多怨……如此而已!願速死!”

袁紹張口欲言,卻終於是長呼了一口氣,然後重重點頭,而旁邊被縛着的臧洪、劉勳見到如此情形也是陡然一口氣卸下來,再不言語。

“使君名爲豫州刺史,卻不願負義相攻,這是值得稱讚的舉動,實際上,在下也覺得亂世中能夠安靖地方的人才是上上之選,而非只懂用武之人。”張昭繼續懇切言道。“不過,世道到了這種地步,亂世英雄立業安民,又何拘命署?沛國南面一淮之隔,九江、廬江兩處如今雖然名義上屬於後將軍袁公路,卻實際上盜匪叢生,無人能制,百姓只能建築塢堡以自守,兩位太守在淮南也是藏在城中苦挨,若使君以安民立業爲本,何不提三千精銳,南下淮河,爲淮南兩位太守清掃盜賊,一邊收賊人兵馬人口以安民,另一邊,不指望取淮南,但兩位太守一定會因爲對使君感激涕零而有所襄助的。屆時使君再回身相對豫州局勢,也能多了幾分底氣。”

“子布先生到底何意?”劉備和張飛對視一眼,這才重新正色相詢。

“剛直而多智,知大局而不拘小節,算得上是一位人物。”逢紀蹙眉言道。

此言既出,不要說郭圖、許攸微微冷臉,便是逢紀也有些面色不渝……逢紀求用,許攸求財,辛評則求得是異地家族能夠安身立命,而郭圖三樣都求,這四位怕是在陳公臺身前都討不到好。

“足下不必再勸。”劉備連連擺手。“我凡事皆效我兄公孫文琪,其人曰以人爲本,我便也以人爲本,其人曰不負人,我今日亦不能負人……若曹孫兩位兄長不來攻我,我是萬萬不會主動出兵的。”

這事當然有些過分,徐州人人都勸陶恭祖把人放出來,但亂世當中公孫珣可以驅除公卿,袁紹可以殺人立威,連劉焉都能造點車子意淫一下人生巔峰,憑啥不準人陶謙威福自專一把呢?

劉備一時恍然驚喜,卻又搖頭不止:“話雖如此,我與淮南兩位太守不熟,焉能無故出兵。”

衆人愈發感慨,但終於還是扔下地上兩具屍首,冒雪轉回了。

袁紹怔了半晌,看了看昂首待死的臧洪,又看了看扶劍立在一旁的陳宮,竟然一時不知道該如何回覆,只能復又看向另外一人:“劉勳,你也是這個意思嗎?”

“子布先生有所不知。”劉備依舊面色不變。“年中的時候討董敗下陣來,我與孟德兄、文臺兄曾相約生死,現在一轉手便讓我爲了地盤去刀兵相見,這種事情我劉備做不來,先生何必多言?”

“其三,”陳宮的語氣也變得緩和了起來。“明公,以後用人還請你能知人善任……因爲天下英才願意追隨明公都是有所求的,有人求忠義而過於生死,有人求財貨而不顧廉恥,有人求權位而不擇手段,臧府君、劉都尉如此義士落到如此下場並不是他們的錯,恰恰相反,因爲天下人對忠義的推崇反而都會以爲是明公你不能用人所致,還請你以此爲鑑。”

“今日先生便聞了。”臧洪瞥了一眼此人,雖不認識,而且正臨生死關頭,卻依舊口稱先生,堪稱禮貌。

“回稟將軍。”剛剛冒雪從河對岸回來的張既俯首而拜。“是高樓,乃是之前以工代賑重修蒲津浮橋之時,老夫人命其中工匠在彼處順帶着建起來的,剛剛落成才一旬……喚做鸛雀樓!”

張昭若有所思,旋即二人直入堂中,分主客坐下,因爲張昭乃是徐州頂級名士,所以除了護送楊彪往徐州一行的呂岱以外,張飛、簡雍,還有本地前來投靠的幾名文士、軍官,俱都列坐。

“不是這個意思。”許子遠搖頭言道。“我是問,其人既然說咱們袁車騎麾下有人求財、有人求位、有人求義,那不知道這個陳公臺此行求的又是什麼?”

雙方坐定,說了幾句閒話,而忽然間張子布卻問了一個刁鑽的問題:“劉豫州,你乃是朝廷正經署任的豫州刺史,楊公親自持節來名,卻爲何只在徐州邊界的符離暫駐呢?”

不過,恰好就是這個時候,持節而來的楊彪楊文先終於突破了自己小舅子袁術的層層阻礙,來到符離這裡見到了劉備,而劉備接下旨意以後便又順勢請楊彪去徐州搭救張昭。

“請講。”袁紹硬着頭皮繼續言道,而跟着其人走下來的數名心腹謀臣卻不由面面相覷。

“爲何是明年秋收前?”劉備趕緊扶起對方之餘,復又好奇詢問。

“僕謝過劉豫州搭救之恩了。”就在袁紹幕中一衆智謀之士論及豫州局勢的時候,同樣是年關時節,沛國符離縣縣寺堂前,正有一名中年文士在雪中朝劉備緩緩下拜。“若非劉豫州此番出手相救,僕幾乎不能保。”

所以,陶恭祖把臉一橫,一時間還真沒人能救得了張子布。

“小義而已。”辛評感慨道。“如今天下離亂,正需要英雄扶危定亂,像這種人爲了個人名譽而枉顧大局,又有什麼資格擅稱義士呢?唯獨其人尚有幾分赤子之心,懂得不牽累他人,孤身而來,或許值得稱道。要是再等幾年,讓他在地方上成了氣候,豈不是要有成千上萬無辜之人爲他徒勞送死?”

“並無他意。”臧洪又看了一眼陳宮,坦然而應。“我雖然是人臣,卻也是先爲人再爲臣……當日酸棗立誓,我爲主誓之人,與酸棗諸公相約同志,討伐董卓、興復漢室,又言立誓者互不背離,此事天下人俱知……然而,我這位主公明知此事,卻棄討董事在先,又盡吞關東諸侯在後……”

“臧子源求仁得仁,諸位何必多言,我更在意的是,諸位以爲這位陳公臺是何等人物啊?”披着白色大氅的許攸冷笑捻鬚。“這剛一來便先聲奪人,着實讓人側目。”

楊彪左思右想,好像回長安也是受公孫珣的氣,而徐州那裡從陶恭祖到王朗,再到陳珪父子全是熟人,便順水推舟,捧着節杖去徐州過年去了。至於徐州那裡,陶謙就是再不給別人面子也得給楊賜兒子楊彪面子,這纔將張昭給從大獄裡撈了出來。

“未嘗聞有主叛僕之語。”袁紹尚未應聲,旁邊臺下一人卻心中一動,忽然扶劍出列。

“能求什麼?”辛評不以爲意道。“還不是求重?”

“將軍明鑑……二樓上的確有一首奇怪到只有二十個字的小詩。”張德容繼續回覆道。“不過那詩文非但毫無題署,且幼稚可笑,層樓落成之時正值大河封凍,詩中卻居然說什麼黃河入海流,如此可笑,想來應該不會礙着將軍佳作的。”

“猶疑什麼?”郭圖不以爲然。“衛將軍在關中所爲,視世族爲牛羊,豈是你我等人安身立命之處?至於回豫州,衛將軍在彼處下的好棋,搞得豫州那裡如今三分不止,等一開春說不得便要戰亂連綿,哪裡又能回去?”

“我本以爲先生是徐州名士。”聽到此言,便是一旁的張飛終於也忍耐不住了。“必有高論,所以一直以禮相待,卻不料你只是個勸人違背義氣的詭譎之士……我輩幽州男兒,雖死,卻難道可以失了義氣嗎?”

“子布先生何必在意?”劉備懇切扶住對方,正色相對。“陶徐州此番也不過是被奸佞矇蔽,這才一時糊塗,便是沒有我請楊公往徐州一行,他也早晚會將足下放出來的……而且,便是要謝,也該謝楊公纔對。”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張昭繼續誠懇相勸。“劉使君你是朝廷正經署任的豫州刺史,更有楊公不遠千里至此爲使君傳命立身,所謂明正而言順。更不用說,使君也非無根基之人,一來朝中有衛將軍撐腰,二來身後有陶徐州支持,三來將軍本身虎牢志氣天下知名……而如今,使君不趁着那曹孟德立身不穩,攻而勝之,等他在豫北立足以後,怕是要反過來吞掉使君你的六縣。”

“何爲重?”逢紀好奇問道。

劉備和張飛,還有剛剛轉過身來的簡雍齊齊色變。

然而,以現在的局勢來看,面對着主場優勢兼這種性格的陳公臺,衆人一時間好像還真沒法子,不然豈不是枉顧大局?

“使君與張將軍,還有這位憲和先生誤會了。”張昭見狀再度笑道。“其實在下剛纔所言,只是試探使君而已……依我看,大丈夫生於世,有所爲有所不爲,而後方可有大爲。使君此舉,當然值得稱讚。若是真要不顧天時強行出兵,我反而要走了。只是,在下也着實想提醒一下使君,你若以衛將軍爲榜樣,須知其人從不會坐以待斃!而如今討董事既成,使君想要爲功業,難道真的只守着這六縣到地老天荒嗎?這六縣,殘破到連十萬人口都沒有,養三千兵便已經到了極致,連自保都要靠身後徐州,何論建功業立道德?”

“正是此意。”一直沒吭聲的劉勳也昂首言道。“當日明公讓我去組織會盟,聯絡二張、劉、橋、鮑的人正是我……結果明公今日作出這樣的事情,我又算什麼?背義的小人嗎?還是哄人入彀卻自入其彀的蠢貨?不反明公,何以自清?”

劉備依舊面不改色,卻也搖頭不止:“未曾聞我兄背信棄義之事。”

“原來如此。”袁紹立即鬆了一口氣。

說到最後,其人已經伸手握住了陳公臺的手,堪稱禮遇備至。

“爲何如此,主公難道不知道嗎?”臧洪雙手被縛,依舊顧盼左右而笑。“因爲你這個主叛我這個僕在前,既如此,我這個僕爲何不能叛你這個主?”

不過行刑之後,辛評等人卻也未急着折返,反而是就在雪地之中相互閒聊了起來。

“這是什麼話?”張昭連連搖頭。“堂堂一州刺史,據六縣而守,焉能稱足?後將軍兵馬正盛,又有孫堅這隻江東猛虎爲爪牙,確實不好相對,但袁車騎所署的曹孟德卻未必是使君對手吧?我聽說這個人不擅長戰事,秋日的時候和使君你一起往丹陽募兵,結果他募的兵馬半路上譁變逃走了一半,反而是被從後面趕來的使君你給沿途收攏了起來……這種人之所以能在沛國北面和樑國立足,無外乎是靠的家族在沛、樑交界的譙縣,有鄉黨之名罷了,何不攻而取之?”

陶謙這個糟老頭子呢,本來就是公認的性格惡劣,他輕易統一了徐州之後,就更加肆無忌憚了……比如他舉張昭爲茂才,而張子布大概是覺得亂世當中不想出頭,便推辭了過去。於是乎,可能是想殺雞儆猴,也可能是真覺得張昭看不起自己,總之,陶謙一邊將徐州本年的茂才給了回到家沒事幹的王朗,一邊將張昭逮捕入獄以作警示。

“楊公當然要謝。”所謂子布先生,自然就是張昭了,起身握着劉備的胳膊笑道。“但劉豫州也是一定要謝的,所以在下剛一回家,便立即來此處見使君了。”

袁紹鬆開對方雙手,後退數步,便在風雪更盛的雪地中躬身一拜,以示受教,復又上前牽住對方。隨即,二人也不理會他人,直接攜手離開校場,自有辛評等人留在將臺之上繼續處置人犯,而隨着一聲令下,血濺三尺,到底是讓臧洪和劉勳二人輕飄飄的殞命於此。

“並無什麼可交代的。”陳公臺看了看自己被握住的手,也是面無表情開口直言。“不過三件事而已……”

“只望開春雪化,早些往河北而去了。”停了半晌,依舊是辛評望着已經將地上血跡蓋滿的雪花,一聲輕嘆。“河北那邊,南陽、潁川衆人因爲衛將軍討董功成,已經有些猶疑了。”

袁紹心中抑鬱到了極點,卻只能硬着頭皮走下臺去來詢問陳宮:“不意先生忽然至此……如此情狀,先生可有什麼要教我的嗎?”

“我來替使君走一遭便是。”張昭俯身而拜,竟然是毛遂自薦。“務必讓將軍明年春日便能出兵,這樣方能在明年秋收前有所準備。”

“東郡陳宮見過臧府君,還請府君賜教。”此人於風雪中俯首相對,一句自報家門便將臺上原本要出言呵斥的幾人給堵了回去。

公孫珣笑意戛然而止。

—————我是笑容漸漸消失的分割線—————

“昔太祖平關中,盡取三輔河東之地,以戰事毀壞之重,乃親督蒲津,重修浮橋,並以工餘築爲層樓,曰鸛雀樓。樓成,遐標碧空,影倒橫流,獨立乎中州,以鎮關中門戶,兼鎖三晉氣運。太祖嘆之,乃親題詩其上,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時關中方平,幽並兵馬盡持金珠歸鄉里,將士皆有驕矜之色,常思富足,及過蒲津,聞太祖題詩言志,皆自慚形穢,乃互誦之以自勉,軍心遂復壯。”——《士林雜記》.燕.無名氏所錄

PS:本月160k,勉強合格,晚上請假,順便理下思路,從明天開始,新的一月,重新做人!大家監督我……若是還這麼蔫,直接來羣裡罵!書評羣給我留點臉。

(本章完)

第102章 大事(下)第471章 伏清白以死直兮第340章 關東起羣雄(上)第33章 卻陷紛爭(5.6k)第413章 強移棲息一枝安(上)第421章第160章 秋獵(上)第424章 請降須受縛第210章 順逆藏於心(上)第25章 勤奮苦讀第328章 雨落尚可向前行第327章 戰歿尤思過往事第132章 伺機第477章 宛城龍盤雖可貴第137章 直下第60章 出奇第436章 師生貴禮輕(2合1小小還賬)第385章 受壽永多夫何長?(二合一還賬)第87章 表文第169章 獻策第428章 文武同舊患第407章 空期戎馬收河北第530章 空看花開滿臺日(續)第447章 幾人虛費一生心第10章 家暴附錄1:《喏,相公》——本初林登萬第65章 臨陣(終)第58章 驚變第497章 千里連舸斷龍背第91章 疾趨第531章 不見枯枝培土時(上)第444章 南陽龍虎方爭鬥(續)第499章 何如沂水舞雩人(繼續大章提前還債第2章 盧龍塞第67章 大人(上)第47章 軟紙第74章 秋風第294章 人事常相參(二合一)第333章 伐心在強不在謀第200章 一意起高樓(上)第1章 楔子第133章 爭言第83章 拿下第416章 單騎偏能復十城第515章 誰道天涯知己少第472章 豈餘心之可懲第111章 災異第107章 內堂第345章 單于在山西(上)第109章 道旁第512章 出不入兮往不反(續)第90章 出塞第156章 謀斷這次是正經請假第196章 不聞新人來(中)第329章第350章 南轅咄咄欲何求第227章 上下相疑第42章 請和第183章 荒庭生芳草第39章 虛驚第435章 君臣不易逢第467章 榆中西門逢故人(續)第346章 單于在山西(下)(新年快樂!)第461章 山人琴畔鬼吹燈第287章 夫子如何較去留第301章 河南塞北三千里第363章 臨河卻聞定國策第54章 見識第387章 貴賤不相逾第277章 緩聲慢語迎春社第267章 秋風起兮白雲飛第400章 河北風清人自知(7k勉強2合1)第536章 今逢四海爲家日第89章 移鎮第434章 三面終成圍第285章 萬事俱可忘第231章 杯酒祭黃河第305章 節使三河募年少(還賬成功)第85章 首尾第224章 呼喝而死第356章 波濤失意虓虎起第535章 山形依舊枕江流第391章 時事難從無過立(續)第277章 緩聲慢語迎春社第162章 冬狩第118章 大事第494章 故人北走臨沂水第303章 試拂鐵衣如雪色附錄12:《舊燕書》.太祖武皇帝本紀.卷二——第166章 漁夫第418章 毫端千黜是春秋第501章 虎嘯喧爭如竊語附錄5:新燕書.卷二十六.世家第一——娜斯塔附錄5:新燕書.卷二十六.世家第一——娜斯塔第318章 青草覆宗廟第133章 爭言第437章 舊怨平兮新怨長(繼續小小2合1)第443章 南陽龍虎方爭鬥第51章 當走
第102章 大事(下)第471章 伏清白以死直兮第340章 關東起羣雄(上)第33章 卻陷紛爭(5.6k)第413章 強移棲息一枝安(上)第421章第160章 秋獵(上)第424章 請降須受縛第210章 順逆藏於心(上)第25章 勤奮苦讀第328章 雨落尚可向前行第327章 戰歿尤思過往事第132章 伺機第477章 宛城龍盤雖可貴第137章 直下第60章 出奇第436章 師生貴禮輕(2合1小小還賬)第385章 受壽永多夫何長?(二合一還賬)第87章 表文第169章 獻策第428章 文武同舊患第407章 空期戎馬收河北第530章 空看花開滿臺日(續)第447章 幾人虛費一生心第10章 家暴附錄1:《喏,相公》——本初林登萬第65章 臨陣(終)第58章 驚變第497章 千里連舸斷龍背第91章 疾趨第531章 不見枯枝培土時(上)第444章 南陽龍虎方爭鬥(續)第499章 何如沂水舞雩人(繼續大章提前還債第2章 盧龍塞第67章 大人(上)第47章 軟紙第74章 秋風第294章 人事常相參(二合一)第333章 伐心在強不在謀第200章 一意起高樓(上)第1章 楔子第133章 爭言第83章 拿下第416章 單騎偏能復十城第515章 誰道天涯知己少第472章 豈餘心之可懲第111章 災異第107章 內堂第345章 單于在山西(上)第109章 道旁第512章 出不入兮往不反(續)第90章 出塞第156章 謀斷這次是正經請假第196章 不聞新人來(中)第329章第350章 南轅咄咄欲何求第227章 上下相疑第42章 請和第183章 荒庭生芳草第39章 虛驚第435章 君臣不易逢第467章 榆中西門逢故人(續)第346章 單于在山西(下)(新年快樂!)第461章 山人琴畔鬼吹燈第287章 夫子如何較去留第301章 河南塞北三千里第363章 臨河卻聞定國策第54章 見識第387章 貴賤不相逾第277章 緩聲慢語迎春社第267章 秋風起兮白雲飛第400章 河北風清人自知(7k勉強2合1)第536章 今逢四海爲家日第89章 移鎮第434章 三面終成圍第285章 萬事俱可忘第231章 杯酒祭黃河第305章 節使三河募年少(還賬成功)第85章 首尾第224章 呼喝而死第356章 波濤失意虓虎起第535章 山形依舊枕江流第391章 時事難從無過立(續)第277章 緩聲慢語迎春社第162章 冬狩第118章 大事第494章 故人北走臨沂水第303章 試拂鐵衣如雪色附錄12:《舊燕書》.太祖武皇帝本紀.卷二——第166章 漁夫第418章 毫端千黜是春秋第501章 虎嘯喧爭如竊語附錄5:新燕書.卷二十六.世家第一——娜斯塔附錄5:新燕書.卷二十六.世家第一——娜斯塔第318章 青草覆宗廟第133章 爭言第437章 舊怨平兮新怨長(繼續小小2合1)第443章 南陽龍虎方爭鬥第51章 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