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4章 儒生文法吏
朱楨自始至終也沒有說過,國子大學排斥儒生的話,反而是儒生一直在抵制國子大學。
因爲他們將國子大學視作文法吏復辟的陣地。這勾起了他們記憶深處,曾經被文法吏支配的恐懼……
正如太子所言,西漢時,政府的官吏是分爲文法吏和儒生兩個涇渭分明的團體。
文法吏負責治國理政,儒生負責軌德立化。
在當時,前者無論人數和地位,都佔據絕對優勢。蕭何曹參這些漢之名相,清一色都是文法吏出身。
而後者只是佔據一些文翰禮儀方面的官職,譬如博士、文學侍從、太子舍人之類,無關緊要,地位低下。受盡文法吏的打壓和排擠。
這種局面在漢武帝時期開始得以扭轉,隨着儒術成爲官方意識形態,儒生的地位開始大大提升。
而且至聖先師的子弟,善於吸收學習,也開始學習文法律令,積極參與到治國理政中來了。
儘管東漢儒生仍有‘俗吏繁熾,儒生寡少’的抱怨,但那也是因爲其政治期望值較之西漢已大爲提高。
在當時,儒生的上升通道已經完全暢通,那些兼有‘優事理亂’能力的‘通儒’,更能得到皇帝的青睞,比單純的文法吏擁有更優越的仕途前景。
最終儒生徹底壓制了文法吏,將其打爲吏員,令其永遠沉淪下僚,再無上升通道。從此官吏殊途,判若雲泥。
在儒教不遺餘力打壓和掩蓋之下,知道文法吏昔日輝煌的人都不多了,官員們毫不羞恥的將吏員們的功勞據爲己有……以至於絕大多數人,以爲歷朝歷代都是靠儒生在治國,離了他們國家就無法運轉一樣。
當完成了對政治資源的徹底壟斷,儒生們不可避免的怠惰起來,沒有人願意再辛苦學習治國理政的本領,反而將其視爲俗務,不屑一顧。反正有卑鄙低賤的文吏來處理,何必被這些蠅營狗苟的俗務,玷污了自己高潔的思想?
於是通儒越來越少,耽於典籍、不諳政事的腐儒越來越多,他們也絲毫不以爲恥,反而習以爲常,反正這麼多年都這麼過來了,以後應該也不會有什麼變化。
誰知卻出了個不懂事卻還較真的朱老闆,非想用科舉選拔出能治國理政的讀書人。
這就像非要從一羣狗裡挑幾隻狼出來,根本就是緣木求魚,怎麼可能挑的出?讀書人是不學治國理政的,懂嗎?
要是單獨一個朱老闆,也還好應付,畢竟他懂得不多,找不到癥結所在。儒生們捱上幾年,他沒辦法還是得捏着鼻子回來,跟儒教搭夥過日子。所以大家起先並不慌……
可偏偏又出了個朱老六,給朱元璋道破了儒教一直以來掩蓋的真相——國家一直是靠吏員運轉的,走馬燈似的文官,不過是上傳下達的監工。跟太監沒有本質的區別……
一旦勘破了儒教的障眼法,文官和士林在朱老闆心裡的分量大降,所以朱老闆纔會毅然決定支持老六,推行三項改革。
但朱老闆也沒有要動搖儒家正統地位的心思,那會動搖老朱家的統治根基。所以他想的是改造儒生,讓他們重新成爲掌握行政技能的通儒。甚至老六口中的技術官僚,在朱元璋看來就是通儒的代名詞,而不是什麼學了經學的文法吏……
其實哪怕老六本人也知道,以儒生可怕的學習能力,一旦放下牴觸,開始學習‘庶政’,未來國子大學還是他們的天下。
所以能體系化的培養出通儒來,他就謝天謝地了。根本不奢求什麼文法吏重振雄風……各方面差距太大了,實在強求不得。
~~
所以能讓儒生不再抵制國子大學,踊躍成爲大學生,學習行政能力,朱元璋當然求之不得了。
他反覆尋思,讓宋濂到國子大學任教,確實是一步妙棋,原本堅決的態度不由有些鬆動道:“那老儒的影響力可是極大,你就不怕大學生們都聽他的?不聽你的了?”
“沒事,一來,兒臣只請宋濂一人,戴良、蘇伯衡那些人統統不請,要是他一個人能把兒臣一手建立的國子大學翻了天,那我還是老老實實回蘇州去吧。”老六笑笑道:
“二來,兒臣還有對衝的法子,我準備把我老師搬到雞籠山上去養老,兩個老友做個伴兒,宋太史有什麼苗頭,我師父也能及時掐滅了。”
“哦?你師父身體又好了?”朱元璋眼前一亮,這法子確實靠譜,有劉伯溫在,誰也翻不了天。
“養了這些年,確實好一些了。”老六很謹慎道。
“要不讓他重新出山,來給咱當太傅吧?”朱元璋這些年不知動了多少次請劉伯溫重新出山的念頭,現在胡惟庸倒臺,朝廷急需能鎮得住場子的老臣,他對劉伯溫的渴求就更重了。
“就父皇這工作強度,我師父不用半個月就得一命嗚呼了。”老六卻斷然搖頭道:“我讓他去雞籠山是養老的,聽說老人在大學校園裡能長壽……”
“一個個都把老師捧在心尖尖上,從來不見對自己的老爹這麼上心。”見他這麼堅決,朱元璋也沒法強求,酸酸哼一聲。
“父皇,恁說話要憑良心啊!兒臣搞得這麼狼狽,被天下讀書人往死裡噴,還不都是爲了父皇的執念?”老六登時就一陣火大,跟老賊瞪眼道:
“這還不叫對老爹上心?那還能怎麼上心?!”
“伱跟我瞪眼乾啥?”朱元璋眼瞪得更大,彎腰做脫鞋狀道:“又找打了是不是!”
“我瞪眼了嗎,我這是最近瘦了顯得眼大。”老六立馬慫了。
“哼,臭小子。”朱元璋這才直起腰,罵一聲道:“發配那幫老儒,本就是爲了給你減壓的。現在你不領情,那咱也不當這惡人了。”
“父皇好意兒臣心領了。”老六趕緊做受寵若驚狀,儘管他知道老賊根本就是在送幹人情。“請父皇日後繼續愛護兒臣。”
“放心,誰在給這個家拼命,誰在摸魚當逃兵,咱清楚着呢。”朱元璋淡淡道:“去吧。”
“是,兒臣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