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西班牙,早已成爲英、德、蘇三國檢驗新武器和新戰術的試驗場。
而1937年的德國,則正是處於充滿無限希望和欣欣向榮的高速上升期。通過大舉外債的方式,漢娜象歷史上的希特勒一般,在德國製造了一個虛假的繁榮期。而通過援助中國革命而製造出的一個四億五千萬人口的超級大市場,更讓德國上下所有人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1937年的二月,是德國全體工業部門最快樂的一個月。來自新中國的代表團在德國各個工業區考查,簽下一個又一個讓人眼紅的大訂單。雖然此時的中國還未完全統一,但工業化建設已經刻不容緩地在高速進行中。
從1932年起,漢娜在基爾就建立了數個工業機牀製造廠,在經濟危機期間,這些工廠一直爲“吃不飽”而頭痛。
準備在1939年發動世界大戰的漢娜,這幾年來一直下令各個機牀製造廠飽和生產,各地庫房裡早就堆滿了先前造出來積壓在那兒賣不掉、用不掉的機牀——德國不是找不到客戶,東邊的蘇聯就是一個潛在的大客戶,需要的話蘇聯人可以一夜之間吃盡這些設備。但是蘇聯是什麼國家?每多賣一臺機牀給蘇聯,對於漢娜或者希特勒來說,那感覺就象是往纏在自己脖子上的絞索多加一把力。所以在賣機器設備給蘇聯這事上,他們都是賣得不甘不願地“十分小氣”。
不過。這種尷尬的局面,在中國代表團來到德國考察後立刻就被扭轉了。大批先前有意飽和過度生產積壓下來的機器設備,不過在十幾天時間裡就被中共的代表一掃而空。用於支付這些設備的費用,中共方面除了硬通貨外,大部分是以礦產、農產品等方式支付。雙方間的交易都不用美元或英鎊結算,而是通過記帳的方式進行。由於有林漢這個“自己人”居中調解,德國人開出的價也就和國際價相差不多,倒也沒有被狠宰一刀。
1937年的德國雖然還沒有發動戰爭,但知道自己發動戰爭大致時間點的漢娜,現在已經提前下令國內的機牀設備製造工廠按總動員的方式進行二十四小時三班倒地生產工業機器。中國高層方面也知道德國的戰略。明白在1940年後隨着戰爭的爆發。中國很難在世界大戰期間再從國外獲得珍貴的工業機器,所以也是咬咬牙砸鍋賣鐵將德國人總動員生產出來的多餘機器設備全部一口吞下。
對於中德雙方來說,這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一方得到了珍貴的機器,一方得到了巨量的戰略礦產資源貯備。消息傳開後。整個德國上下都爲得到中國的天量訂單而歡呼鵲躍。
新中國成立後。最先承認中國的是蘇聯。其次就是德國,至於美國,正在和中共進行秘密談判中。新中國成立後。英日法各國的勢全部被擠了出去,現在這個市場一片真空,只有前期最早“投資”的德國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各國在眼紅之餘,卻也只能徒呼奈何。
新中國不承認一切不平等條約,各國列強在中國的礦山、鐵路、工廠全部被沒收,金融投機者更是損失慘重。去年一整年裡,光是在英國倫敦就有上百人跳進泰晤士河裡自殺,全是因爲中國問題而破產的。至於庚子賠款之類的不平等條約,前炮黨政權欠下的鉅額外債,更是想都別再想的事。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根本就不可能承認新中國。
中國還未統一,但新中國的工業化卻已經開始。德國人因爲搶先一步而正在大口吃肉,而蘇聯人方面,由於蘇聯自己也正在工業化過程中,同樣也急需大量的機器,面對這個大市場大多數時間也只能乾瞪眼,雙方甚至某些地方形成了“買方間”的矛盾關係。
中國代表團來到德國,除了購進大批的工業生產機械,尋求德國在技術和教育領域的幫助外,另一項需求,則是想引進德國人飛機和坦克生產技術,尤其是前者。
1935年六月開始的解放戰爭,解放軍已嚐到了擁有一支強大空軍力量的甜頭。雖然當時這空軍的骨幹是以英德國爲主。卻也讓解放軍親身地體會到了制空權的重要。
對於中國,德國不象對待蘇聯般有諸多忌諱,最新式的bf109 和he112 ,都敞開了向中國出售。可惜中國領導人要的是“漁”而不是魚。而知道航空兵器正有一個井噴大發展的階段的林漢,也勸說中國方面暫時不要購買舊有的飛機和發動機生產線,而是等到一千馬力時代到來後再出手,先前的資金重點先放在打好前期的基礎上。
至於坦克方面,德國今年剛剛完成了二十五噸級別的四號坦克的開發,正計劃將坦克生產的重點轉移到二十五噸坦克這一級別上。而從前舊有的的二號坦克生產線正逐漸停產。在林漢的牽線搭橋下,德國人正準備將淘汰下來的一條二號坦克生產線連同大量多餘的模具一起賣給中國。
其實在心裡,林漢是想勸說漢娜將二戰暴發的時間,拖沿到1940年後再發動的,那樣德國可以準備得更充份些。搶到了西班人的那筆黃金後。德國在償還欠美國人的外債方面,要多拖半年的時間並不難。歷史上西線法國戰役開戰時,其實德國方面除了空軍外,陸軍根本就沒有準備好,大量的裝甲部隊不得不使用一堆過時的破坦克和英法聯軍交戰,當時德國坦克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無都遠不如對手,只不過是因爲在戰術運用上的出色和德國裝甲兵優秀的表現,在創造了一個月擊敗法國的軍事奇蹟。
而這個位面的德國。由於林漢和漢娜的干涉,本錢已比歷史上厚了許多,甚至有能力在1939年開戰時就生產出足夠的25噸級別的坦克參戰。
這幾年來利用穿越者的先知能力,德國在許多方面的投資已經開始進入豐收的季節。
在1937年1 月,第一批安裝了晶體的收音機在聖誕節過後不久在歐美上市,這些僅安裝了四個晶體管的收音剛上市就受市場的極大歡迎,新建的晶體管工廠雖然一直三班倒滿負荷生產,卻仍然供不應求。最妙的是,由於德國在晶體管制造工藝方面的嚴格保密,加上潛在競爭對手:貝爾實驗此前遭受重創。世界各國數年內根本不可以製造出類似的產品。也就是說。未來幾年裡。德國完全壟斷了晶體管的生產製造。而壟斷則意味着鉅額的利潤。
而經過六年的努力,對治療黑死病,肺病有奇效的鏈黴素也已開發成功了,每年同樣可以爲德國帶來鉅額天文數字般的利潤。
而在娛樂行業。費雯麗主演的《亂世佳人》也即將殺青。歷史上這部電影在全球可是賺到三億多美元的鉅額票房。而漢娜和喀秋莎靠抄襲後世著名的名歌名曲。在娛樂裡同樣圈錢無數。
而以上這些收益,大都是薩菲羅斯教控制下的“艾瑞絲蒂法”公司名下的產業掙得。艾瑞絲蒂法公司現在已是德國新興的大財團,涉及娛樂、醫藥、化工、軍工幾乎所有的行業。表面上是私人公司。實際上和“國有企業”卻沒有區別——德國現在是漢娜的,艾瑞絲。蒂法公司也是漢娜的,對於抱着“我就是德國,德國就是我”的漢娜,國有私有,有區別嗎?
爲了圈錢,漢娜正計劃艾瑞絲。蒂法公司在美國上司,然後通過股市再狠宰美國人一刀。
至於“投資”中國成功帶來的巨大獲益,那就不必多說了。
今天的德國,其戰爭潛力和實力要比歷史上同期膨脹了接近一倍。但即使如此,林漢依舊不主張德國主動發動戰爭,因爲時間是站他們這邊的。
在林漢看來,如果漢娜接受他的“和平崛起”的想法,雖然接下來的幾年因爲還債而會很艱苦一些,但只要過了這道坎,時間拖得越久,德國會變得更強,德國來當充當美國人的棋子,發動世界大戰根本沒有必要。
要知道,無論是這個位面美國人在搞的“加納新政”,還是原歷史羅斯福搞的羅斯福新政,其本質上和德國的希特勒玩的那一套相差無幾,都是通過國家大量印錢(德國是借債)投資基陸設施建設的手法來緩解經濟危機,但不涉及到財富的再分配時,這種做法不過是往沸水鍋中加冷水,只能逞一時之快,遲早還是要還債。
“不是羅斯福新政救了美國,而是德國發動二戰救了美國”。
在林漢看來,如果德國死咬牙根撐下去,撐美國人也撐不住了。那就該是美國人發動二戰去搶劫英國的殖民地去補充元氣,就是美英戰爭了。到時候就該輪到德國扮演歷史上的美國的角色漁翁得利了。
世界現在已經出現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前兆,晶體管提前出現了。仗着小小的晶體管,只要拖下去,再多拖十年,仗着漢娜和他的異能,德國完全就可以引第三次工業革命:晶體管集成電路的革命!靠着技術革命性的進步的帶來的鉅額利潤跨過經濟危機這道坎。
遺憾的是,在這一點上已接逐漸接受了林漢蘇德聯盟觀點的漢娜是怎麼也不肯鬆口。林漢也只能退而求其次,努力地在蘇德聯盟上做功夫。
當林漢帶着中國代表團在德國的各個大工廠參觀考察的時候,李華梅在西班牙天空中的“表演”也正源源不斷地傳回德國。
到二月二十八號這天,李華梅已擊落了十三架飛機,之所以擊墜數不多,是因爲在空戰中她經常將對手打得冒黑煙後,就放棄射擊交給跟隨的新手友機去“鞭屍”處理,事後也沒有去要求將戰果記回自己的頭上,否則她的擊墜還會繼續增加。此外還有一個原因,西班牙戰場飛機密度小。雙方空戰烈度不高,所以李華梅取得戰果的速度少了很多。
實際上在國內國戰的時候,李華梅就經常這樣做。一個自己戰績是一百,而友機戰果是零的飛行員不是好飛行員。許多王牌飛行都說過類似的話,如果一名飛行員取得了空戰的勝利卻失去了自己的友機,那麼他也不是一名好飛行員。
英國人把西班牙當成是皇家空軍重生的練兵場,德國方面也抱了同樣的想法。半個多月下來,李華梅身邊的“德國隊友”已有大半被替換。飛行中隊中有一半是年青剛出航校不久的小夥子。此舉都是漢娜有意安排的,她打算讓這些年青的德國飛行員跟在李華梅身邊賺取一些實戰的經驗。作爲李華梅幫忙“帶新人”的交換條件,漢娜答應過李華梅。西班牙戰爭結束後。免費送給中國十架最新式的戰鬥機作爲回報。
李華梅每次在前線取得擊墜後,前線的德國記者都會在戰後爲她拍照“紀念”,除了吹捧她的驚人戰績外,另一個目的卻是爲了替bf109作商業廣告。爲了推銷bf109 戰機。奸詐的漢娜已經將李華梅當成了最佳的形象代言人。
在西班牙。李華梅最初駕駛着的是bf109b型。十多天後,她的座機卻換成了c 型,c 型和b 型的最大的不同是機翼的構造有大輻度的變化。導致整架飛機的氣動性也發生大變。實上c 型的圖紙是梅塞施米特博士參照了漢娜提供歷史上bf109f型的結構簡圖後設計出來的高機動版。
歷史上的bf109f型被稱爲機動性好最好的一個型號,該機型甚至可以和同期的噴火v型玩盤旋。不過在這個位面,由於其發動機沒有變化,更換了機翼之後,c 型和b 型相比最大時速方面反而微有下降,但盤旋性能卻大輻度上升,李華梅本人是非常喜歡這個型號。
德國空軍現在已經開發出和戰鬥機配備20毫米航空機炮,並開始嘗試性地安裝在bf109c型上試用,c1型是一門漿心機炮配兩挺13毫米機槍,c2型則是三門20毫米機炮。不過李華梅自己卻是依舊堅持使用三挺13毫米機槍。主要原因是13毫米機槍子彈多,每挺高達400 發,彈道性也比20毫米機炮好。至於不肯用一炮兩機槍這種“折衷”的作法,是因爲德國開發的這款機炮的彈道性和13毫米機槍相差較大。對於李華梅這樣遠距離射擊高手來說,她每次開火都是三槍齊射,彈道性不同,意味着自己開火時註定會有一種武器落空,反而不如純粹的三挺機槍更有效。至於不選擇三門機炮,主要原因是她嫌棄機炮炮彈太少,以及彈道性太差的因素。
對於普通飛行員來說,bf109c2型上三門機炮已是極兇猛的火力,但於李華梅這樣喜歡在八百米外就試射擊的高手來說,三挺13威力足矣。而且三門機炮的配製有一個缺點是三炮齊發時機身震動大,嚴重影響命中率,主要原因還是因爲bf109爲了“減重”,設計上先天地“過於精簡”造成的。在發動機功率於1000馬力的時代,這種精簡可以獲得不少“優勢”,但隨着發動機馬力越來越大,這種過度“精簡”帶來的負面影響就開始得不償失了。
所以在西班牙戰場實踐過後,bf109c2型的三機炮配製最後被認爲是失敗的組合。最終沒有被德國空軍採納。比起三門機炮全部被裝在機身上的bf109,機翼設計相對複雜且結實的he112,由於機炮可以安裝翼根附近,就不存在這個射機時震動過大的問題。
其實bf109還有兩個問題,當武器全部集中在機身上時,這種佈局一會影響飛機的氣動性,二來會導致射擊時火力命中點過度集中。對於李華梅這樣的射擊高手來說,反而是個優點,過度集中的優點能保證三挺機槍打出子彈更多地命中敵機。但對普通飛行員來說,射擊散佈不足卻成了缺點。
由於德國官方高調的宣傳,又有李華梅這個免費的“形象代言人”,bf109 也打開了海外市場。光是瑞士就開出了高達150 架的訂單。南斯拉夫、匈牙利甚至奧地等國也有購買的意向。中國這個大市場,梅塞施米特博士怎麼可能放過。
二月二十八號這天,中國代表團的成員就在巴伐利亞首府慕尼黑bf109 的生產基地,觀看了bf109c型的飛行表演。對於中國代表團的到來,梅塞施米特博士是眼巴巴地指望着他們指縫中能掉出訂單來。他已得到了內部消息,德國空軍已經放棄了bf109 ,現在就只能指望外國的訂單了。
1935年的時候,譚克博士的fw90雖然被空軍拒絕,卻靠着在中國的出色表現打響了名頭。中蘇空軍在上海上空和英國皇家空軍血拼時,fw90雖然單機的綜合格鬥性能不如he51。但是仗着皮粗肉糙更耐打的優點。在那種大機羣混戰血拼的情況下,fw90的損失率反而低於he51.
梅塞施米特博士也想複製一次fw90的“中國奇蹟”。只是遺憾的是,林漢在心裡和漢娜一樣,早已內定選擇了he112。當中國代團私下裡詢問他的意見時。林漢答覆是:“bf109是600 公里以下空戰的最佳選擇。而幾年後的空戰。卻是七百公里速度的天下。”
李華梅也有類似的看法,於是這兩人的意見,也就決定了bf109在中國命運。而且解放軍自身對亨克爾公司的產品更有好感。畢竟李華梅成名之時的愛機就是亨克爾的產品,許多中國空軍飛行員都是駕駛he51出身。
不過李華梅對bf109 的代言表演也就持續到二月底爲止。到了三月初,她的座機就將替換成 纔是未來德國空軍的主力,李華梅前期高調的表演只是爲了替他打響廣告而已。
最終,中國買下了he112 的生產圖紙、模具,並取得了生產許可證。至於發動機方面,由於其匹配的db601 發動機還在開發過程中,而1000馬力發動機時代馬上就要到來,中國方面倒是不着急。中國代表團在德國暫時只是引進了150馬力的航空發動機的生產技術,這款發動機結構相對簡單,生產難度低,稍作改進,也可以用於陸地民用。在這過程中也可以順便爲將來生產更好的發動機訓練產業工人。
新中國這兩年內還忙着統一長城以南的土地,西北,西藏、雲南等一大片地盤還有一堆的問題要解決,短時間內還不會發動北伐收復東北,三年內都不會主動對日本挑起戰火。
而坦克方面,中國官方則買下了德國人淘汰下來的二號坦克生產線和淘汰下來的模具。不過和飛機一樣,這些都是要花上兩三年的時間才能製造出產品來的。
在這個被林漢和漢娜嚴重影響的時代,德國坦克的方面也沒有逃過他們的干涉。
歷史上二戰前的德國,在開發坦克時,受到一堆負面因素的影響,走了不少彎路。
首先第一因素就是沒錢!因爲缺錢,三號坦克和四號坦克的開發都嚴重受阻。
其次是沒經驗,雖然德國人早就和蘇聯人秘密合作,一直在叢偷研製坦克,但是這種偷偷摸摸的作法,還是嚴重干擾了坦克開發的進度。甚至了1939年開戰之時,德國人自己還在爲坦克選擇哪種懸掛而爭執不休,而最終德國軍方最後卻選擇了最糟糕的“重疊式負重輪懸掛”這一設計用在了豹式和虎式坦克身上。
而“虎豹”之前,德國的三號、四號坦克的開發也極不順利,爲了使用哪種懸掛爭執扯皮了足足兩年——好聽點地說,應當是驗證了兩年,也導致了三號坦克和四號坦克的裝備時間被大大推遲了。
第三是指導思想錯誤,古德里安錯誤地認爲三號坦克用於坦克戰,四號坦克對付步兵,這種類似英國步兵坦克巡洋坦克的思路導致了德國人在產能不足的情況下還同時開發了兩款性能接近的坦克生產線。歷史上三號坦克和四號坦克的開發幾乎是同步的,這完全是一種資源上巨大的浪費。
最後是坦克工廠都沒有準備好這個可悲的原因。1939年九月德國對波蘭開戰時,德國軍方甚至連三號坦克的生產線都沒有完全準備好。在波蘭戰役爆發時。能投入作戰的三號坦克僅有98輛。至於當時預定的50毫米的坦克炮連影子都沒有,只能拿37毫米的“敲門環”充數的笑話就更不必多說了。結果在法國戰場上37毫米炮是出盡了醜,最後完全是靠88毫米高炮救急。
法國戰役結束後,爲取得法國戰役立下首功的頭號功臣坦克,在當時並不是三號坦克,而是捷克產的38t。原因不是因爲三號坦克更強,而是因爲38t的裝備量更多。
不過,歷史上德國坦克開發中遇上的問題,在穿越者面前都不是問題。
德國坦克在開發初始,漢娜就通過和興登堡爲首的軍方高層的秘密交談後。定下了未來發展的大方向:大直徑負重輪。大口徑坦克炮,扭杆懸掛這三大方向。至於發動機問題,由於德國目前的石油安全問題始終是個老大難問題,考慮到煤化油的因素。暫時還是隻能選擇汽油發動機。但專用的柴油發動機的開發進程絕對不能停下。只要石油供應安全的問題能解決。就要立刻更換成爲柴油發動機。
受林漢和漢娜的影響,這位面的德國坦克的開發過程,和歷史上大不相同。
一號坦克的開發起初穿越者影響還不大。但在1932年七月,希特勒提前上臺後,他在停掉德志意級戰列艦二號艦的建設方案後,對一號坦克的開發計劃直接進行干涉。
原先的一號坦克開發計劃,定位的是訓練坦克,總重只有5.5 噸。而在漢娜通過希特勒干涉後,直接更改了設計標準:參考維克斯六噸級坦克的設計方案進行改進設計,目標是儘可能地加大車內空間,重新設計更大的炮塔以容納更大的火炮。
由於一號坦克嚴重模仿了維克斯坦克,同時也參考了他的兄弟t26的設計,所以開發速度極快,在1933年十一月就開始投產,比歷史上要整整快了半年。新造好的一號坦克標準重量七噸,但隨時可以加厚裝甲增重到十噸。和其原型維克斯坦克相比,車體前部被拉平成一整塊六十度傾斜的裝甲板,其外型和未來1936年型的維克斯坦克十分接近,只不過炮塔換成了一個更加碩大的炮塔以方便將來安裝更大口徑的口炮。
該型坦克三人車組,武器爲一挺7.92毫米機槍和一門30毫米的機關炮。由於最初只是作爲訓練坦克使用,爲了省油和減少磨損,一直都沒加裝額外的附加裝甲板,火炮方面也只是使用了使用了最便宜的mk108 機關炮的陸用版。
一號坦克的炮塔本是爲安裝40毫米的坦克炮設計的,不過1933年剛開發出來的步兵用的40毫米反坦克炮在國際市場極受歡迎,供不應求。漢娜當時認爲一號坦克只是訓練坦克,沒有什麼“前途”,直接就將現有的40毫米坦克炮生產線轉去生產40毫米的牽引反坦克炮出口以賺取外匯,而裝甲部隊使用了稍稍加長炮管的mk108機關炮“將就”。後來完成了海外訂單後,40毫米炮管生產線又被40毫米博福斯高炮的炮管佔用了,加上要優越供應正在大量投產的二號坦克,結果換炮計劃再次被耽誤,而一號坦克本身也就是訓練坦克,七拖八拖之下,換炮計劃一直拖到被當成“軍援產品”出口到西班牙賺凱子錢時都沒有完成。
古德里安接收時該型坦克的標準重量只有七噸。在制定坦克設計標準時,漢娜選擇了蘇聯人的思路:什麼都可以差,但是就是坦克的火炮不能差。即使是“廢物一般”的一號坦克,其炮塔也故意設計得儘可能地大,甚至不惜減薄本就很可憐的炮塔裝甲以減輕重量增大容量。
之所以將一號坦克的炮塔設計得這麼畸形,漢娜也是考慮到德國的情況,她也不知道被扭轉得不成人樣的歷史會怎麼會發展。原來的歷史上西線戰爭時,德國因爲坦克數量不足,不得不大量地將嚴重過時的一號坦克重新拉上戰場。德國的本錢實在太少。爲了提高手中資源的利用率,她也不得不向蘇聯人學習,模仿t26 的設計思路設計坦克,實際上這款i 號坦克就是t26 坦克的德國版,只不過火炮口徑不同,車體正結構進行了重新設計。
一號坦克送到西班牙後,共和軍就曾被擊毀的t26坦克上45毫米坦克炮拆下來替換一號坦克上原有的30毫米短管機關炮,將其作爲坦克殲擊車來使用。
該型坦克全德國也只造了五百餘輛交給新生德國裝甲兵訓練使用,在二號坦克開發完畢很快就停產了。
二號坦克是十三噸坦克設計方案,只比一號坦克遲了數月開發。同樣也是過度產品。武器是一個四十毫米的坦克炮,四人車組,不過可以根據需要加厚要害部位的裝甲增重到15噸。
其性能也就和捷克38t 坦克相似,只是火力和裝甲更強一些。車內空間更大一些。按計劃。這款坦克將作爲輕型坦克成爲德國裝甲兵中的補充。二號坦克和一號坦克一脈相承。實際上是其放大加長版,許多零件可以通用。來自後世的漢娜,非常明白武器裝備零件通用性的重要性。在控制了德國之後。她專門成了一個標準化委員會,研究的就是裝備零件通用性的問題。
二號坦克生產了上千輛,是目前德軍裝甲兵的主力。
三號坦克則來自二十噸坦克開發計劃,這款坦克現在已造成樣車,正在進行測試完善,也是漢娜計劃好的未來西線法國戰役的主力。(注:歷史上德國幾乎是同時開發三號15噸的坦克和20噸的四號坦克,但在這裡漢娜取消了十一噸級別坦克的開發計劃,所以二十噸坦克的編號向前挪了一位,變成三號)
雖然名爲二十噸計劃,但實際上開發時漢娜卻要求其必須留出百分三十的以上的承重上限亢餘度。該型坦克計劃安裝一門75毫米/42 倍徑的主炮,60度正面斜裝甲,五人車組。考慮到西歐戰場多沼澤的環境,該型坦克使用的是40毫米的履帶。按照漢娜的計劃,未來的法國戰役結束後,二十噸坦克的生產將逐漸停止,屆時德國將轉產三十噸坦克。
而真正被漢娜最重視的三十噸坦克設計方案,現在還只是一個計劃,按計劃這款坦克將安裝88毫米坦克炮。這也是漢娜針爲應付未來的t34 而針鋒相對的開發的,不過在吃透二十噸坦克技術之前,該型坦克暫時不予開發。而且t34 要到1939年年底才提出開發預案,目前德國全部的精力都還集中在完善即將投產的二十噸坦克上。
坦克的開發設計,必須具有前瞻性。一款坦克的開發週期很長,其設計前必須考慮到對手坦克的發展進度。而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對於穿越者來說,最大的優勢就可以提前知道對手技術發展的進度而制定自己相應地開發標準。
不過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坦克的開發設計,同樣也必須老老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一點一點地進行技術積累。德國坦克開發時,漢娜不是不想一步登天直接開發出三十噸級別的坦克,但是這根本不可能。技術的開發,最講究積累,不顧現實直接亂上三四十噸的坦克,那會扯到蛋的。
現在的德國坦克軍工廠,正在爲大規模量產20噸級的3 號坦克作準備,兩座全新的坦克廠也正在建造中。而漢娜則爲該型坦克取了一個名爲“小豹”的綽號,按計劃三號坦克將在1938年年初完成生產準備。
小豹坦克將是德國未來西線戰役的主力,1940年前,25噸重,75毫米/42倍炮,60毫米/60度正面裝甲的坦克,絕對是這個時代世界上最強的中型坦克。歷史上德國裝甲兵在西線戰場上被迫以劣勢的坦克對抗強勢對手一幕將不會重演。
中國方面雖然獲得了漢娜“大方”提供的坦克和飛機的圖紙,甚至還將獲得一條二號坦克的生產線。但由於舊中國留下的工業底子實在太薄。即使德國方面全套地向中國轉移圖紙和生產設備,甚至提供技術人員援助。但是中國要能完全自產坦克和飛機,依林漢的估計,沒有三五年去準備人才和消化技術,想要“速成”根本是不可能的。
飛機的問題在於發動機難產,其餘零件部分倒是問題不大。早期活塞式戰鬥機,製造難度遠比坦克要低,最困難的地方在於核心的發動機生產。對於這個時代的中國來說,這也是一個大問題。
活塞式發動機有多難生產?以德國正在開發中的db601發動機爲例,這款發動機其實是生產性非常好的一款發動機。號稱一個工人拿着扳手就可以將其組裝起來。但是每個零件的製造難度和工藝要求卻很高。
歷史上日本人曾經向德國購買了這款發動機的生產線和配套設備。甚至還派出工人在德國培訓了半年。然而就是這樣,日本人足足用了三年的時間,才勉強解決了db601 發動機的國產化問題。而國產化的db601 發動機,其性能和德國原產的相比。依然低了一個檔次。而原因。僅僅只是工人素質的原因。製造出來的零件存在各種肉眼無法辯別的公差,積累起來,導致性能不如德國產品。
合格的產業工人。良好的企業生產文化,這是一條任重道遠的大工程。
而坦克方面,要能完全自產一個型號的坦克,需要準備的各種配套項目設施就更多了,前期也只能走配件組裝的套路,而生產坦克零件的技工的培養同樣也需要時間。
十三噸級別的二號坦克是脫胎於七號的一號坦克,生產技術難度要求比起二十噸級的坦克要低許多。而二戰時日本坦克的性能也就是那個鳥樣,最大重量達到十五噸的二號坦克,配上40毫米或45毫米的坦克炮,已足夠應付歷史上日本在二戰期間所有開發出來的新坦克。至於更好的二十噸級別甚至三十噸級別的坦克,無論是德國甚至是蘇聯,他們現在也纔剛剛完成二十噸級別的坦克開發工作,根本不可能輕易地將這些技術提供給現在中國,而現在的中國,暫時也消化不了這些技術。
工業化,不是有了設備工廠就叫工業化。人,合格的產業工人,大批合格的產業工人,這是比機器設備更重要的因素。剛剛從舊中國走出來的新中國,除了缺少的理科工技術人材外,同樣也缺少合格的產業工人,這個國家文盲比例實在太高了。那些聽從林漢的號召,從海外返回中國幫忙建設的華僑,往往一回國內就受到了各方面的重用。幸好現在的中國還大量收留着被漢娜流放出來的德共成員極其家屬,部分地解決了新中國建設中人才不足的缺陷,否則沒有足夠的人才打底,一五計劃要進行就更加地艱難。
在坦克生產考慮到成本的因素和中國國情,其實林漢更願意直接引進蘇聯的坦克技術。但是斯大林不是赫魯曉夫那個凱子,在這方面他態度極爲含糊,好東西他根本就不想賣給中國。而對於派出人才幫助中國進行工業化建設,同樣也不是很熱心,總是推三阻四。斯大林這個大俄羅斯主義者,他不可能看出一個工業化後的中國對蘇聯的潛在威脅,這個威脅甚至比德國還要大——因爲德國沒有四億五千萬人,沒有中國這麼大的戰略縱深。
一個農業國家向工業國家的轉型過程中,第一步是最艱難的。
如果可能,林漢是非常希望漢娜能夠把發動二戰的時間推遲到42年以後,有了五年的時間作爲緩衝期,到時候中國也算能完成第一個一五計劃,基本能夠解決坦克飛機等裝備的自產問題,而現在只有不到三年的時間,實在是太緊張了一些。而崛起的新中國,現在也只能拼命地在搶時間。當林漢和中國代表團的成員在德國到處考察的時候,國內也早就派出一批留學生留學德國和蘇聯,努力學習各種技巧知識。
1937年中國代表的德國之行,看似引了很多嚇人的技術,但實際上在今後的一兩年裡,受制於工人素質的原因,中國最多隻能做到自產輕型教練機,以及組裝坦克,以及小規模地生產小型汽車等。
坦克與飛機制造技術,其實只是賣給中國供其長期消化用的“噱頭”,因爲林漢的關係,漢娜在這方面向中國代表團收的錢甚至只是一個成本價,飛機和坦克的圖紙更是“白送”。
1937年中國代表團的德國之行,真正引進技術的重點,是水泥產業,鋼鐵產業,各車機牀設備,蒸汽動力設備,發電機等這些最基礎的東西,不打好這些基礎,就妄想能大造飛機大造坦克,本身就是天大的笑話。
世界大戰將在三年後暴發,但現在的中國和德國,都很缺少時間。
在1937年三月八日,林漢在漢娜的安排下,在東魯士出海,乘座德意志號戰列艦出海,其目的地是波羅的海上的一個小島,在那裡他將和斯大林會面。(未完待續。。)
ps:??明天就是重點劇情了。林漢和斯大林的會面,寫完這個劇情後,估計再寫十來章,就可以寫二戰開戰,開始久違的大海戰劇情了。
後面的故事,節奏會很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