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斯主義的勝利,迫使他的敵人被迫把自己打扮成馬克思主義者來從事各種破壞活動。”
——恩格斯
對1941年後的英國人來說,他們在印度的敵人有兩個,一個是來自印度中上層中的“印獨”勢力,另一個則來自東方的中國和北方的蘇聯“出口”的“紅色浪潮”,從底層發動的解放力量。
林漢“生”下的幾個艦靈中,李華梅繼承了他的正義性,喀秋莎繼承了他的劣恨性,而阿爾託利婭,則接受了他人格中,爲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卑劣性。
阿爾託利婭是英國艦靈出身,維護英國的利益,防止日不落帝國的太陽下山,是她的天然使命,爲了達到這一目標,她會不擇手段。
1941年後,隨着印東北五省和巴基斯坦(蟹)克什米爾地區被蘇聯割走,從前“一片太平”的印度大陸內部,這幾年裡也陸續出現了打着布爾什維克旗號的印共武裝組織。他們學習中國革命成功的經驗,在農村建立蘇維埃政權,反對種姓制度,同時也反對英國的殖民統治。
不過有過中國戰爭的教訓,英國政府對此已十分地警惕,對這類組織嚴防死守。這些新出現的蘇維埃政權,能存在的週期很短,不等他們坐大,英國人和當地土邦首領組建的“反布爾什維克同盟軍”很快就派出大軍將其剿滅,連根拔起。
但阿爾託利婭交出那份計劃書後,英國政府對印度出現的印共遊擊隊和地方土邦勢力的態度,開始有了微妙的變化。
同年十月,英國政府和當土著勢力協商後,同意給西孟加拉邦予“完全自治”的權力。獲得自治權力的地區主要是該省內陸地區,沿城市還是在英國人的完全控制下。
雖然是“自治”,其實給不給區別只是在身份上,印度實在太大,從前英國人對這裡的控制也只是沿海和較大的交通樞紐節點大城市,地方上基本都是交由地方土邦領主“自治”。這份讓步不過是確立了他們“正式”的身份。
經英國殖民當局許可,西孟加拉土邦城主,甚至還可以擴大屬於自己的“私軍”的規模。英方允許的額定上限是一萬人。西孟加拉邦的土邦城主,也得到了擴大其私軍規模的許可。而後英國人依照約定,以最快地速度退出西孟加拉大部分的內陸地區。
整個印度都在爲英國人的讓步而歡呼雀躍,國大黨的領袖甘地天真地認爲,這是印度爭取民族(蟹)獨(蟹)立自(蟹)治的第一步。
身爲地球最出名的攪屎棍,英國人會在這“原則性”問題上讓步,只不過是因爲他們已經準備了更大的後手。
1943年十一月。在聖誕節前昔,在西孟加拉邦著名的加爾各答市,有六名印共成員從當地的監獄裡成功脫逃。
在當時,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到1944年一月時,還是在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市附近的戴蒙德港。十餘名蒙面的“匪徒”襲擊了港口開往附近兵營的一個輛軍火貨車,當時車上裝有四十條李恩菲爾德步槍和五萬發子彈,數門擲彈筒和數百發配套的榴彈。
這一驚天大案震動了整個印度。
事後英軍聯合當地土邦勢力展開“全城大索”卻一無所獲。丟失的軍火一件都沒有找回來
不久之後,在西孟加拉邦東邊部靠近孟加拉地區的山區。出現了一支名爲“拉塔尼”的印共遊擊隊。
該游擊隊剛成立時,只有五十人,他們襲擊了加爾各答北部的訥德唯普市的一處婆羅門高種姓人士的莊園,殺死了莊園裡全部的婆羅門成員極手下的護衛隊共計三十人。而後將該莊園主的財產分給當地賤民和低中姓人士。
而後這個名爲“拉塔尼”的組織頻頻活動,幾個月內象增殖的細菌培養基一般,由最初的一地擴張到周圍兩百多公里範圍內的農村廣大地區。其主要成員人數。也很快由最初時的五十人,擴張到三個月後的數千人,甚至還在西孟加拉邦和孟加拉之間的農村和山區建立了一塊完全受其控制的所謂“根據地”。
更令人的恐懼的是,這支名爲拉塔尼的印共遊擊隊,還公開喊出了自己的“鬥爭綱領”:依靠“達利特”(指賤民)和首陀羅。聯合吠舍,限制剎帝利,堅決消滅婆羅門和土邦領主。
其鬥爭綱領具體的內容,怎麼看都象是昔日中國蘇區革命(蟹)根據地土地革命戰爭時鬥爭綱領的印度版。
比起其他方的印共遊擊隊剛剛冒頭就被英國人一棍子打死,英國人對出現在西孟加拉邦的印共遊擊隊卻反應遲鈍,隸屬於英軍直接指揮的殖民地部隊遲遲沒有出動,反而任其不斷地坐大。
該印共遊擊隊明顯得到了中國革命的“真傳”,其實行的農村土地革命的政策完全就是中國的翻版,而革命的指導思想也是中國的那套“農村包圍城市”的作戰方針。
和其他地區的印共遊擊隊不同的是,拉塔尼游擊隊對印度的婆羅門和各地的土邦首領,其態度要激進得多,完全是視爲階級敵人,一經抓獲,就是堅決地消滅。幹起“打土豪分田地”之類的事時,也絕對不留餘手。
如此兇狠的“悍匪”,很快就成了印度地區的“明星”,其領導人拉塔尼的來歷身世,也隨着該組織越來越高調的活動,迅速在印度國內顯露出來。
有個膽大的英國記者,不知死活地潛入該組織的游擊區,成功地面見了拉塔尼並採訪了他,而後不久,他安全脫出後,將採訪的內容在加爾各答的報紙上登出,頓時引發了更大轟動。
原來該游擊隊正是那六名從監獄裡逃脫的六名印共建立的。不過當年一起脫獄的六名印共成員,經過慘烈的戰爭,現在只餘下兩人活了下來,其中一人就是現在的拉塔尼遊擊的首領拉塔尼,其組織也以其名字命名。
在歐洲戰爭暴發前,印共只是一個鬆散的組織。由於印度地區特殊的文化、歷史和地理因素。出身共(蟹)產國際的羅易雖然是印共名義上的領導。並在後來成爲新成立的印北共和國的首腦,但實際上他對這個組織的控制力十分地低。分部在印度各地的印共組織,完全是以地區的形式半獨立地存在着。他們有着各自的“地區首領”,各自的行動綱領,政治觀點和政治立場。對於羅易這個“總(蟹)書(蟹)記”,也就是有事時,派代表過去報道一下,表示一下“尊重”。索要活動經費時,會很積極。但羅易想要直接指揮他們,完全就是看這些地方印共首腦自己的想法態度了。
這支拉塔尼游擊隊也不例外。他們的游擊區離印北共和國不遠,但羅易基本無法遙控指揮拉塔尼組織做任何事——印共這種糟糕的組織控制力度,也是林漢和中方對印共很不看好,甚至最後將其視爲“反面典型”的原因。
對於日漸壯大的拉塔尼印共遊擊隊,英國人依舊反應遲鈍。
最初其誕生之初時,英國人僅僅是命令當地西孟加拉土邦領主“自己解決”。
很快當地領主組召集了以婆羅門和剎帝利爲主的人數多達五百人的“討(蟹)伐大軍”,前去剿滅這支人數剛剛擴張到兩百人的“叛亂者”。
這支五百餘人的討代隊被對手引入山區。然後很快遭遇伏擊。五百名由“高種姓”人士組成的印度版的“還鄉團”當場土崩瓦解。對手僅以數人死傷的代價,就重創了這支討(蟹)伐隊。打死打傷六十多人,俘虜兩百餘人,繳槍近三百餘條,一戰就在當地成名。
而後更多的賤民和低種姓的貧民,受到拉塔尼提出來的革命綱領的吸引,紛紛加入他的組織。令其不斷地擴大。而後印北共和國應拉塔尼的要求,也派出一批“特派員”加入其組織,填補了其擴張過快乾部不足的缺陷。而在這過程中,中國方面也派出了數名有土地革命經驗的幹部進入其根據地進行“指導”。
八月份時,西孟加拉土邦又發動了一次“圍剿”。算上各地調來的土邦領主的私軍組成的“聯合部隊”。總人數已達到五千人之多。
而這時他們的對手,拉塔尼游擊隊正規軍僅有三千餘人,此外還有數字多達六千人的剛剛組建的民兵組織。
“第二次圍剿”持續近一個月,圍剿部隊被對手引誘着在山區裡轉了半個月,然後一不小心,就因爲兵力分散被對手啃掉了一個團,然後引發圍剿部隊的集體崩盤大逃亡。在餘下幾天的追擊作戰中,拉塔尼游擊隊又連續消滅多支潰逃中的圍剿部隊。此戰過後,該部隊繳槍一千五百多支,獲得彈藥無數,更擁有了數門山炮。
靠着這次斬獲,拉普尼游擊隊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不但隊伍急劇擴大,其根據地和游擊區面積也大大擴張了,整個西孟加拉邦,有六分一的地區(主要是農村)已在其輻射影響範圍內。而該游擊隊,甚至在孟加拉也建立了小塊遊擊根據地。
到1944年十月時,拉塔尼組織已經發展成爲一支擁有五千人的正規軍,上萬名地方民兵游擊隊的龐大勢力,一舉成爲英屬印度地區最大的印共遊擊隊組織。
而這個時期,拉塔尼的名字不但爲印度人所熟知,就連在英國倫敦的報紙上,也出現了他的名字。
由於發展順利,名氣越來越大,北邊的中國和蘇聯,這時也都通過各種渠道秘密地向拉塔尼游擊隊提活動資金甚至是幫助走私武器彈藥和藥品。
在整個第二次圍剿過程中,英國人依舊沒有下場插手。官方軍方僅僅只是派出少量的軍官進行“上層指點”。當時的英國駐印總督對着過來求助的西孟加拉邦領主時,他把話說得很好聽:“印度不是想脫離英國宗主國鬧獨(蟹)立嗎?你們要自行建國我們們可以考慮,但前提是,你們必須體現出能保護自己的“潛質”。”
英國駐印總督當時甚至告訴西孟加拉邦的領主,如果他們能憑自己的力量剿滅這支印共遊擊隊,他會電告英女皇,考慮西孟加拉“完全自治”的話題。
而後當時英國駐印總督蒙巴頓,給予西孟加拉土邦主最大的支持是提供了一千條李恩菲爾德步槍和少量的火炮,餘下的事他就完全不插手了。
在英國人故意不插手看笑話的情況下,西孟加拉土邦領主自己組建的“剿匪大軍”,很快遭遇了丟人的失敗。在剿匪部隊的主力被拉塔尼游擊隊分割、圍殲痛打時,明明兩百公里外就有一座英軍機場,機場上還停着整整三十架布倫海姆轟炸機,但是當時任憑印度土邦領主如何哀求,英軍就是不肯出動轟炸機轟炸,坐視土邦領主的部隊被對方殲滅,成就了拉塔尼“西孟加拉之虎”的美名。
放縱印共遊擊隊在西孟加拉坐大,完全出自阿爾託利婭的建議,並得到了英國上層的批准,而英國情報部門的“第五處”也參予了這個計劃。
在阿爾託利婭看來,印度的高種姓,他們心中的“印獨”意識,正變得越來越強烈,光靠簡單的安撫和恐嚇,已經不能阻止這些越來越不老實的傢伙不去“胡思亂想”了,必須採取更激進的行動“敲打他們”,才能讓這些不安份的傢伙們看清楚現實。
英國政府攙起袖子下場給予其當頭棒喝,並不是太合適。在阿爾託利婭看來,沒有比讓印共下場教訓這些人更合適的對象了。
“挑動印度內部的階級對立,讓高種姓姓和低種姓、賤民間的矛盾激化,藉此來掩蓋他們和大英帝國之間的矛盾。”
懷着這樣的思路,在第五處情報人員的安排下,那六名印共成員也是英國人有意放走的。那車被劫的軍火,也是英國人有意讓他們劫走的。甚至車上的輕武器,也是根據游擊戰的需要特地準備的,就連這夥人劫走軍火後用於轉移的漁船,也是英國人事先幫忙安排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