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言之有序,邏輯性強

日常生活、工作中,誰都免不了當衆向人說明某件事情或介紹某種產品。具體地說,如佈置任務、傳達指示、就某一情況作出解釋、對某一產品進行說明、或與衆人分享看過的一本書或去過的某處景點等等,這一類型的當衆講話,即說明類的講話。

在第112期訓練班上,有位做物流工作的學員。在說明類講話的練習中,我讓他介紹一下物流工作,告訴大家他是做什麼的。他一口氣說了8分鐘,還沒有停的意思。我不得不插話問了他一句一他這才被迫停了下來。我接着問學員:“聽明白他說的意思了嗎?”學員們反映,儘管他說了那麼長的時間,可並沒有說清楚。

能用簡短的話語把要表達的意思條理清晰、通俗易懂地讓聽衆聽明白,是說明類講話的兩大要領。

(一)條理清晰的要領

寫文章爲了條理清晰、邏輯性強,最常用的方法是劃分段落段意。當衆講話不像寫文章。一般人常遇到的問題是,一開口講起來,容易犯車軲轆話來回轉、語無倫次、丟三落四的毛病。那麼,怎樣幫助大腦在講話時,按事先想好的思路,條理清晰地表達出來呢?

要做到這一點,有多種方法和技巧,在此,只介紹一種,即“黃金三點論”的講話思路。這是一種操作簡便的方法,能幫助你在說明情況或表明態度時,思路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思。1.“黃金三點論”的結構簡單地說,“黃金三點論”就是藉助序數詞講話,即在講話中圍繞自己要表達的中心意思,運用“第一、第二、第三;或首先、其次、再者”等序數詞來表述。這樣講話,聽衆聽起來感覺既條理清晰,又簡潔明瞭。

“黃金三點論”的常見結構形式如下:

——“下面,我就幾個方面,向大家作一傳達(佈置、指示……):一、……;二、……;三、……;”

——“本次講話的幾個重點問題是:第一點……;第二點……;第三點……:”

——“下面,我談這樣幾個方面的建議(看法、觀點、意見……):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

——“藉此我向大家作如下說明:首先……;其次……;再者……;”

看到這裡,細心的讀者一定會說,這種表達並不難,大小場合中也常聽他人這樣來表述。雖說他們嘴裡在說“一、二、“第一、第二、第三”;或“首先、其次、再者”,但從他們的講話中卻聽不出一二三方面的內容來。常常是條理模糊,讓聽者暈頭轉向,不知他們是怎樣分出的一、二、三。

不知他們是怎樣分出的一、二、三,這句話點到了“黃金三點論”的關鍵所在。這也是解決思路清晰、表達有條理的核心問題。

運用“黃金三點論”的講話思路講話,首先要根據自己講話的目的,選取合適的講話角度,再按邏輯關係劃分出三個方面說就可以了。譬如:2001年7月13日,即在我國申辦奧運會成功的那天晚上,同志站在世紀壇廣場上作了即興發言:

我代表黨中央、國務院講三句話:第一句,對北京申辦奧運會成功緻以熱烈的祝賀;第二句,向全國人民爲北京市申辦奧運所做出的貢獻,同時向國際奧運會、向世界的各國朋友對中國申辦奧運會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第三句話,希望全國人民和首都的人民一起奮發努力,紮實工作,一定要把2008年的奧運會辦成功!歡迎世界各國朋友2008年光臨參加奧運會,謝謝!

同志的這次講話,是典型“黃金三點論”的運用。他是站在一國元首的角度講的,這三句話是按時間的邏輯關係構思的,即:現在、過去和將來。由於條理清晰,簡單明瞭,所以給全國人民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從一個側面說明當衆講話是有簡便方法可依循的。只要你平時注意留心,就會總結出許多這樣的簡便思路或模式。

按講話內容的內在邏輯關係劃分三點來說,思路可以是多種多樣的。譬如:從大處往小處說,或從小處往大處說;從裡向外說,或從外向裡說;從內在機理說到外在形式,或從外在形式說到內在機理;從不同說到相同,或從相同說到不同;以及從時間關係上去說等等。

總之,選取某一角度,把握其內在的邏輯關係,分成三個層次來說。這就是“黃金三點論”的總法則。2.“黃金三點論”的應用第87期訓練班上的學員林先生,在班上彙報說:“我學完‘黃金三點論’後正好遇上了一次當衆講話的場合,是一位朋友兒子的婚禮。當時本來沒安排我講話,婚禮主持人給我來了個突然襲擊,臨時提出要我向在場的親朋好友說幾句,一時把我給弄懵了。轉念一想,我是接受過專業培訓的,這正是實踐的好機會,應該抓住。於是,我馬上想起了黃金三點論。先選了個代表父輩講話的角度,然後,按這對新人婚後所要面臨的三種生活環境來理清思路,即小家、大家和工作。”接着就現場組織了這樣一段講話:各位親朋好友,大家上午好!今天在這對新人大喜的日子裡,在這良辰美景之時,我想說三個祝願:

第一個祝願,祝願新郎新娘愛情之樹常青,在今後的人生路上相親相愛,白頭偕老!

第二個祝願,祝願新郎新娘孝敬父母,當個好女婿、做個好兒媳!

第三個祝願,祝願新郎新娘在日後的工作崗位上愛家敬業,工作順心,事業有成,家庭幸福!謝謝!“黃金三點論”運用起來就這樣簡單。

以上例子是運用“黃金三點論”來表明某種心願;“黃金三點論”也可用來說明或闡發自己的某種觀點。如第113期訓練班的寧先生是這樣活用的:

長期以來,有性格內向、外向之說,我說內向與外向是人們自己給自己貼的標籤。

爲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人的性格本來就沒有絕對的內向和外向之分,譬如,有的人見了陌生人靦腆、害羞,而見了自己熟悉的人就開朗、大方;而有的與之正好相反。

第二,性格容易受環境的影響。譬如,有的人小的時候,生性活潑開朗,在長大的過程中,受到環境的影響、或某些生活的變故,會變得拘謹畏縮;當然,也有的是小時拘謹畏縮,成長中因爲環境寬鬆、或受到某些激勵,就變得熱情大方。

第三,常言說的“秉性難移”,不是指人的性格,而是指人的品性或深藏在骨子裡的習氣。

綜上所述,我認爲性格內向或外向是人們自己給自己貼的標籤。

運用“黃金三點論”的講話思路,不僅表明某種觀點或說明某種想法很方便,用來說明某件事情同樣便捷。

請參考第10期訓練班的學員程先生的發言:

大家好,我在國家專利局工作。眼下市場上的商品,專利產品一代又一代。

當然,這是好事。但在座的朋友可曾知道,目前市場上假冒專利的商品也在增多。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怎樣識別假冒專利產品。

最常見的假冒專利產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賊喊捉賊。明明是假的,它們也貼上“專利產品,仿冒必究”的標識,所以必要時要查看商家的專利證書原件。

二是假專利號。真正的專利號只有9位,假號有的卻有十幾位。專利號的前兩位代表年代,由於專利法是1985年頒佈的,因此,前兩位如果是82、83的肯定是假的。專利號的第3位表示專利的種類,“1”代表發明專利、“2”是實用新型、“3”是外觀設計,如果出現其他數字肯定是假的。

三是將專利的申請號作爲專利號。這種情況是專利沒有批准的情況下,冒充已經批准。專利申請號開頭的兩位數字不是85。

通過以上的介紹,希望大家學會了識別假冒專利商品。

程先生的發言,是按假冒專利者所使用的手段來分層次說明的。敘述層次用的是“一是,二是,三是……”這樣從頭聽完後,很容易就記住。假如他不這樣表述,而改爲“有的……,還有……,再者……,另外……”說法上不統一,儘管也是說了三種情況,聽起來的效果就不那麼條理清晰了。

下面是一位營銷茶葉的學員在課堂上做的練習:

愛喝茶的朋友,都知道新荼好喝。可新荼與陳茶的區別並不是每位都知曉的。我從三個方面教你們學會識別新茶:

首先是用眼“看”。新茶色亮,乾硬疏鬆;陳茶色暗,皮軟有潮感。泡開後,新茶的邊緣是鋸齒狀,葉背面有絨毛;而陳茶則緊縮暗軟,葉片形狀不清晰。新茶沏的荼湯透亮,而陳荼則暗濁。

其次是用手“捻”。新茶一捻爲粉末狀;如果用手捻不碎,說明是陳茶。

再者是用鼻“聞”。新茶沖泡後,香氣鮮美並持久;相反,如有柴草味、餿味等異味,則爲陳茶。

愛好每人都有,只是興趣點不同。讓我們再參考一下第5期學員陳先生的發言:

我的愛好是讀“菜譜”。告訴大家,菜譜是一種美妙的讀物,是最能引起我們精神感官愉悅並達到感官享受的讀物。

爲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是實惠有趣。大家想想,讀歷史,感覺是不是太沉重;談地理,讓人覺得自己實在太渺小;吟詩歌吧,又太抽象;賞言情,怕對不起女朋友;看武俠,覺得人太賤,性命不值錢;聽新聞,假的多了,難以當真……惟讀菜譜,雖然是空中樓閣,但讀起來是名副其實的津津有味,實惠有趣。

其次,讀菜譜還可以開發人的右腦空間想象能力。比如:讀得興起,在揣摩烹飪技法時,想象着手拿炒鍋,隨着書上的介紹,熱油、料下鍋、放鹽、翻炒、顛鍋……一系列的複雜操作程序全部可以在想象中操練完成,不用花一分錢,就能做出一桌豐盛的精神大菜,真乃快哉、快哉!

最後,還有個好處,就是不必跑遍大江南北,便能享受各地風味。八大菜系盡收眼底,風味小吃薈萃一堂。瀏覽不同菜譜,飽覽各地食風。神遊天下,學貫古今,既增長知識,又大飽“口福”。既無跋涉勞累之苦,又無油煙忙碌之煩。更是妙哉!妙哉!

讀菜譜,對我來說,真是一大快事。在精神上獲得了無比的快感。有朝一日,我當蒐羅天下菜譜,做一桌天下第一精神盛宴款待大家,到時,在座的朋友可要賞臉啊!謝謝大家!聽完陸先生的愛好——讀菜譜,在爲他的愛好叫絕之餘,也被他痛快酣暢、層次清晰的口語表達所折服。你的愛好,說起來也許不像他這樣頭頭是道;你的遣詞造句,聽起來也許不像他這樣華麗風趣。但這只是參考,將來要達到的目標。眼下,只要你能將自己的愛好作爲口語表達的練習話題,說出來就是成功,不必要求自己太高。

在實際工作中,“黃金三點論”的講話思路特實用,關鍵時刻還能幫你忙。

有一年國慶大閱兵,由於要向全球直播現場實況,組織者特租用了國際衛星全球轉播系統,租用時間爲10月1日的下午3點至5點。這給負責現場閱兵方陣的調度者增加了難度,因爲要求每個方陣的行進速度必須有準確的定時和及時的調控。怎樣才能保證恰好5點鐘所有方陣都能順利通過廣場呢?最後組織者將這一技術難題交給了某科研部門。接到任務後,他們馬上組織技術骨幹進行攻關。最後有人提出用測量洪峰流速的軟件進行技術改進,用來測量前閱兵的方陣。後來真的成功了。話說到這年的年底,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評選開始了。負責這項科學攻關的負責人將這項成果進行了申報。沒想到初選就沒評上,理由是申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必須是在科學技術領域有重大的科學發明或技術創新,而將測量洪峰的軟件稍加改進後用來測量人流只能算是技術革新。負責這一項目的領軍人物不接受這一說法,要求當面向諸位評委陳述自己的理由。他一再要求,評選的組織者上報後同意給他在評委面前3分鐘的陳述時間。言外之意,在這短暫的時間裡你能說動諸位評委算你有本事;如果不能如願,從此你也別再糾纏了。評委們再次進行復評時,這位項目的負責人按時到場開始了他的陳述:

在座的諸位評委,早上好!首先感謝這次評獎的組織者和諸位評委給我這次陳述的機會。

本人認爲,我們的科研項目符合這次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評選要求,不僅符合評選要求,還有自身的特點。理由有三,即創新性、政治性和風險性。

先說它的創新性。表面上看是將測洪峰的軟件稍加改進後用在了測人流上,其實他們二者之間的內在規律完全不同:一種是在可預測下控制;另一種是在不可預測下控制。這就要求技術處理上必須有創新。具體的創新點有18項,請參考申報材料。

其次是它的政治性。這個項目承擔的是國家慶典的技術難題攻關項目,本身具有很強的政治性。該項目的攻關成功,具有重大的現實的政治意義和歷史意義。

最後一點,也是我想重點強調的一點,這就是項目本身的風險性。當然,任何科研項目的攻關都有其風險性,但本項目的風險性主要體現在政治風險上,關乎到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政治聲望!從參與這個項目攻關的那天起,每位參與者都抱着爲國爭光、爲民族贏得自豪的決心,頂着常人難以想象的心理壓力。其他項目失敗了可以重來,該項目根本就不允許失敗。這種惟一性,決定了該項目區別於常規項目的高度風險性。

綜上所述,該項目的創新性、政治性和風險性使它有足夠的理由入選這次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不當之處,還望諸位評委批評指正。謝謝!

本來連初選都沒評上的項目,經過該項目負責人在諸位評委面前的一番條理清晰、邏輯嚴密的陳述,不僅通過了初選,最終還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3.“黃金三點論”的秘密爲什麼強調讓大家說三點,西方心理學家經過實驗得出結論:人們在一個時間內,對若干項內容的記憶,對前三點記憶最深。

西方心理學家經過實驗得出的結論,在我國的《史記·律書》中是這樣記載的:“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易經》的八卦,由三畫組成;《道德經》裡開篇說的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曹劌論戰》中有“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之說:成語中有“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三心二意”、“約法三章”、“三教九流”等等;俗話中有“事不過三”等。我國最早的啓蒙讀物叫《三字經》;我國的五言詩和七言詩的斷句讀法分別是四三分(朝辭白帝/彩雲間)和二三分(牀前/明月光)。

正是基於人們對前三點記憶最深,所以我們提倡大家在講話時把最重要的話提煉成三點說,故稱“黃金三點論”。

需要指出的是,“黃金三點論”具體運用時,一定要靈活。譬如:當你想不出三點時,就說兩點或一點;如果你想出的四點都很重要,也有時間說,完全可以說四點;假如你要講課或作報告,有六點或九點要說,勸你不要按六個方面或九個方面直接去說,這樣容易讓聽者感覺頭腦脹滿或心煩,聰明的辦法是將六點或九點化整爲零變成三個方面,再分別按一二三去說就可以了。

以上介紹的是說明類講話的兩大要領之一,即條理清晰、邏輯性強的簡便方法。下面再介紹怎樣做到簡潔明瞭。

(二)簡潔明瞭的要領

1.量體裁衣

英國人波普說:“話——如樹葉,在樹葉太茂盛的地方,很難見到智慧的果實。”

清代畫家鄭板橋有詩云:“削繁去生時是熟時。”

當今語言大師們則認爲:言不在多,達意則靈。

有人問馬克·吐溫,當衆講話是長篇大論好,還是短小精悍好時,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個禮拜天,我到教堂做禮拜,適逢一位傳教士在那裡用令人哀憐的語言講述非洲傳教士苦難的生活。當他說了5分鐘後,我馬上決定對這件有意義的事情捐助50元;當他接着講了10分鐘後,我就決定把捐助的數目減至25元;當他繼續滔滔不絕地講了半小時後,我又在心裡減了5元;最後,當他講了1個小時後,拿起鉢子向聽衆哀求捐款並從我面前走過的時候,我卻反而從他的鉢子裡偷走了2元錢。

這個幽默故事告訴我們,講話還是短一點、實在一點好,長篇大論、泛泛而談容易引起聽衆的反感,效果反而不好。

歷史上耶穌偉大的“登山寶訓”,在5分鐘之內可以頌畢。林肯的葛底斯堡講話,是美國曆史上被譽爲一篇最優美的不朽的演說詞!全文只有10句話,271個字,用了不到2分鐘,卻成爲林肯一生的不朽紀念!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時議員艾弗瑞特滔滔不絕地講了2個小時,至於他講了些什麼,人們早已忘記了。美國曆屆總統的就職演說大都在3000字左右,少的只有幾百字,卻有許多成爲了經典之作,被後人廣泛傳誦。

喜歡講短話,在《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這篇講話中,總共用了1100個字,就把認識論的一個關鍵哲理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可見,用最少的字句,包含儘量多的內容,是講話水平的最基本要求。滔滔不絕,出口成章,是一種“水平”;而善於概括,詞約旨豐,一語中的,同樣是一種“水平”,而且更爲難得。

當衆講話就像坐電梯,到了要求的時間(樓層),你就要講完(下來)。這就需要根據你的時間,確定你所講話的內容,不要在有限的時間內什麼都想說,關鍵要學會捨棄,把最想說的話充分地說出來就可以了。否則,你會費力不討好。

一個有頭腦的導遊,即使給她十萬美金,她也絕不會承諾,帶你一天逛遍北京城的大小景點。因爲這樣做是根本辦不到的。許多講話者講不完、說不清楚的原因就是幻想在所規定的時間內,把相關的問題說個全,其實這是在做和自己較勁的傻事。

記住,精彩的當衆講話,不是你把該說的都說了,而在於你集中一點說具體,引起了大家的興趣。因爲我們不可能說盡大海,但可以說盡一滴水。一滴水完全可以折射出大海的光輝。2.順應機理話,人人都會說,但要真正說到點子上,說得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說什麼話題,更要以符合話題自身情況的條理性進行說明。如向人介紹某一大樓的位置,就要按東、南、西、北的方位來介紹;如果有人要你介紹貴公司的整體情況,就要按照它的組織結構、經營理念、產品情況以及市場份額等來說明。

記住,不同的話題、不同的內容,有不同的內在機理,不可機械模仿,更不可隨意照搬他人的講話思路。譬如,第10期學員程龍在講到怎樣識別假專利產品時,她的邏輯順序是按造假者的幾種造假手段來理清自己的講話思路的;那位營銷茶葉的學員在講到怎樣辨別新茶和舊茶時,則按視覺、觸覺和嗅覺分別來講述;等等。3.巧用比喻有一次,門徒問耶穌:“爲什麼在您的講話中常常用‘譬如說或舉例說’之類的句式來向大衆佈道?”耶穌回答說:“因爲人們的講話內容中有許多是要聽衆去用他們的眼睛看、用鼻子聞、用耳朵聽、用手去摸的東西,你能說出來,但他們卻看不見、聽不見、也摸不着。怎麼辦呢?你就耍用你所能想象的最簡單、最自然的方法去解釋,將人們不知道的事物,和他們早已知道的事物相比較,用熟悉的事物去了解不熟悉的事物。”耶穌說的這種方法,用語言學家的專業術語說就叫比喻;通俗的說就是打比方,是修辭的方法之一,被稱爲“語言藝術中的藝術”。巧妙地運用比喻,能給事物塗上一層斑斕的色彩,增強講話的形象性、生動性和感染力,使講話更加出神入化。

是最善於用比喻說話的,當年他把蔣介石與反動軍閥的鬥爭比作“大狗、小狗,飽狗、餓狗之間的鬥爭”;用“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來比喻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艱鉅而漫長;用“早上點鐘的太陽”來讚美朝氣蓬勃的青少年;用“婦女能頂半邊天”來說明婦女在當今社會中所發揮的巨大力量。另外,還有像“軍民魚水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槍桿子裡面出政權”、“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等。這些精闢的比喻,將革命道理具體化、形象化,讓人們在幽默詼諧中明白道理,受到教育。

我國在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過程中,老百姓中有些人曾一度認爲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不值得。既然申請加入那麼難,爲什麼我們國家領導人還執意要加入?成爲世界貿易組織的一名成員將有什麼好處?諸如此類的問題,對中國的老百姓來說,明白也不明白。在一次高層論壇上,有幾位上層人士就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做了一些這樣的解釋:

一一隻新來的猴子被扔到猴羣裡,它的同類一擁而上,新猴子被打得折服了。又有新猴子被扔進來,原先那隻被打的猴子變成了征服者。中國入世也是同樣的道理。既然早晚都要被打,不如早點進去,早點捱打,然後再抽出更多的時間去打別人。

——漁民往城裡運沙丁魚,魚簍裡的魚多,又都擠在一起,等運到城裡,魚死的多活的少。後來,有個聰明的漁民想了個辦法,在沙丁魚裡扔進了一條鮎魚,鮎魚的上竄下跳激活了沙丁魚求生的,運到城裡時,魚簍裡的沙丁魚多數都是活的。中國的入世,等於將“鮎魚”引進來。

——沿街叫賣的小販一看到工商人員就跑,因爲他們沒有固定的攤位。如果他們要想賣更多的蔬菜,不再被工商人員追着跑,就必須辦理一個合法的執照,在農貿市場佔有個固定推位,遵守市場規定。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已經不再是世界經濟中的“小販”了,我們入世,就是爲了換取一個固定的攤位,在世界經貿往來中,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

以上的講話,對爲什麼要加入世貿組織和加入後的好處,等這些難度較大的專業性問題,用幾個形象的比喻,通俗易懂地講清楚了。

再比如,在解釋催化劑時,有人會說:

催化劑——這是一種化學物質,它能使別的物質發生改變而自己不會改變。

而有的人這樣說:

催化劑——它像個小男孩,在校園裡,又打又跳又鬧,又推別的孩子,結果自己卻安然無恙,從不曾被人打過、碰過。

在說一些數字時,只要是用來大概說明的,最好用形象的畫面語言。如:“當時我家離學校多遠?是55公里!這55公里多遠?就是從你我現在的地方爲起點,走到平安大道的最西頭,來回走兩趟。”

記住,世上存在的事物,都是可以說明白的。關鍵是要做到“思維如智者,說話如常人”。需要提醒的是,比喻一定要恰當。

某傳教士曾把《聖經》翻譯成赤道附近非洲某一部落的土著話。在翻譯《聖經》中的詩時,其中一句是這樣翻譯的:“雖然你的罪惡一片鮮紅,它們終將慘白如雪。”那些土著人聽後不明白“雪”是什麼意思。翻譯者這才醒悟,這一部落的土著人從未見過雪j他們熟悉的白色東西是椰子肉,於是又改成:“雖然你的罪惡一片鮮紅,它們終將白如椰子肉。”土著人一下子恍然大悟。4.少說術語如果不是面對專業人士講話,在一般場合要儘可能地避免使用專業術語。如律師、醫生、工程師或是其他高度專業化的行業,當你向本行業以外的人談話時,尤其要注意用普通的詞句來解釋。同時,還要講講必要的細節,由淺入深的解說最好。假如你是位銷售冰箱的專業人士,你正在向一羣家庭主婦解釋爲什麼買帶自動除霜器的冰箱好。如果你這樣解釋就讓她們費解了:

冷凍的原理是根據蒸發器從冰箱內部吸收熱氣而來,當熱被吸出之時,裡面的溼氣附在蒸發器上,結成厚厚的一層霜凍,造成了蒸發器隔熱的現象,因而需要經常開動發動機,以補償逐漸增厚的霜層所形成的隔熱。這樣會加大發動機的工作量,還浪費電。

假如換一種說法,從主婦們所熟悉的事物着手,就會讓人很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

各位天天都在與冰箱打交道,當然知道肉類凍在冰箱的哪個部位。各位也知道,霜如何聚結在冷凍室的四壁上,霜日復一日愈結愈厚,四壁上的霜就像你躺在牀上蓋着的被子,或像夾在牆與牆之間使你家房屋隔熱的石棉。霜結得愈厚,冰凍器就愈難從冰箱其餘的部分吸出熱氣,爲了保持冰箱的冷凍效果,馬達就不得不連續運轉,費電也就在所難免了。

如果冰箱本身帶有自動除霜器,霜便沒有機會結厚,馬達運轉的次數和時間也會相應地減少。這樣一來既保護了馬達,又節約了家庭的用電量。因此,還是買帶除霜器的冰箱好。

受這一實例的啓發,一位職業是醫生的學員,接着站起來練習說:

我給大家說一下“白血球”是怎麼回事。

白血球是我們人體血液中的有機成份之一。白血球最恨細菌。細菌這兇惡的壞東西一旦侵入人體內部組織,白血球便聞風而緊急出動,與前來侵犯的細菌展開生死決戰。不論細菌在人體的哪個部位,它都要組織圍剿,一舉殲滅。

同時,白血球還在骨髓里加緊練兵,很快使自己的軍隊猛增好幾倍,再去消滅新入侵的細菌。

當然,有時入侵人體內的細菌太強大了。白血球就會損失慘重,人體溫度隨即升高,這就是我們聽說的“發燒”。因此,可以說白血球是我們人體內部的“警察”。

這位學員的話,把深奧抽象的專業術語變成了故事性的畫面,讓人聽起來栩栩如生,就連白血球這類肉眼看不見的微觀世界,也變得清晰可見了。聽了他這段發言,我至今都印象清晰。

當然,在介紹一種專業知識時,如果必須使用專業術語,也要等到向聽衆解釋過後再用。這樣能使大家都能聽懂你的內容,尤其那些關鍵詞更要如此。5.藉助示物“百聞不如一見。”這是老百姓的說法。“從眼睛通往腦部的神經,比其他感官多幾十倍。”這是科學家的發現。

“在媒體作廣告,電視廣告效果最好。”這是市場營銷人員的說法。

因此,如果你想要清楚地表達,除了應該生動地描繪你所說的要點,還應不忘用展示物來說話。

在我們的當衆講話訓練課上,時常有展示物出現。學員的反映效果極好。這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在教學的過程中逐步發現的。本來很淺顯的道理,卻要用一大堆詞藻去說明,勞神費事,有時學員印象還不深,很難實現說話一步到位的效果。

教學的實踐讓我頓悟,一個人不能期望單憑言語讓人瞭解你的想法。要抓住聽衆的注意力,還需要一些必要的實物、圖片等作補充,以此來增強你的講話效果。有時,一張圖片勝過你所說的幾十句話。

圖片,有時是照片。例如,當講到當衆講話緊張的原因之一是“求完美”時,我出示了一張aE京青年報》的剪報,上面有原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節目主持人崔永元的3幅照片,是崔永元的化妝師徐晶寫的,文章的題目是“崔永元——因缺陷而生動”。

大家看到崔永元那張不對稱的“臉”後,立刻明白人不能對自己過分苛求。這一組照片的展示,勝過我苦口婆心地說上一千句,這是“眼見爲實”的力量!

圖片,有時還可以是漫畫。第14期訓練班上的學員周女士,是位中學老師,她說:

在中學裡開班會,是件頭疼事。現在的孩子,說淺了不管用,說深了也不行,校領導也不主張單純的說教。那麼,作爲老師教育學生用什麼方法呢?當衆講話訓練課上“藉助示物”來說話的方法給我帶來了靈感。

今年5月,學校倡導個人日常行爲規範要符合禮儀要求。在班會上我一改說教的老套路,而是請我們的美術老師爲我畫了6幅學生衣着不整的“怪模樣”,讓同學們“照鏡子”,對照自己平時的穿衣行爲,注意今後的穿衣習慣。

想不到,這幾幅漫畫在班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同學們紛紛發言說,平時我們還真沒怎麼感覺自己的穿衣習慣有多麼的不好看,這幾幅漫畫的確讓我們照到了自己的“醜”,不用老師多說什麼了,今後爲了自己的形象也一定得改。

真乃“圖教”勝於“言教”!

說明類的講話,訓練起來比其他課要理性,可提示學員“藉助展示物”後,這一課反而變成了最爲生動有趣的一課。如:

有位學員是會計,他要講資產運作的話題,便帶來了真的“資產負債表”,一邊對照表格,一邊說明;

有個學員是室內裝璜設計師,帶來了他新近剛完成的一幅設計效果圖,結合圖片,說明他的創意;

還有個學員,是房地產推銷員,把公司小區的平面圖帶來了,把課堂作爲推銷現場,對照平面圖,說明他們優越的地理位置及科學的社區平面規劃。

助借展示物,能爲自己的說明類講話添彩。與此同時,在具體使用上,還是有些要求的。請遵照以下建議:

①出奇制勝的效果:

ωwш◆тт kдn◆co

②使用的展示物應該是夠大的,使最後一排聽衆都看得見,如果聽衆看不見展示物,便無法從展示物中得到啓發:

③在講話的過程中,不要讓展示物在聽衆間傳閱,這樣會分散聽衆的注意力,展示完畢儘快收起來,不要讓聽衆再看見;

④展示一樣東西時,把它舉在人人都能看得見的地方:

⑤一種能打動聽衆的展示物,省下你100句解釋的話語;

⑥講話時不要盯着展示物,你是要與聽衆溝通,不要與展示物溝通。

據統計,在各種講話場合,說明情況類的講話僅次於說服性的講話。且聽一位成功人士對清晰表達能力的理解:一個人思路清晰,說話有條理,更容易讓人們瞭解他,實際上也就等於他拓展了自己的能力。因爲,在我們當今的社會裡,即使是最簡單的事情,人們也需要彼此的合作。語言是溝通的主要工具,所以我們必須學會清晰地使用它。

第11章 言之有理,讓人信服第14章 即興發言的“四個W法則”第17章 思維敏捷訓練的“兩種方法”第5章 掌握“三大法寶”第7章 規範體態和手勢第5章 掌握“三大法寶”第18章 脫稿講話準備的“九步驟”第13章 言之有趣,愉悅他人第13章 言之有趣,愉悅他人第22章 提升講話感染力的簡單方法第9章 從特色自我練起第21章 怎樣提高組織語言的能力?第9章 從特色自我練起第14章 即興發言的“四個W法則”第23章 增強自信的“五種方法”第23章 增強自信的“五種方法”第21章 怎樣提高組織語言的能力?第22章 提升講話感染力的簡單方法第21章 怎樣提高組織語言的能力?第12章 言之有序,邏輯性強第17章 思維敏捷訓練的“兩種方法”第22章 提升講話感染力的簡單方法第19章 怎樣使你的講話更生動?第12章 言之有序,邏輯性強第7章 規範體態和手勢第13章 言之有趣,愉悅他人第2章 走出認識上的“三大誤區”第19章 怎樣使你的講話更生動?第19章 怎樣使你的講話更生動?第2章 走出認識上的“三大誤區”第15章 即席發言的“四個W法則”第8章 克服緊張“三方法”第17章 思維敏捷訓練的“兩種方法”第12章 言之有序,邏輯性強第2章 走出認識上的“三大誤區”第9章 從特色自我練起第21章 怎樣提高組織語言的能力?第5章 掌握“三大法寶”第11章 言之有理,讓人信服第13章 言之有趣,愉悅他人第23章 增強自信的“五種方法”第24章 公務員即席發言案例舉要第12章 言之有序,邏輯性強第22章 提升講話感染力的簡單方法第14章 即興發言的“四個W法則”第21章 怎樣提高組織語言的能力?第16章 機智問答的“釘子型”應答策略第14章 即興發言的“四個W法則”第14章 即興發言的“四個W法則”第8章 克服緊張“三方法”第1章 寫在訓練前的話第22章 提升講話感染力的簡單方法第14章 即興發言的“四個W法則”第5章 掌握“三大法寶”第2章 走出認識上的“三大誤區”第24章 公務員即席發言案例舉要第10章 言之有物,說話不空第8章 克服緊張“三方法”第1章 寫在訓練前的話第2章 走出認識上的“三大誤區”第19章 怎樣使你的講話更生動?第3章 瞭解緊張的真相第一步突破敢說第14章 即興發言的“四個W法則”第19章 怎樣使你的講話更生動?第19章 怎樣使你的講話更生動?第1章 寫在訓練前的話第23章 增強自信的“五種方法”第18章 脫稿講話準備的“九步驟”第14章 即興發言的“四個W法則”第1章 寫在訓練前的話第14章 即興發言的“四個W法則”第7章 規範體態和手勢第13章 言之有趣,愉悅他人第18章 脫稿講話準備的“九步驟”第22章 提升講話感染力的簡單方法第12章 言之有序,邏輯性強第4章 明白自身的問題第16章 機智問答的“釘子型”應答策略第22章 提升講話感染力的簡單方法第18章 脫稿講話準備的“九步驟”第7章 規範體態和手勢第4章 明白自身的問題第19章 怎樣使你的講話更生動?第1章 寫在訓練前的話第21章 怎樣提高組織語言的能力?第18章 脫稿講話準備的“九步驟”第5章 掌握“三大法寶”第7章 規範體態和手勢第14章 即興發言的“四個W法則”第15章 即席發言的“四個W法則”第9章 從特色自我練起第10章 言之有物,說話不空
第11章 言之有理,讓人信服第14章 即興發言的“四個W法則”第17章 思維敏捷訓練的“兩種方法”第5章 掌握“三大法寶”第7章 規範體態和手勢第5章 掌握“三大法寶”第18章 脫稿講話準備的“九步驟”第13章 言之有趣,愉悅他人第13章 言之有趣,愉悅他人第22章 提升講話感染力的簡單方法第9章 從特色自我練起第21章 怎樣提高組織語言的能力?第9章 從特色自我練起第14章 即興發言的“四個W法則”第23章 增強自信的“五種方法”第23章 增強自信的“五種方法”第21章 怎樣提高組織語言的能力?第22章 提升講話感染力的簡單方法第21章 怎樣提高組織語言的能力?第12章 言之有序,邏輯性強第17章 思維敏捷訓練的“兩種方法”第22章 提升講話感染力的簡單方法第19章 怎樣使你的講話更生動?第12章 言之有序,邏輯性強第7章 規範體態和手勢第13章 言之有趣,愉悅他人第2章 走出認識上的“三大誤區”第19章 怎樣使你的講話更生動?第19章 怎樣使你的講話更生動?第2章 走出認識上的“三大誤區”第15章 即席發言的“四個W法則”第8章 克服緊張“三方法”第17章 思維敏捷訓練的“兩種方法”第12章 言之有序,邏輯性強第2章 走出認識上的“三大誤區”第9章 從特色自我練起第21章 怎樣提高組織語言的能力?第5章 掌握“三大法寶”第11章 言之有理,讓人信服第13章 言之有趣,愉悅他人第23章 增強自信的“五種方法”第24章 公務員即席發言案例舉要第12章 言之有序,邏輯性強第22章 提升講話感染力的簡單方法第14章 即興發言的“四個W法則”第21章 怎樣提高組織語言的能力?第16章 機智問答的“釘子型”應答策略第14章 即興發言的“四個W法則”第14章 即興發言的“四個W法則”第8章 克服緊張“三方法”第1章 寫在訓練前的話第22章 提升講話感染力的簡單方法第14章 即興發言的“四個W法則”第5章 掌握“三大法寶”第2章 走出認識上的“三大誤區”第24章 公務員即席發言案例舉要第10章 言之有物,說話不空第8章 克服緊張“三方法”第1章 寫在訓練前的話第2章 走出認識上的“三大誤區”第19章 怎樣使你的講話更生動?第3章 瞭解緊張的真相第一步突破敢說第14章 即興發言的“四個W法則”第19章 怎樣使你的講話更生動?第19章 怎樣使你的講話更生動?第1章 寫在訓練前的話第23章 增強自信的“五種方法”第18章 脫稿講話準備的“九步驟”第14章 即興發言的“四個W法則”第1章 寫在訓練前的話第14章 即興發言的“四個W法則”第7章 規範體態和手勢第13章 言之有趣,愉悅他人第18章 脫稿講話準備的“九步驟”第22章 提升講話感染力的簡單方法第12章 言之有序,邏輯性強第4章 明白自身的問題第16章 機智問答的“釘子型”應答策略第22章 提升講話感染力的簡單方法第18章 脫稿講話準備的“九步驟”第7章 規範體態和手勢第4章 明白自身的問題第19章 怎樣使你的講話更生動?第1章 寫在訓練前的話第21章 怎樣提高組織語言的能力?第18章 脫稿講話準備的“九步驟”第5章 掌握“三大法寶”第7章 規範體態和手勢第14章 即興發言的“四個W法則”第15章 即席發言的“四個W法則”第9章 從特色自我練起第10章 言之有物,說話不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