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三論

嘴頭上佔佔便宜,當然很過癮,只是眼下朝廷的局面,不是一般的亂。新的領導班子根本就是大雜燴和稀泥的結果,蔡京雖然退位,黨羽依舊分佈要津,他本人身在京城,蟄伏不出,又讓人回想起崇寧五年的那次起落,結果就是人心惶惶,多懷動靜。

當日豐樂樓飲宴作罷,回到家中,蔡穎卻早已回來,夫妻倆對面如路人,只隨便說了兩句閒話,什麼家中長輩身體還好,後日壽辰你我早點登門之類,便各自回房安歇。高強心情重又沉重,本來還想找師師來做伴,不料這小姑娘見到蔡穎如見鬼,生怕在這風頭上撞了大娘的晦氣,早早就躲了個人影不見,待高強問起時,卻說又回去豐樂樓,找白沉香切磋技藝去了。

當年的花花太歲,如今落得孤家寡人,高強鬱悶了一會,終於決定男人以事業爲重,還是找來許貫忠和石秀,商議眼前大事。

擺在面前的,最緊要的就是和蔡家的關係。從大的計劃來說,高強是以幫助北宋改變靖康之恥爲目標的,那麼手中執掌足夠的權力,並且獲得朝中實力派的支持,就是一個必要條件。縱觀本朝政壇,蔡京集團的強勢無與倫比,縱然徽宗趙佶通過種種辦法來分化瓦解其權勢,甚至不惜給予童貫、樑師成等宦官以軍政大權,依舊改變不了本朝君權與文官兩分天下的局面。

從這個角度來說,高強原先的策略並沒有錯,他一方面利用自己的寵臣身份,博取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另一方面則通過聯姻和政治上的合作,與蔡京集團保持緊密的聯繫,逐步提升自己的地位。到目前爲止,高強以僅僅二十三歲的年紀,榮登大名府留守司。已經創造了大宋政壇的一個記錄。

安全運轉下去的話,如今蔡京已倒,高強的地位必然再度提升,蔡京將要更加倚重他來保持自己的權力。但偏偏變起肘腋,蔡京集團內部,樑士傑與蔡攸的爭鬥波及到了高強頭上,蔡穎和陸謙的聯繫之所以讓高強如此緊張,也正是由於陸謙所知道的高強的把柄。如果被蔡京和蔡攸有效利用,足以把他治的不能翻身,前功盡棄。

眼前這兩位乃是心腹,高強也不隱瞞,將這些盤算合盤托出,淡淡道:“後日蔡相壽筵,蔡京勢必要與本衙內會面商議行止,往後該採取何種策略,他定會要本衙內拿出個章程來。前次貫忠勸我,還不曉得陸謙到底和我那娘子說了些什麼。又是爲何聯繫。不可輕舉妄動,只是眼下形格勢禁,由不得我以靜制動了。貫忠。三郎,可有妙策?”

許貫忠已經在這個問題上提供了意見,因此石秀是高強今次問計的重點,只可惜燕青不在,此人機變更在許貫忠之上,在這種千頭萬緒的局面下,當是他有最大發揮。

石秀擰眉想了片刻,到底是江湖出身,一開口就和許貫忠的穩重論南轅北轍:“衙內,要小人說來。你忒以把細了!陸謙那廝,自來功名心重,縱然得到衙內重用,也必不願足;大娘的孃家權勢滔天,他想方設法去攀高枝,份屬應當,也未必就是大娘想要如何挾制衙內了。今既然已經洞燭其心,大可設計圖之,諒他身在軍中。還能翻的出衙內的掌心去?”

高強大爲意動,他畢竟還是來自現代的一個小民,對於權力中人的邏輯有時不那麼精通,類似陸謙這種情況,真正的上位者第一反應就是清除異己。至於手段問題,有心算無心,上司算下級,更有何難?

不過話說回來,經石秀這麼一提醒,陸謙這邊不足爲患,卻又繞回原先的困擾上來:對於陸謙所掌握的信息,蔡穎知道多少?蔡京又知道多少?自己要如何應對,才能順利達致原先所期望的目標?

這種高級政治遊戲,就不是石秀這江湖豪傑的所長了,他撓了半天頭皮,也只說加派人手監察陸謙及其心腹的行蹤動向,必要時候將那傳信之人設計擒拿,問出口供來也罷。

許貫忠卻以爲不大妥當,抓一兩個人來問口供,這不成問題,但是以陸謙的心機和城府,真正的機密大事必定是儘量不讓別人知曉的,甚至陸謙的這些信差,恐怕連陸謙的信到底是送給衙內還是送給大娘蔡穎都矇在鼓裡。

照許貫忠的推測,陸謙性格陰鷙,他手中的籌碼不但要用來巴結蔡家,更要防止事情敗露之後衙內的報復,決計不會輕易透露出去。說到底,高強現下自身的政治資本已經不容小覷,即便是蔡京也不敢說能把高強就怎麼樣了,多半還是要挾高強爲他所用,到時候爲了安撫高強的情緒,沒準還會反手把他再給賣了。

高強聽得連連點頭,卻又想起一事不解:“那就怪了,照此說來,那陸謙只消依舊忠心於我,自然升官發財不在話下。本衙內也不曾虧待了他,他何以要去聯絡大娘,走上這條險路?豈不是自找麻煩。”

許貫忠搖了搖頭:“此事小人也曾想過,大約陸謙如此行事,必有隱情,其中有什麼誤會也說不定,正因如此,更加不可輕舉妄動。”

這般說來,也是在理,高強還是被許貫忠說服,暫時不採取石秀那種激烈的方法,畢竟目前情報不足,其後果很難預料。囑咐石秀加緊調查陸謙,便又將注意力轉移到眼前的政局上來,政治的鬥爭,根本上還是看大家的實力以及由此產生的陽謀。

“蔡京乃本朝士大夫領袖人物,若此番被他再度復起,勢必更加無人能治,因此本衙內纔要扶持樑士傑上來。”高強這些日子反覆考慮,蔡京這次罷相,絕對不能讓他再翻上來了,一切考量,都以此生髮開去。

從歷史上來看,徽宗年間的政局,是從政和初年開始糜爛,此前朝廷的主旋律是蔡京奪取和鞏固他的權力,順便也以紹述的名義,施行了許多新法。但從政和之後,蔡京獨攬大權的惡果開始顯現,爲了制約蔡京的權力,徽宗趙佶不得不把許多自己的親信提拔起來,以對抗蔡京,而由於趙佶自身的稟性喜好,這些親信又都是像童貫和高俅這樣的倖臣,幾乎無一出自大宋中堅的士大夫階層,直接導致了寵臣派和文官派的尖銳對立,這其中蔡京作爲文官派的領袖,時而打壓寵臣派,時而又爲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而拉攏這些寵臣,最終使得朝政一團糜爛,不可收拾。

有鑑於此,儘管眼下高強還不具備入朝執政的資格,他也不打算再讓蔡京上臺,那以後的局面發展是他無法控制的,扶持一個比較傾向於他的樑士傑上來執政,纔是對高強最有利的結果。

“目下衙內所慮者,乃是大娘從陸謙那裡得知衙內的秘事之後告知令岳蔡學士,或者蔡相,令得衙內受人挾制,只得再幫助蔡相復位,或者分薄手中權位給蔡學士。”許貫忠一直跟在高強身邊,忝居智囊,前後首尾自然明白。

高強苦笑道:“落在蔡京手裡,雖然不甘心,也還罷了,蔡元長好歹是經世之臣,行事自有分寸;若是被我那岳丈挾制了……哎!”一聲苦嘆,道不盡心中酸楚,倘若輸給了蔡京,人家好歹是一代權奸,小奸不如老奸,輸也在情理之中;可要是輸給了蔡攸,媽的這傢伙是個出征燕雲的時候敢問皇帝要宮女作獎賞的混蛋,純粹的財色小人一個,死不瞑目啊!想到這高強怨氣沖天。你說人家YY小說的主角,遇到的牛人們都是把自己女兒洗白白雙手送上,再附增家產權勢神功若干,俯首甘爲豬腳的墊腳石,本衙內可倒好,攤上個胳膊肘往孃家拐的老婆也就罷了,還饒上這麼一位提不上筷子的老丈人,人比人氣死人啊!

他在這裡自怨自尤,卻聽許貫忠沉吟道:“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咱們與其在這裡爲蔡家到底掌握了多少咱們的隱秘而煩惱,倒不如下點功夫,看看能不能絕了蔡元長復相之望。如此一來,蔡家爲保權勢,只能託庇於衙內傘下,還怕他翻上天去?”

一語驚醒夢中人,掌控蔡家?有創意,我喜歡!“有理有理。若是蔡元長無望作宰。以他這幾年來整治政敵之狠辣手段,想必結仇無數,要想往後這日子過的平安。少不得朝中要有人庇護蔡家。”高強回嗔作喜,心說論起本朝的政治新星,捨我其誰?自己的聖眷,加上理財有方,即便沒有蔡家的支持,頂多就是升官慢一點而已,將來還是能爬到高位的,若非如此,他蔡京當初怎麼會巴巴地把蔡穎嫁給我,還不是看好本衙內的前程麼?

只是轉念一想。難度不小,歷史上蔡京四次拜相,到最後年屆八十,昏聵不能理事,事務都交由自己的子侄處理,卻還是手握大權,這等老而彌辣,要指望他主動放權,無異於癡人說夢。

高強仰起脖子。腦子裡開始轉悠類似的情節和概念:玄武門之變?不妥,雖說李世民把自己老爹趕上了太上皇的位子,自己掌握大權,可那一則是以武力達成,二則李世民是李淵的兒子,自己只是蔡京的孫女婿,蔡京要選繼承人,八輩子也輪不到自己!

雍正九王奪嫡?更不靠譜,那雍正是憑着生了個兒子討康熙歡心上位的,自己老婆的肚子這幾年都沒動靜,現造也來不及啊!再者說了,照現在的夫妻關係來看,往後這日子過不過還兩說了,生娃?靠後。

想來想去不得要領,照舊撒手:“貫忠,計將安出?”道道是你想出來的,總不能沒個下文吧?記得天龍八部裡西夏一品堂有位赫連鐵樹大將軍,對待手下獻計都是“甚好,你去辦來”,這種處理辦法極爲高明,一下就堵住了那些只管獻策不管執行的人,高衙內不妨師法一下他老人家的故智。

好在高衙內頗有識人之明,許貫忠也不是赫連鐵樹身邊的活寶,自然是有下文的:“蔡元長沉浮宦海數十年,爲了手中的權位,連自己兄弟都能下手排擠,想要他自行退位,勢比登天。好在,蔡元長一生睚眥必報,樹敵無數,別人不說,如今朝中那幾位新登政事堂的大臣,哪個不怕蔡元長卷土重來?咱們只需暗中推動,借蔡家政敵之手,將蔡元長一貶再貶,甚至羅織罪名,流放海島!到那時,蔡元長年事已高,莫說回朝執政,就算想埋骨中原,也得仰人鼻息,還怕他不仰仗衙內麼?”

高強看了許貫忠幾眼,心說還是你夠狠,明知蔡京手裡可能有我的把柄,下手居然更重!不過仔細一想,這卻是一個出奇制勝的法子,要想對抗陰謀,最好的辦法就是用陽謀,你蔡京想要挾制我?好辦,我先把你徹底打垮打敗,讓你就算抓着我的把柄,也沒法利用,試想你若有求於我,還敢拿着把柄來脅持我?

可是,可但是,但可是,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蔡京眼下雖然罷相了,乃是敗於天時,朝野中反對他的勢力根本不成氣候,而高強自己身爲蔡京的孫女婿,別人還是把他當作蔡京集團的一員,哪裡會和他合作倒蔡?而且,眼下蔡京的處境,遠遠不像歷史上這個時候那樣糟糕,由於高強這兩年的折騰,大宋的整體環境比以前要好很多,東南沒有花石綱,相反由於外貿船隊而增加了許多工作機會,西北的糧草也調運及時,軍費充足,眼下大宋朝廷的財政比歷史上要健康許多。得益於此,蔡京原先應該採取的很多聚斂政策也沒有施行,遠沒有到那種人皆以爲奸的程度。

這算不算作繭自縛?

對於高強的這種顧慮,許貫忠嗤之以鼻:“衙內,莫要天真!朝廷大臣之間的爭鬥,只有想不到,沒有說不出,蔡元長近兩年執政雖說多有可採,卻大都是些不見急效的事,例如東南錢荒緩解了多少,誰能說的清?至於西北軍費儉省了多少,人家只消一句,崇寧之後,邊事不興,就敷衍過去了,甚至錢引之行,功在社稷,若要彈劾你時,也只消扣上一個以虛無之絹紙,替有價之金寶的罪名,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更何況,新黨舊黨傾軋數十年,難道還真的都以國政爲重麼?”

似乎是要證明許貫忠這番論斷的正確性,次日朝議,中書侍郎張商英便拋出了兩條奏議:第一條,廢除方田均稅法,停止土地的重新丈量。第二條,錢法再改,廢止錢引和目下流通的各種錢幣,統一鑄行新的小平錢。

第八章第18章 三問(下)第十二章 上第77章 相殘第四十四章第24章 理財(下)第12章 誤闖第五十五章第四十八章第17章 嚐鮮第12章 連心第四十九章第30章 思變(上)第71章 託夢第42章 虛位第38章 夜襲(上)第9章 美人第七十九章第33章 上第九十一章第20章 張青第15章 賣刀第18章 李逵(上)第21章 追失(上)第3章 籠絡(上)第10章 來歷第二十六章第6章 心戰(下)第32章 奔襲(上)第14章 掌錢第10章 亂夜第11章 浴火第二十一章第二十八章第三十七章第19章 河水(下)第八十章第1章 清溪銀(下)第八章 上第三十一章第40章 結局(上)第六章第1章 放榜(上)第81章 底定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九章第13章 一上(下)第7章 收服(上)第四十三章第15章 頭陀(上)第五十三章第29章 劉琦(上)第二十一章第53章 偷襲第38章 御筆(上)第六十章第15章 拒戰(上)第13章 夜探(上)第19章 內審第十二章第六十三章第二十五章第2章 交易(下)第十一章第九十四章第28章 迎宗澤(下)第三十七章第18章 召見(上)第16章 入城第32章 最長的一夜之石寶與方百花(上)第6章 心結(上)第6章 心戰(下)第二章第7章 大名第五十四章第7章 蔡京第8章 東瀛(下)第21章 驚變第六十三章第7章 三論第8章 東瀛(下)第23章 翻覆第31章 河工(上)第二十六章第15章 香香第17章 師師第二十二章第1章 上元第五十二章第7章 授書(上)第三十九章第20章 楊戩(上)第21章 驚變第27章 結盟(上)第29章 劉琦(下)第6章 心結(下)第六十二章第十三章第45章 整編第二十五章
第八章第18章 三問(下)第十二章 上第77章 相殘第四十四章第24章 理財(下)第12章 誤闖第五十五章第四十八章第17章 嚐鮮第12章 連心第四十九章第30章 思變(上)第71章 託夢第42章 虛位第38章 夜襲(上)第9章 美人第七十九章第33章 上第九十一章第20章 張青第15章 賣刀第18章 李逵(上)第21章 追失(上)第3章 籠絡(上)第10章 來歷第二十六章第6章 心戰(下)第32章 奔襲(上)第14章 掌錢第10章 亂夜第11章 浴火第二十一章第二十八章第三十七章第19章 河水(下)第八十章第1章 清溪銀(下)第八章 上第三十一章第40章 結局(上)第六章第1章 放榜(上)第81章 底定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九章第13章 一上(下)第7章 收服(上)第四十三章第15章 頭陀(上)第五十三章第29章 劉琦(上)第二十一章第53章 偷襲第38章 御筆(上)第六十章第15章 拒戰(上)第13章 夜探(上)第19章 內審第十二章第六十三章第二十五章第2章 交易(下)第十一章第九十四章第28章 迎宗澤(下)第三十七章第18章 召見(上)第16章 入城第32章 最長的一夜之石寶與方百花(上)第6章 心結(上)第6章 心戰(下)第二章第7章 大名第五十四章第7章 蔡京第8章 東瀛(下)第21章 驚變第六十三章第7章 三論第8章 東瀛(下)第23章 翻覆第31章 河工(上)第二十六章第15章 香香第17章 師師第二十二章第1章 上元第五十二章第7章 授書(上)第三十九章第20章 楊戩(上)第21章 驚變第27章 結盟(上)第29章 劉琦(下)第6章 心結(下)第六十二章第十三章第45章 整編第二十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