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喪家之犬

吳天然的性格讓山陽市的官員們很不適應,他不愛熱鬧,不收禮,官員們感到有些無所適從。有些官員甚至說,市委書記這也不愛,那也不好,他們真的是拉不上、傍不住了。沒有主子罩着,心裡便沒有着落,讓他們很有一些喪家之犬的無奈。

在對鳳凰山的旅遊開發中,除了由胡風市長、任明霞副市長牽頭外,具體的協調人是市長助理、發革委主任秦漢。大家在一起工作了半年時間,胡風有一天突然發現,這一幫子市直部門的領導們原來是戰國七雄。

主要參與的七個部門領導,恰恰分別姓齊、楚、燕、韓、趙、魏、秦。他們分別是:市長助理、發革委主任秦漢;交通局長楚風;教育局長齊向前;旅遊局長燕來;文化局長趙普;宗教局長韓雪;林業局長魏大林。

有時候開會,胡風乾脆對辦公室說,通知戰國七雄來。秘書們就知道,是要召開旅遊協調會了。

這一天,教育局長齊向前找到發改委主任秦漢說:“秦市長,聽說天然吳書記這兩天在鳳凰山考察旅遊工作,咱們戰國七雄是不是也一塊兒上一次山。一方面到山上也是咱們的本職工作,另一方面,在山上還可以見到吳書記,有些事情可以當面彙報。”

秦漢聽了齊向前的話,感到很有道理。既然吳天然不收禮,那就讓他親眼看到他們戰國七雄的工作作風。

說是遲、那是快,戰國七雄們就組織了三輛越野車往鳳凰山趕去。

這時,吳天然一行人還在鳳凰書院裡參觀。

吳天然說:“這裡真的是一個讀書、思考的好地方。哪一天有時間了,拿兩本書記,在這裡關門讀上幾天,一定會大有收穫。”

吳天彪說:“裡面有個小院,植有梅花和牡丹,很清靜,是一個讀書和治學的好地方。你如果想來,我就給你留住。”

吳天然笑笑說:“我也是這麼一說,如果真有時間,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在鳳凰書院轉了一圈,吳天然他們就走了書院的大門。在大門的不遠處,又有一方絕壁。鳳凰山的山岩是花崗岩,很適合刻字。在這處絕壁上,鐫刻的是孔子《論語》全文15914字。

這裡的文字風格與剛纔看過的《金剛經》楷書的風格大不相同。這裡用的是行書,有些王羲之的韻味。

吳天然看了看落款,山陽書生。

他就問吳天然,這個自號山陽書生的書法家是誰?是咱本地人?

吳天彪說,這個人你也認識。他是咱們K省的青年書法家,也是省書法協會的主席。他和咱們是一個村的,就是李鐵石的兒子、李芸芸的弟弟李想。

吳天然說,噢,原來是這個李想,我記得他從小就愛寫毛筆字。沒想到,他堅持下來了,還成了大家。不容易,不容易!

山岩上是孔子的語錄,身後就是孔子的造像。吳天然覺得這個地方建的不錯,看了一會兒,他就和布先生以及宋長江他們談論起了孔子以及《論語》來。

吳天然說,其實《論語》中不完全是是孔子的言論,其中也有一些是他弟子們的言論。這部書應當說是一部彙編。

吳天然說,孔子雖然也做過幾年官,但與從政事業相比較,孔子一生在教育領域取得的成就要大得多。春秋以前,學在官府,文化知識被貴族壟斷。孔子首創私人講學,面向社會廣泛招收學生,通過傳授文化知識來培養從政人才,對隨後的歷史產生了巨大影響。

據說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藝者72人。這批人在孔子死後繼續遊歷各諸侯國,推動了各國政治體制由貴族制向官僚制的過渡。同時,他們從不同側面發揮孔子思想、傳播古典文獻,爲戰國時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論語》一書作爲研究孔子思想的第一手材料,其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但它並不是孔子親手所寫,而是在孔子去世以後,由他的學生們根據筆記和記憶加以整理、彙編而成。其中主要記錄孔子的言語行事,也記載了孔子一些學生的言語行事。班固《漢書?藝文志》概括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按照班固的說法,《論語》的“論”是論纂之意,“語”是語言之意,“論語”即指把“接聞於夫子之語”“論纂”成書。關於《論語》命名的意義,後來還有些不同說法,今天看來還是班固的話比較貼切。

由語錄體的編纂特點所決定,《論語》的體例並不嚴格。一般說一條就是一章,集章成篇。全書共20篇,492章,每篇各章並無嚴密聯繫,只是大致以類相從,由首章首句中取兩字作爲整篇標題。全書共1萬多字,平均每章字數在24字左右,最短的章節不到10字,最長的也不過300多字。《論語》的字數並不多,但蘊涵的思想內容卻極爲豐富。

通觀全書,其論述方式並不完整、系統,感想隨事而發,顯得比較零星、散亂。然而另一方面,《論語》也顯示出了語錄體著作的獨特魁力,語言含蓄雋永,故事簡潔生動,往往能體現出一些長篇論述所難以表達的思想深度,折射出一些長篇論述所難以反映的人物個性和環境情趣。同時,《論語》靈活的編纂形式事實上使該書的表現內容大爲增加,多方位、多視角地體現出了孔子的思想、性格、才能、趣味、生活環境和時代背景,有利於讀者全面、準確地瞭解孔子及其思想。無論從思想價值還是從藝術魅力來評價,《論語》都是一部不可不讀的作品。

漢代以下,學者對論語進行註解、研究的著作不斷增多。據今人楊伯峻估計,古往今來有關論語的研究著作,可能多達三千種。眼下我們最熟悉的可能就是于丹教授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所講的《論語》了。

《論語》是中華民族主流文化的智慧精髓,是人類文化遺產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在人類過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們讀得最多最熟的書恐怕就是《論語》了。早在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發表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吳天然說,作爲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在全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不過他和我們剛纔在鐵佛寺裡看到了佛家學派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不同,佛教講的是出世,儒家講的是入世。

聽了吳天然的話,布先生感到這位市委書記不同尋常。

布一就說,吳書記,看來您對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很有研究,您能不能給我們簡單地介紹一下孔子的經歷,好讓我們天彪旅遊的人好好學學,省得我們說一些外行說。

小豔和丹珠也說,就是,就是。

吳天然說,那就用孔子自己的一句話來概括吧。孔子在《論語》中曾說,他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你們也要記住這句話,這是對孔子一生最好的概括。

他是在70歲以後,回顧自己的一生,說了這幾句話。每句話,都是他生命的一個片斷。前人說,它是孔子的“一生年譜”或“一生學歷”,有道理。

在15歲之前,孔子的經歷是相當不幸的。

2500年前,即公元前551年,孔子生於魯國,現今山東省曲阜城東南尼山附近。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叔樑爲字,紇爲名),母親叫顏徵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建立過兩次戰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卻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不幸的是孟皮腳有毛病(可能與小兒麻痹症有關),無法祭祀祖先,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又娶顏徵在。當時叔梁紇已66歲,顏徵在還不到20歲。孔母曾聽聞尼山山神頗爲靈驗,於是與孔父至山神廟,禱告拜神,乞求早生貴子。孔子因父母禱於尼丘山而生,故名丘,字仲尼。在孔子三歲的時候,父親死了。孔家被那個連生九女顯得人多勢衆的施氏掌管,施氏爲人刻薄,跛腳的孟皮——孔子的哥哥,大孔子6歲,他的生母已在孔父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爲施氏所容。孔母顏徵在只好攜孔子與孟皮移居曲阜闕里,孤兒寡母的,生活艱難可想而知了。孔子對這段生活刻骨銘心,曾回味說:吾少也賤。孟子根據孔子苦澀的成長史,認爲: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惡其體膚,空乏其身,然後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孔子在母親顏徵在的教育下,自幼好禮,“爲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演習禮儀。但孔子學問的根基卻得益於他的外祖父顏襄,他原本就是博學的老師,非常鍾愛孔子,見孔子刻苦用功,寒暑不歇,於是傾其胸中所有的學問,逐步傳給他。在外公的引領下,孔子渴望追求現實生活的真相,淡漠了生活物質慾望,孔子曾說:“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回到他自我總結的那一段話。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15歲,古人叫“成童”,是小學畢業該升大學的年齡。我國古代,只有小學和大學,沒有中學。孔子少年老成,在這個年齡上,立志要做學問。這個年齡,西方叫teenager(一般指13—19歲的半大小子和半大閨女),他們打架、泡妞、吸毒、聽搖滾,鄰居怕,家裡*心。美國法律規定,16歲以上可以開車、喝酒,脫離父母,搬出去住,這是他們的“成童”。

“三十而立”,中國古代,15歲是一大坎。比它晚,20歲也是一個坎。20歲,古人要爲男孩舉行冠禮,即成丁禮,表示他已長大成人,但孔子沒講。他看重的是30歲。30歲,爲什麼說“而立”,我們常說,有了老婆孩子,纔有社會責任感的年齡。孔子19歲娶媳婦,20歲有孩子,照此說,該是“二十而立”,可見不對。另一種解釋,是孔子自己的說法,即“不知禮,無以立也”,立不立,關鍵是知禮,只有知書達理懂人事,才叫成人。這種說法更合理。孔子出名早,27歲跟郯子學禮,30歲以知禮名。齊景公和晏嬰向他問禮,就在這一年。可見“三十而立”是這個意思。

“四十而不惑”,孔子在魯國出名後,開始出國遊學找工作。34歲,他到周都洛陽,向在王室圖書館當差的老子問禮。35歲,他到齊國找工作,齊景公說,不好安排。前一事,有人懷疑,但後一事,毫無問題。孔子短暫出國,回到魯國後,沒官可做,只好死心塌地做學問。35歲以後,50歲以前,他一直在家讀書習禮,教書育人。40來歲這陣兒,他全力治學,越學越明白,當然也就“不惑”了。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叫“知天命”?就是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到底能幹點什麼,命中註定該乾點什麼。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爲君子也”。他認爲,學習的目的,是造就君子,君子的使命是做官;讀書一定要做官,沒商量,但什麼時候出山,在誰手下幹事,全看天命如何。魯昭公時,機會未到,孔子只能埋頭讀書,自娛自樂。魯定公即位四年後,孔子47歲,陽貨請他出山,他沒答應,一直等陽貨出亡,才肯出山。他出來做官是51歲,正好在他“知天命”後。孔子“知天命”,據說和學《易》有關。如司馬遷說,“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這是從45或46歲,加上幾年,到50歲。也就是說,他是因爲學《易》,知道自己該出來做官,纔出來做官。所以第二年,他纔出來做官。

“六十而耳順”,什麼叫“耳順”?比較費解。我把我的猜測說一下。第一,我們要注意,古人所謂聰明,聰是聽力好,明是視力好。儘管俗話說,眼見爲實,耳聽爲虛,但耳朵比眼睛受時空限制小,古人認爲,耳朵比眼睛更重要。比如聖人,聖人都是絕頂聰明、天生聰明。聖,古文字,與聽字和聲字同源,主要就是指耳朵好,善於傾聽民間疾苦,善於接受賢達勸諫。第二,我們看孔子年表,60歲前後,他在幹什麼?原來,55歲到68歲,他正在周遊列國,到外國找工作,一找就是14年。孔子一路顛簸,很不順心,但他很虛心,楚狂接輿、長沮、桀溺、荷蓧丈人,什麼挖苦話,他都聽得進去,就連鄭人說他“累累若喪家之狗”,他也點頭稱是。我想,60來歲的人,閱世既久,譭譽置之度外,愛怎麼着怎麼着,這可能就是“耳順”吧?

吳天彪問,別人說他是喪家之犬,他也不氣,真好肚量!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最高境界,分寸最難拿。小孩倒是從心所欲,但大了,就不許撒潑打滾。孫悟空大鬧天宮,也是從心所欲,但大鬧,還有什麼規矩?受戒出家後,規矩倒是有了,不聽話,還有緊箍咒,但這麼一來,還有什麼從心所欲?兩全其美,太難。人活着,就有規矩管着;死了,才徹底自由。孔子活了73歲,和今天中國的平均壽命比,好像算不了什麼(現在的平均壽命是72歲),但按過去的標準,已經算是高壽了。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是一個抽象標準,人之將死,離自由最近,或許近之。豁達的人,活明白的人,不只耳順,心也順了,物我兩忘,沒什麼捨不得放不下的,這叫“從心所欲”。“從”有兩種讀法:一種是讀如本字,指隨心所欲,想怎麼樣就怎麼樣;還有一種是讀爲縱,什麼都放得開,放膽放言,想幹啥幹啥,意思差不多。“不逾矩”,是無法中有法,怎麼幹怎麼對頭,處處合乎規矩,雖有規矩,不礙自由。人,只有活到頭,才能活明白,但很多人,到死都不明白。

孔子志在天下,但命途多舛。他這一輩子,從“志於學”到“而立”到“不惑”,主要是學習;從“知天命”到“耳順”,主要是求仕。然而結果怎麼樣?晚境孤獨而淒涼。孔子以68歲高齡回到魯國,幾乎每年都有傷心事:69歲,兒子死了;71歲,絕筆《春秋》,顏回病逝;72歲,仲由死於衛。然而,最奇怪的是,過了70歲,即將走完人生旅程的他,卻說他已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

死亡是最大的解放。

大家讀這一段,不妨對比一下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王國維講“三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尋找目標;“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是窮追不捨;“衆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是如願以償。

布先生對小豔和丹珠說,你們要把吳書記的話好好記下,你們就可以更好地對遊客們講解了。這可是一篇好教材啊!

正在大家談論着孔子的時候,秦漢等戰國七雄們也匆匆忙忙地趕到了。

秦漢連聲讚歎道,吳書記說的好啊!爲人做事的最高境界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

———————————————————————————————

第872章 王愛民走麥城第935章 無解第377章 前無古人第251章 教父出手(下)第929章 信用危機第49章 連環計(4)第873章 文強被抓第468章 九月九的酒第733章 一門三宰相第647章 慘不忍睹第723章 五字真言第366章 貪婪是動力之源第667章 比胎教更早第817章 人生拐點第143章 官場鬧劇(3)第558章 槍刀麻利快第147章 官場鬧劇(7)第394章 急中生智第402章 世界上最美的廢墟第206章 千里走單騎(4)第407章 神仙也有煩惱第757章 反戈一擊第568章 鬥智第649章 大鬍子師長第472章 花元帥挺進北京城第639章 人各有志第887章 我多希望第455章 五人合葬第269章 反彈琵琶第847章 死亡宣言第844章 刀口舔血第302章 畢業等於失業?第119章 混在北京(3)第22章 書記秘書(1)第44章 天網(4)第298章 武無第二第515章 我這也是愛國第658章 愛的呼喚第204章 千里走單騎(2)第580章 一日死三回第85章 山頂洞人㊣(4)第558章 槍刀麻利快第192章 飛越瘋人院第155章 我的奮鬥(6)第201章 公安大廈第751章 高人指點第782章 副市長落網第457章 青燈古佛永相伴第389章 又見白莎莎第452章 一票險勝第836章 郭自立被殺第953章 父親的驕傲第802章 煞有介事第578章 去掉一個字第27章 追擊野人(1)第370章 不怕劫色怕劫財第461章 一封遲來的信第564章 牽腸掛肚第802章 煞有介事第590章 打太極第207章 千里走單騎(5)第592章 官場混元經第171章 對外要打壓(5)第19章 健美大師(上)第228章 都不自在第869章 夫人路線第754章 我還不如女人第624章 市委很生氣第762章 我多想浪一浪第921章 霹靂手段菩薩心腸第481章 王國慶進京第65章 我的叔叔阿姨(4)第563章 走馬換將第10章 寫作班子(上)第641章 讀萬卷書第307章 瞞天過海第414章 吳天然有了乾女兒第202章 煮熟的鴨子第678章 百日之祭第186章 帶上校花去穿越(7)第229章 首長深入豬中第188章 情定麥積山第735章 春夏秋冬第269章 反彈琵琶第561章 追憶幸福時光第650章 藍色門牌第811章 書記哥第175章 必殺令(3)第330章 悲喜交集第153章 我的奮鬥(4)第206章 千里走單騎(4)第616章 中央巡視組第28章 追擊野人(2)第534章 當選十七大代表第275章 天使與死神第819章 把戲演好第882章 第二政府(上)第76章 蠶食鯨吞㊣(2)第598章 萬年古橿第607章 黑社會之以和爲貴
第872章 王愛民走麥城第935章 無解第377章 前無古人第251章 教父出手(下)第929章 信用危機第49章 連環計(4)第873章 文強被抓第468章 九月九的酒第733章 一門三宰相第647章 慘不忍睹第723章 五字真言第366章 貪婪是動力之源第667章 比胎教更早第817章 人生拐點第143章 官場鬧劇(3)第558章 槍刀麻利快第147章 官場鬧劇(7)第394章 急中生智第402章 世界上最美的廢墟第206章 千里走單騎(4)第407章 神仙也有煩惱第757章 反戈一擊第568章 鬥智第649章 大鬍子師長第472章 花元帥挺進北京城第639章 人各有志第887章 我多希望第455章 五人合葬第269章 反彈琵琶第847章 死亡宣言第844章 刀口舔血第302章 畢業等於失業?第119章 混在北京(3)第22章 書記秘書(1)第44章 天網(4)第298章 武無第二第515章 我這也是愛國第658章 愛的呼喚第204章 千里走單騎(2)第580章 一日死三回第85章 山頂洞人㊣(4)第558章 槍刀麻利快第192章 飛越瘋人院第155章 我的奮鬥(6)第201章 公安大廈第751章 高人指點第782章 副市長落網第457章 青燈古佛永相伴第389章 又見白莎莎第452章 一票險勝第836章 郭自立被殺第953章 父親的驕傲第802章 煞有介事第578章 去掉一個字第27章 追擊野人(1)第370章 不怕劫色怕劫財第461章 一封遲來的信第564章 牽腸掛肚第802章 煞有介事第590章 打太極第207章 千里走單騎(5)第592章 官場混元經第171章 對外要打壓(5)第19章 健美大師(上)第228章 都不自在第869章 夫人路線第754章 我還不如女人第624章 市委很生氣第762章 我多想浪一浪第921章 霹靂手段菩薩心腸第481章 王國慶進京第65章 我的叔叔阿姨(4)第563章 走馬換將第10章 寫作班子(上)第641章 讀萬卷書第307章 瞞天過海第414章 吳天然有了乾女兒第202章 煮熟的鴨子第678章 百日之祭第186章 帶上校花去穿越(7)第229章 首長深入豬中第188章 情定麥積山第735章 春夏秋冬第269章 反彈琵琶第561章 追憶幸福時光第650章 藍色門牌第811章 書記哥第175章 必殺令(3)第330章 悲喜交集第153章 我的奮鬥(4)第206章 千里走單騎(4)第616章 中央巡視組第28章 追擊野人(2)第534章 當選十七大代表第275章 天使與死神第819章 把戲演好第882章 第二政府(上)第76章 蠶食鯨吞㊣(2)第598章 萬年古橿第607章 黑社會之以和爲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