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9章 早朝早吵朝朝吵(上)

第二天一早,沈默本打算好好陪陪老婆孩兒,那邊禮部卻派人來請。

沈默有些意外,因爲自己仍在病休期間,並未被朝廷召回,按說不該有部務來找自己的。

“事關早朝大禮,”兩個來請他的郎中解釋道:“殷大人請您過去定奪。”

沈默明白了,是因爲自己操持了登極禮,所以被看作是下任尚書的不二人選,所以殷士瞻寧因多此一舉惹他不快,也不願因怠慢而被他怪罪。

“請殷大人自己定奪便好。”沈默不願讓家裡人失望,更不願去部裡指手劃腳,便微笑道:“我就不去了吧。”

“殷大人說,務必請您過去。”一個郎中恭聲道:“不然早朝出了簍子,部裡就丟人了。”

“怎會出簍子呢?”沈默笑道:“一切如儀就是。”

郎中尷尬的小聲道:“就是不知‘儀’是什麼,才請大人去定奪的。”

“哦……”沈默不再推脫,對兩人道,二位請用茶,待我去更衣咱們就出發。

“大人請……”兩人恭敬的行禮道。

家裡人倒很體諒沈默,知道新君即位之初,有很多事情要忙,幫他換穿官服,備轎前往禮部衙門。

衙門裡,殷士瞻並一干郎中,早就恭候多時了,衆星拱月般的進了後堂,請他上座。沈默不肯,堅持跟他東西昭穆而坐,稍事寒暄,便入正題道:“早朝大禮籌備的怎樣了?”

“不怎麼樣,否則也不用勞煩大人大駕。”殷士瞻苦笑着對陪坐的鴻臚寺卿耿炳德道:“耿大人跟部堂說說吧。”

“是……”耿炳德朝沈默拱拱手,先嘆口氣道:“說來難以置信,我朝近二百年來,竟沒有一部完整的朝會儀注,《會典》上也只是彙編了些事例,缺漏極多。原先都是靠着鴻臚寺官員代代相傳,可自嘉靖十三年以後,至今三十餘年沒有舉行過早朝了,只舉行歲時肄禮,惟講會同之儀,”說着無何的搖頭道:“而日朝之典,遂至無一人記憶。現在新君登極,要求恢復常朝,鴻臚寺搜求故實,說法雜亂,也不知那條與世廟初年相合?所以只能上報部裡了。”

他又隨便舉個例子道:“比如說上朝的時間,據《會典》記載:早朝時,大臣必須每日丑時便達午門外列隊等候;寅時鐘響,宮門開啓,百官依次入朝。”頓一頓道:“但查閱《世宗實錄》說,嘉靖朝便改古禮:‘朝辨色始入,君日出而視之’。可又說先帝‘常於昧爽以前視朝,或設燭以登寶座,雖大風寒無間’。讓人委實頭痛。”說着朝沈默苦笑道:“如此種種,不一而足,還有缺失遺漏之處,尚需斟酌補足。”

聽了鴻臚寺的彙報,沈默笑道:“也不必太過緊張,既然沒有固定的儀注,那歷朝逐漸變化是肯定的。我記着《會典》裡說,百官上朝是要賜食的,但洪武二十八年,就因爲‘職事衆多,供億爲難’停止了。英宗、武宗朝也大舉修改過朝儀,可見不是一成不變的。”

衆人紛紛點頭,稱大人英明。其實這道理他們都懂,就等着有腰桿粗的來負責呢。

沈默同樣是門兒清,不過領導是幹什麼用的,不就是用來負責任的嗎?雖然自己可以不負這個責任,可未免會寒了人心,留下個不敢擔責的惡名,反爲不美。

所以他也不再多說,只讓鴻臚寺寫個條陳出來,把朝會儀式的流程中,相左的、模糊的、不祥的地方全都標出來,並註明出處,然後自己看了一遍,便收入袖中,起身道:“事不宜遲,本官這就去請示國老,鴻臚寺先把沒爭議的演練再說。”

衆人都道遵命,起身送他出門。

接下來兩天時間,沈默以請教爲由,走遍了諸位大學士並尚書的府上,諮詢關於早朝的事體……其實沒必要請教這麼多人的,但沈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別處也。

通過和三位幕友的分析,沈默已經拿定主意,既然有機會、有條件、也有意願入閣,自個兒就不能太清高了,光等着天上掉餡餅?就算真掉下來,也肯定不合自己口味。

要麼不做、要麼做好。既然想要入閣,那就得風風光光,體體面面的進去,不能成爲別人的嫁衣,更不能被人借道超車,搶到自己前面去。正好借這個上門請教的機會,跟握有投票權的諸位大人拉近關係,別看時間短暫,不可能深談,但在沒有強力對手的情況下,泛泛之交也能起到大作用。

當然正事還是擺在第一位,他白天出去拜訪,晚上便會同謀士,一起參照諸位大人的意見,推敲大朝的儀式,並本着‘實事求上’的精神,從文獻中找出佐證。

三天後,《隆慶日朝儀注》新鮮出爐,禮部馬上連夜刻印,第二天,帶着油墨香的《儀注》便下發到各部衙門。本來這種沒有舊制定規的事情,最易引發爭議,但沈默所定的這份儀注,不僅充分尊重了各位大人的意見,還考慮到了百官的切身感受,並且每一項都引經據典,考證翔實,令人倍覺嚴謹。

比如說前面提到的早朝時間,沈默便先考證了古制,又引用了嘉靖六年規定:‘從新歲始,視朝每以日出爲度,或遇大風寒日暫免,著爲令。’並充分論證晨曦初開之際上朝的好處:‘一則聖躬志慮清明;二則朝廷氣象嚴肅;三則侍從宿衛得免疲倦,可以整飭朝儀;四則文武百官不致懈弛,可以理辦政務;五則鐘聲有節,可以一都市之聽聞;六則引奏有期,可以聳外夷之瞻仰。一舉而衆美成具,天下必將稱頌聖明。’

其實最大的好處沈默沒說,但大家都領他的情——要真是按照《會典》來辦,大夥兒每天都得半夜爬起來,穿過半個北京城,到午門前集合,風雨無阻,冰雪不輟。其辛苦之處,想想就讓人不寒而慄。

通觀此《儀注》,皆是如此有理有據,有節有度,並蘊含着人文關懷,看了沒人不服氣,都說這《儀注》的水平極高,可以爲後世之規了……於是竟無人聒噪,都按此各自準備不提。

見一番心血爲百官接受,沈默心中一塊石頭也落了地,他對這篇《儀注》是有期許的,因爲阻礙自己仕途上升的最大障礙是年輕,在常人眼中,年輕就意味着沒有經驗、考慮不周、辦事不牢。現在利用這篇《儀注》,加上之前完美組織了新君登極、先帝出殯的儀式,已經沒人再質疑他,是否能勝任一國宗伯之重任了。

大明朝對宰輔閣臣的培養路線,最正統的便是‘由翰林院外放,再回詹事府轉遷,或掌翰林院、或掌國子監,再晉侍郎、最後入禮部熟悉一國之禮,完成入閣的最後準備。’十分清晰的可以看出,朝廷對重點培養的儲相之才,從一開始就側重其對‘典章制度、國家禮儀’的學習,就是爲了其有朝一日入閣爲相,能懂得如何運轉國家機器。

而王朝國家的上下尊卑、正常運轉,正是通過各種儀式與禮儀來體現和完成的,所以纔會有非禮部尚書不能入閣的傳統。

所以沈默證明自己可以勝任禮部尚書,對他的仕途來講,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幾天時間很快過去,轉眼到了九月初一。

是日清晨,各處城樓敲過五更鼓之後,落葉滿地,蕭索冷靜的大街小巷中,突然變得嘈雜喧鬧起來,一輛接一輛的大小各色官轎車馬,在或多或少的隨從護衛下,急匆匆的行進在通往紫禁城的各條街衢上。一時間,喝道聲、迴避聲、馬蹄聲不絕於耳,驚醒了沉睡中的百姓,紛紛披衣起來,從門縫中往外張望,小聲嘀咕道:‘這麼多當官兒的幹啥呢?’‘不是要逃荒吧?’‘難道蒙古人打過來了?’

“說你們沒見識還不服,”上了年紀的老人,擺出一副百事通的架勢,不慌不忙鑽回熱被窩裡,這才揭開謎底道:“官老爺們這時去早朝。”

“早朝?”年輕人們也顧不上和老人爭,連聲問道:“就像戲文裡演的嗎?”

“嗯。”老人點點頭,賣弄起陳年的掌故道:“爺爺我年輕的時候,當時先帝還是個小青年,也就你們這麼大,勤政着呢,整天點着燈籠上朝,天天如此。後來楊閣老心疼,怕先帝累壞了身子,才改到這個點兒。那些年,每天這時候,外面就是光景……”只見他一臉幸福道:“只有聽見這動靜,纔會覺着做老百姓比當官好,”便帶着微笑,沉沉睡去了。

對於上朝的官員來說,雖然是按照嘉靖舊例,不用半夜爬起來,但對這些懶散慣了的老爺們來說,還是太難受了。起得太早,天又賊冷賊冷的……

“阿嚏……”昨晚下了一夜的冷雨,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雖然穿了夾襖,但步行走在長安街上,被冷冽的秋風一吹,沈默還是不禁打了個噴嚏。

其實他可以不來早朝的,但現在有了明確的目標,當然得表現的敬業點了。故而特意起了個大早,坐轎到了東長安門前,因爲長安街不許騎馬坐轎,便自覺的下了轎子……其實這條規矩,在嘉靖朝也差不多廢掉了,許多大員公然把車轎長驅直入,停在西苑門前,以便進出禁宮方便。但現在新朝新氣象,沈默不想被風憲御史彈劾,更要以身作則,所以乖乖的從東長安門進入長安街,步行往午門走去。

說來也巧,沒走多遠,他就碰上了張居正。

張居正表情凝重,似乎正在思考事情,叫他一聲,纔看到沈默,面上露出笑容,拱手道:“久違了,拙言兄。”

沈默笑道:“太嶽兄,確實好久不見。”他讓嘉靖一關八個月,出來又在宮中守孝。張居正雖是侍郎,卻還不夠資格入宮,只能在戶部衙門裡居喪,結果兩人到現在也沒打過照面。

張居正上下打量着沈默,待看到他的鬍鬚,才拊掌笑道:“我說怎麼變化這麼大,原來把鬍鬚蓄起來了丰姿讓人傾倒啊”這話卻是真心而發。古人講究三十而須。沈默今年整三十,便也蓄起了五綹美髯,黑軟柔密的長鬚飄拂在頜下,配上骨子裡的溫文爾雅,更添了幾分飄逸和練達,更給人一種可成大事的氣概。

沈默笑起來道:“蓄了鬍子就讓人傾倒,那太嶽兄這一把長髯,豈不要傾國傾城了?”原來張居正有一把及腹美髯,只是用了胡夾,才顯得沒那麼長。這口鬍鬚,配上他身材欣長、器宇軒昂的樣貌氣度,確實讓人心折不已。

“不要互相誇口了。”張居正不禁莞爾道:“趕緊走路吧,長安街上不是說話的地方。”兩人便並肩來到午門前,時辰未到,宮門還未開。邊上雖然有候朝的值房,但張居正沒有進去的意思,而是定定望着硃紅厚重的宮門。

他不進去,沈默只好陪着站。

站立良久,張居正才低聲道:“終於早朝了,等這天很久了。”

“嗯……”沈默不置可否的點點頭。雖然擬出了《早朝儀注》,但他不喜歡早朝,甚至很牴觸這種形式。因爲歷史上只有本朝才每天都要上朝,且事無大小公私鉅細、都要陳奏。要知道以前朝代都是每月纔有那麼幾天,非軍國大事不議的。而本朝之所以大變,其實就是太祖皇帝喜歡獨攬大權,廢除宰相後的結果。

朱元璋不能容忍相權過大,便把宰相永久廢除。但廢相後,政事散於六部,無人總其綱,凡事必面君請旨而後行,於是事無大小便如潮水一般涌到朝會上來了。而朱元璋最擔心的就是被臣下矇蔽,似乎只有這樣高坐朝堂,事事過目,人人皆至御前陳奏,才能做到百官無‘欺弊’,才能使他放心。

沈默查閱《會典》,見上載洪武二十八年所定各府部衙門‘合奏啓事目’,達一百四十八款,甚至連民間詞訟、雞鳴狗盜也往往‘實封聞奏’。這就是想把天下的事情都親自管啊像他老人家這樣,親坐朝門,一切庶政,不分輕重大小,樣樣過目親理,絕對前所未有的。

況且老朱的子孫錦衣玉食,可沒像他一樣放過牛、要過飯,當過和尚造過反,焉能吃得這苦中之苦?但太祖定製又不準變,結果後世朝會必然走向虛應故事,名存而實亡的結局。特別是宣德以後,早朝決政方面的內容不斷萎縮,上朝不過趨拜行禮,其象徵意味,已經遠遠大於實際意義了。

所以只要朝會不改革,沈默就不認爲它能有什麼作用,當然如果有位強力的君王,還是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把權力緊緊抓在手中的。

但問題是隆慶皇帝有這個奮進之相嗎?沈默感覺懸,不過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新君來個一鳴驚人也說不定。

相較而言,張居正對早朝的期許就大多了,他寫了好幾道奏疏,希望能爲隆慶採納,向皇帝和天下人,展示自己定國安邦的能力。

這時身邊的官員越來越多,兩人便不再說話……

午門上的城門樓樓名‘五鳳’,設朝鐘朝鼓,由鐘鼓司宦官掌管。待內刻漏房報了卯時,太監們便敲響朝鼓。

悠揚而又威嚴的鐘鼓聲,在一重重紅牆碧瓦間跌宕迴響,待‘鼓三嚴’,即第三通鼓響後,司閽將厚重的朱漆金釘二闕門緩緩推開,放禁軍旗校先入擺列。

百官也赴掖門前按官階排隊,待朝鐘響起後,左右二掖門打開,百官入朝……按說應該是文左武右的,但這年代重文輕武,所以站在前面的都是文官,武將們老老實實跟在後面。

入內後,過金水橋、奉天門,在皇極殿前的丹墀上重新列班,這有個叫說法叫‘起居’。

此時皇極殿前的丹陛上,對列着四排明鐵甲冑的大漢將軍,丹墀四周,亦有校尉相向握刀布列,氣氛威嚴肅殺。

待司禮監太監宣進後,百官才肅然列隊進入皇極殿,仍然分左右列隊站好,等待陛下臨朝。

多謝大家的厚愛,本月圓滿結束。

另外向大家彙報一下四月份的安排,四月十七號,是和尚的婚禮,婚禮前要全力幾天;婚禮後,準備和媳婦出去玩一個禮拜,呃……所以四月份,更新估計相當不給力。

只能抓緊上半個月,拼命多寫點,存點稿子了。下半個月估計沒法寫,全看存稿能有多少了。俺的期許是儘量不斷更,但估計不太可能,無論如何,儘量吧,

五月回來,便徹底沒事兒了,心無旁騖的爲大家奉獻最精彩的故事,當然那是後話……

第741章 民心似水上第417章 做得僞君子,做不得真小人。第499章 兒子第287章 沈拙言第731章 囚徒困境上第138章 姚長子第842章 千騎卷平岡(下)第759章 躲不過(上)第559章 狀元、狀元和底牌第204章 封建婚姻害死人第11節 萬般皆下品(中)第636章 無題第430章 發難第354章 四隻狼第91節 最後一課(上)第852章 鄉愿(中)第779章 戰正酣(中)第749章 狸貓變老虎(上)第920章 式(上)第920章 式(下)第886章 願在法場證菩提(中)第85節 老宅(上)第600章 宣府歡迎你第859章 少女的逆襲(下)第759章 躲不過(下)第88節 繡春刀(上)第744章 形勢逆轉(中)第761章 求人不如求己(上)第152章 浙江巡察第211章 先定大局第136章 夜航船第195章 都督和經歷官第502章 不愛紅袍愛藍袍第787章 來使(上)第209章 組織第915章 崩潰(中)第833章 宦場如市(中)第555章 屬誰?第450章 買賣第831章 新的開始(中)第706章 人們第177章 倚天劍與屠龍刀第731章 囚徒困境(中)第766章 宮車晏駕(上)第12節 萬般皆下品(下)第876章 大政變之步步驚心(上)第908章 瓊林天下(上)第903章 南風(上)第779章 戰正酣(上)第681章 天災人 禍第731章 定風波(上)第805章 希望(上)第750章 天下熙熙(下)第880章 逆天(中)第866章 氣象(上)第717章 圍爐夜話第881章 火中取栗(中)第922章 歸來(下)第273章 各執己見第791章 春寒料峭(上)第632章 火了第120節 小三元之府試案首(下)第623章 師生第908章 瓊林天下(上)第901章 來自鬼魂的報復(中)第65節 較量(中)第202章 別第642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272章 提編第850章 倚天(上)第658章 盛世第88 九章 罪己詔(中)第422章 大事件第726章 夢想、現實(中)第二一九章第669章 海上之城第811章 審(中)第694章 蓮心第735章 歷史的車輪(中)第647章 八百兩第592章 馬瘦毛長蹄子肥第443章 蘇雪的選擇第203章 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第405章 富可敵國第761章 求人不如求己(上)第576章 伴君如伴虎第675章 沈默的計劃第876章 大政變之序章(下)第862章 南中國海(上)第68節 極限(中)第400章 陸績的反擊!!!第416章 浮生偷得半日閒第848章 索南嘉措(下)第48節 河中除樹(下)第523章 大家都愛孔夫子第576章 伴君如伴虎第343章 閱第873章 隆慶皇帝(上)第887章 奪情風波(下)第470章 神來之筆
第741章 民心似水上第417章 做得僞君子,做不得真小人。第499章 兒子第287章 沈拙言第731章 囚徒困境上第138章 姚長子第842章 千騎卷平岡(下)第759章 躲不過(上)第559章 狀元、狀元和底牌第204章 封建婚姻害死人第11節 萬般皆下品(中)第636章 無題第430章 發難第354章 四隻狼第91節 最後一課(上)第852章 鄉愿(中)第779章 戰正酣(中)第749章 狸貓變老虎(上)第920章 式(上)第920章 式(下)第886章 願在法場證菩提(中)第85節 老宅(上)第600章 宣府歡迎你第859章 少女的逆襲(下)第759章 躲不過(下)第88節 繡春刀(上)第744章 形勢逆轉(中)第761章 求人不如求己(上)第152章 浙江巡察第211章 先定大局第136章 夜航船第195章 都督和經歷官第502章 不愛紅袍愛藍袍第787章 來使(上)第209章 組織第915章 崩潰(中)第833章 宦場如市(中)第555章 屬誰?第450章 買賣第831章 新的開始(中)第706章 人們第177章 倚天劍與屠龍刀第731章 囚徒困境(中)第766章 宮車晏駕(上)第12節 萬般皆下品(下)第876章 大政變之步步驚心(上)第908章 瓊林天下(上)第903章 南風(上)第779章 戰正酣(上)第681章 天災人 禍第731章 定風波(上)第805章 希望(上)第750章 天下熙熙(下)第880章 逆天(中)第866章 氣象(上)第717章 圍爐夜話第881章 火中取栗(中)第922章 歸來(下)第273章 各執己見第791章 春寒料峭(上)第632章 火了第120節 小三元之府試案首(下)第623章 師生第908章 瓊林天下(上)第901章 來自鬼魂的報復(中)第65節 較量(中)第202章 別第642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272章 提編第850章 倚天(上)第658章 盛世第88 九章 罪己詔(中)第422章 大事件第726章 夢想、現實(中)第二一九章第669章 海上之城第811章 審(中)第694章 蓮心第735章 歷史的車輪(中)第647章 八百兩第592章 馬瘦毛長蹄子肥第443章 蘇雪的選擇第203章 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第405章 富可敵國第761章 求人不如求己(上)第576章 伴君如伴虎第675章 沈默的計劃第876章 大政變之序章(下)第862章 南中國海(上)第68節 極限(中)第400章 陸績的反擊!!!第416章 浮生偷得半日閒第848章 索南嘉措(下)第48節 河中除樹(下)第523章 大家都愛孔夫子第576章 伴君如伴虎第343章 閱第873章 隆慶皇帝(上)第887章 奪情風波(下)第470章 神來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