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風捲殘雲

日爲在之前的戰爭中,共和國陸戰隊與海軍訂購了不少心預製件。能夠迅速修復被戰火破壞的港口。所以在進攻波特蘭與波士頓的作戰行動中,共和國陸戰隊沒有過分在乎港口基礎設施。

以當時的情況,陸戰隊也沒有辦法把精力放在港其基礎設施上。

經過撲茨茅斯的戰鬥,共和國陸戰隊對美國本土的作戰行動多少有點底了,並且意識到接下來的戰鬥不會輕鬆到哪裡去,做好了惡戰的準備。正是如此,陸戰隊纔在登陸後的第五天向波特蘭進軍,第七天才向波士頓進軍,因爲直到這個時候。增援部隊才趕到,陸戰隊才擁有了足夠強大的兵力。

問題是,陸戰隊官兵仍然嚴重低估了美軍與美國人的抵抗意志。

在進軍波特蘭的行動中,陸戰隊離開撲茨茅斯之後就遭到了美軍、以及美國民兵(即擴大後的國民警衛隊)的頑強阻擊,平均前進速度不到每小時5千米!從撲茨茅斯到波特蘭的大約 四千米路程,走了足足,天。而且還是在付出了近千人傷亡的巨大代價之後取得的成果。

毫無疑問,攻打波特蘭的作戰行動也非常不順

事實上,也正是因爲攻打波特蘭的戰鬥比預料的艱難得多,迫使陸戰隊把原本計發 南下的,個旅派了過去,從而讓南下進攻波士頓的作戰時間延遲了落卜時。

從某種意義上講,推遲出小時不是什麼壞事。

雖然波特蘭是緬因州最大的城市,也是美國本土最北面的大型港口城市,但是在美國東北部地區,人口只有 力萬的波特蘭只能勉強算得上是個大城市,而且周邊地區沒有像樣的大中城鎮,所以進軍波特蘭的難度要比進攻波士頓小得多。要知道,波士頓是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地方(波士頓傾茶事件),而且是美國東北部地區最主要的港口城市之一。還是馬薩諸塞州的首府,還是麻省理工大學的所在地。在波士頓附近舊0千米範圍之內,還有如同曼砌斯特與納蘇厄(屬於新罕布什爾州),倫斯、林恩、布羅克頓、伍斯特、新貝德福德與普林斯菲爾德(屬於馬薩諸塞州),普羅維登斯(屬於羅得島州),哈特福德、紐黑文與汰特伯裡(屬於康涅秋格州)等人口在舊0萬左右的大中城市,以及衆多人口僅有幾萬的中小城鎮。????用一些共和國陸戰隊官兵的話來說,從撲茨茅斯向波士頓進軍,實際上就是在城市裡面行軍,是在一塊接一塊的市區內行軍。

向波特蘭進軍遇到的麻煩,引起了共和國陸戰隊的高度重視。

在向波士頓進軍的時候,陸戰隊的指揮官沒再託大,而是從一開始就把火力掩護放在了首位,不但讓跟隨陸戰隊行動的火力支援艦隊(雖然火力支援艦隊屬於海軍,但是在支援登陸作戰的時候,由陸戰隊直接指揮)靠近海岸線,縮短炮擊距離(縮短射程,等於降低電磁炮的輸出能量,也就能夠降低加速器散發出的熱量,使電磁炮以更快的速度開火,或者持續炮擊更久),還聯繫了海軍,要求把一切能夠派過來的力量都派過來,不惜一切代價掩擴陸戰隊進攻波士頓。

不管怎麼說,海軍與陸戰隊是綁在一條繩上的螞炸。

根據戰後披露的消息,早在進軍大西洋之前,海軍與陸戰隊就達成了密約,即陸戰隊無條件的支持海軍進軍大西洋的作戰行動,作爲回報。海軍將無條件的支持陸戰隊進軍美國本土的作戰行動。雖然海軍與陸戰隊始終沒有承認有這樣的蜜月。而且隨着海軍在大戰結束後不久宣佈解散(準確的說,是由軍種降爲只種),也沒有辦法證實有沒有這樣的密約,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海軍在進軍大西洋的時候。確實得到了陸戰隊的無私支持。比如在攻打佛得角羣島的時候。陸戰隊就派遣了兩個旅的兵力,聽從海軍調遣,並且成爲了海軍攻佔佛的角羣島的主力,而不是讓陸軍插手海上作戰行動。事實上,到了進軍美國的時候,即便沒有這份密約,海軍也會無條件的支持陸戰隊。因爲不管是進攻波士頓、還是接下來向南推進,都是在幫助海軍實現戰爭目的,即從根本上打垮美國。從某種意義上講,陸戰隊的地面行動只是在鞏固戰略打擊的成果,因此海軍完全有理由按照陸戰隊的請求。調整戰略打擊安排。

得到海軍的支持。進攻波士頓的行動變成了一場毀滅性的戰爭。

可以說,一路上,海軍用炮彈與炸彈幫陸戰隊鋪平了道路。

2天后,既7月舊日,陸戰隊的先頭部隊到達波士頓城外的時候,從撲茨茅斯到波士頓之間的地區幾乎完全被炮火移平,僅有一些得到共和國當局承認,而且冉共和國最高統帥部承諾保護的設施得到了保存。比如波士頓北面的幾十所大學。

這次,陸戰隊沒有一口氣攻入城區。

接下來的2天,陸戰隊調用了數百架飛機小包括隸屬於支雙…只兵的們多架大型戰略讒輸在7月舊日定製的刀切阿單撒向了大波士頓地區(諷刺的是,這些傳單的大部分都是由那些自願勞動。並且通過勞動獲取共和國國籍的美軍俘虜印製的),並且明確宣稱。將在7月力日發起總攻。也就是說。如果波士頓的居民想要活命的話。最好在此之前離開市區。爲了加快平民的疏散速度、製造出更加緊張的恐怖氛圍,共和國陸戰隊還宣佈在波士頓北面設立5處平民疏散點。用包括垂直起降運輸機在內的軍用設備,將那些願意疏散的平民送往安全地區,也就是設在撲茨茅斯的難民集中營(當時,共和國陸戰隊已經在紐芬蘭島與安蒂科斯蒂島設置了力多座難民集中營,足以收容數千萬戰爭難民。共和國當局允許陸戰隊設置難民集中營,或者說共和國當局借陸戰隊之手設置難民集中營的原因非常複雜。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除了收容難民,防止人道主義災難,避免給歐洲藉口之外,還有削弱新英格蘭地區美國人的抵抗意志,降低發生暴動的可能性。戰後。甚至有人認爲,這是共和國打擊猶太人的行動,即所有接受安置的難民都會按照民族加以區分,名義上。這是爲了防止在集中營裡發生種族暴動,實際上卻是要將一些“高危險性。民族進行集中管制,其中就包括了猶大人,而且當時接受安置的近力。萬猶太人中,只有不到勁萬在戰後選擇留在美國,其餘的全都選擇前往新的猶太家園,即加勒比海上的波多黎各。受此影響,很多人都認爲,這是共和國當局故意所爲。而在戰時設置戰爭難民集中營,就是針對猶太人,要將猶太人從西方文明中錄離出來。當然,不管受到多少指責,幾乎所有人都承認。設置專門的戰爭難民安置集中營是減少戰爭附帶傷亡的有效辦

)。

母庸置疑,5天,足夠大波士頓區的刃力多萬美國人做出選擇了。

7月力日飛點巫分,進攻波士頓的作戰行動正式開始。????因爲海軍提供的戰術情報顯示,至少還有 力萬美國軍人與民兵守在市區,而且幾乎在各條道路上設置了防線,如果單純發動地面進攻的話。陸戰隊的傷亡將非常巨大,所以在進攻開始前,陸戰隊呼叫了炮火支援,並且持續了數個小時之久。要知道,此時呆在美國外海的除了4支由陸戰隊指揮的火力支援艦隊之外。還有4個艦隊羣的舊支主力艦隊。以燦支航空艦隊與4座海上基的羣。即便不考慮航空兵,僅僅是火力支援艦隊與主力艦隊就能將波士頓從地面上抹掉。

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炮火打擊結束的時候,波士頓已經不存在了。

根據共和國海軍與陸戰隊的作戰記錄,在這幾個小時內,火力支援艦隊與主力艦隊總共向大波士頓的區投擲了刃萬噸炮彈,航空兵還投下了大約2萬噸炸彈,猛烈的炮火足足將整個大波士頓地區覆蓋了3次。

毫無疑問,等到陸戰隊發起進攻的時候,剩下的只有打掃戰場這一項任務了。

猛烈的火力打擊,讓佔領大波士頓地區變得易如反掌,可是卻讓佔領之後的戰場清理工作變得異常艱難。

爲此,陸戰隊不但將部署到前線的口個工程營(陸戰隊的工程營都是超編,不但人員是戰鬥營的好幾倍。還擁有上千臺大型工程設備,其裝備總質量相當於一個步兵旅),還留下了2個陸戰旅。

即便如此,仍然花了足足約天才清掃完戰場。

根據陸戰隊在廢墟中找到的美軍官兵遺體,以及裝備等等遺物,當時守衛大波士頓地區的美軍肯定沒有 刃萬小甚至不到這個數字的一半。根據戰後公佈的數據,共和國海軍在這場戰役之後調整了戰術評估方式,即承認在進攻大波士頓地區的時候犯了錯誤,過分高估了美軍的實力。用海軍在這場戰役之後遞交給最高統帥部的一份調查報告來說。因爲美國平民持有大量槍支。即美國擁有數量衆多的武裝平民,而部分美軍在執行作戰任務的時候故意僞裝成平民,所以海軍的偵察系統沒能準確分辨出平民與軍人,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也就是說,責任不在海軍身上。事實上,最高統帥部也沒有追究海軍的責任,而是堅持海軍的戰術判斷,即武裝平民已經對執行作戰任務的共和國軍人構成了致命威脅,應該將其當成軍事人員對待,而不是當成平民。

如此一來,當時大波士頓地區到底有多少軍事人員,恐怕誰都說不清楚了。

僅僅2天之後,共和國陸戰隊就“攻佔”了波士頓港。

到這個時候,加上已經佔領的波特蘭港,共和國陸戰隊已經在美國本土東北地再佔領了兩座吞吐能力超過 億噸的大型港口。

當然,因爲港口基礎設施在戰火中遭到嚴重破壞,所以在要式投入使用之前,還需要一些時間修復受損設施。凹口混姍旬書曬)小說齊傘”兒第一支船隊進入波特蘭陸戰隊的個旅送上了賭,共中包括陸戰隊裡非常少見的2個裝甲旅(因爲陸戰隊主要執行登陸作戰任務。而且在此之前,主要在面積有限的島嶼上作戰,受基本情況限制,陸戰隊並沒有像陸軍那樣,組建專門的裝甲部隊,在是在必要的時候,爲前線作戰部隊加強裝甲力量。直到勁 年底,隨着進軍美國的日子越來越近,陸戰隊遲早要率先登上北美洲大陸,所以共和國陸戰隊纔在海軍的支持下,建立了幾個裝甲旅。準確的說,是將幾支功勳卓著的部隊改編成了裝甲部隊)。

4天之後。既8月3日,波士頓港迎來了第一支大型運輸船隊。這支船隊除了爲陸戰隊送來了急需的武器裝備之外,還送來了第一批陸軍部隊:4個主力戰鬥卓位的近陽萬名陸軍官兵與全部武器裝備!

萬幸的是,在此之前,陸戰隊與陸軍已經就進軍行動達成了默契。

在海軍與天軍的干預下,最高統帥部對陸戰隊與陸軍的作戰行動做了戈分,即陸戰隊在沿海地區行動,並且由海軍提供支持,陸軍則在內陸行動,由天軍提供支持,而沿海與內陸的分界線就是美國東部與中東部地區的分界線,即阿拉帕契亞山脈。毫無疑問,這一安排肯定是海軍強勢干預的結果,因爲這等於讓陸軍別無選擇。要知道,當時美軍已經堵死了聖勞倫斯河,逆流而上進入五大湖區已經不大可能 所以陸軍要在內陸作戰,肯定得依靠陸戰隊控制的港口。如此一來,即便在作戰行動上不需要看海軍的臉色,在物資保障與軍隊調動方面仍然的受海軍制約。說得不客氣一點,就算陸軍登上了美國本土,海軍仍然可以藉助陸戰隊的影響力,讓陸軍變得無足輕重。

可以說,在這個時候,陸軍與海軍的矛盾發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毒。

根據戰後公佈的一些消息,當時裴承毅已經無力控制由袁晨皓與華劍鋒主導的這場軍隊內部鬥爭。事實上,正是這場鬥爭,導致了戰後的“悲劇”即裴承毅在離任之前發起了第五次軍事改革,全面取消軍種。把陸軍與陸戰隊合併成爲地面作戰部隊,海軍降級爲海上作戰力量。天軍則成爲立體作戰力量,這些兵種級別的新軍隊都得聽從元首府、國防部與總參謀部的調遣與指揮,執行作戰任務的時候則聽從戰區司令部或者前線司令部的指揮,而之前由軍種掌握的一些權力,比如預算權、人事權等等都移交給國防部。也就是說,共和國軍隊變成了一支整體性的部隊,而不再是各支部隊的組合。????當然,對於正在進行的大戰來說。戰後的變動沒有什麼影響。

陸軍上岸,陸戰隊照常由北向南推進。

8月中旬,共和國陸戰隊的舊個戰鬥旅包圍了美國最大的城市,準確的說,是美國最大的城市區,即大紐約地區。不管是從人口、區域面積、經濟總量、影響力等各個決定城市地位的方面來看,大紐約地區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僅次於共和國的長江三角州地區,在歐洲的大巴黎之前。在這塊面積大約比四平方千米的地區生活着將近咱四萬人,其中僅居住在曼哈頓島上的美國人就有 助萬,另外在隔海相望的長島上還有2舊0萬居民,在南面的斯塔騰島上有勁萬居民,而在隔河相往的新澤西州的紐瓦克有。四萬人。可以說,按照單位面積人口數量計算,曼哈頓島絕對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當然,受到戰爭的影響,共和國陸戰隊到達的時候,已經有三分之二的居民離開了家園,有的南下逃往不久前遭到炮火打擊的切薩皮克灣周邊地區,更多的則向西逃往內陸地區,特別是阿拉帕契亞山脈裡的小鎮與鄉村。

爲了搞清楚大紐約地區到底還有多少人,共和國天軍還專門發射了一組用來探測生命體的小型衛星。用了一週的時間收集數據,最終確定在這一地區活動的人員絕對不會超過紅。萬。

正是這一探測結果,幫助共和國當局做出了攻打大紐約地區的決定。

從軍事上講。佔領紐約的價值並不大。雖然紐約擁有美國最大的港口,但是共和國陸戰隊需要港口的話。還不如南下攻佔費城。再說了。波士頓距離紐約就幾百千米而已,有了波士頓港,紐約港就沒有多少價值了。

顯然,這是一次爲政治服務的進攻行動。

從某種意義上講,紐約可以看成是美國的象徵,或者說是美國繁榮昌盛的象徵,紐約在美國人心裡的的位超過了華盛頓!

替《亂世英雄》、書號 顧璜預求兄弟們。月的保底月票,以及口月的月票。

兄弟們,口月的新書月票戰,讓我們一起拼搏吧!

第140章 戰術創新第68章 文化第13章 政治風暴第134章 趕盡殺絕第52章 虛驚一場第50章 司令官的職責第23章 說客第65章 國家意志第73章 涌而上第156章 外交努力第88章 甕中捉鱉第13章 深入探討第86章 海軍在行動第73章 大兵團會戰第33章 雄辯第119章 二次革命第44章 機械戰士第91章 全線反擊第13章 聯合火力支援第29章 斬首行動第49章 場鬧劇序五潛龍入海第23章 何去何從第42章 兩難處境第89章 禍不單行第11章 喜憂參半第153章 重塑形象第27章 新總統第64章 一錘子買賣第15章 未來之眼第132章 停戰接觸第45章 高節奏航空作戰第109章 猛然醒悟第5章 衆望所歸第120章 初嘗甜頭第54章 外交鬥爭第93章 局勢預判第23章 創造機會第20章 風聲鶴唳第10章 巨大成果第49章 保留第27章 統一步調第12章 備戰第32章 夢想與現實第143章 敢死隊第71章 不公平的賽跑第128章 借題發揮第180章 下基層第59章 特別行動第85章 全面部署第10章 秘密逮捕第44章 第一槍第30章 半小時第22章 空中爭雄第42章 兩難處境第30章 感恩戴德第87章 最後的反制第3章 換屆選舉第88章 民族種子計劃第76章 輪盤賭第122章 激戰將至第71章 一大步第54章 瘋狂的內戰第73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2章 情報安全事件第46章 備用計劃第46章 信號第16章 關鍵決策第37章 風起雲涌第71章 意外驚喜第20章 風聲鶴唳第37章 鋌而走險第29節 虎口奪食第97章 虛張聲勢第80章 戰爭計劃第22章 動盪時代第79章 獨角戲第53章 看不見的戰場第29章 因果關係第181章 戰略博弈第8章 唯一的辦法第97章 殊途同歸第90章 正面進攻第8章 隨敗猶榮第21章 一劍封喉第2章 各盡其職第64章 重量級說客第90章 天羅地網第90章 大方向第1章 科學怪人第101章 爛攤子第98章 最後一擊第3章 換屆選舉第82章 大好機會第58章 地面戰爭第59章 星戰計劃第22章 最高決策第45章 驚天陰謀第53章 碧空逞雄第51章 步步逼近
第140章 戰術創新第68章 文化第13章 政治風暴第134章 趕盡殺絕第52章 虛驚一場第50章 司令官的職責第23章 說客第65章 國家意志第73章 涌而上第156章 外交努力第88章 甕中捉鱉第13章 深入探討第86章 海軍在行動第73章 大兵團會戰第33章 雄辯第119章 二次革命第44章 機械戰士第91章 全線反擊第13章 聯合火力支援第29章 斬首行動第49章 場鬧劇序五潛龍入海第23章 何去何從第42章 兩難處境第89章 禍不單行第11章 喜憂參半第153章 重塑形象第27章 新總統第64章 一錘子買賣第15章 未來之眼第132章 停戰接觸第45章 高節奏航空作戰第109章 猛然醒悟第5章 衆望所歸第120章 初嘗甜頭第54章 外交鬥爭第93章 局勢預判第23章 創造機會第20章 風聲鶴唳第10章 巨大成果第49章 保留第27章 統一步調第12章 備戰第32章 夢想與現實第143章 敢死隊第71章 不公平的賽跑第128章 借題發揮第180章 下基層第59章 特別行動第85章 全面部署第10章 秘密逮捕第44章 第一槍第30章 半小時第22章 空中爭雄第42章 兩難處境第30章 感恩戴德第87章 最後的反制第3章 換屆選舉第88章 民族種子計劃第76章 輪盤賭第122章 激戰將至第71章 一大步第54章 瘋狂的內戰第73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2章 情報安全事件第46章 備用計劃第46章 信號第16章 關鍵決策第37章 風起雲涌第71章 意外驚喜第20章 風聲鶴唳第37章 鋌而走險第29節 虎口奪食第97章 虛張聲勢第80章 戰爭計劃第22章 動盪時代第79章 獨角戲第53章 看不見的戰場第29章 因果關係第181章 戰略博弈第8章 唯一的辦法第97章 殊途同歸第90章 正面進攻第8章 隨敗猶榮第21章 一劍封喉第2章 各盡其職第64章 重量級說客第90章 天羅地網第90章 大方向第1章 科學怪人第101章 爛攤子第98章 最後一擊第3章 換屆選舉第82章 大好機會第58章 地面戰爭第59章 星戰計劃第22章 最高決策第45章 驚天陰謀第53章 碧空逞雄第51章 步步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