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登陸美國

,和國當局既然在發動地面戰爭的問題卜做出了讓步。墨守成規,將進攻涯太華作爲登陸作戰的最終目的,妻少不會在違背現實環境的情況下,不顧一切的讓陸戰隊向加拿大首都進軍。

從某種意義上講,共和國陸戰隊不得不在紐芬蘭島與安蒂科斯蒂島登陸,並且以此爲跳板進軍北美洲大陸,本身就是由現實環境決定的。說得簡單一些,既然歐州可以拿加拿大戰敗投降做文章,也就可以在美國做文章。如此一來,就算共和國陸戰隊攻佔了涯太華,並且迫使加拿大當局承認戰敗,歐洲也不會就此罷手,反而有可能在適當的時候出兵美國,導致美國當局向歐洲投降。

結果可想而知,歐洲將成爲最大受益者。

爲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共和國當局別無選擇,只能想方設法的加快戰爭進程,趕在歐洲做好出兵準備之前擊敗美國,而要達到這個目的。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在美國發動一場地面戰爭。

也就在這介。時候,共和國當局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6月中旬,共和國以集約集團核心成員國的身份,招集朝鮮、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越南、緬甸、印度、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伊朗、伊拉克、敘利亞、蘇丹、尼日利亞與阿根廷等主要成員國,舉行了一次非常關鍵的網絡峰會。這次非見面會議的主要遺體只有一個;即在出兵美國的情況下小集團各成員國所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即各個國家打算投入多少兵力。????與以往一樣,共和國當局並沒要求各個成員國參與正面作戰行動。

按照共和國當局提出的建議,正面作戰行動仍然由共和國軍隊承擔。各成員國軍隊的首要任務是保護好後勤補給線,並且維持佔領區的治安工作。因爲戰爭已經到了收尾階段,所以共和國當局還提出了一介。折中的解決辦法,即不願意出兵的國家,可以以軍事物資、戰略資源與戰後重建工作來抵償作戰行動。

說白了,就,是這場仗不能由共和國一家來打,大家都有份。

不管怎麼說,戰爭還沒有結束,而且各成員國都指望着能在戰後愕到共和國的大力援助與扶持,獲取最大的利益。雖然在要不要出兵美國的問題上,集約集團內部的意見從來就沒有統一過,但是在共和國擺明了態度,做出了出兵決定之後。這個矛盾就不那麼突出了,至少沒有哪個國家願意在這個敏感問題上與共和國對着幹。

會議進行得很順利,這些國家都承諾承擔責任與義務。

解決了集團內部問題後,共和國當局才正式做出了出兵美國的決定。當然,作戰行動仍然落到了陸戰隊的肩上。按照最高統帥部批准的戰爭計發”陸戰隊登上美國本土,並且在美國本土東北地區站穩腳跟之後,陸軍的作戰部隊才參與作戰行動。而“站穩腳跟”的標誌就是控制一座吞吐能力在 億噸以上的大型港口。雖然美國東北部地區不缺乏港口,但是吞吐能力超過,億噸的港口屈指可數。只有波特蘭、波士頓、紐約與卡姆登,另外五大湖區的布法羅、以及屬於加拿大的多倫多與哈密爾頓也是吞吐能力在,億噸左右的大型港口。等到陸戰隊佔領了這些港口,恐怕也沒有陸軍多少事了。

對於最高統帥部的這一安排,陸軍也很無奈。

原因無二,海運力量掌握在海軍手中,兩棲艦隊聽從陸戰隊的調遣。即便陸軍有一支規模不小的航空兵,擁有數千架垂直起降運輸機,能夠同時向前線投送幾個戰鬥單位,但是這些運輸機都是戰術級別的,航程非常有限,不但無法直達美國本土,甚至連跨洋飛行的能力都沒有。也就是說,只要海軍與陸戰隊不肯鬆口,就算陸軍有再大的力量也使不上,因此只能讓陸戰隊衝鋒在前。

定下基調後,陸戰隊在月底拿出了詳細的作戰計戈。

7月初,進攻美國本土的作戰計發經過總參謀部審批之後,作戰行動在7月7日正式開始,登陸地點選在了新罕布什爾州的撲茨茅斯。雖然撲茨茅斯只是一座海濱城市,除了有一條供遊艇停靠的碼頭之外。並沒有成煩模的港口,但是陸戰隊在此上岸之後,北上可以攻打波特蘭,南下則可以進軍波士頓。也就是說。陸戰隊爲接下來的進攻行動上了雙保險,不管是打下波特蘭,還是佔領波士頓,只要在一個方向上達到目的,完成了作戰任務,就能獲的一座足夠大的港口,確保重型裝備與作戰物資能夠上岸。

毫無疑問,陸戰隊是在爲全面戰爭做準備,而不是僅僅打一場登陸

戰。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侷限於攻佔美國東北地區,要不要攻佔港口都沒有太大的影響。

原因很簡單,美軍已經喪尖了戰鬥力,盤跪在外海的共和國海軍艦隊能夠爲陸戰隊提供精準猛烈的炮火支援,部署在海上基地與航空艦隊上的航空,幾能參與作戰行動。因爲陸戰隊對重型裝備的需求並不大隻識士沒有必要向前沿部署炮兵。當然,陸戰隊擁有的各類能夠用垂直起降運輸機空運的裝甲戰車足以應付所有地面戰鬥。作戰物資方面,當時前沿部署的4座海上基地羣上至少有40四架垂直起降運輸機,這些運輸機不但把陸戰隊送上了美國本土,還能在接下來的作戰行動中,每天爲陸戰隊提供力萬噸以上的作戰物資,而 個陸戰消耗的物資不虹萬噸而已。因此僅戰術空運力量就能保證5個陸戰旅作戰。而部署在前沿的陸戰隊大約只有,半的部隊執行作戰任務,因此可以支撐舊個陸戰旅。如果算上戰略空運力量,即空軍的空運平臺提供的支持,讓刃個以上的陸戰旅在美國本土執行作戰任務也不是什麼難事。

弱個陸戰旅,相當於的萬兵力(大戰期間,陸戰隊的作戰部隊多次擴編,到大戰快要結束的時候,陸戰旅的規模已經相當於戰前的陸軍戰鬥單位,即作戰人員在2萬人左右。當然,這個時候陸軍的戰鬥單位也全面擴編,即便是普通戰鬥單位的兵力都在3萬以上。而主力戰鬥單位的兵力全部超虹萬,有的甚至接近5萬,相當於以往的一個主力野戰軍)。如果僅僅爲了攻佔美國東北部地區,就這的萬陸戰隊就足夠了,根本沒有必要出動陸軍的作戰部隊。也就沒有必要急着誇取港口。

當然,奪取港口,也不僅僅是爲了地面作戰行動。

之前的戰爭早已證明。在進攻敵國本土的時候,後勤保障的壓力並不完全來自作戰行動,特別是在注重戰略打擊的情況下,後勤保障的主要壓力實際上來自敵國的國內局面,即由戰爭造成的社會動盪。

說得直接一點,進攻的目的是佔領。而要佔領,就得維持社會穩定。

對共和國來說,最有代表性的一場戰爭就是力石年的印度戰爭。

在印度戰爭爆發之前,共和國當局就充分考慮到了口億印度人造成的影響,所以在準備了墜萬主力野戰軍的情況下,還調集了上百萬的後勤保障部隊,可是實際情況仍然遠遠超過了共和國當局的預料,佔領印度的壓力比想像的大得多。結果是。戰爭還未結束,共和國當局派駐印度的佔領軍就超過了 凹萬(不包括作戰部隊),另外幾個盟國還出動了數百萬軍隊,才勉強控制住局面。當然,起到關鍵作用的,仍然是緊急運往印度的數以千萬計的糧食、藥品、帳篷等基本物資。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些物資,就算共和國軍隊佔領了整個印度,也只會與口億印度人爲敵,而不可能控制印度。更不可能幹乾淨淨的撤出印度。更重要的是,爲了運送這些基本物資。共和國當局不得不讓刃萬主力野戰軍在更加艱難的情況下作戰,從而產生了較爲巨大的傷亡。

大戰期間,共和國軍隊也經歷過一次類似的佔領行動,即在針對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的戰略轟炸之後,出兵佔領這塊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大陸。

因爲轟炸過於徹底,所以佔領澳大利亞實際上就是拯救 億多絕望的澳大利亞人,讓他們脫離苦海。說得直接一點,就是將澳大利亞人最需要的生活物資、生產物資與建設物資送過去,讓他們能夠填飽肚子、能夠有事可做、也能夠動手重建家園。因爲戰爭爆發前,澳大利亞有大約刃。萬華僑(早在凹年,華裔就成是澳大利亞第二大族羣,到大戰爆發的時候,華裔僅比佔首位的白人少佔四萬。雖然在澳大利亞當局跟隨美國的步伐向共和國宣戰之前,大約有,勁萬華裔以各種方式離開澳大利亞,其中半數回到共和國,另外半數前往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與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還有少數去了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但是留在澳大利亞的華裔仍然接近四萬。因爲澳大利亞當局沒有在戰爭期間迫害華裔,也沒有采取限制華裔自由的行動,所以在戰略打擊結束之後,也就是澳大利亞當局宣佈投降的時候,共和國當局就做出承諾,不但會承擔起,勁萬華裔的遣返費用,還會幫助澳大利亞進行重建,並且在5年之內讓澳大利亞恢復到戰前水平。這一承諾,最終幫助華裔成爲澳大利亞第一大族羣,佔到了澳大利亞戰後人口總數的4沈,而白人所佔比例則降低到了王以下),所以在援助澳大利亞的行動上,共和國當局非常積極。爲此,在短短半年之內,送往澳大利亞的各類物資就超過了引乙噸,而且以戰後重建所需的鋼鐵、水泥等建設物資爲主,糧食等生活物資反而不是很多。這也很好理解。澳大利亞本來就是產糧大國,而且人口數量不是很多,加在自然栽種的糧食作物的成熟週期都在半年左右,而工業化生產的糧食作物的成熟週期甚至不到3個月,所以在半年之內,澳大利亞有能力生產出足以養活下”真大利亞人的食物。大戰期間,澳大利亞的業基礎設覽皿引徹底破壞,所以澳大利亞最需要的是工業產品!

有了這些經驗,在進攻美國本土的時候,共和國當局自然會有更加充足的準備。

要知道,在此之前,共和國當局並沒打算進軍美國本土,至少沒有想過要在戰爭結束之前進軍美國本土,所以在勁3年上半年,特別是在4月份之後,隨着後勤保障力量的投入加大,戰略打擊行動得到了充分保證之後,共和國當局就開始向大西洋的區運送用來維持社會秩序與進行戰後重建的物資,而這些物資的最終目的地都是美國,即在戰爭結束之後運往美國。

也許有人會說,沒有必要向大西洋運送物資,畢竟可以讓這些物資在美國西海岸地區上岸,再運往美國各地。如果在和平時期,自然應該這麼做,因爲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完善當最發達的國內交通網絡,不但擁有世界上里程排第二的鐵路網,還有世界上質量最爲優越的國家級公路網,另外還擁有上百座大型機場與幾十座大型港口,而這些交通基礎設施能夠確保數十億噸的物資順利週轉。問題是,大戰期間,共和國的戰略打擊摧毀了美國的國家交通基礎網絡,洛基山裡的所有大型橋樑都被炸燬,如果把物資送到美國西海岸,很難通過陸路送往美國其他

可以說,共和國軍隊進軍美國。首先就得確保物資及時運送到位。

如此一來,就非常有必要儘快奪取一座、甚至幾座大型港口。

要知道,美國東北部地區、也就是常說的新英格蘭地區是美國人口與城鎮最爲密集的地區,也是美國最發達的地區。暫且不說工業,美國排名前 四位的大學中。在該地區!根據美國聯邦政府在歷年做的人口普查(因爲美國聯邦衆議院的議席是由各州人口數量決定的,所以美國很早就立法,規定每口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到刀刃年,隨着社會發展加快,普查間隔時間縮短到5年),在7億勸萬美國人中,有引乙生活在北起緬因州,南到北卡羅來納州的新英格蘭地區,而在緬因州到新澤西州之間美國東北部地區的人口就超過了引乙!要知道,這幾個州的面積加起來都比不上加利福尼亞州。受此影響,就算共和國當局知道進軍美國本土是不可避免的。也一直在竭力迴避東北部地區,而是把重點放在了墨西哥灣地區。可以說,如果不是歐洲當局一意孤行。想在加拿大身上做文章,迫使共和國不得不出兵加拿大,恐怕到戰爭結束的時候,共和國軍隊都不會冒着與乙白人作戰的風險攻入這一地區。要知道,歷史上,新英格蘭地區可以說是美國的老巢,不管是獨立戰爭中的十三個州,還是南北戰爭期間的北方聯邦,新英格蘭地區都是美國的心臟,即便在引世紀中葉,該地區也是美國的精華。也許邁阿密的拉美人不會拼死抵抗,也許新奧爾良的黑人不會殊死搏鬥,但是新英格蘭地區的白人肯定會爲了保護自己的家園,拿起武器與入侵者作戰!

在這種情況下,麪包與黃油肯定比機槍與大炮更加能夠解決問題。

事實上,在極端情況下,麪包與黃油也只能淡化矛盾,而不能完全化解矛盾。

很快,共和國陸戰隊就在戰鬥中體會到了“全民皆兵”的恐怖之處。

在進攻撲茨茅斯的戰鬥中,共和國陸戰隊的2個旅用舟天時間,纔打下這座人口不到力萬的小城市,並且爲此付出了近50四人傷亡的慘重代價。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在進攻撲茨茅斯的戰鬥中,共和國陸戰隊的半數傷亡官兵都是由武裝平民造成的,而美國軍隊造成的損失反而更小一些。

這一情況反應上去之後。迫使共和國最高統帥部啓用緊急應對措施。即前線作戰人員可以在任何情況下向持有武器的平民開火,而不是像之前規定的那樣,只有在平民向軍隊開火之後,軍隊才能進行還擊。

可以說,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確保陸戰隊官兵的安全。

問題是,沒有人會料到,這會成爲擴大戰爭衝突的根源!????花3天打下撲茨茅斯之後,共和國陸戰隊在7月。日與7月日先後北上攻打波特蘭與南下進攻波士頓。到這個時候,登上美國本土的陸戰隊已經達到8個旅,還有2個旅正在轉運途中。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到7月力日,共和國陸戰隊將向美國戰場投送舊個旅,並且在月底的時候投送刃個旅。

最溜月初,進軍美國本土的地面戰爭就將全面打響!

替《亂世英雄》預求口月月票,以及兄弟們。月的保底月票。兄弟們。口月一起戰鬥吧!(未完待續

第99章 火急火燎第132章 末日瘋狂第70章 明爭暗鬥第46章 好印象第56章 雙面間諜第27章 機會第24章 衆矢之的第25章 無價的道義第39章 拆東牆補西牆第47章 戰況膠着第38章 大禍臨頭第131章 不平靜的一天第103章 被動應戰第129章 軍人職責第148章 技術與戰術革命序十東方醒獅第23章 毫無秘密第26章 海軍參謀長第64章 一錘子買賣第60章 造勢第72章 圖蘭風暴第47章 範本第140章 千秋功業第42章 兩難處境第10章 新人報到第46章 導彈消耗戰第58章 聲東擊西第186章 調兵遣將第83章 雙管齊下第88章 民族種子計劃第7章 實戰演練第92章 只缺運氣第52章 傳話筒序十東方醒獅第21章 替代品第37章 最好與最壞的消息第22章 心猿意馬第32章 箭在弦上第8章 一箭三雕第40章 政治犧牲品第37章 兵棋推演第37章 靜觀其變第13章 煙霧彈第79章 硝煙再起第63章 王牌的實力第35章 一鼓作氣第128章 知錯就改第83章 無法指望第50章 瘋狂反撲第50章 籠中的惡魔第6章 拷問第56章 快準狠第161章 換個角度看第17章 統一意見第150章 利害關係第58章 空中走廊第118章 關鍵的一小步第47章 難以置信的順利第80章 再次遭遇第147章 炮彈開路第32章 差距第71章 意外驚喜第43章 軍事政變第139章 致命打擊第1章 打打停停第68章 量才爲用第37章 時過境遷第66章 首輪戰略轟炸第13章 煙霧彈第39章 以小時計算的決戰第16章 聯合指揮部第100章 左鉤拳第51章 積極備戰第82章 大好機會第64章 重量級說客第145章 打破僵局第3章 風聲漸緊第92章 被動局面第18章 雙門事件第169章 新德里的災難第28章 貿易大戰第62章 絕對優勢第10章 秘密逮捕第45章 弱國強兵第38章 大禍臨頭第54章 瘋狂的內戰第83章 無法指望第6章 波瀾不驚第81章 因勢利導第72章 代理人第92章 東線戰爭轉折點第12章 合二爲一第36章 致命決策第110章 添油加醋第35章 多手準備第137章 高瞻遠矚第121章 長遠謀劃第3章 集團化第89章 解密第56章 雙面間諜
第99章 火急火燎第132章 末日瘋狂第70章 明爭暗鬥第46章 好印象第56章 雙面間諜第27章 機會第24章 衆矢之的第25章 無價的道義第39章 拆東牆補西牆第47章 戰況膠着第38章 大禍臨頭第131章 不平靜的一天第103章 被動應戰第129章 軍人職責第148章 技術與戰術革命序十東方醒獅第23章 毫無秘密第26章 海軍參謀長第64章 一錘子買賣第60章 造勢第72章 圖蘭風暴第47章 範本第140章 千秋功業第42章 兩難處境第10章 新人報到第46章 導彈消耗戰第58章 聲東擊西第186章 調兵遣將第83章 雙管齊下第88章 民族種子計劃第7章 實戰演練第92章 只缺運氣第52章 傳話筒序十東方醒獅第21章 替代品第37章 最好與最壞的消息第22章 心猿意馬第32章 箭在弦上第8章 一箭三雕第40章 政治犧牲品第37章 兵棋推演第37章 靜觀其變第13章 煙霧彈第79章 硝煙再起第63章 王牌的實力第35章 一鼓作氣第128章 知錯就改第83章 無法指望第50章 瘋狂反撲第50章 籠中的惡魔第6章 拷問第56章 快準狠第161章 換個角度看第17章 統一意見第150章 利害關係第58章 空中走廊第118章 關鍵的一小步第47章 難以置信的順利第80章 再次遭遇第147章 炮彈開路第32章 差距第71章 意外驚喜第43章 軍事政變第139章 致命打擊第1章 打打停停第68章 量才爲用第37章 時過境遷第66章 首輪戰略轟炸第13章 煙霧彈第39章 以小時計算的決戰第16章 聯合指揮部第100章 左鉤拳第51章 積極備戰第82章 大好機會第64章 重量級說客第145章 打破僵局第3章 風聲漸緊第92章 被動局面第18章 雙門事件第169章 新德里的災難第28章 貿易大戰第62章 絕對優勢第10章 秘密逮捕第45章 弱國強兵第38章 大禍臨頭第54章 瘋狂的內戰第83章 無法指望第6章 波瀾不驚第81章 因勢利導第72章 代理人第92章 東線戰爭轉折點第12章 合二爲一第36章 致命決策第110章 添油加醋第35章 多手準備第137章 高瞻遠矚第121章 長遠謀劃第3章 集團化第89章 解密第56章 雙面間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