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出其不意

芸然契力亞科夫一直認爲投靠美國是最不靠譜的事情,唯足公和國正式向俄羅斯宣戰之後,契力亞科夫首先想到的還是美國……

清晨6點刃分相當於共和國時間。點刃分,莫斯科的天空還未放亮。契力亞科夫就在處理完緊急事務之後,跟美國總統杜奇威通了熱線。

雖然俄羅斯的軍事衛星系統已經被徹底摧毀,民用衛星系統也全面癱瘓,但是美俄首腦熱線總共有五條通信渠道,即兩條軍事衛星通信線路、兩條民用衛星通信線路與一條垮大西洋海底電纜通信線路,其中海底電纜通信線路的保密度最高。也最不容易遭到破壞,自然是最主要的通信線路,所以通信衛星癱瘓後,契力亞科夫仍然可以聯繫上杜奇威,而且不用依靠美國的通信衛星。

兩位總統只談了兩件事情,即美國要不要參戰,以及在什麼時候參戰。

可想而知,兩國最高領導人的直接商談並沒得出結論。前面提到過,雖然美俄秘密同盟條約看似平等,實際上卻對俄羅斯有利,因爲美國遭到入侵的可能性肯定要比俄羅斯小得多,特別是在以共和國爲共同假想敵的時候,俄羅斯肯定首當其衝,但是從後來披露的相關資料來看,秘密同盟條約並未對“遭到入侵”的含義做明確。

如此一來。什麼情況下才卑“遭到入侵”是個存在爭議的問題。

拿曰聳口月羽日的局面來講:契力亞科夫認爲俄羅斯已經遭到入侵。因爲俄羅斯本土遭到轟炸,多處戰略設施被毀,還掌握了共和國“入侵”俄羅斯的證據。即落在俄羅斯境內沒有爆炸的巡航導彈、以及墜毀在俄羅斯境內的作戰飛機;杜奇威卻認爲俄羅斯只是遭到軍事打擊。沒有遭到入侵,因爲共和國軍隊幾燦。又指陸軍未進入俄羅斯。也沒有佔領俄羅斯的城鎮、耍塞、交通樞紐中心等標誌性地點,更沒有與俄軍正面交戰,也就沒有入侵俄羅斯。

杜奇威的答覆,讓契力亞科夫怒不可遏。

問題是,杜奇威也別無選擇。

雖然美俄簽署了秘密同盟條約。而且該條約沒有違反美國法律,即獲得了國會主要職能委員會與主要議員支持,但是“秘密同盟條約。與“正式同盟條約”的最大區別就是兌現時的條件,即要兌現條約。必須再次獲得國會認可。這種制度。最初是爲了保密,畢竟把秘密同盟條約拿到國會去討論,肯定會變得毫無秘密可言。也正是如此。大多數秘密同盟條約在關鍵問題上都是模棱兩可,比如在具體詞義上做手腳。這麼做,也是爲了留下退路,避免受制於人。總而言之,杜奇威要想給契力亞科夫一個肯定答覆,首先就要爭取獲得國會的支持,或者說只有得到國會支持之後,杜奇威才能給出答覆。

在熱線電話中,杜奇威也明確表示,將盡快給出明確答覆。

事實上,在他與契力亞科夫通熱線電話的時候,國會參衆兩院院長。黨派領袖、主要職能委員會主席、以及一些很有資歷與威望的議員已經接到白宮秘書的電話,正在陸續趕過來。

也就在這個,時候,共和國海軍襲擊了俄羅斯太平洋艦隊的主要軍事基地。

從概圓形書房到會議室,短短几十步路,杜奇威走了好幾分鐘。

作爲美國曆史上,少有的幾個在當上將軍之後進軍政壇,並且主進白宮的總統,杜奇威的軍事才能超過了任何一位美軍將領。雖然情報非常有限、局勢仍然不太明朗,但是共和國軍隊在天亮之後美國這邊還是飛日深夜展開的一系列打擊行動,已經大大超出了杜奇威的預料。甚至與他的設想完全不搭邊。

可以說,天亮前的戰鬥。既讓杜奇威感到震驚,又讓他鬆了口氣。

讓他震驚的,是共和國國家戰略防禦系統中那些極爲先進、而且遠遠超過美國的武器系統,特別是針對俄軍空射巡航導彈的“區域性激光攔截系統”以及針對俄羅斯戰略核潛艇的打擊系統,即雷霆萬鈞、又異常精準、更讓美國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望塵莫及。萬幸的是,共和國的戰略防禦與戰略打擊行動基本上在杜奇威的預測之中,特別是在天亮前,針對俄羅斯核武器庫與核原料庫的轟炸行動,即便手段有點驚世駭俗,但是打擊時機與打擊結果都與杜奇威預料的相差不大。因爲俄羅斯基本上喪失了核反擊能力,就算還有一些戰術核武器,也很難突破共和國的國家戰略防禦系統與戰區導彈防禦系統,所以共和國沒理由對俄羅斯進行核打擊,也就不會使戰爭升級。

玉亮後的戰鬥,就讓杜奇威看不懂了。

對俄羅斯進行全面戰略打擊。而且首先打擊防空系統並沒有錯,即便讓杜奇威來策劃 指揮,他也會這麼安排。原因很簡單,在《倫敦條約》前兩個階段的削減工作結束後,各國的戰略力量都大幅度削弱,戰糊廈詐機機羣的模縮水接 “戰略航空兵很難承擔起倉部“吼擊務。必須儘快投入戰術航空兵,而要讓戰術航空兵執行戰略打擊任務,首先就得摧毀敵人的防空系統,特別是攔截範圍在助千米以上的戰區防空系統。雖然戰術戰鬥機也配備了一些射程超過四千米的遠程彈藥,有的戰術巡航導彈的射程甚至超過!奶千米,但是這些彈藥要麼威力有限、要麼價格帶貴。而且儲備數量非常有限,所以在戰爭初期,如果用戰略航空兵執行常規打擊任務,其首要任務就是充分利用超遠的打擊距離。集中力量撕開敵人的防空網,爲戰術航空兵打開進出通道。

問題就是,共和國戰略打擊的方向不是西伯利亞、而是遠東地區。

年初的時候,隨着大戰的跡象越來越明顯,杜奇威就組織參聯會的高級將領,對大戰初期的局勢做了一次粗略分析,重點討論了大陸戰場。也許有人認爲這是多此一舉。美國的計算機技術不比共和國差,甚至還要先進一些,完全可以用計算機對戰爭局勢與戰局發展做模擬分析。客觀的講,計算機模擬分析的結果非常準確,但是誰也不能否認。再先進的計算機都模擬不了軍人的實戰經驗。

這次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只要中俄開展,共和國陸軍就將猛攻西伯利亞。

原因再簡單不過了,西伯利亞地區、特別是從秋明到新西伯利亞長達舊四多千米的西西伯利亞平原南部地區,因爲只有一條鐵路幹線,加上伊姆格特沼澤的影響,該地區的防禦非常脆弱,只要共和國軍隊能夠攻佔其中任何一處交通樞紐中心,就能切斷從歐洲地區通往遠東地區的交通線。因爲俄羅斯遠東櫃區沒有完備的工業體系,也沒有足夠多的人口,所以導歐洲地區中斷聯繫之後,很快就會落入共和國手中。按照陸軍參謀長布呂歇爾的說法,只要共和國願意,完全可以在佔領秋明或者新西伯利亞之後,出動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預備役與民兵部隊去攻佔遠東地區。

雖然杜奇威沒有這麼“悲觀但是他也認爲,裴承毅會把重點,放在中亞戰場上。

說得客觀一點,只有迅速打垮俄羅斯,共和國纔有能力前出太平洋。與美國爭奪全球霸權。如果考慮到美國與俄羅斯的秘密同盟關係。更應該趕在美國完成戰爭動員之前。集中優勢兵力打垮俄羅斯,消除背後威脅,再轉向東進與南下。按照杜奇威的估計,只要共和國軍隊能夠先發制人、迅速控制中亞地區。再像前面提到的那樣、出兵西伯利亞、切斷俄羅斯歐亞板塊的大動脈,大陸戰爭很有可能在 年之內結束。最多也就名個月。果真如此,美國很有可能來不及拯救俄羅斯。

更重要的是,杜奇威始終認爲。實際情況肯定比他預測的還要糟糕。

在他看來,不管怎麼樣,裴承毅肯定會把美國參戰計算進去,按照對共和國最爲不利的情況制訂戰爭計劃。從實際情況出發,在中俄開戰之後美國就參戰的話,以美國的社會體制,能夠在半年之內完成基本戰爭動員,在 年到,年半之內完成全面動員。因爲在完成基本戰爭動員之後,美國的軍事生產能力就將爆發出來,能夠源源不斷的爲盟國提供武器裝備與作戰物資,成爲西約集團的頭號軍火供應國,而俄羅斯將成爲最大受益國。從而獲得堅持戰鬥下去的物質基礎,所以在裴承毅看來。必須爭取在半年之內擊敗俄羅斯。絕對不能讓美國的戰爭潛力來改變大陸戰爭的結果。

果真如此的話,共和國軍隊更得集中兵力攻打西伯利亞。

問題是,共和國的戰略打擊把重點放在了俄羅斯的遠東地區。

在共和國海軍打擊俄羅斯太平洋艦隊海軍基地之前,杜奇威還認爲這只是共和國軍隊在聲東擊西。

這也很好理解,西西伯利亞南部走廊如此重要,俄羅斯當局不可能不知道,也就不會輕視。早在。墜年初。俄軍就開始有條不紊的加強從秋明到新西伯利亞的防線強度,並且將葉卡捷琳娜堡與克麥羅沃提升爲戰略級別的軍事要塞,以兩地爲支撐,擴大秋明與新西伯利亞的防禦縱深。在這條防線中央,鄂木斯克則是關鍵中的關鍵,這裡也是俄軍屯兵最多的戰略要地。

根據美國當局掌握的情報,在曰年7月左右,鄂木斯克的俄軍兵力就增加到舊萬左右,另外還儲備了足夠武裝刃萬軍隊的武器裝備。雖然儲備的武器多數都是槍械等單兵武器。但是俄羅斯此舉足以表明其戰略意圖。

按照杜棄威的判斷,只要共和國軍隊從中亞北上,俄軍首先就得死守鄂木斯克。不管守得住與守不住。俄軍都不會從鄂木斯克主動撤退,死守的主要目的是遲滯共和國軍隊的進攻步伐,爲調整防禦部署爭取時間。

站在共和國軍隊的立場上,如果必須攻佔鄂木斯克,就得在進攻之軍做出錯誤判斷,即認爲重點不在西伯利亞,而是在蟹爾地區只要西西伯利亞南部走廊裡的俄軍開始運動,哪怕是戰區範圍內的軍事調動,共和國軍隊也能重創俄軍有生力量,爲後期進攻打下基礎。最佳結果自然是讓西伯利亞地區的俄軍向遠東地區運動,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得在戰爭初期採用聲東擊西的策略。首先重點轟炸遠東地區的戰略設施,製造出兵掃蕩遠東地區的假象,優勢俄軍調整部署。

雖然在包括一些美軍將領在內的很多人都認爲,沒有任何軍隊能夠在短期內運輸數千千米,在另外一個方向上發起戰略進攻,即便依託本土交通線也做不到。杜奇威並不反對這種觀點,也認爲共和國軍隊不大可能迅速轉移主攻方向。但是有一點、必須確認,共和國軍隊並不需要迅速轉移主攻方向,只要能夠以奇襲的方式拿下鄂木斯克,並且站穩腳跟,就等於打開了通往西伯利亞的大門,並且讓俄軍不得不集中兵力攻打鄂木斯克,而共和國陸軍則能趁此機會掃蕩中亞地區,然後有條不紊的進軍西伯利亞。以共和國陸軍的實力,全面開打的難度不可是重點攻堅的把握絕對不

與契力亞科夫通電話的時候。杜奇威就提到了這一點,希望俄軍高度重視鄂木斯克。

因爲契力亞科夫也是軍人出身。即便退役前沒有當上將軍,也有豐富的實戰經驗,所以杜奇威沒有把話說穿,免得俄羅斯總統下不了臺。

現在的問題是,共和國軍隊在遠東地區的行動確實是佯動嗎?

重新衡量局勢的時候,杜奇威首先想到的不是共和國軍隊在遠東地區的行動,再是戰爭的發展,特別是美國將在什麼時候參戰。

可以說,這是重點中的重點。

與美國相比,俄羅斯的威脅根本算不了什麼。美國纔是共和國的頭號敵人,如果裴承毅連這一點都認識不到的話,他也沒有資格住進共和國元首府。以裴承毅的軍事才能。只要認清這一點,就應該清楚哪裡纔是重點。換句話說,共和國軍隊的主要任務不是打垮外強中乾的俄軍,而是擊敗強大的美軍。

從戰略方向上看,太平洋將是共和國與美國的主戰場。

說得直接一點,要想擊敗美國,共和國就得在太平洋戰場上取勝,爲此有必要在其他方向上有所捨棄。

果真如此的話,共和國開戰後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作爲就不可小看了。

雖然俄羅斯太平洋艦隊早已沒有當年威風,甚至連二流艦隊都算不上,但是對於美國海軍來說。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海軍基地有着非同凡響的意義。別的不說。如果美國能夠向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海軍航空站部署反潛巡邏機,就能使共和國潛艇在北太平洋上的活動受到嚴重限制,從而讓美國海軍艦隊在北太平洋上獲得更大的活動空間。從戰略角度看。東北亞的俄羅斯加上西南太平洋上的澳大利亞,美國對共和國形成了鉗形包圍的架勢,在難以迅速南下的情況下,共和國要想瓦解美國的鉗形戰略包圍態勢,唯一的辦法就是北上,迅速佔領東北亞地區,迫使美國在西太平洋與西南太平洋上用兵。

也就是說,芹和國很有可能在進軍西伯利亞之前掃蕩遠東地區。

更重要的是,共和國軍隊的首要目的不是收復失地,也不是打垮遠東地區的俄軍,而是控制遠東地區的海軍基地。如此一來。最理想的選擇不是沿公路與鐵路線進攻,而是直接從海上進攻,也就走進行兩棲登陸。設想一下,如果共和國海軍陸戰隊成功登陸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控制了俄羅斯在遠東地區的所有海軍基地與主要港口,將戰線向東北方向推進了數千千米,美國除了只能在關島與澳大利亞方向上用兵之外。還得加強阿拉斯加方向上的防禦部署,阻止共和國軍隊登陸北美大陸。可以說,只要走到這一步,不管共和國會不會借道俄羅斯東北地區登陸北美大陸。都等於牽制住了數十萬美加軍隊,達到了分散美國軍事力量的戰略目的。

果真如此的話,這絕對是非同凡響加出人意料的戰爭計劃。

出其不意,一直就是裴承毅用兵的特點。

可以說,在此之前,杜奇威考慮過這方面的情況,只是一直認爲,裴承毅不大可能在全面戰爭中冒險。要知道,世界大戰不是局部戰爭。主要戰場上的任何失敗都會對全局造成影響,甚至導致戰敗。如果說輸掉幾場局部戰爭還有重頭再來的機會,那麼輸掉一場世界大戰就再也別想翻身了。

正是想到這一點,杜奇威的心情才格外沉重。

不管他是否相信共和國軍隊將重點放在了太平洋戰場上,他都得承認。此時的局面比之前預料得複雜得多,也嚴峻得多!,

第23章 問題累積第140章 戰術創新第140章 回家過春節第92章 私下媾和第62章 權力歸位第10章 女兒的支持第148章 創造歷史第24章 別無選擇第1章 無核新時代第160章 半島戰爭分水嶺第41章 應對措施第128章 借題發揮第50章 掌握主動權第26章 定性分析第131章 不同命運第25章 加速第3章 羣英會集第59章 星戰計劃第52章 一挑三第44章 閉門決策第54章 交換立場第56章 積極主動第111章 處處被動第143章 太極拳第155章 先決條件第111章 新風向第27章 新總統第78章 以假亂真第17章 多事之秋第65章 隨機應變第77章 戰略預備隊第17章 敏感話題第119章 黎明前的殺機第50章 明爭暗鬥第24章 推銷戰爭第30章 戰略要地第34章 裡應外合第7章 拔起蘿蔔帶出泥第101章 決定性戰役第33章 壟斷經營第60章 關鍵點第36章 黃金搭檔第29章 海軍在行動第87章 最後的反制第81章 壁壘第22章 王牌艇長的機會第25章 差距第31章 軍售案第116章 條線上的螞蚱第28章 新思維第45章 弱國強兵第74章 毀滅性轟炸第24章 總理的意志第104章 戰略轉折點第7章 攔截第34章 借刀殺人第60章 皇家空軍第114章 蜂擁而至第138章 極速狂飈第184章 各讓一步第20章 修憲第105章 再赴戰場第13章 頭緒第61章 未來軍事力量第13章 暗中支持第121章 長遠謀劃第48章 緊鑼密鼓第51章 和平解放第24章 金融風波第59章 左右開弓第83章 無法指望第179章 外長會晤第6章 錢的問題第114章 突然襲擊第120章 空降兵出動第27章 海空對抗第121章 天軍登場第52章 趁火打劫第176章 棘手問題第49章 大蕭條第108章 速戰速決第8章 疑雲重重第127章 討價還價第77章 遷都第62章 攻防抉擇第25章 加速第47章 範本第53章 強強對話第47章 難以置信的順利第7章 動員機制第43章 合理使用第25章 差距第70章 太平洋的枷鎖第68章 奇蹟第77章 皇家空軍的選擇第31章 軍售案第60章 協同作戰第31章 軍售案第3章 暗流第17章 戰略決策
第23章 問題累積第140章 戰術創新第140章 回家過春節第92章 私下媾和第62章 權力歸位第10章 女兒的支持第148章 創造歷史第24章 別無選擇第1章 無核新時代第160章 半島戰爭分水嶺第41章 應對措施第128章 借題發揮第50章 掌握主動權第26章 定性分析第131章 不同命運第25章 加速第3章 羣英會集第59章 星戰計劃第52章 一挑三第44章 閉門決策第54章 交換立場第56章 積極主動第111章 處處被動第143章 太極拳第155章 先決條件第111章 新風向第27章 新總統第78章 以假亂真第17章 多事之秋第65章 隨機應變第77章 戰略預備隊第17章 敏感話題第119章 黎明前的殺機第50章 明爭暗鬥第24章 推銷戰爭第30章 戰略要地第34章 裡應外合第7章 拔起蘿蔔帶出泥第101章 決定性戰役第33章 壟斷經營第60章 關鍵點第36章 黃金搭檔第29章 海軍在行動第87章 最後的反制第81章 壁壘第22章 王牌艇長的機會第25章 差距第31章 軍售案第116章 條線上的螞蚱第28章 新思維第45章 弱國強兵第74章 毀滅性轟炸第24章 總理的意志第104章 戰略轉折點第7章 攔截第34章 借刀殺人第60章 皇家空軍第114章 蜂擁而至第138章 極速狂飈第184章 各讓一步第20章 修憲第105章 再赴戰場第13章 頭緒第61章 未來軍事力量第13章 暗中支持第121章 長遠謀劃第48章 緊鑼密鼓第51章 和平解放第24章 金融風波第59章 左右開弓第83章 無法指望第179章 外長會晤第6章 錢的問題第114章 突然襲擊第120章 空降兵出動第27章 海空對抗第121章 天軍登場第52章 趁火打劫第176章 棘手問題第49章 大蕭條第108章 速戰速決第8章 疑雲重重第127章 討價還價第77章 遷都第62章 攻防抉擇第25章 加速第47章 範本第53章 強強對話第47章 難以置信的順利第7章 動員機制第43章 合理使用第25章 差距第70章 太平洋的枷鎖第68章 奇蹟第77章 皇家空軍的選擇第31章 軍售案第60章 協同作戰第31章 軍售案第3章 暗流第17章 戰略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