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招決勝負

因爲交戰雙方均未公佈“5.1空戰”的詳細情況,所以只能根據少得可憐的官方消息與媒體披『露』的“內幕”加以分析猜測。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英國皇家空軍的兩架遠程巡邏機在5月1日凌晨就到達了南大西洋上空,並且在距離馬島大約1000千米的大洋上空盤旋待命。爲了確定快速船隊是否還在錨泊地,守衛斯坦利港的皇家陸戰隊再次派出偵察部隊。因爲裴承毅早就做了準備,讓閔瑞麟率領的華安軍團進入了戰備狀態,所以皇家陸戰隊派出的3支偵察小分隊全軍覆沒,根本沒能完成偵察任務。

由此推斷,皇家空軍很有可能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開始行動。

也就是說,在沒有收到皇家陸戰隊的第一手情報的情況下,皇家空軍就派出可f-42a機羣。

災難從這裡開始了。

雖然在當時看來,裴承毅出動僱傭軍團,將皇家陸戰隊的偵察兵當在錨泊地之外,很有可能不想與皇家空軍“正面衝突”,畢竟阿根廷空軍的實力相當有限,即便擁有一批由共和國飛行員駕駛的先進戰鬥機,在配合力量不到位的情況下,很難在攔截f-42a的戰鬥中佔到便宜,最理想的選擇不是硬拼,而是保存實力,等到其餘18架j-14s完成改裝後,再尋找機會對付皇家空軍的f-42a。但是稍微理智一點,再結合裴承毅的『性』格,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會認爲,裴承毅絕對不會避戰。換個角度看就會發現,打掉皇家空軍僅有的12架第五代重型制空戰鬥機的意義非常重大,而且今後不見得有如此好的機會了。

隨着皇家海軍的特遣艦隊在5月5日到達戰區,就算快速船隊沒有完蛋,還在執行運輸任務,也不需要動用皇家空軍的重型戰鬥機,完全可以使用特遣艦隊的艦載戰鬥機。按照英軍的作戰模式,特遣艦隊到達後,皇家空軍主要有三個任務,一是出動大型預警機與遠程巡邏機爲特遣艦隊提供支援,二是出動f-42a戰鬥機執行一些艦載戰鬥機執行不了或者風險過大的作戰任務,三是爲特遣艦隊補充f-46a戰鬥機。

事實上,皇家空軍已經開始執行第三個任務了。

雖然皇家海軍按照“遠洋獨立作戰”的標準建造了3艘超級航母,但是在採購艦載戰鬥機的時候,皇家海軍卻格外吝嗇,不但沒有按照“輕重搭配”的方式採購如同f-42a的重型制空戰鬥機,甚至沒有采購足夠多的戰鬥機。按照“喬治五世”級的設計指標,在標準情況下搭載2個大隊的48架戰鬥機,在戰時最多可以搭載3箇中隊的72架戰鬥機,並且預留至少6架戰鬥機的停機位(“喬治五世”號服役後,皇家海軍對其載機能力做了測試,雖然證明可以搭載84架、甚至更多的戰鬥機,但是在達載84架戰鬥機與必要的支援飛機的情況下,航母的航空出動率將大受影響,要想保持戰鬥機數量與航空出動率就得減少支援飛機的數量,而這又會大大降低艦載戰鬥機的作戰效率,結果是得不償失,所以皇家海軍早就做出規定,只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才配備84架戰鬥機,即便是在戰時,也最多隻能在搭載72架戰鬥機的基礎上增加6架備用戰鬥機)。

正是因爲皇家海軍只能採購2艘航母的戰鬥機,皇家空軍纔不得不放棄f-42a加f-54a的“高低組合”,不得不用f-46a做主力戰鬥機,僅採購了少數f-42a戰鬥機。從某種方面看,這是英國人精明的表現,畢竟統一空軍與海軍的戰鬥機,能夠節約大筆經費,比如統一後勤保障標準每年就能節約數十億國防開支。更重要的是,戰時情況下皇家空軍與皇家海軍可以相互依託與相互支持,皇家空軍的f-46a只需進行小範圍的改進,比如使用更加粗壯的起落架,就能在航母上降落,並且從航母上彈『射』起飛,能夠完成80%以上的艦載型f-46a的作戰任務(因爲皇家空軍f-46a不是艦載型,所以無法在最大起飛重量下從航母上彈『射』起飛,也就無法執行一些需要比較極端的作戰任務)。

早在戰爭爆發前,也就是喬治參加集約西約集團首腦會晤的時候,英國就從美國獲得了一大批用來改裝f-46a的零部件。阿軍還未登上馬島,皇家空軍就開始改裝f-46a。因爲按照皇家海軍的安排,只能從隸屬於“復仇”號航母戰鬥羣的vc-2艦載航空兵聯隊中抽調1個大隊的戰鬥機,需要由皇家空軍提供1個大隊的f-46a,混編後再編入“喬治五世”號的vc-1與“皇家方舟”號的vc-3艦載航空兵聯隊,所以特遣艦隊能夠及時做好準備,從撲茨茅斯港出發,與皇家空軍的積極配合不無關係。

當然,皇家空軍需要提供的不是1個大隊的f-46a,而是3個大隊。

正是因爲另外2個大隊的f-46a的改裝工作沒有到位,皇家海軍纔不得不從vc-2聯隊抽調1個大隊的戰鬥機,並且讓僅僅只剩下24架艦載戰鬥機的“復仇”號航母留在撲茨茅斯港,得到皇家空軍的2個戰鬥機大隊後再上路。也正是因爲“復仇”號沒有及時南下,所以皇家海軍沒讓登陸艦隊與運輸船隊跟隨特遣艦隊南下,在只有兩艘航母的情況下,即要奪取制空權與制海權、又要打擊島上的阿軍、還要掩護登陸艦隊,遠遠超出了特遣艦隊的能力範圍。按照皇家海軍的安排,如果皇家空軍的f-46a能夠及時到位,登陸艦隊與運輸船隊將跟隨“復仇”號航母戰鬥羣南下;如果皇家空軍的f-46a不能及時到位,就得考慮在特遣艦隊奪取了制海權與制空權之後,讓登陸艦隊與運輸船隊提前南下。不管怎麼樣,因爲皇家空軍沒能及時提供足夠多的戰鬥機,所以皇家海軍不得不將三分之一的兵力放在自家花園裡面。

以現實情況來看,如果皇家空軍搞砸了,皇家海軍也沒有好日子過。

按照裴承毅的分析,隨着特遣艦隊到達戰區,皇家空軍的f-42a機羣將得到來自艦載航空兵的支援,比如可以用艦載預警機爲其提供協助,可以用艦載戰鬥機協同作戰。更重要的是,早在印度戰爭中,f-46就被證明不是一種可靠的制空戰鬥機,在特殊情況,比如需要對付敵人的預警機的時候,f-46的能力就差遠了。因此在有必要的情況下,皇家空軍肯定會出動f-42a對付阿根廷空軍的預警機。毫無疑問,阿根廷空軍承受不起損失幾架預警機的代價,因爲阿根廷空軍總共只有4架大型預警機與6架中型預警機,只要損失2架大型預警機,阿根廷空軍就無法及時爲作戰力量提供戰場信息。丟掉制信息權,等於丟掉了制空權,也等於輸掉了戰爭。

毫無疑問,裴承毅不會輕易放過幹掉f-42a的機會。

其實,從政治上講,裴承毅也有這樣的企圖。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因爲有美國的支持,所以除非能夠保證美國不會在戰爭期間爲英國提供所需的武器裝備,比如f-42a戰鬥機,不然打掉皇家空軍的12架戰鬥機就沒有多大的意義,但是換個角度看就能發現,只有迫使美國改變立場,爲英國提供戰鬥機,共和國纔有理由爲阿根廷補充損失的作戰力量。到時候,大不了雙方都心知肚白的做小動作,只是不撕破臉皮而已。

相對而言,在“非公開支援”的情況下,共和國的條件比美國優越得多。

別的不說,因爲共和國在印度戰爭結束之後推行第三次軍事改革,不但有成千上萬的軍人退役,還產生了大批二手裝備,所以只要有需要,共和國可以用極爲低廉的價格、甚至以免費贈送的方法爲阿根廷提供上千架戰鬥機。雖然這些戰鬥機都不大先進,主要是j-14與j-15等第四代戰鬥機,但是極其低廉的價格有限的彌補了『性』能上的缺陷,而且阿根廷空軍的飛行員非常熟悉j-14與j-15系列戰鬥機,甚至不用針對阿根廷的要求做改進,就能投入戰鬥。

很明顯,美國沒有這麼好的“先天優勢”。

離2017年的“伊朗戰爭”已經過去了20年,在這20年間,美軍一直在小打小鬧,從來沒有與一個真正的對手戰鬥過,因此美軍不但沒有足夠多的“二手貨”,而且很多裝備也不太適應正規戰爭。換句話說,如果美國要想爲英國當局提供支援,只能從軍火商的手裡購買現貨,價格可想而知,到時候別說美國『政府』會肉痛,恐怕英國當局也不會接受饋贈,因爲債務的最終承擔者絕對不是美國聯邦『政府』。

有這麼多的好處,裴承毅就沒有理由錯過幹掉f-42a機羣的機會。

可以說,正是考慮到皇家空軍沒有其他選擇,必須在5月1日天亮前出手炸掉快速船隊,裴承毅才放手幹了一場,力爭把握每一點優勢。

因爲沒有皇家陸戰隊提供的引導信息,所以f-42a只能依靠偵察衛星在2個小時前拍下的照片來確定攻擊目標。毫無疑問,偵察衛星的照片算不上戰術情報。更重要的是,因爲馬島在高緯度地區,而且天氣已經開始轉冷,暴風雪正在形成,所以美國的偵察衛星無法爲皇家空軍提供最準確的情報,甚至無法提供可見光照片。

毋庸置疑,從一開始,皇家空軍就犯了嚴重錯誤。

快速船隊在錨泊地停了快2天了,就算裴承毅不緊張,阿軍也會緊張,利用夜間無法卸貨的機會調整一下快艇的停靠位置,或者做點別的事情,不是什麼麻煩事,反而能讓沒有多少事情可做的船員鍛鍊身體。

也就是說,轟炸行動開始的時候,皇家空軍連目標在哪都沒搞清楚。

大約在5點15分左右,f-42a機羣在馬島東南方向上,距離斯坦利港大約300千米的海面上空發『射』了24枚高超音速反艦導彈。

此時,距離天亮還有大約1個半小時。

攻擊來得很突然,但是收到的效果並不明顯。根據阿根廷當局公佈的消息,僅僅只有兩艘排水量1000噸左右的豪華遊艇被導彈擊中,其餘的遊艇都避開了導彈,並且在5月2日凌晨回到了里奧加耶戈斯。因爲阿根廷當局公佈了其他快艇的最新錄象,所以沒有理由懷疑阿根廷當局在這件事情上做手腳。

毫無疑問,就算不考慮f-42a的損失,用24枚單價上千萬歐元的導彈幹掉2艘價值僅有幾億比索的遊艇,簡直就是浪費軍事資源。

5點22分,f-42a機羣發『射』導彈後7分鐘,在其返航途中,空戰打響了。

分成兩個批次、從兩個方向上進入的4架j-14s與12架j-14ea戰鬥機對抗12架f-42a。

不得不承認,在安排作戰方面,龍宏恩確實不夠成熟,至少考慮得不夠周到。

雖然他早就料到f-42a機羣有可能從東南方向上發起進攻,但是他沒有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並且將攔截機羣放在東南方向上。事實上,以戰場情況來看,就算阿根廷空軍沒有在下半夜轟炸馬島,皇家空軍的f-42a機羣也不大可能從西北方向上進入,因爲轟炸馬島的戰鬥機有一半以上是從西北方向上進入的。

這個失誤,讓阿根廷空軍錯失在了f-42a發『射』導彈前將其擊落的機會。

另外,j-14s也不是萬能的。

第二次馬島戰爭後,共和國以第三次軍事改革爲名,延遲了採購j-16c的時間,不是因爲軍事改革不需要新式戰鬥機,而是因爲無源探測系統暴『露』出來的問題,讓共和國空軍決定花更多的時間完善j-16c。事實上,共和國空軍最需要的就是j-16c,因爲在大批j-14系列戰鬥機在印度戰爭之後已經達到了壽限,而且不具備延壽的價值,j-16a則因爲j-16c的出現而未能成爲空軍的主力。隨着大批j-14系列戰鬥機陸續退役,共和國空軍必須在2040年之前採購200架j-16c,不然戰鬥力將受到嚴重影響。

f-42a機羣在發『射』導彈前15分鐘,也就是距離發『射』點大約400千米的時候將飛行高度降低到了50米以下。此時南大西洋上波濤洶涌,平均浪高超過15米。雖然在5點10分左右,也就是f-42a發『射』反艦導彈前大約5分鐘,2架在馬島東南方向上巡邏的j-14s距離英國機羣只有200千米左右,而無源探測系統對f-42a這類大型戰鬥機的探測距離不會少於250千米,但是受到海浪干擾,j-14s並沒發現f-42a機羣。直到f-42a發『射』了導彈,j-14s才截獲目標。

遲到總比不到好。

因爲要確保加油機的安全,加油會合空域離馬島2000多千米,所以f-42a在發『射』完導彈之後不能全速返航,不然就無法與加油機會合了。

可以說,這是不幸中的萬幸。

f-42a以1.6馬赫的巡航速度返航,而j-14s已經以2馬赫的速度開始追趕。更重要的是,在馬島東北方向上巡邏的2架j-14s與6架j-14ea已經接到消息,正在以同樣的速度從北面包抄f-42a機羣。

可惜的是,在馬島西北方向上巡邏的2架j-14s與6架j-14ea,以及緊急起飛的18架j-14系列戰鬥機都來不及趕到戰場。

依靠擔任協調指揮任務的預警機,2個編隊的j-14戰鬥機實時交換着信息。

5點25分,在馬島東北大約750千米處,2架j-14s與6架j-14ea率先向已經爬升到11000米高空,對隱身能力自信滿滿的f-42a機羣發『射』了攔截導彈。短短數秒後,f-42a機羣轉向規避。不得不說,f-42a的雷達確實夠先進,j-14系列戰鬥機只在發『射』導彈的時候打開了武器艙的艙門,並且關閉了電磁干擾系統,結果就被f-42a發現了。更重要的是,在這短短几秒內,f-42a不但完成了轉向規避,還向8架j-14戰鬥機發『射』了攔截導彈。可以說,如果不考慮無源探測系統,f-42a比j-14s先進得多。別的不說,在幾秒鐘之內就完成攻擊與規避動作,而且利用僅有的信息解算出j-14戰鬥機的飛行航線,然後用攔截導彈以自主攻擊的方式發起反擊,別說j-14做不到,j-16a都做不到。美國戰鬥機能夠得到某些國家的青睞,與其先進的電子技術不無關係。

可惜的是,f-42a的後腦勺上沒有長眼睛,不知道後面還有8架j-14戰鬥機。

在其轉向規避的時候,一直跟在後面的j-14機羣也發『射』了攔截導彈。因爲反『射』導彈的速度足夠快,所以沒有被f-42a發現。更重要的是,領隊攻擊的2名共和國飛行員全都選擇了慣『性』加指令制導的攻擊模式。因爲制導指令不需要非常精確,只要能夠讓導彈朝着敵機飛去就行了,所以擔任引導工作的2架j-14s沒有啓動火控雷達,而是用無源探測系統截獲的信息引導導彈。也就是說,f-42a的被動探測系統再先進,也不可能知道48枚攔截導彈正迎面飛來。

5點26分,空戰結束。

在總共達到96枚導彈的圍攻下,12架f-42a戰鬥機全軍覆沒(與j-16a一樣,f-42a的主動防禦系統最多攔截4個目標),而遭到攻擊的8架j-14戰鬥機中,2架j-14s安然無恙,2架j-14ea被擊落,還有3架j-14ea被擊傷。

5點35分,東南方向上的j-14機羣到達f-42a機羣被擊落的空域。

確定海面上漂浮着10來個皇家空軍的飛行員後,領隊的j-14s呼叫了海上巡邏機,然後帶隊返航。

因爲交戰海域的海水溫度接近冰點,所以當阿根廷空軍的遠程巡邏機在2個半小時後趕到時,12名皇家空軍的飛行員已經被凍死了。

當然,皇家空軍犧牲了多少飛行員不是關鍵。

在j-14機羣回到基地的時候,裴承毅已經吃過早點,帶着一份足以讓塞隆心滿意足的報告趕望總統府。

第90章 天羅地網第111章 新風向第59章 新興名人第129章 軍人職責第141章 理想戰術第78章 少壯派第128章 無價的經驗第33章 幽靈折戟第139章 團結的力量第148章 人心惶惶第32章 信號第28章 孰輕孰重第151章 最後一線希望第3章 餘熱第73章 高耗費戰爭第15章 關鍵因素第126章 進攻號第71章 吝嗇鬼第114章 寶刀不老第64章 穩重見長第6章 一路走好第46章 惡戰的徵兆第30章 推倒重來第63章 想當將軍第109章 擴大進攻第119章 聲東擊西第60章 戰役穿插第38章 大禍臨頭第156章 外交努力第32章 臨時搭檔第185章 戰火再起第46章 導彈消耗戰第47章 明哲保身第46章 導彈消耗戰第128章 上弦之箭第89章 禍不單行第7章 潛移默化第57章 關鍵一步第63章 大胃口第95章 陡增變數第7章 啞巴虧第162章 連環套第143章 直搗黃龍第54章 外交鬥爭第59章 特別行動第25章 國家戰略計劃第95章 陡增變數第91章 來勢洶洶第39章 殺雞儆猴第90章 爆炸效應第65章 一舉兩得第6章 錢的問題第8章 再起波瀾第6章 拷問第63章 總理的決斷第109章 決戰戰場第87章 強力佯攻第4章 倫敦條約第11章 爲戰爭做準備第32章 穩住朝鮮第7章 動員機制第61章 山地之王第69章 轉折第14章 撥開雲霧第32章 提前開始第52章 利益共享第36章 捨身第76章 變味第75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42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第84章 戰火重燃第117章 好心幫倒忙第41章 一鍋端第152章 國家的權力第41章 不變應萬變第70章 替代方案第110章 克敵之長第32章 考察第48章 圓滿結果第82章 借題發揮第21章 重大遺漏第32章 地面主戰平臺第143章 五加九會議第41章 應對措施第41章 毀天滅地第35章 奇兵第17章 戰略決策第152章 聯合第104章 鐵骨仁心第36章 栽贓嫁禍第15章 關鍵因素序五潛龍入海第64章 別無選擇第8章 外交歸外交第131章 風捲殘雲第63章 外交鬥爭第4章 團圓第60章 協同作戰第133章 逢場作戲第26章 愈演愈烈
第90章 天羅地網第111章 新風向第59章 新興名人第129章 軍人職責第141章 理想戰術第78章 少壯派第128章 無價的經驗第33章 幽靈折戟第139章 團結的力量第148章 人心惶惶第32章 信號第28章 孰輕孰重第151章 最後一線希望第3章 餘熱第73章 高耗費戰爭第15章 關鍵因素第126章 進攻號第71章 吝嗇鬼第114章 寶刀不老第64章 穩重見長第6章 一路走好第46章 惡戰的徵兆第30章 推倒重來第63章 想當將軍第109章 擴大進攻第119章 聲東擊西第60章 戰役穿插第38章 大禍臨頭第156章 外交努力第32章 臨時搭檔第185章 戰火再起第46章 導彈消耗戰第47章 明哲保身第46章 導彈消耗戰第128章 上弦之箭第89章 禍不單行第7章 潛移默化第57章 關鍵一步第63章 大胃口第95章 陡增變數第7章 啞巴虧第162章 連環套第143章 直搗黃龍第54章 外交鬥爭第59章 特別行動第25章 國家戰略計劃第95章 陡增變數第91章 來勢洶洶第39章 殺雞儆猴第90章 爆炸效應第65章 一舉兩得第6章 錢的問題第8章 再起波瀾第6章 拷問第63章 總理的決斷第109章 決戰戰場第87章 強力佯攻第4章 倫敦條約第11章 爲戰爭做準備第32章 穩住朝鮮第7章 動員機制第61章 山地之王第69章 轉折第14章 撥開雲霧第32章 提前開始第52章 利益共享第36章 捨身第76章 變味第75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42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第84章 戰火重燃第117章 好心幫倒忙第41章 一鍋端第152章 國家的權力第41章 不變應萬變第70章 替代方案第110章 克敵之長第32章 考察第48章 圓滿結果第82章 借題發揮第21章 重大遺漏第32章 地面主戰平臺第143章 五加九會議第41章 應對措施第41章 毀天滅地第35章 奇兵第17章 戰略決策第152章 聯合第104章 鐵骨仁心第36章 栽贓嫁禍第15章 關鍵因素序五潛龍入海第64章 別無選擇第8章 外交歸外交第131章 風捲殘雲第63章 外交鬥爭第4章 團圓第60章 協同作戰第133章 逢場作戲第26章 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