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六章 移民實邊 太平城太平之政(下)

打天下易,治天下難。收回呂宋容易,保證長治久安難。對於呂宋的一應政務,在細節上的東西都比較好辦,按照既有制度,一一列出,等到移民和相應的事務官到位就可以了。但這麼大一塊地盤,必須有一個人代替自己統領全局。

誰來執掌呂宋的大局呢?

隨着地盤越來越廣,權力越來越大,用人的問題也就越發需要慎重。收復呂宋後,擺在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此地主官的人選。

要說張鏑手下兼通文武的治政人才,一個是劉石堅,另一個就是葉承。但這兩人作爲左膀右臂,張鏑更希望能將他們留在中樞。第三個人也就非張魯振莫屬了,身兼兵部部長和臺員總管兩個重要職位的張魯振曾隨同張鏑第一次下南洋,又曾環島探索流求,還是奠定臺員的干將,說他是中興社的開拓大將並不爲過。張鏑一紙命令,決定將其調來呂宋擔任總管。而他所留下的職位空缺則依次遞補,將徐奎轉正爲兵部部長,臺員總管一職則由澎湖的李大安接任。

張魯振有大局意識,勇於任事,接令之後必會即刻南下。但此人的缺點是武略有餘、文治不足,有足夠的威望和能力鎮住場面,卻不堪於治理政務的繁劇。那麼就需要一個輔助的人選,這個人選倒不用發愁,是現成的,便是那土生唐人李若愚。

圍城之戰,李若愚被黃破嘴當作救命稻草,到張鏑營中當說客。初見此人,張鏑便覺得這是個呂宋島上難得一見的伶俐人,談吐清楚還識時務,求和雖然不成,卻把自己給推銷出去了。張鏑讓他進城躲好了,保住小命,還有後用。結果大軍進城,他就很聽話的來求見了。張鏑訓戒了一刻鐘的時間,也問了他有關陳、黃治下呂宋的各種問題,李若愚能夠對答如流,可見是個有心人,做過一番功夫。

張鏑從來不歧視投誠之人,只要能用心做事,就願意委以重任。呂宋用人之際,李若愚的自我表現也甚爲得體,於是這個曾經被黃破嘴臨時任命的所謂“東粵國國相”,成了正兒八經的中興社呂宋地區二把手。有賴於他對本地番漢情勢的熟悉,將來的一把手張魯振想必也需要多多倚仗於他。

又過了半月之久,張魯振依令帶着緊急調配的第一批移民二三千人和一百餘新動員起來的事務官先行南下,剩下的民戶、事務官、物資還要後續分批運送。

……

“楊兄也是去應募的嗎?據說總社這次至少要招兩百人,機會很大啊!”

流求自新城外,幾名年輕人相聚議論,結伴往城門而去,城門口已經張貼了吏部發出的第二次招募事務官公告。

“正是!我聽王小官人說,去呂宋的事務官全都吃雙俸,職務提升一級任用!”這被稱爲楊兄的,姓楊名董,字朝明。他口中的王小官人即是王希文,過去在泉州設招才科的時候,劉十九將其妻弟王希文、族侄劉五四拉來搭夥,是招才科最早的班子。如今招才科併入吏部,地位顯赫,劉、王等人水漲船高。船工出身的劉十九被尊稱爲官人,王希文則成了王小官人。

楊董是王希文的私塾同窗,兩人算是難兄難弟,學業都不怎麼好,成年以後體力活幹不了,文字活兒又不太稱職,耽擱着沒個好營生,連個婆娘都娶不上。王希文被姐夫提拔,進了中興社的系統,至此飛上枝頭,混的風生水起,順帶着就在招才的時候把個落魄的老朋友楊董也招了進去。

楊董到流求以來,仍舊算不上得志,只是在淡水河口的貿易商社中記個帳,做個小小店員。上一次中興社招考事務官,本來是大好的機會,但他卻輪到去泉州進貨,錯過了考選,回來得知懊喪不已。好在有老同窗王希文在吏部做事,這回新的招考公告出來,第一時間就派人通知了。而且本次考選待遇優厚,似乎機會比第一次還要好的多。或許上一回錯過正是天意,是福不是禍,楊董不禁躊躇滿志,向商社告了假,就匆匆往自新城趕來。

路上遇見幾個熟人,是在泉州一起被招才科招來的,其中就有方纔喊他楊兄的那位,姓曾,單名一個達字的。

這曾達其實從父祖以來就是木匠手藝傳家的,自小也就描摹過漆木物件上的幾個大字,自己的名字也未必寫的全。可上回招考竟也動了心思,報了工部的事務官,結果在“身、言、書”三科中直接在文字這一關上被淘汰下來了。

自那以後,曾達卻來了勁頭,正經想讀書了。因他在淡水河口商業區開了一片木匠鋪子,與楊董的商社較近,故而常來請教學問,其實也就是三歲童子的啓蒙讀物。學了這麼點時間,想必也就斗大的字認得了半籮筐,但這回新招事務官竟又積極的來了。

路上遇見,楊董本待當作不認識先走過去,但曾達卻遠遠的認出他,並叫上來了,面子上駁不開,也就停步寒暄幾句。但在心裡,楊董還有一點讀書人的清高和矜持,他自信這一回招考必能考中,像曾達這樣的半吊子其實是讓他有幾分不屑的。

“不過要遠去呂宋,聽說有一千多裡遠,水路要走七八日,蠻荒的很,這事務官也不太好當吧!”曾達提出了自己的憂慮,陌生的地方總是讓人憂慮的,流求雖遠倒也習慣了,偶爾也可以隨船回一趟泉州,但呂宋的情形卻是模糊的,要去那裡還真讓人有些疑慮。

“你可知道一年前,就這自新城也還是塊荒地嗎,現在你看,哪裡亞於中原州縣了?”對於曾達的擔心,楊董心裡腹誹,這木匠還真覺得自己是塊料子,能考上事務官了?他對中興社的前景是很有信心的,只要考上事務官,必能有所成就,何況自己孑然一身,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流求和呂宋又有什麼區別呢!

“也對,想必用不了幾年,呂宋也成了王道樂土,那時咱們這些先去的,升個科長、曹長大約是不難的吧!”

“我看曾兄可不僅做個科長,說不定就是部長、總管了咧!”對於曾達的幻想,楊董忍不住調侃一番,不過曾達卻不以爲是調侃,嘻嘻笑着心馳神往了。

“哦,對了!楊兄知道嗎!禮部要辦個姻緣大會,據說只要選中去呂宋的事務官,就可以優先參加這個大會,去禮部相親,讓巾幗營的小娘們隔着簾子挑夫婿,這可真有“榜下捉婿”的意思了吶!”

“榜下捉婿!?”楊董悄悄回味着這四個字,心中不由的一動。自己二十多歲的人了,孤貧無依,是該找個女人過日子了。中興社什麼都好,不過就是男多女少,找個婆娘太不容易,如果這回中了,真的“榜下捉婿”,豈不是好事成雙,這日子也就圓滿了。

第一百十七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上)第二十四章 家書急催 時隔一載返故鄉第三百八十四章 倭島攻略(六)第三百六十六章 隆興大會戰(十)第二百六十五章 大風一日卷地起第三百二十三章 韃子的反撲(三)第二百四十四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六)第二百七十三章 北元密探(七)第四百二十二章 奉天受禪第三百八十一章 倭島攻略(三)第四百十三章 戰略大反攻(十五)第四十章 收服“龍王” 好漢子何必從賊第二百八十五章 裹紅巾的反賊(四)第二百九十章 暗流涌動(五)第二百四十一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三)第三十章 整軍備武 趙知府出榜招兵第二十九章 再入府城 張礪鋒力勸孟傳第一百九十章 整兵不利 劉十九命隕石灘(上)第二百七十四章 北元密探(八)第二百九十六章 各個擊破(五)第三百四十六章 定都中興府第二百五十一章 帝國的凝視(四)第三百零四章 楊村驛絞肉機(七)第二百十九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二)第一百八十五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九)第二百二十七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婺州驚變 劉知州謀劫王駕(下)第三百三十一章 福州輪戰(一)第二百八十四章 裹紅巾的反賊(三)第五十三章 元使被殺 陳宜中用備虜策第三百七十九章 倭島攻略(一)第八十章 攜民南渡 最貴者莫過人心第一百七十章 流求始大 文丞相留滯溫州第三百九十一章 倭寇的蹤跡第三百六十八章 隆興大會戰(十二)第三百九十六章 乃顏之亂(二)第三百八十四章 倭島攻略(六)第四十八章 銅銃新成 得利器如虎添翼第三十八章 浮海東行 三矢退敵彰神勇第二百六十四章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第四十六章 黎寶爲丐 蒲本宜誣賊邀功第三百四十二章 皇帝說,打仗真好玩第一百二十四章 存亡之際 困臨安坐以待斃第九十三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二)第一百八十三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七)第六十八章 獨面強敵 議撤兵暫避鋒芒第一百十九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下)第九十章 紙城鐵人 孤城義士守常州第一百七十章 流求始大 文丞相留滯溫州第一百五十三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下)第三百七十八章 對馬島事件第一百七十五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二百五十八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三)第一百八十八章 風雲又起 福安府四面反攻(下)第八十七章 虞橋反攻 陣而戰以步克騎(下)第一百二十六章 離京東走 西興鎮遇敵追兵第二百八十一章 山雨欲來(四)第二百三十二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三)第一百九十八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四)第三百八十三章 倭島攻略(五)第三百二十章 論持久戰第一百三十二章 婺城驚變 劉知州謀劫王駕(上)第四百零九章 戰略大反攻(十一)第五十一章 勤王軍至 升官加爵受封賞第二百四十八章 帝國的凝視(一)第七十四章 暗度陳倉 示之弱攻之以強第六十九章 黑雲壓城 聞敵至集兵備戰第二百三十八章 謀定川蜀第九十三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二)第三百十二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五)第二百零三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三)第二百二十九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四)第二百一十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三)第一百二十九章 二王出奔 天意不絕我大宋第三十六章 呂宋攻略 太平寨制霸全島第二百七十三章 北元密探(七)第一百二十九章 二王出奔 天意不絕我大宋第一百九十四章 血濺觀門 亂世豈有安樂窩第一百七十一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二百四十一章 陛下不要哭第三十七章 新得良工 起煉爐鑄造火銃第三百四十二章 皇帝說,打仗真好玩第三百九十八章 東方既白第三百八十六章 城下之盟第六十七章 再下二城 聞捷報羣醜爭功第二百九十章 暗流涌動(五)第二百四十八章 帝國的凝視(一)第四百零七章 戰略大反攻(九)第一百六十一章 心如磁針 不指南方不肯休(下)第七十八章 元軍屠城 肆兇暴罄竹難書第二百零二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二)第二百三十二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三)第三百零三章 楊村驛絞肉機(六)第二百三十九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一)第七十一章 河口初戰 小蒙衝顯大威風第二百零七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三)第二百五十二章 土豪們的末日(一)第二百七十三章 北元密探(七)第三百九十五章 乃顏之亂(一)第三百三十六章 甲字三十六號特情(二)
第一百十七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上)第二十四章 家書急催 時隔一載返故鄉第三百八十四章 倭島攻略(六)第三百六十六章 隆興大會戰(十)第二百六十五章 大風一日卷地起第三百二十三章 韃子的反撲(三)第二百四十四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六)第二百七十三章 北元密探(七)第四百二十二章 奉天受禪第三百八十一章 倭島攻略(三)第四百十三章 戰略大反攻(十五)第四十章 收服“龍王” 好漢子何必從賊第二百八十五章 裹紅巾的反賊(四)第二百九十章 暗流涌動(五)第二百四十一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三)第三十章 整軍備武 趙知府出榜招兵第二十九章 再入府城 張礪鋒力勸孟傳第一百九十章 整兵不利 劉十九命隕石灘(上)第二百七十四章 北元密探(八)第二百九十六章 各個擊破(五)第三百四十六章 定都中興府第二百五十一章 帝國的凝視(四)第三百零四章 楊村驛絞肉機(七)第二百十九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二)第一百八十五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九)第二百二十七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婺州驚變 劉知州謀劫王駕(下)第三百三十一章 福州輪戰(一)第二百八十四章 裹紅巾的反賊(三)第五十三章 元使被殺 陳宜中用備虜策第三百七十九章 倭島攻略(一)第八十章 攜民南渡 最貴者莫過人心第一百七十章 流求始大 文丞相留滯溫州第三百九十一章 倭寇的蹤跡第三百六十八章 隆興大會戰(十二)第三百九十六章 乃顏之亂(二)第三百八十四章 倭島攻略(六)第四十八章 銅銃新成 得利器如虎添翼第三十八章 浮海東行 三矢退敵彰神勇第二百六十四章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第四十六章 黎寶爲丐 蒲本宜誣賊邀功第三百四十二章 皇帝說,打仗真好玩第一百二十四章 存亡之際 困臨安坐以待斃第九十三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二)第一百八十三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七)第六十八章 獨面強敵 議撤兵暫避鋒芒第一百十九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下)第九十章 紙城鐵人 孤城義士守常州第一百七十章 流求始大 文丞相留滯溫州第一百五十三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下)第三百七十八章 對馬島事件第一百七十五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二百五十八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三)第一百八十八章 風雲又起 福安府四面反攻(下)第八十七章 虞橋反攻 陣而戰以步克騎(下)第一百二十六章 離京東走 西興鎮遇敵追兵第二百八十一章 山雨欲來(四)第二百三十二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三)第一百九十八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四)第三百八十三章 倭島攻略(五)第三百二十章 論持久戰第一百三十二章 婺城驚變 劉知州謀劫王駕(上)第四百零九章 戰略大反攻(十一)第五十一章 勤王軍至 升官加爵受封賞第二百四十八章 帝國的凝視(一)第七十四章 暗度陳倉 示之弱攻之以強第六十九章 黑雲壓城 聞敵至集兵備戰第二百三十八章 謀定川蜀第九十三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二)第三百十二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五)第二百零三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三)第二百二十九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四)第二百一十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三)第一百二十九章 二王出奔 天意不絕我大宋第三十六章 呂宋攻略 太平寨制霸全島第二百七十三章 北元密探(七)第一百二十九章 二王出奔 天意不絕我大宋第一百九十四章 血濺觀門 亂世豈有安樂窩第一百七十一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二百四十一章 陛下不要哭第三十七章 新得良工 起煉爐鑄造火銃第三百四十二章 皇帝說,打仗真好玩第三百九十八章 東方既白第三百八十六章 城下之盟第六十七章 再下二城 聞捷報羣醜爭功第二百九十章 暗流涌動(五)第二百四十八章 帝國的凝視(一)第四百零七章 戰略大反攻(九)第一百六十一章 心如磁針 不指南方不肯休(下)第七十八章 元軍屠城 肆兇暴罄竹難書第二百零二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二)第二百三十二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三)第三百零三章 楊村驛絞肉機(六)第二百三十九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一)第七十一章 河口初戰 小蒙衝顯大威風第二百零七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三)第二百五十二章 土豪們的末日(一)第二百七十三章 北元密探(七)第三百九十五章 乃顏之亂(一)第三百三十六章 甲字三十六號特情(二)